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1937年8月到11月的淞滬會戰,是抗戰初期的一次重大戰役,中國軍隊總共投入了約75萬部隊,不僅僅是中央軍,川軍、湘軍、桂軍、粵軍、皖軍、東北軍、西北軍都有參加,真正是一場全民抗戰,那麼這些裝備參差不齊的雜牌部隊,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在陸海空現代化立體作戰面前,在淞滬戰場上的表現究竟如何?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各派系部隊都義無反顧投入了淞滬會戰

全面抗戰的開始

一般都認為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是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雖然盧溝橋事變之後,中日之間的戰爭全面升級,在華北地區與日軍作戰的不僅有西北軍,也有晉綏軍和中央軍,但從軍事角度來看,1937年8月到11月的淞滬會戰,不但戰役規模遠遠超過了華北地區,而且中國方面參戰部隊幾乎包括了當時中國各個派系的部隊,真正可以說是以舉國之力進行的大會戰,從這點上來說,把淞滬會戰看作是全面抗戰的開始或許更為貼切。

8月13日,淞滬會戰打響。最初中國軍隊投入的兵力只有中央軍的第87師、第88師和獨立第20旅,在接下來的幾天裡,56師和98師也相繼到達上海,這兩個師也都是中央軍部隊,和87師88師同樣屬於調整師,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德械師,都是當時中國最精銳的部隊。到8月19日,同樣是中央軍調整師的第36師也趕到上海,和之前的4個師一起合編為第9集團軍,由張治中指揮,負責圍攻日軍上海特別陸戰隊。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巷戰中,中國軍隊打得極為艱苦

8月17日前後,由張發奎指揮的第8集團軍也陸續到達上海浦東地區,負責警備杭州灣北岸,抗擊日軍可能的登陸,並以炮火隔江轟擊浦西日軍,配合第9集團軍的進攻,第8集團軍下轄第55師、第57師、第62師和獨立第45旅,其中第55師和57師是已經中央化的皖軍舊部,62師則是湘軍,所以這個集團軍就是標準的雜牌軍。

從8月14日到8月23日的十天時間裡,中國軍隊五個精銳師近5萬人向在上海的5000日軍發動一波又一波的猛攻,史稱十日圍攻。到23日,中國軍隊終於接近於完成對日軍防禦體系的割裂,日軍雖然還在頑強抵抗,但疲態已顯,中國軍隊終於第一次看到了勝利曙光。如果能夠再一兩天時間,再投入幾個師的地面部隊,或許真的可以贏得一場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少有的圍殲列強軍隊的大勝利。但遺憾的是,這一天也是整個淞滬會戰期間,中國軍隊最接近於勝利的一瞬。因為就在23日凌晨,來自日本國內的日本陸軍第3、第11師團組成的上海派遣軍在寶山小川沙至吳淞一線登陸。在這之後,中日兩軍投入的部隊越來越多,戰役的規模越打越大,中國軍隊原來的主動進攻不得不轉為被動應戰。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淞滬會戰中,在上海市區作戰的中央軍

此時,剛剛到達淞滬戰場的第15集團軍緊急在蘊藻浜以北展開,全力阻擊由寶山登陸的日軍。第15集團軍由陳誠指揮,下轄第1軍、第18軍和第39軍,以及劃歸15集團軍指揮的98師,總共9個師又1個旅,其中第1師、11師、14師、67師、78師是中央軍,第6師、第8師和第56師則分別是已經中央化的浙軍、湘軍和五省聯軍舊部。

到9月,在淞滬戰場上的中央軍部隊已經達到17個師,佔中央軍總共30個師的56%,其中13個師是精銳的調整師(即德械師),扣除在華北地區第一戰區、第二戰區的8個師,可以說中央軍在淞滬戰場幾乎已經是傾囊而出了。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中央軍在淞滬已經是傾囊而出

9月7日,日軍再向上海增派第9、第13、第101師團和臺灣旅團,總兵力達到5個師團又1個旅團,共約12萬人。中國軍隊也向上海增調劉建緒的第10集團軍和薛嶽的第19集團軍,總兵力達到6個集團軍,54個師又8個旅,共約50萬人。

由於中央軍部隊已經盡數投入作戰,所以9月以後趕赴淞滬戰場的部隊絕大多數都是雜牌部隊了,包括了湘軍、川軍、桂軍、粵軍、黔軍、東北軍、西北軍以及五省聯軍、皖軍、浙軍、贛軍、鄂軍舊部在內的各派系部隊,其中川軍8個師又2個旅,湘軍7個師又4個旅,桂軍6個師,東北軍6個師,粵軍5個師又1個旅,黔軍2個師又1個旅,西北軍2個師……雜牌軍幾乎佔到了淞滬會戰參戰部隊78個師的半壁江山。除了滇軍因為路途太遠未能及時趕到參戰,當時中國主要武裝派系都參加了淞滬會戰,這在以前幾乎是不能想象的。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日本海軍“加賀”號航母,當時就部署在馬鞍列島海域,日軍在上海附近集結的海空力量雄厚

如此眾多的派系,完全摒棄了個人和小團體的私利,為了共赴國難抗日御侮的共同目標而匯聚到了同一個戰場,一個曾經四分五裂一盤散沙的民族第一次爆發出了空前的凝聚力。

川軍的戰績令人刮目相看

川軍可以說是中國軍閥割據最典型的標本,四川從北洋時代起就出現了大大小小十多股軍閥勢力,彼此之間混戰不休,直到1934年才由劉湘基本統一了四川,而且川軍普遍給人以裝備低劣戰力低下的印象。

1937年9月,第一批出川抗戰的川軍20軍和43軍26師從四川、貴州出發,於10月上旬到達淞滬戰場。

10月9日,20軍編入第19集團軍序列,負責防禦大場以北薀藻浜沿岸。而這一帶恰恰就是寶山登陸的日軍的主攻方向,當10日20軍接替友軍防務時,薀藻浜北面的屏障陳家行已被日軍攻佔,導致薀藻浜主陣地直接暴露在日軍面前,因此20軍軍長楊森立即下令反擊,奪回陳家行。從10日到16日,20軍就圍繞陳家行和日軍展開激戰,在陳家行五進五出,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反覆爭奪,連134師師長楊漢忠都負了重傷,戰況之激烈可見一斑。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20軍軍長楊森

10月15日,友軍防守的頓悟寺陣地失守,20軍奉命連夜組織反擊收復頓悟寺,20軍軍長楊森將這個任務交給了134師402旅408團,該團實際只有2個營,兵力並不算雄厚,但團長向文彬深知川軍裝備低劣,在火力上根本無法和日軍對抗,只有和日軍展開近戰,用血肉之軀來抵消裝備上的劣勢。

夜幕降臨後,向文彬團長就率部冒雨發起了前赴後繼的勇猛衝鋒,最前面的尖刀排衝到日軍陣地前就只剩下了1個人!但後續的官兵緊跟著衝入陣地,和日軍展開了白刃戰,並一舉奪回了陣地。日軍被逐出陣地後,就用猛烈炮火轟擊川軍,然後再發起攻擊。川軍一直等日軍步兵逼近陣地才用手榴彈和刺刀將日軍擊退。

就這樣,反覆苦戰到17日凌晨,408團最終牢牢掌握著頓悟寺。408團撤出陣地時,全團只剩下120人,連長全部陣亡,排長也只剩4人。408團因為反擊頓悟寺的戰功受到軍委會的通令嘉獎,團長向文彬更是在一天之內就連升兩級,從中校破格晉升少將。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408團團長向文彬

20軍在陳家行、薀藻浜一線堅守7天,全軍傷亡8000人,犧牲1名團長、5名營長,負傷1名師長、4名團長、13名營長,隨後撤至嘉定紀王廟休整,全軍從戰前的4個旅縮編為2個旅。11月中旬,中國軍隊主力撤出上海,20軍又開赴常熟,頑強阻擊了日軍整整一天,掩護主力安全撤退之後才撤至安徽安慶休整。

43軍26師10月初從駐地湖南常德徒步至長沙,乘火車到武漢,再換輪船順長江而下到南京稍事休整,馬上再乘火車到上海,於10月16日進入薀藻浜以南的大場,此時薀藻浜以北劉行、陳家行、盛橋一線已相繼失守,日軍的攻擊矛頭已經指向了薀藻浜以南的大場。師長劉雨卿率部進入俞家宅、朱家宅、李家宅一線陣地,從17日接防陣地到25日撤出陣地,26師與日軍鏖戰整整八晝夜,就是用血肉之軀對抗日軍的飛機坦克。10月的淞滬戰場就是以大場為重點而展開的陣地攻防戰,在慘烈悲壯的血戰中,中國軍人表現出了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而26師更是其中的典型,其作戰之頑強犧牲之慘烈,足以彪炳史冊。全師5000人只有600人生還,4名團長中陣亡2人,14名營長傷亡13人。原來名不見經傳的26師由此名聞全軍,在1938年3月軍事委員會武漢軍事會議檢討第一期作戰得失,26師被評為淞滬會戰戰績最佳的五個師之一。

川軍在淞滬會戰中的出色表現將以前對川軍的輕視和不屑一掃而光。

桂系軍隊來了次大反擊

桂系,可以說是“雜牌部隊中的戰鬥機”,在軍閥混戰時期曾經有過令人矚目的戰績,也是當時中國各大地方實力派中唯一能和蔣介石的中央軍分庭抗禮。盧溝橋事變後,桂軍整編為第7軍、第15軍(後改稱48軍)和第31軍等三個軍,組成第11集團軍開赴徐州參戰。因為淞滬戰事吃緊,第7軍和48軍被緊急調往上海,組成第21集團軍,由廖磊任司令。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桂系軍隊開赴淞滬戰場

10月15日,第21集團軍到達上海,此時日軍突破薀藻浜南岸,大場岌岌可危。中國軍隊正準備組織一場大規模的反擊,恢復薀藻浜南岸陣地。桂系出身時任副總參謀長的白崇禧對桂軍信心滿滿,主動提出由21集團軍來執行這次大規模反擊。

21日經過一小時的炮火準備之後,21集團軍反擊部隊於晚8時分為左右兩翼向談家頭、陳家行發起猛攻,桂軍還是照內戰的老辦法,以連營為單位進行刺刀衝鋒,內戰中,普通的軍閥部隊火力貧弱,根本無法用火力壓制住桂軍的衝鋒,桂軍只要衝入陣地展開白刃戰,基本上就能取勝。但如今面對的是裝備精良火力旺盛的日軍,桂軍這樣的衝鋒雖然勇氣可嘉,必然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桂軍完全憑藉著血氣之勇,經過一夜激戰,於22日凌晨攻佔陳家行、桃園浜。考慮到天亮後日軍飛機必然會大舉出動,為避免在日軍熾熱火力下無謂傷亡,所以除留部分部隊防守剛收復的陣地,主力則撤回原陣地。天亮後,日軍隨即開始全力反撲,21集團軍的防禦工事全部被炮火摧毀,仍死戰不退。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桂軍發動了陣地戰階段唯一的一次大反攻

23日,日軍發動了全線猛攻,炮火之猛烈攻勢之強橫,都是淞滬會戰開戰以來前所未見。日軍在進攻時釋放煙霧作為掩護,桂軍誤以為是毒氣,軍心大亂,一線陣地隨即被突破。174師師長王贊斌親自到一線督戰,全力組織部隊抗擊日軍猛攻,但終因部隊在反擊中傷亡很大,後繼無力,到當天下午談家頭、陳家行等陣地都已失守,桂軍拼盡全力也只能勉強保持走馬塘以南陣地。至此,這場在陣地戰階段唯一的一場大規模反擊以失利而告終。

鑑於桂軍部隊在這幾天作戰中傷亡已高達五分之三,因此左翼作戰軍總司令陳誠只得命令21集團軍撤下戰場。桂軍參戰不過才短短七天,就有173師510旅少將旅長龐漢楨、171師511旅少將旅長秦霖、176師1051團上校團長謝鼎新等軍官陣亡,士兵陣亡超過6000人,負傷官兵高達1.5萬人,其中包括5位團長。

11月上旬,日軍第10軍在杭州灣登陸,從側後合圍中國軍隊,中國軍隊被迫放棄上海全線後撤,21集團軍奉命緊急開赴常福線,掩護全軍主力後撤。21集團軍還沒有來得及補充兵員裝備就從11月17日開始與日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阻擊,此時吳興已經成為中國軍隊主力後撤的咽喉樞紐,一旦失守全軍都將陷入險境,因此第7軍在吳興一線不顧慘重犧牲,殊死拼殺,172師少將副師長夏國璋、173師1034團上校團長陳昭漢、173師1038團上校團長謝志恆、174師1044團上校團長韋健森、176師1052團上校團長褚兆月以下近5000人陣亡,桂軍以極其慘烈的犧牲在吳興、長興一線頑強堅持了七天,為主力安全後撤贏得了寶貴時間。

桂軍2個軍6個師參加淞滬會戰,不僅打出一場氣勢如虹的大反擊,而且在戰役最後階段為掩護主力後撤頑強阻擊日軍,付出了傷亡將近5萬人的巨大犧牲,無愧於“鐵軍”的讚譽。

深知亡國之痛的東北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東北軍也就成了沒根的浮萍,四處漂泊。深知亡國之痛同時又身負“不抵抗”罵名的東北軍自然比其他雜牌部隊具有濃烈得多的抗戰決心和勇氣,西安事變之後由於東北軍統帥張學良被監禁,東北軍內部也因為意見分歧而出現相互殘殺的悲劇,由此開始逐漸分化。1937年初,東北軍被重新整編為6個軍,從西北東調,分散駐紮在豫南、皖北和蘇北等幾處,還有一些部隊乾脆脫離東北軍投入中央軍系統。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東北軍遠比其他部隊更具有抗戰的決心和勇氣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東北軍各部隨即北上開赴華北。10月中旬由於淞滬戰場局勢惡化,因此原來在華北的東北軍第49軍和第67軍被緊急調往上海。

49軍於10月28日到達上海,劃歸陳誠的左翼作戰軍序列。此時淞滬戰場的局勢已經非常嚴峻,中國軍隊退至法華鎮、曹家渡、西站、北新涇、姚家渡至江橋鎮、南翔鎮一線蘇州河沿岸,這一防線的守軍雖然有二十多個師,但大都是疲憊之師,因此蘇州河阻擊戰是相當艱難的。說起來49軍是剛剛抵達上海的生力軍,實際上在華北參加過作戰還來不及補充和休整,只不過是比剛剛從大場撤下來的部隊稍好一些而已。

11月4日,49軍105師開始在姚家寶地區抗擊日軍強渡,東北軍的裝備在雜牌軍部隊中屬於一流水準,因此擁有比較強大的隊屬炮兵,還能隔河與日軍展開炮戰。步兵也以猛烈火力攔阻日軍渡河,接連擊退日軍多次強渡。一直激戰到11月9日,由於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嚴重威脅到淞滬戰場守軍的側後安全,因此統帥部不得不下令全線撤退,105師這才向無錫撤退。

11月7日,49軍109師奉命趕赴嘉善、楓涇阻擊由杭州灣登陸日軍,粉碎日軍切斷滬杭、蘇嘉鐵路的企圖,保證主力後撤。由於日軍飛機的轟炸,109師馳援受阻,不得不分為三批陸續到達。最先趕到楓涇的649團還不及展開隊形就和日軍遭遇,從上午激戰到黃昏,立足未穩的649團傷亡慘重,團長黎萌堂也負了傷,殘部只得且戰且退。

11月10日,109師和湘軍128師聯手守備嘉善,日軍在猛烈炮火掩護下,連續發動猛攻,109師和128師苦苦支撐到14日,犧牲極為慘重,109師只剩下300人,128師更是僅存100人,這才撤出嘉善,但是遲滯了日軍從杭州灣北上迂迴,保證了主力後撤的安全。

67軍在東北軍中是張學良的嫡系,曾經是下轄5個師的超級軍,但此時已經改編為只下轄2個師的乙種軍。在8月的河北大城作戰中曾力挫日軍,獲得過軍事委員會的通令嘉獎。10月底奉命從華北趕赴淞滬,於11月3日到達青浦,而此時淞滬戰場的局面已經非常危急,67軍臨危受命,協同川軍43軍26師從6日到8日“死守松江三日”,掩護主力撤退。67軍趕到松江,還來不及構築工事就投入了作戰。7日日軍強渡黃浦江,67軍以炮兵壓制日軍炮兵,集中輕重機槍痛擊日軍汽艇和帆船,擊退日軍的強渡。8日日軍主力趕到,攻勢極為猛烈,108師在李塔匯和日軍展開激戰,反覆爭奪,陣地三次易手。軍長吳克仁親自率部衝鋒,才將日軍擊退。107師在米市渡的戰鬥也同樣激烈,319旅少將旅長朱之榮陣亡,全師傷亡過半。

到8日夜間,死守松江三日的任務終於完成,67軍這才撤向白鶴港,由於蘇州河上的大橋已經被日軍炸斷,吳克仁只好率部泅渡。

在指揮部隊渡河時,突然遭到日軍小股便衣隊襲擊,吳克仁中彈落水,壯烈犧牲,這是淞滬會戰中唯一一位殉國的中將軍長。松江一戰,67軍傷亡極大,除軍長吳克仁外,軍少將參謀長吳桐崗、108師少將參謀長鄧玉琢、322旅少將旅長劉啟文、321旅少將旅長朱之榮以及8名團長陣亡,107師損失殆盡,108師傷亡也超過三分之二。但是戰後67軍卻被取消番號,縮編為108師,併入中央軍。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在淞滬會戰中犧牲的67軍軍長吳克仁

東北軍裝備精良,又身負不抵抗之恥,完全是一支抱定死戰決心的哀兵,由於到達淞滬戰場時已經是戰局無法挽回之時,只能作為斷後部隊,雖然受到重大損失,但還是完成預定掩護任務。

湘軍、粵軍、黔軍都來了

俗話說“無湘不成軍”,幾乎所有派系部隊中都有湖南籍士兵,而主要由湖南人組成的湘軍更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支以彪悍著稱的軍隊。在軍閥割據年代,湘軍也和川軍一樣,派系林立,有趙恆惕系、唐生智系、何鍵系、陳渠珍系以及湖南保安團系,到了抗戰前夕,湘軍各派系都已經半中央化,並沒有川軍、桂軍這樣相對獨立。

湘軍也是最早進入淞滬戰場的雜牌部隊,8月17日隸屬於第8集團軍的62師就到達上海浦東。此外主要由湘軍舊部改編而成的第10集團軍駐防在杭州灣南岸,9月之後陸續參戰。留在湖南的第15師、第16師8月底就從奉命東調,9月5日到達上海,劃歸第15集團軍,9月16日最早投入了戰場。這兩個師都是湘軍中的佼佼者,裝備比較好,官兵素質也好,初上戰場更是銳氣正盛,在羅店、劉行一線給予來犯日軍以迎頭痛擊。從9月中旬到10月初,第15師、16師在劉行與日軍血戰二十八晝夜,每個陣地都要反覆爭奪,多次易手,15師94旅少將旅長張轂中犧牲,打出了湘軍的聲譽,第16師因此受到軍事委員會通令嘉獎,蔣介石還下令給予2萬元獎金。

第8師於9月20日到達上海,參加了薀藻浜北岸作戰,連續戰鬥二十多天;第19師與10月初到達上海,參加了著名的大場爭奪戰;隨後又轉移到滬西,參加了蘇州河南岸阻擊戰;62師和63師參加了杭州灣北岸抗登陸戰,在奉賢、金山、松江一線與陸海空立體進攻的日軍浴血苦戰,63師187旅少將旅長李伯蛟犧牲;128師、預備第11師和暫編第13旅參加了楓涇、嘉善保衛戰,尤其是128師迭經苦戰,全師僅剩100人,第10集團軍因此特發4萬元獎金予以嘉獎。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大場留存到今天的碉堡遺址

在淞滬會戰期間,參戰的湘軍約有8萬人,超過全部參戰兵力的十分之一,是各雜牌部隊中參戰兵力最多的,表現極為壯烈,充分體現了三廂健兒的英勇氣概。

粵軍參加淞滬會戰的是第4軍和第66軍,都是粵軍中的老牌精銳,尤其是第4軍在北伐時期就是著名的“鐵軍”。但粵軍趕到上海時已經是10月,中國軍隊逐漸陷入被動,因此這兩個擅長進攻的主力軍都只能用於防禦,很有幾分有勁使不上的感覺。和其他雜牌部隊一樣,粵軍在戰場也是同樣浴血苦戰,傷亡慘重,第4軍90師270旅少將旅長宮惠民犧牲。

黔軍是雜牌部隊中實力最小的一支,雖然名義上有2個師又1個旅參加了淞滬會戰,但其中的第121師一直擔任兵站指揮部的守衛以及鐵路押運任務,沒有直接參戰。只有102師10月底到達上海,劃歸第17軍團胡宗南指揮。

此時,胡宗南部經過連日苦戰傷亡慘重,正急需補充,因此命令102師607團開到北新涇歸第1軍第1師指揮,612團開到廳頭鎮歸第8軍指揮,師部及609團、補充團則作為預備隊。這個命令一下,102師官兵普遍認為是肢解102師,但師長柏輝章一面安撫部屬情緒,一面命令外調的兩個團要服從指揮,堅決打好抗日第一戰,用戰績來說話,如有動搖軍心者軍法從事。柏輝章的大局觀在當時確實難能可貴。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102師師長柏輝章

697團到達指定位置正要和第1團接洽防務,日軍就發起猛攻,607團團長陳蘊瑜立即命令2營主動攻擊,以攻對攻,一舉將日軍擊退,首戰告捷。

612團接過防務後,就遇上日軍猛攻,612團與敵寸土必爭,數度爆發白刃戰,付出了慘重傷亡才守住陣地。

由於防線右翼陣地失守,導致609團側翼受到日軍猛烈攻擊,柏輝章急令補充團迅速迂迴,和609團形成夾擊,師工兵連同時對蘇州河兩岸日軍交通線進行爆破,截斷日軍蘇州河兩岸聯絡。然後柏輝章親自指揮兩個團展開攻擊,補充團背水而戰,有進無退,將日軍擊退。此戰102師以兩個團擊潰強敵,解除了17軍團的側翼威脅,確保了蘇州河上游的防線穩定,受到胡宗南嘉獎,稱102師“奮勇克敵,顯樹戰功”,並將607團、612團歸還建制。

102師全師團聚後,各以兩個團跨守蘇州河兩岸陣地,在日軍猛烈炮火下,寸土不讓,陣地白天失守,晚上就以反擊奪回,經過二十多天的戰鬥,102師雖然傷亡慘重,但陣地始終屹立不失。最後隨主力後撤而撤到鎮江,但全師減員嚴重,只剩下3000人。在淞滬會戰中,雖然黔軍部隊參戰數量不多,但表現絲毫不比其他部隊遜色,用自己的忠勇,特別是服從指揮的大局觀贏得一致讚譽。

走了上千里路就是為了來獻出生命

在淞滬戰場上,雜牌部隊儘管裝備、訓練參差不齊,但總體而言,表現還是可圈可點,並不輸給中央軍。不過在戰術上,由於雜牌部隊之前參加的基本都是低烈度戰爭,能有幾門山炮開上三五炮就已經是很了不得的火力支援了,如今面對日軍如此猛烈的炮火,而且還是飛機、軍艦艦炮和坦克協同的立體化作戰,有不少官兵甚至連飛機、坦克也從未見過,有的則是還是沿用過去內戰時的落後戰術,自然非常不適應,也因此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是即便火力相差如此懸殊,卻依然用血肉之軀和日軍的優勢裝備殊死相搏。各路雜牌部隊中犧牲的高級將領就有中將1名、少將7名,超過淞滬會戰犧牲的14名少將以上將領的一半,而犧牲的普通官兵更是至少超過了5萬人!

特別是之前軍閥混戰,各派系打仗都是為了一己私利,這次卻完全不同,日軍的戰火距離湘軍、川軍、黔軍、桂軍的家鄉還很遠,但這些部隊卻都能聽從國民政府的號令,不遠千里共赴國難,很多官兵走了上千里路,上了戰場可能一天兩天就血沃疆場,好像就是為了來這裡把自己的生命獻給國家。

國家的意識也第一次如此深入人心,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也真正是在淞滬會戰的烽火硝煙中形成了。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各路雜牌共赴國難並肩作戰

儘管在戰場上,各支雜牌部隊的表現還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視死如歸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仰的。

正如11月13日國民政府發表從上海撤退的聲明中所說的:“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毋庸置疑,這就是雜牌部隊在淞滬戰爭上最真實的寫照,無論黨派信仰,也無論省籍地域,為了抗敵禦侮的共同目標,並肩奮戰,才迎來了抗戰的最後勝利。

更多精彩,請鎖定19:30廣西衛視黃金檔《東方戰場》。

淞滬會戰:各派系雜牌部隊趕了上千里路,就是為國家獻出生命

囊括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的鐵卷鉅製《東方戰場》,正在廣西衛視播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