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康熙 清朝 乾隆 順治帝 左都御史 2019-08-18
"

加官進爵是古代官員升遷的一種具體表現,同時為了強調某一職務的重要性,往往也會採取加銜的辦法。加銜是官階的增加,實際職掌一般不發生變化,但經常影響到俸祿的調整。加銜的情況較為複雜,我們以清代為例,簡單作個介紹。

"

加官進爵是古代官員升遷的一種具體表現,同時為了強調某一職務的重要性,往往也會採取加銜的辦法。加銜是官階的增加,實際職掌一般不發生變化,但經常影響到俸祿的調整。加銜的情況較為複雜,我們以清代為例,簡單作個介紹。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清代加銜的對象分為三類,即宗室、蒙古貴族和一般文武大臣。宗室和蒙古貴族的加銜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其他文武大臣則有加宮保(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大學士、尚書、侍郎、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都統、副都統、提督、右都御史等銜。

簡言之,就是所有實際治事的官職都可以作為加銜加在低一級的官員頭上。至於加銜的作用如何?《清會典》說得很明白:“加銜以顯其秩”

不過,有的加銜純屬是恩寵性的虛銜,如大學士加太師、太傅、太保;尚書加少師、少傅、少保;侍郎加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有的是常例性加銜,如總督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巡撫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目的是其在轄區內能行使軍事和監察權。

"

加官進爵是古代官員升遷的一種具體表現,同時為了強調某一職務的重要性,往往也會採取加銜的辦法。加銜是官階的增加,實際職掌一般不發生變化,但經常影響到俸祿的調整。加銜的情況較為複雜,我們以清代為例,簡單作個介紹。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清代加銜的對象分為三類,即宗室、蒙古貴族和一般文武大臣。宗室和蒙古貴族的加銜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其他文武大臣則有加宮保(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大學士、尚書、侍郎、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都統、副都統、提督、右都御史等銜。

簡言之,就是所有實際治事的官職都可以作為加銜加在低一級的官員頭上。至於加銜的作用如何?《清會典》說得很明白:“加銜以顯其秩”

不過,有的加銜純屬是恩寵性的虛銜,如大學士加太師、太傅、太保;尚書加少師、少傅、少保;侍郎加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有的是常例性加銜,如總督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巡撫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目的是其在轄區內能行使軍事和監察權。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又如總漕、總河兼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銜;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四譯會同館監督兼鴻臚寺少卿銜;翰林官遷吏部侍郎,例兼翰林院學士銜等。

關於宮保加銜,《五經異義》記載:“天子立三公:曰太師、太傅、太保……又立三少以為之副,曰少師、少傅、少保,是為三孤。”三公、三孤合稱“公孤”。以前朝代,公孤往往都是握有實權、重權的高官。唐、宋以後,漸成虛銜。

清代的宮保加銜始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朝廷明文規定文武大臣應照成例加銜。《清朝通典》記載:“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凡師、傅、保皆有少,皆虛銜,無職掌亦無員額。凡大臣宣力中外,勞績懋著者,則奉特旨加銜或為贈典,以示優寵焉。”

"

加官進爵是古代官員升遷的一種具體表現,同時為了強調某一職務的重要性,往往也會採取加銜的辦法。加銜是官階的增加,實際職掌一般不發生變化,但經常影響到俸祿的調整。加銜的情況較為複雜,我們以清代為例,簡單作個介紹。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清代加銜的對象分為三類,即宗室、蒙古貴族和一般文武大臣。宗室和蒙古貴族的加銜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其他文武大臣則有加宮保(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大學士、尚書、侍郎、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都統、副都統、提督、右都御史等銜。

簡言之,就是所有實際治事的官職都可以作為加銜加在低一級的官員頭上。至於加銜的作用如何?《清會典》說得很明白:“加銜以顯其秩”

不過,有的加銜純屬是恩寵性的虛銜,如大學士加太師、太傅、太保;尚書加少師、少傅、少保;侍郎加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有的是常例性加銜,如總督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巡撫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目的是其在轄區內能行使軍事和監察權。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又如總漕、總河兼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銜;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四譯會同館監督兼鴻臚寺少卿銜;翰林官遷吏部侍郎,例兼翰林院學士銜等。

關於宮保加銜,《五經異義》記載:“天子立三公:曰太師、太傅、太保……又立三少以為之副,曰少師、少傅、少保,是為三孤。”三公、三孤合稱“公孤”。以前朝代,公孤往往都是握有實權、重權的高官。唐、宋以後,漸成虛銜。

清代的宮保加銜始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朝廷明文規定文武大臣應照成例加銜。《清朝通典》記載:“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凡師、傅、保皆有少,皆虛銜,無職掌亦無員額。凡大臣宣力中外,勞績懋著者,則奉特旨加銜或為贈典,以示優寵焉。”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加大學士銜也是清代最為常見的一種加銜,大學士官階正一品,在所有文職中居首位,享有崇高的榮譽。一般以授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拜相。在公私禮節上都以“中堂”相稱,不直呼其名,即便有師、保的榮銜或封有侯、伯的爵號,仍稱“中堂”。但如果大學士本身不在外兼任總督,又不在內監管部務,那就等於是榮典。清代有不少總督都加大學士銜,如福康安、尹繼善等。

清初時,總督、巡撫加銜並沒有形成制度。巡撫有加尚書銜,總督有加侍郎銜,河道總督有加尚書銜,巡撫有不兼部銜,僅帶僉都御史銜。如康熙年間,禮部侍郎阿金授江南江西總督,僅改兼兵部侍郎銜;同時,于成龍任河道總督,卻兼兵部尚書銜。

"

加官進爵是古代官員升遷的一種具體表現,同時為了強調某一職務的重要性,往往也會採取加銜的辦法。加銜是官階的增加,實際職掌一般不發生變化,但經常影響到俸祿的調整。加銜的情況較為複雜,我們以清代為例,簡單作個介紹。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清代加銜的對象分為三類,即宗室、蒙古貴族和一般文武大臣。宗室和蒙古貴族的加銜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其他文武大臣則有加宮保(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大學士、尚書、侍郎、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都統、副都統、提督、右都御史等銜。

簡言之,就是所有實際治事的官職都可以作為加銜加在低一級的官員頭上。至於加銜的作用如何?《清會典》說得很明白:“加銜以顯其秩”

不過,有的加銜純屬是恩寵性的虛銜,如大學士加太師、太傅、太保;尚書加少師、少傅、少保;侍郎加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有的是常例性加銜,如總督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巡撫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目的是其在轄區內能行使軍事和監察權。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又如總漕、總河兼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銜;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四譯會同館監督兼鴻臚寺少卿銜;翰林官遷吏部侍郎,例兼翰林院學士銜等。

關於宮保加銜,《五經異義》記載:“天子立三公:曰太師、太傅、太保……又立三少以為之副,曰少師、少傅、少保,是為三孤。”三公、三孤合稱“公孤”。以前朝代,公孤往往都是握有實權、重權的高官。唐、宋以後,漸成虛銜。

清代的宮保加銜始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朝廷明文規定文武大臣應照成例加銜。《清朝通典》記載:“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凡師、傅、保皆有少,皆虛銜,無職掌亦無員額。凡大臣宣力中外,勞績懋著者,則奉特旨加銜或為贈典,以示優寵焉。”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加大學士銜也是清代最為常見的一種加銜,大學士官階正一品,在所有文職中居首位,享有崇高的榮譽。一般以授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拜相。在公私禮節上都以“中堂”相稱,不直呼其名,即便有師、保的榮銜或封有侯、伯的爵號,仍稱“中堂”。但如果大學士本身不在外兼任總督,又不在內監管部務,那就等於是榮典。清代有不少總督都加大學士銜,如福康安、尹繼善等。

清初時,總督、巡撫加銜並沒有形成制度。巡撫有加尚書銜,總督有加侍郎銜,河道總督有加尚書銜,巡撫有不兼部銜,僅帶僉都御史銜。如康熙年間,禮部侍郎阿金授江南江西總督,僅改兼兵部侍郎銜;同時,于成龍任河道總督,卻兼兵部尚書銜。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又如張鵬翮由兩江總督改督南河,亦兼兵部尚書銜;河道總督王新命卻加兵部尚書銜。再如陝西巡撫、右副都御史巴錫任巡撫時,無侍郎銜,及升任雲貴總督時始兼兵部右侍郎。後來,兼兵部侍郎銜不分左右,一律稱“兵部侍郎”。

順治時,巡撫與總督均同時提督軍務,因此均加兵部尚書、侍郎銜。康熙元年(1662年)規定: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因停止提督軍務而改加工部銜。康熙十三年(1674年),再次將巡撫加銜由工部改為兵部。

"

加官進爵是古代官員升遷的一種具體表現,同時為了強調某一職務的重要性,往往也會採取加銜的辦法。加銜是官階的增加,實際職掌一般不發生變化,但經常影響到俸祿的調整。加銜的情況較為複雜,我們以清代為例,簡單作個介紹。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清代加銜的對象分為三類,即宗室、蒙古貴族和一般文武大臣。宗室和蒙古貴族的加銜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其他文武大臣則有加宮保(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大學士、尚書、侍郎、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都統、副都統、提督、右都御史等銜。

簡言之,就是所有實際治事的官職都可以作為加銜加在低一級的官員頭上。至於加銜的作用如何?《清會典》說得很明白:“加銜以顯其秩”

不過,有的加銜純屬是恩寵性的虛銜,如大學士加太師、太傅、太保;尚書加少師、少傅、少保;侍郎加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有的是常例性加銜,如總督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巡撫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目的是其在轄區內能行使軍事和監察權。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又如總漕、總河兼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銜;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四譯會同館監督兼鴻臚寺少卿銜;翰林官遷吏部侍郎,例兼翰林院學士銜等。

關於宮保加銜,《五經異義》記載:“天子立三公:曰太師、太傅、太保……又立三少以為之副,曰少師、少傅、少保,是為三孤。”三公、三孤合稱“公孤”。以前朝代,公孤往往都是握有實權、重權的高官。唐、宋以後,漸成虛銜。

清代的宮保加銜始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朝廷明文規定文武大臣應照成例加銜。《清朝通典》記載:“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凡師、傅、保皆有少,皆虛銜,無職掌亦無員額。凡大臣宣力中外,勞績懋著者,則奉特旨加銜或為贈典,以示優寵焉。”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加大學士銜也是清代最為常見的一種加銜,大學士官階正一品,在所有文職中居首位,享有崇高的榮譽。一般以授大學士(或協辦大學士)為拜相。在公私禮節上都以“中堂”相稱,不直呼其名,即便有師、保的榮銜或封有侯、伯的爵號,仍稱“中堂”。但如果大學士本身不在外兼任總督,又不在內監管部務,那就等於是榮典。清代有不少總督都加大學士銜,如福康安、尹繼善等。

清初時,總督、巡撫加銜並沒有形成制度。巡撫有加尚書銜,總督有加侍郎銜,河道總督有加尚書銜,巡撫有不兼部銜,僅帶僉都御史銜。如康熙年間,禮部侍郎阿金授江南江西總督,僅改兼兵部侍郎銜;同時,于成龍任河道總督,卻兼兵部尚書銜。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又如張鵬翮由兩江總督改督南河,亦兼兵部尚書銜;河道總督王新命卻加兵部尚書銜。再如陝西巡撫、右副都御史巴錫任巡撫時,無侍郎銜,及升任雲貴總督時始兼兵部右侍郎。後來,兼兵部侍郎銜不分左右,一律稱“兵部侍郎”。

順治時,巡撫與總督均同時提督軍務,因此均加兵部尚書、侍郎銜。康熙元年(1662年)規定: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因停止提督軍務而改加工部銜。康熙十三年(1674年),再次將巡撫加銜由工部改為兵部。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這種制度是何時形成的?

​乾隆以後,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此後又成定例:總督例加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巡撫例加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以漕運總督並無地方之責,與各省總督不同,故給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銜,與巡撫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