故宮首開最大規模祕色瓷展 慈溪120件展品“入宮”

考古 故宮 博物館 文物 浙江新聞 2017-05-26
故宮首開最大規模祕色瓷展 慈溪120件展品“入宮”

在慈溪市上林湖後司嶴窯址入選“2016年度全國考古 10 大新發現”後,5月23日,故宮博物院聯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人民政府、法門寺博物館等9家文博機構與單位,在故宮齋宮舉辦“祕色重光——祕色瓷的考古大發現與再進宮”展。

這是自法門寺地宮發現祕色瓷後三十年來,最全的一次祕色瓷大展,彙集了187件(組)珍貴文物。值得注意的是,其中120件展品全部出自我省慈溪市上林湖越窯遺址的最新考古發掘成果。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一首《祕色越器》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祕色瓷的神韻。祕色瓷代表了我國古代青瓷燒造的最高技藝,深刻影響到後代包括汝窯、南宋官窯等名窯生產與社會的主流審美取向。但什麼是祕色瓷、在哪裡燒造、怎樣燒造等問題千年來一直是個謎。現在,這一神韻在歷經數百年斷代後,再次出現在世人眼前。

故宮首開最大規模祕色瓷展 慈溪120件展品“入宮”

23日的齋宮,吸引了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耿寶昌、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孫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等多位國內業界權威學者到場觀展。入口處,高懸著年逾九旬高齡的耿寶昌先生為展覽題的字——“祕色重光”,四個字蒼勁有力。展廳分前廳、後廳,兩廳間的地板內,則散成大量上林湖越窯遺址的青瓷碎片。前廳中,主要展示來自故宮、省博、法門寺等省內外文博機構提供的珍貴祕色瓷展品。後廳,則以上林湖後司嶴窯址出土文物120件組為主,完整呈現了祕色瓷的燒造全過程,器形既包括過去已知的八稜淨瓶、花口碗、花口盤、罐等器形,還包括長方形枕、穿帶壺等新器形;還包括大量的窯具,有匣缽、墊餅、支具等。

“慈溪上林湖後司嶴唐五代祕色瓷窯址,代表了九至十一世紀中國青瓷燒造的最高技藝。希望通過此次精美的展覽將考古最新成果展示給公眾。”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說。牛津大學教授傑西卡·羅森女士則表示自己第一次在法門寺見到祕色瓷,就對自己的考古事業帶來了很大影響,能有機會看到這個展覽感到非常難得。

故宮首開最大規模祕色瓷展 慈溪120件展品“入宮”

不為人知的是,這120件展品背後凝結了我省多個團隊的多年心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慈溪市開始成立上林湖越窯遺址文保所,編制《上林湖越窯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啟動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去年該遺址被列入“海絲”申遺的遺產點名單,佔地71.6畝、投資1.75億元的上林湖青瓷文化傳承園也即將建成。

同時,慈溪市聯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過多次專題調查,相繼對荷花芯、寺龍口等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組織舉辦了多項國際性、全國性越窯青瓷學術研討會;2015年10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開始對後司嶴窯址開展考古發掘,由省考古所研究員沈嶽明帶隊,發掘面積近1100平方米,採取多種水陸考古新技術手段,首次摸清了以後司嶴窯址為代表的唐宋時期最高質量越窯青瓷窯場基本格局,首次確認了唐五代時期祕色瓷的基本面貌,首次確認了祕色瓷的生產工藝與興盛過程,並出土包括祕色瓷在內的大量晚唐五代時期越窯青瓷精品。千年前,產自上林湖畔的祕色瓷器源源不斷地以貢品身份入宮,如今出土自這個湖畔的文化遺產再次“進宮”向世人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