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發現100多座古墓葬 時間橫跨2000年

考古 文物 陶器 春秋戰國 中國青年網 2017-06-12
長沙發現100多座古墓葬 時間橫跨2000年

6月10日,長沙開福區伍家嶺附近,古墓葬群的考古發掘現場。

長沙城北,伍家嶺一片土地下,埋藏了跨越2000多年的祕密。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年發現了一個墓葬群,發掘了100多座時間涵蓋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的墓葬。一批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重見天日。

6月10日是我國第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研究所組織公眾來到考古現場參觀。

本報記者趙晶長沙報道

“你們是怎麼知道這裡有古代墓葬的?”“這個墓葬的主人會是什麼身份,會不會是個大官?”……直擊考古現場,參觀的市民們倍感神奇,原來腳下的土地裡還埋藏了這麼多的祕密……

百餘座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銅器

今年2月起,為配合城市基本建設,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開福區伍家嶺某工地建設區域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調查中發現一批古代墓葬和水井。經過系統的發掘,到目前,已發現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墓葬150餘座,少量古代水井和一處建築基址,已發掘墓葬100餘座,出土大量包括陶器、銅器在內的珍貴文物。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古墓?感覺就像是挖到了現在的明陽山一樣。”一位在現場參觀的市民好奇地問道。“這是因為長沙的城區範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當時,這裡並不是市中心,而是屬於郊區。”長沙市文物考佔研究所工作人員孫明介紹,而且此處地勢相對較高,又距離湘江不遠,符合“背山面水”的標準,選擇此處作為墓葬區,便也不足為奇了。

戰國至西漢墓最多,年代不同各有特點

在已經發掘完畢的100餘座墓葬中,工作人員選擇了幾種典型的,向參觀的公眾們介紹。

其中,佔比最多的是戰國晚期至西漢時期的墓葬,有60餘座,均為中小型的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室為直壁、平底,隨葬器物以仿銅陶禮器為主,鼎、盒、壺組合最為常見,個別墓葬隨葬有銅劍、銅鏡、琉璃璧以及泥“郢稱”等。

東漢至隋唐時期的墓葬10餘座,墓葬形制包括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和磚室墓兩種,墓葬規模較小,個別墓葬出土有少量青瓷碗、青瓷罐以及“開元通寶”銅錢等。“這條溝是用來排水的嗎?這還真有講究呢。”在考古現場,參觀的市民們看到南朝磚室墓中磚砌的排水溝,嘖嘖稱奇。

此外,明清時期墓葬有20餘座,均為小型的長條形土坑豎穴墓,南北向並列分佈,個別墓葬底部殘存少量棺板,隨葬品較少。

焦點

六處夫妻合葬墓市民最感興趣

而參觀的市民們最感興趣的,還是該區域中發現的夫妻合葬墓。“夫妻合葬墓是我們平時在考古中發現得比較少的,不過在這一片區域,目前就已經發現了六處。”孫明介紹。

在工地現場,考古工作人員正對其中一處合葬墓進行發掘。和其他幾處一樣,這也是屬於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兩座一組,墓葬形制、大小相近,並列分佈。

看著面前兩個並排的墓坑,有參觀公眾問道,“這怎麼知道是夫妻合葬墓呢,會不會也有可能是兄弟合葬墓?”孫明解釋道,首先這應當是合葬墓,否則墓坑不會排列得如此整齊。其次應當是夫妻合葬,這主要是從距離來判斷。兩個墓坑相距僅為1米左右,如果是兄弟合葬,不會如此靠近。

孫明介紹,這幾處合葬墓的隨葬品多放置於墓室底部一側,個別墓葬隨葬品放置於頭龕內。“這批墓葬的發現和發掘,對於我們研究長沙地區的發展歷史和古代喪葬習俗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