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南僑機工”尋跡:歷史並未被遺忘

抗日戰爭 社會 中國新聞網 2017-04-17

中新社昆明4月16日電 題:雲南“南僑機工”尋跡:歷史並未被遺忘

作者 胡遠航 李曉琳

午後,雲南昆明西山,遊人絡繹不絕。總有人行至半山腰,會專程拐去一座漢白玉建造的紀念碑前靜默一番。700公里開外的中緬邊境畹町,也聳立著一座同主題的紀念碑,有位老人在碑旁一守就是12年。

這兩座紀念碑,遠隔山水,卻與同一個群體有關。

1939年至1942年間,3200多名從世界各地歸國的華僑,自願放棄了優越平靜的國外生活,在被稱作“死亡公路”、“抗戰生命線”的滇緬公路上,大規模運輸抗戰軍需物資、搶修運輸車輛,為抗日做出貢獻。他們當中,有1000多人為國捐軀,1000多人復員返回南洋,1000多人居留國內。他們,就是“南僑機工”。

如今,70多年過去了,健在的南僑機工已不足10人,但歷史並未被遺忘。昆明西山和畹町的紀念碑,仍訴說著機工們的“赤子功勳”。

週末的西山“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前來瞻仰的行人不絕。或枯萎或新鮮的菊花,層層疊疊,將底座上的“赤子功勳”幾個字映得格外肅穆。

昆明市民李林靜專程帶五歲的兒子來了解南僑機工的故事。儘管已臨近飯點,她依然將碑文一字一句解釋給兒子聽。

“他還小,可能無法全部理解這段歷史及背後的故事,但慢慢地,他會懂的。”李林靜說,“對雲南人而言,‘南僑機工’四個字背後有著一段難忘也不應該忘記的歷史。”

在中緬邊境的畹町,頭髮斑白的老人葉曉東如往常一樣守在“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旁。這位南僑機工的後代至今未能找到犧牲了的父親陳團圓的遺骨,在此無償守碑12年。這裡,是其父親和戰友們回國抗日踏上的國土首站。

和平年代的畹町,已經沒有從前搶運抗戰物資時的緊迫感,但穿梭於中緬兩國的大型貨車仍然絡繹不絕。遊客也眾多,他們大都是為畹町橋和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而來。

葉曉東告訴記者,“每逢清明等紀念節日,機工後代都會相約到此祭奠。也常有遊客或路過的市民,來這裡默哀之後,又靜靜地離去,日復一日。”

儘管時光在遠去,但歷史卻從未被遺忘。除了兩座紀念碑,見證南僑機工付出與不屈的滇緬公路要津惠通橋,依然矗立在怒江之上。在昆明鬧市,也有新建的南僑機工歷史文化社區,講述著機工故事——3200餘名機工的名字被整整齊齊鐫刻在社區的青石牆上。他們被迫解散後為求生存開設的群生咖啡屋,也得以復原。雲南唯一健在的南僑機工羅開瑚生活於此。若天氣晴好,他還會過來喝杯咖啡,講講過往故事。

“希望有更多的人來了解南僑機工的故事,記住那段歷史,珍視和平。”羅老說。(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