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被俘後吃好喝好,歸隊後卻基本會選擇自盡,其動機究竟是啥?

抗日戰爭 日本 軍事歷史 陸軍 二戰 趣觀歷史 2018-12-03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期間,我軍向來以優待俘虜而聞名,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一些被俘期間受到優待的日軍士兵在歸隊之後,就算不被其長官擊斃,也基本會選擇剖腹自盡,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日軍被俘後吃好喝好,歸隊後卻基本會選擇自盡,其動機究竟是啥?

▲日本士兵切腹舊照

這還要從換俘說起。在抗戰時期,有時候存在雙方交換俘虜的現象,因此這些被俘的日本士兵就是在這種條件下重新返回先前的部隊。按照常理而言,這些“撿回了一條命”的日本士兵應該會更加珍視自己的生命。但實際情況是,很多士兵在回到軍營後,情緒愈發低落,甚至視自己的俘虜經歷為“恥辱”。在抑鬱了一段時間後,他們中的大多數就會選擇自殺進行了斷,而且在日本軍官內部,也有著“要好好教育士兵,一旦他們成為俘虜,就應有自我了斷的覺悟”的規則。

日軍被俘後吃好喝好,歸隊後卻基本會選擇自盡,其動機究竟是啥?

▲日俄戰爭繪畫

不過在幾十年前,日本軍官們卻從來不會這樣對待被俘士兵。比如二十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就有上千名日本士兵被俘,戰爭結束後約有1800人被沙俄政府釋放。在接受日軍相關機構的審訊調查後,他們便被分別遣送回家,並未遭受牢獄之災,更不要說什麼槍斃之類的刑罰了。然而隨著武士道精神在軍隊中逐漸推廣,再加上軍國主義開始在日本瀰漫,日軍上下最後總結出“為天皇戰死才是無上光榮”這句名言。在這種極端思想下,普通士兵最渴望的是“光榮戰死”,如果不幸被俘也應該抓住機會“玉碎”以避免受辱。假如有人活著回到部隊,軍隊裡的其他人會視其為“懦夫”和“叛徒”,平時對他的排擠歧視是少不了的,而上級也會對其多加刑罰,致使性命堪憂。

日軍被俘後吃好喝好,歸隊後卻基本會選擇自盡,其動機究竟是啥?

▲侵華日軍劇照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在1929年公佈日內瓦第二公約《關於戰俘待遇的公約》時,日方為何會拒絕在文件上簽字。因為在那種扭曲的心態下,他們連自家被俘虜過的士兵都是加以虐待折磨,更何況其他國家的俘虜。可以說,日本的這一行為擺明了日軍將在以後的戰爭中懲罰俘虜,而在二戰之中,他們確實也是這麼做的。

日軍被俘後吃好喝好,歸隊後卻基本會選擇自盡,其動機究竟是啥?

▲《日內瓦公約》中文本

相比而言,八路軍對於日本戰俘就要好得多。不僅是不殺俘虜,還會給他們吃連幹部都吃不上的白米細面,每月還會配發一定數量的香菸。如果戰俘受傷或者生病,隨軍醫務人員還會加以精心治療。此外,八路軍還建立相關學校,對這些戰俘進行培訓教育。在一些俘虜歸隊之時,八路軍甚至還會發給他們盤纏和路費。一開始,人們以為這樣一來可以打破日方所謂“被俘後會被處死”的謠言,引起日本士兵的反戰情緒,從而儘早結束戰爭。結果卻不料這些士兵歸隊後,就在武士道的洗腦之下相信自己“玷汙了皇軍名譽,萬分抱歉”,只能以死殉國,希望以此得到救贖。

日軍被俘後吃好喝好,歸隊後卻基本會選擇自盡,其動機究竟是啥?

▲接受治療的日本俘虜

至於那些沒有自殺的日軍戰俘,歸隊後不僅損害了所在部隊的聲譽,還會令得自己家族名聲一落千丈。這些日軍戰俘家屬通常會被周邊鄰居稱為“國賊家屬”,不僅一輩子都抬不起頭,而且在各項事務中都會遭到全社會的排斥歧視。據相關資料顯示,這些士兵家屬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領到日本政府發放的撫卹金。至於那些被俘後加入反戰聯盟的日軍士兵,在參加活動時也一律使用假名,為的就是日後免遭受他人報復。

參考資料: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