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師|晉西北|收復七城戰役

  120師|晉西北|收復七城戰役

  馮鐵兵

  2015年12月16日恰值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尾聲之際,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於釣魚臺國賓館發起並組織八路軍第120師抗日戰史報告會。本篇《120師晉西北收復七城戰役》是馮鐵兵在這次報告會上所作的主題報告。

  1937年9月 - 1938年3月 軍事態勢

  1937年9月初,我一二零師在賀龍師長、關嚮應政委率領下,開赴抗日前線。部隊到達晉西北後,根據中央的精神,發動群眾,擴充隊伍,開展游擊戰,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1937年底至1938年初,八路軍就創建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根據地南北長350公里,東西寬約200公里,人口300多萬。它是華北、華中、華南各根據地與陝甘寧邊區的交通通道,也是保衛陝甘寧邊區、保衛黨中央的重要屏障,同時,它還直接威脅已被日軍佔領的太原、大同、歸綏(呼和浩特)等大城市和同蒲、平綏鐵路,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這是黨中央、毛主席非常重要的戰略佈局,這一佈局對晉綏及華中的日軍造成了嚴重威脅。

  1938年2月,晉西北根據地及周邊的軍事態勢是:東面,北平、天津淪陷之後,保定、石家莊、滄州、張家口、大同、太原等也先後淪陷;北面,歸綏(呼和浩特)及綏遠(內蒙)的大部已被日寇侵佔;西面,是黃河,度過黃河就是陝北根據地,100多公里外就是黨中央所在地延安。1938年春節剛過,閻錫山制訂了奪回太原的作戰計劃,集中兵力反攻太原。同時,第二戰區要求八路軍一二零師插到陽曲北、忻口(忻縣)南,對日軍進行破襲戰,配合晉綏軍反攻太原。由於晉綏軍作戰不利,閻錫山不僅沒有收復太原,還把他駐守的臨汾也丟了。這一來,晉南大部分也被日寇侵佔,日軍乘勢向晉西北發動進攻。

  1938年2月下旬,日軍派出駐守在綏遠(現內蒙)、晉北的關東軍第二十六師團黑田旅團的千田聯隊和竹內聯隊8000餘人及偽蒙軍李守信部3000多人,共約12000人,南線的日軍一零九師團分兵兩路,由平綏、同蒲鐵路和太原至汾陽公路沿線據點出動,從南北兩面分五路向我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發動圍攻,企圖驅逐和消滅在晉西北堅持抗戰的我八路軍一二零師和國民黨第二戰區傅作義等部,並配合日軍對晉南的進攻。在晉北的日軍兵分三路:一路為千田聯隊,由朔縣出動,進佔寧武、神池後,又分成兩路進佔保德城和五寨、岢嵐;另一路為竹內聯隊,由井坪鎮出動,先後佔領偏關、河曲;第三路是偽蒙軍李守信部,由綏遠南進,佔領清水河後,進至偏關與日軍竹內聯隊會合。

  戰前,晉西北的七個縣政府和縣長都是閻錫山委派,在日軍到達前,縣長們都帶著政府逃過了黃河。只有五寨縣長沒有跑,他撤出縣城後,就找到了八路軍,所以,我軍收復縣城後,還讓他當縣長。

120師|晉西北|收復七城戰役

  晉西北寧武、神池、偏關、保德、河曲、五寨、岢嵐7座地理位置

  至3月初,日軍陸續侵佔了寧武、神池、偏關、保德、河曲、五寨、岢嵐等7座縣城。同時,在太汾公路集結的日軍一零九師團一部,由汾陽進佔離石後,於27日進佔黃河東岸的軍渡、磧口,並隔河炮擊黃河對岸八路軍一二零師359旅718團河防陣地,日軍有渡黃河進犯我陝甘寧邊區的可能。國民黨閻錫山駐紮在這裡的四支部隊已經不戰而退。晉西北七座縣城失守,僅一河之隔的陝甘寧邊區直接受到日軍威脅,使晉西北形勢十分嚴峻。日寇的此次戰役不僅威脅到晉北根據地的生存,也直接威脅到我黨中央的安全。

  當時,八路軍一二零師主力在賀龍、關嚮應、肖克率領下,正在同蒲路忻縣至陽曲段展開破襲戰。得到這一情況後,賀龍、關嚮應立刻召集會議,分析了形勢,認為日軍可能有三種企圖:一是逼迫我八路軍撤出晉西北返回陝甘寧邊區;二是封鎖黃河渡口,切斷八路軍與陝甘寧邊區的聯繫;三是建立橋頭堡,進攻我陝甘寧邊區。賀龍師長堅決地說:不管哪種可能,我部要馬上返回晉西北。賀龍師長立即下令:三五八旅主力進至黃河東岸的軍渡、磧(氣)口,防止日軍渡河進犯陝甘寧邊區;命令三五九旅主力進至岢嵐縣以東地區待機殲敵。此時,我一二零師在晉西北的兵力共約17000人,而在這一地區的日軍第26師團兵力約兩萬多人。敵我力量對比無論是數量和武器裝備方面都處於敵強我弱的態勢。

  

120師|晉西北|收復七城戰役

  關嚮應(左)、賀龍

  這時,身在延安的毛主席也非常擔心日軍進犯陝甘寧邊區。3月2日,毛主席電告賀龍師長:“照賀、關已定部署,以一個旅攻擊由五寨向臨縣進攻之敵;以一個旅星夜啟程至離石以北,攻擊磧口、離石兩股敵人,阻其渡河之部隊。如敵突破河防攻綏德,須一個旅過河,配合河西部隊消滅該敵,保衛延安。”後來,根據偵查,敵人炮擊我河防陣地,只是佯動,其真正目的是圍攻我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此時,日軍二十六師團黑田旅團已從雁北出動,分路直撲我晉西北腹地。3月6日,毛澤東電示賀龍時指出:“敵企圖壓迫我軍渡河情況已明,但每路敵兵力均不大,我賀師應與傅作義協力各個擊破之。張宗遜三五八旅不必到離石方向,應集中兩個旅的重要兵力,打敗敵之一路,破壞它的圍攻計劃,切實鞏固晉西北根據地。”接到電報後,賀龍師長率一二零師主力6000餘人,冒著風雪,星夜回師晉西北,兩天強行軍300裡,師部駐嵐縣,三五九旅直趨岢嵐城下。

  八路軍一二零師遵照中央軍委指示,決定集中三五八旅、三五九旅主力,首先打擊進入五寨、岢嵐孤立突出的一路日軍,而後向神池、寧武方向發展,採取圍困戰,斷敵補給,迫敵出逃,在運動中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粉碎日軍的圍攻。

  當時,國民黨晉綏軍在這一帶駐有四支部隊,趙承綬的騎一軍(駐靜樂)、郭宗汾的七十一師(駐嵐縣東村)、傅作義的三十五軍(駐臨縣)、何柱國的騎二軍(駐偏關以北)。當日軍進攻時,只有傅作義的部隊稍有抵抗,其他各部都避而不戰。賀龍師長在發起戰役之前,決定主動團結晉綏軍,聯合他們一起作戰。賀龍師長找了七十一師師長郭宗汾和騎一軍趙承綬軍長,他們都強調困難,不願參戰。這時,大家都很清楚,這次反圍攻作戰只能靠一二零師自己了!

  賀龍師長按照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堅持“基本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我一二零師採取的戰術是:首先分散到敵人側後方,襲擊敵人據點,破壞交通,把日軍分割成許多小塊,把敵人對我根據地的包圍,轉變成我軍對日軍的分割包圍。然後,我一二零師集中優勢兵力,對被分割的敵人圍而攻之,最後殲滅之。這次戰役的最終目標是:將入侵之敵全部驅逐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並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第一階段,收復岢嵐城,夜襲三井鎮

  當時選擇的第一個目標是岢嵐縣城。賀龍師長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三五九旅。3月7日,王震率七一七團和七一八團二營到達岢嵐城,並迅速奪取了城南和城東高地,把敵人壓縮在岢嵐城內。仔細勘察地形後,制定了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圍困岢嵐城,只留北門讓敵人撤退,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的作戰計劃。我軍採取的戰術是:圍而不攻,圍三缺一,逼敵逃跑,運動殲敵。與此同時,三五八旅也於3月7日到達距岢嵐縣城30餘里的辛家灣、寇家村一帶集結,準備截擊從岢嵐城撤退之敵並打擊增援之敵。

  岢嵐縣城城牆堅固,是用花崗岩石塊砌成,城門高大,是一座難攻易守的城池。在岢嵐縣城的日軍是千田聯隊的一個大隊、一部分騎兵和炮兵、工兵,共計1000餘人。千田部下一個中隊長揚言:“八路軍沒有重武器,要攻下岢嵐城是不可能的。”這個小鬼子萬萬沒有想到,我一二零師將要徹底粉碎他的狂言!

  岢嵐城四面環山,城內沒有水源,岢嵐城東有一條嵐漪河,飲水全憑城東水渠引河入城內解決。勘察地形後,王震旅長決定:岢嵐城比較堅固,不好強攻。如果我們控制嵐漪河流,斷絕城內的水源,敵人一千人馬就會陷入絕境,然後,我們採取圍困襲擾手段,壓迫敵人撤出岢嵐城,在運動中將它消滅!

  三天後,岢嵐城內日軍在八路軍連日困擾下,水源斷絕,交通困難,3月10日午後3時,鬼子像潮水般從岢嵐城北門撤出,棄城向五寨方向逃竄。王震旅長立即命令:敵人出城,不要阻攔,統統把他們放出來,在運動消滅敵人!就這樣,我八路軍以極小的代價,就將被日寇侵佔的岢嵐縣城收復!

  日軍逃出縣城後,王震命令部隊追擊。這時,賀龍師長命令三五八旅715團星夜前進,冒雪從辛家灣出發趕到岢嵐通往五寨的要道麻子澗溝設伏。距岢嵐城15公里有個三井鎮,日軍從岢嵐縣城撤出,天黑前,進佔三井鎮,固守待援。

  日軍在鎮北設了炮兵陣地,想借火力,死守三井。三五九旅717團追至三井鎮時,天色已晚,敵人正在埋鍋造飯。這時,蕭克副師長也趕到三井,他指示:天還沒有全黑,暫時穩住不動,午夜後再攻擊。我軍採取的戰術是:集中兵力,兩面夾擊,近戰夜戰,殲滅敵人。

  三井沒有城牆,只有殘破的土圍子。到了後半夜,我軍突然發起攻擊。戰鬥開始,我軍就從東、南兩面發起猛烈攻擊。我軍充分發揚了近戰、夜戰的優勢,拽著敵人的褲腰帶打,和敵人展開了逐街逐巷的肉搏戰。日軍被迫退入北面殘堡之中,但還仗著大炮的優勢與我軍對峙。717團一連二排奉命拿下敵炮兵陣地,排長楊時雨帶領全排戰士冒著敵人的炮火,將還在發射中的敵炮兵陣地摧毀。日軍丟掉炮兵陣地,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此刻,王震考慮部隊新兵多,夜間互相聯絡困難,命令部隊停止攻擊,就地監視敵人,待拂曉再發起攻擊。

  第二天天剛亮,我軍就發起攻擊。待到11日上午,三井鎮殘敵待援無望,趁我軍重新發起進攻間隙,向五寨方向奪路而逃。鬼子逃至五寨附近的麻子澗溝時,又進入三五八旅715團的埋伏圈,我軍利用有利地形,向鬼子猛烈射擊,敵人傷亡慘重。由於晉綏軍趙承綬部騎一軍過早撤出陣地,使日軍逃竄到五寨城。這次戰鬥我軍殲滅敵人300多人,俘虜日軍28人,繳獲山炮1門,後被賀龍師長命名為“功臣炮”(這門炮被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作為文物收藏)。

  第二階段;敲山震虎,再克五城

  11日當天,由三井鎮逃入五寨的鬼子與城內日軍共計1000餘人,被三五九旅包圍。三五八旅亦於此時趕到五寨城郊。由於五寨城池堅固,日軍兵力較強,而且還有義井、三岔日軍相策應,我軍炮火不足,只有趙承綬支援的兩門山炮,不利強攻。賀龍師長認為:應以一部分兵力偽裝主力,圍困五寨,主力轉向五寨城東北和西北,以游擊戰術切斷五寨至三岔堡、神池等地的交通線,逼退五寨之敵,並在運動中殲滅之。賀龍師長決定:以718團2營及地方游擊隊繼續圍困五寨城;以張宗遜、李井泉率領三五八旅主力進至義井與神池之間;以王震率領三五九旅主力進至五寨與三岔堡之間,截斷五寨、三岔、義井、神池間的交通,待機殲敵於運動中。我軍採取的戰術是:圍而困之,敲山震虎,圍點打援,運動殲敵。3月16日,三五八旅主力在旅長張宗遜、政委李井泉率領下,進至義井以南的虎北村、山口村時與由神池出動前來增援的日軍1000餘人遭遇。我軍立即搶佔有利地形,迅速展開兵力,先敵發起攻擊。激戰6小時,三五八旅殲敵300餘人,日軍受挫後退入義井鎮。第二天,義井日軍800餘人向三五八旅反撲,我軍堅決抵抗,勇猛反擊,日軍再次被擊退。同時,三岔堡日軍也出動200餘騎兵企圖增援五寨,中途被三五九旅717團攔阻,擊潰後逃回三岔。至此,五寨城內日軍完全孤立。

  與此同時,警備第6團、雁北支隊、719團、騎兵營及地方游擊隊等部,積極襲擾在利民堡、八角地區的敵軍及朔縣、神池、三岔的日軍交通,斷其補給。五寨日軍孤立無援,惶惶不安,五天後棄城逃跑,五寨被我軍收復。

  這時,日軍懼怕逐個被圍殲,自3月20日起,偏關、河曲、保德、五寨的日軍相繼棄城東撤,八路軍又收復了4座縣城。我軍敲打的是五寨,震的是偏關、河曲、保德,我軍不費一兵一卒就收復了三座縣城,這在中國抗日戰場上還未曾有過!這時,賀龍師長抓住時機,令各部隊積極追殲撤退之敵。21日,保德日軍和三岔日軍會合後,向神池撤退,在田家窪又遭三五九旅717團截擊,敵人傷亡慘重,後逃入義井鎮。

  3月22日,集結於義井鎮之日軍共3個大隊1000多人,利用夜色向神池撤退,在鳳凰山又遭遇到三五八旅716團的伏擊,我軍事先已佔據了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向鬼子發起攻擊。敵人被打得死傷眾多,無處躲藏。日軍無心戀戰,紛紛奪路而逃。這一仗,我軍殲敵300多人。我三五八旅、三五九旅又乘勝追擊,跟蹤鬼子至神池城下。神池日軍懼怕被我軍圍殲,棄城逃往朔縣,神池被我軍收復。至此,晉西北淪陷的七座縣城,已被我一二零師收復六座。

  第三階段,解放寧武,大獲全勝

  戰役最後一個目標是解放寧武。神池日軍逃跑後,侵入晉西北的日軍大部分已被肅清,只剩下千田大隊長率領的1500餘人仍然據守寧武城。寧武是大同至太原鐵路上一個咽喉要地,敵人企圖長期固守這裡。賀龍師長認真分析了敵情,認為日軍屢遭打擊,傷亡頗大,從整個戰役看,日軍已處在被動挨打態勢,賀龍師長決心再次集中兩個旅的主力殲滅該敵。我軍採取的戰術是:圍而困之,逼敵棄城,集中兵力,運動殲敵。賀師長命令三五八旅716團、三五九旅718團二營圍困寧武,逼敵人棄城而逃。賀龍師長告訴716團團長賀炳炎:“鬼子如果出城逃跑,你可以放行,讓王震、張宗遜去收拾!”同時,賀龍又命令三五九旅主力進到同蒲路東側的石湖河,三五八旅七一五團進至寧武以北的鬥溝村,佈下一個口袋陣。

  3月31,駐朔縣日軍600餘人,在飛機掩護下,向南進犯,企圖接應寧武的鬼子突圍。敵人行至石湖河附近時,遭到三五九旅頑強阻擊。在城內的日軍千田大隊長親自指揮500多人衝出寧武城,企圖攻擊三五九旅側背。此時,在鬥溝村的三五八旅715團主動向東出擊,與三五九旅主力夾擊敵人。激戰一整天,我軍殲敵300餘人,日軍千田大隊長也被擊傷,只好率殘兵逃回寧武。

  在這次戰鬥中,七一七團政委劉禮年壯烈犧牲。同一天,原平之敵1000餘人,在飛機、大炮掩護下,馳往寧武解圍。七一八團主力在神山堡一帶依託工事,頑強阻擊敵人達6小時,鬼子傷亡慘重,迫使敵人不得不撤回。日軍千田大隊長獲悉兩路援軍均遭慘敗,不敢再在寧武坐以待斃,於4月1日深夜,偷偷棄城北逃。賀龍師長髮覺後,立即命令各路部隊勇猛追擊。三五八旅七—六團、三五九旅七—九團在石湖河截住敵人,各殲滅日軍一部。

  從1938年2月22日至4月1日,我軍共作戰40天,反擊日寇對晉西北根據地的圍攻戰役勝利結束。這一戰役我軍共計殲滅日軍1500多人,繳獲山炮1門、槍200餘支、汽車14輛、騾馬100餘匹。被日寇侵佔的岢嵐、五寨、保德、河曲、偏關、神池、寧武七座縣城全部光復。這次戰役我軍也付出了不小的傷亡,三五八旅580人,三五九旅897人,其他部隊86人,共傷亡1563人,包括717團政委在內的營團幹部6人。連克七城戰役後,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更加鞏固,而且,這一仗,對保衛陝甘寧邊區有非常重要意義。之後,日軍再不敢輕易進犯我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4月10日,毛主席發來賀電:九日電悉。努力奮戰擊破敵人整個進攻,取得偉大勝利,中央諸同志聞之極為興奮。傷亡頗大,補充整訓極為必要。……望鞏固內部團結,加緊整理訓練,爭取新的勝利,配合友軍,造成鞏固的根據地,堅持華北抗戰,在全國抗日戰爭中完成自己的戰略任務。

  戰役總結

  一、120師在這次戰役中的作戰特點

  (1)在兵力對比上,我軍不佔優勢,我軍基本沒有重武器(晉綏軍趙承綬僅支援了兩門山炮),在武器裝備上我軍遠遠落後於日軍。在這之前,中國軍隊對日作戰始終堅持:採取絕對優勢兵力的原則。1937年7月,國民黨中央訓練團教育長陳誠(蔣介石兼團長)在廬山,給國民黨高級將領規定一個對日作戰的原則:兵力對比必須達到5:1以上。例如,臺兒莊戰役,國軍約30萬,日軍約5萬,敵我兵力對比1:6;平型關戰役,我軍兵力1萬多人,日軍兵力約1千人,敵我兵力對比1:10。這次戰役,在明顯敵強我弱的態勢下,我一二零師採取的作戰方針是:首先分散到敵人側後方,襲擊敵人據點,破壞交通,把日軍分割成許多小塊,然後,集中一二零師兩個旅的主力,攻擊被分割的敵人,把敵人對我根據地的包圍,轉變成我軍對日軍的分割包圍,把敵人的優勢轉變成我軍的優勢,最後,集中兵力將敵人逐個殲滅。

  (2)戰役後,賀龍師長總結說:“這次戰役是用游擊戰法,以圍攻、襲擊、伏擊等手段,各個擊破敵人。”各級指揮員在戰術指揮上,不墨守成規,靈活機動,既發揮了夜戰、近戰、伏擊戰、圍點打援的游擊戰特長,又成功運用了集中兵力圍城、攻堅的運動戰戰術。

  (3)這次戰役是抗戰時期,我一二零師兵力最集中的一次作戰行動,團以上建制部隊基本上都參加了作戰。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強敵,一二零師指戰員們敢打敢拼,行動堅決果斷,流血犧牲在所不惜,打出了八路軍的軍威,打出了一二零師的軍威。

120師|晉西北|收復七城戰役

  二、晉西北收復七城戰役的偉大軍事意義和政治意義

  (1)自日本侵略者展開對華全面進攻以來,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連遭敗績。這個時期,中國戰場的態勢是:日本侵略者處於全面進攻態勢,中國軍隊處於全面防守態勢。但是,我一二零師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打的是進攻戰,連克七座縣城,收復失地,與當時正面戰場國軍喪失大片國土形成鮮明對照,在全國抗日戰場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勝利,是對那些汙衊共產黨、八路軍“遊而不擊”言論的有力回擊!

  (2)此次反圍攻作戰的勝利,不僅沉重打擊了日軍,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影響,增強了根據地軍民的抗戰信心,更為鞏固和發展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打開了新的局面,而且,保證了陝甘寧邊區和黨中央在抗戰中的側翼安全。

  (3)根據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堅持“基本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一二零師的這一勝利向世人證明,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八路軍不僅可以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游擊戰,也完全有能力開展攻城奪地的攻堅戰和運動戰。“七.七”事變後,在中國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的主要作戰形式基本上是“城市保衛戰”和“伏擊戰”、“破襲戰”,連續攻克被日軍佔領的縣以上城市還沒有先例,我一二零師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創下了先河。在日本投降前,連續奪取被日軍佔領的這麼多城市,在中國抗日戰爭的戰場上,這是極其罕見、少有的一次戰列。一二零師的這一勝利向世人證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八路軍和中國抗日軍民,一定能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去!這一偉大勝利,將永遠載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史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