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賽堰遺址考古調查項目順利完成 具有較高歷史價值

考古 京杭大運河 文物 姚江 中國國家博物館官方網站 2017-05-21

人民網寧波5月17日電 記者從新聞發佈會上獲悉,由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所負責,並委託洛陽市文物鑽探管理辦公室聯合開展的壓賽堰遺址考古調查項目於日前已順利完成。據悉,大運河-姚江水利航運設施壓賽堰遺址宋代就有記載,保存狀況較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壓賽堰遺址位於寧波市江北區孔浦街道西管小區以南的倪家堰河與姚江交匯口,距寧波市中心4公里處,是一座建在外江與內河之間的重要水利設施,2013年3月,作為大運河·姚江水利航運設施列入第七批國保單位。

壓賽堰始建於宋代,其主要作用為拒鹹蓄淡保豐收;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間(1522-1795)的舊志載為壓賽塔堰;清中後期至建國以後,因其地位重要,曾多次加固重修。現存堰壩自北向南由五眼碶、船閘、郭公碶三個單體組成,建築總佔地面積約650平方米。

據通報,大運河-姚江水利航運設施壓賽堰遺址宋代就有記載,歷史悠久,保存狀況較好,特別是五眼碶、船閘、郭公碶三個不同時期的單體遺址並列在一起,在浙東運河乃至整條大運河較為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郭公碶、船閘保存較為完整,目前仍發揮著重要作用,且船閘兩側的附屬構建保存相對較好,過船壩兩側的絞索亭石柱及絞盤軸插孔,是以絞盤牽引過船隻的遺蹟,也是系統展現我國古代航運技術的實物例證,對水利航運史研究具有一定價值。

通過對五眼碶東部的清理,基本掌握了他的形制與構造,保存較為完整,體現了江南地區水鄉水運設施的古貌,對提升壓賽堰遺址的內涵與價值有著重要意義。

據悉,本次考古調查工作自2016年11月正式啟動實施,2016年12月底完成田野工作,並於2017年3月份全面完成資料整理及調查報告編寫工作,較全面地對大運河-姚江水利航運設施壓賽堰遺址勘探範圍內的地層堆積、地下遺存分佈、埋藏狀況等情況進行了全面摸底,在科學、系統的數據採集和整理、分析的基礎上,基本掌握了該區域遺存的分佈和保存情況,為下一步遺址保護提供科學的基礎資料和技術依據,併為下一步有針對性的做好修繕保護工作,改善周邊環境風貌,做好展示利用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編輯:劉佳瑩 審核:劉鈞

相關資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