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各大派系的發展與消亡:有的被吞併有的在抗戰中消亡殆盡

抗日戰爭 湯恩伯 中國近代史 陳誠 國家人文歷史 2017-07-16

胡博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蔣介石一方面調集中央軍主力與日軍在華東地區決戰,一方面動員地方派系的首領派遣部隊出省參戰。當時除了青海的馬步芳、西康的劉文輝、新疆的盛世才沒有出兵外,其他的派系都派出了主力部隊參戰。結果包含中央軍在內的絕大多數派系都大傷元氣,依附於大派系的小派系也在抗戰的頭兩年因部隊損失殆盡而告消亡,殘部全都歸中央改編。然而就在諸多派系逐漸消亡的情況下,中央軍因為自身的逐步壯大,卻在內部產生了諸多派系,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被譽為“陳胡湯”的三大派系。

“陳胡湯”三大派系

陳系,指的是以陳誠為首的派系,又有“土木系”之稱。陳誠畢業於保定軍校,但他的起家主要是依靠著黃埔學生的支持。早在北伐戰爭時期,陳誠就當過師長,但是因為和師內的黃埔學生關係沒有處理好,被趕下了臺。此後陳誠吸取教訓,終於拉攏了一批黃埔學生的支持,並由此成為第18軍軍長,有了壯大實力的本錢。抗戰爆發後,陳誠被蔣介石委以重任,陳便依靠手中職權吞併收編各路部隊,實力日益壯大。

胡系,指的是以胡宗南為首的派系,又有“黃埔系”之稱。胡宗南是正宗的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在蔣介石的刻意栽培下,胡宗南以第1軍為本錢,在抗戰期間吞併友鄰黃埔同學的部隊,並依靠西北一隅太平之地,逐步發展壯大。由於胡宗南部參戰不多,這支部隊是抗戰勝利後保存實力最好的。

湯系,指的是以湯恩伯為首的派系。這個派系比陳、胡兩派成形要晚,成分也很複雜。湯恩伯手中的黃埔學生數量有限,更多的還是以收編各路雜牌而來,他雖然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但其才幹在抗戰初期很得蔣介石賞識,並將湯安置在河南前線與日軍長期對峙。而湯恩伯也依靠著這份重用,逐漸坐大為一派系。但由於在豫中會戰的大慘敗等諸多原因,湯恩伯這個系統的發展就此走到了盡頭。抗戰勝利後,湯恩伯調任陸軍總司令,他所能指揮的部隊則分別歸併給陳誠和胡宗南。於是,抗戰中的三大派系,在抗戰勝利之後,減去了一支。

國軍各大派系的發展與消亡:有的被吞併有的在抗戰中消亡殆盡

湯恩伯

除了“陳胡湯”三大派系之外,還有若干小派,他們有的剛一成形就被三大派系吞併,如董釗、關麟徵等。前者與胡宗南爭權失敗,部隊被胡收編。後者與陳誠爭權失敗,成了閒人,部隊由中央直接指揮。還有如李玉堂,因部隊在抗戰後期損失殆盡而失去了基本部隊。有的依靠著戰功以及何應欽、顧祝同等元老的庇護而存活了下來。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杜聿明、王耀武等,此外蔣經國的“太子系”也在抗戰後期有了成長的萌芽。

有人說何應欽、顧祝同也各分一派,筆者以為不妥。先說何應欽,北伐戰爭時期本有機會自成一派,但在蔣介石下野後沒能掌握時局,此後長期擔任軍政部長,已經沒有自己的基本部隊可供調動。此後他雖然以自身職權安插了不少親信當軍、師、團長,但都不成氣候,形同散沙。接下來說顧祝同,抗戰爆發之初,顧祝同以第三戰區為根據地,發展起來一個集團軍,卻因為在和新四軍的摩擦中屢戰屢敗,到抗戰勝利時部隊全被裁併,此後雖官居要職,但大多隻起著一個高層與野戰部隊的傳聲筒而已。

介紹完了中央軍的情況,下面再來談下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消亡。

地方派系

國軍各大派系的發展與消亡:有的被吞併有的在抗戰中消亡殆盡

蔣介石與李宗仁合影

李宗仁的桂系。抗戰爆發之後,李宗仁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名義使其實力得到壯大。本來只佔廣西一省的桂系,在湖北和安徽打下了根基。但李宗仁這桂系的軍事首腦因在戰後改向政治發展,兵權已逐步歸白崇禧所掌握。

閻錫山的晉綏系。抗戰爆發後,閻錫山的部隊屢遭日軍重創,後來被迫退守晉西南。抗戰中後期,閻錫山一面與日軍談判,一面依靠二戰區內中央軍的協助才勉強支撐到抗戰勝利。此外,閻錫山的部屬傅作義,在中央的支持下於綏遠另開局面,最終脫離閻錫山,並由此發展為綏系,而閻錫山的晉綏軍因失去綏遠,只能改叫“晉系”了。八年抗戰,使晉系的精幹完全喪失,雖然在軍政部的批准下增加了部隊番號,但往往一個師平均下來只有兩千餘人,名不副實。

餘漢謀的粵系。抗戰爆發時,粵軍除一度馳援上海、南京外,主要都集中在廣東作戰,戰後仍然佔有廣東,但因餘漢謀對維持這一派系逐漸顯得力不從心,真正意義上的粵系在抗戰勝利後益發變得弱小了。

四川軍閥林立,即便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四川內部仍戰爭頻發。中央軍追擊紅軍入川后,強迫川軍整編,並擁立劉湘成為名義上的川軍之主。劉湘在抗戰爆發的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使得川軍更加散亂,到抗戰勝利時真正存活下來的,只有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三支。劉文輝部和潘文華部未參加抗戰,實力完整,鄧錫侯一部抗戰損失慘重,所幸剩餘一部留守四川,仍能佔據一隅。其餘川軍派系,或被吞併,或在抗戰中覆滅。

龍雲割據雲南數十年,抗戰勝利時雖然派出了大部分部隊出滇作戰,但派出的同時也在雲南重新編練了新軍。雲南本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省份,抗戰之前中央軍無法插足,此後因日軍侵入雲南,龍雲這才同意中央軍馳援。而到了抗戰勝利前夕,已經取得雲南掌握權的蔣介石命令部屬杜聿明發動“五華山事件”把龍雲趕下了臺。為了安撫雲南部隊,蔣介石扶持龍雲的得力部屬——盧漢來穩定軍心,以使滇軍能繼續為中央賣力。

國軍各大派系的發展與消亡:有的被吞併有的在抗戰中消亡殆盡

盛世才

中央對於佔據新疆的盛世才在抗戰前都是聽之任之,而盛世才在繼承金樹增之位後也是大肆擴軍,逐漸發展成割據一省的派系。抗戰爆發後,蔣介石開始考慮到新疆問題。為了將其營造成一個後方基地,以及抵制蘇聯的沾染,強行將盛世才調到中央任職,所屬部隊全部交由胡宗南接管改編。

三支實力較大的舊西北軍中,韓復榘部因韓氏被槍決而四分五裂,後被湯恩伯吞併,一部投奔劉汝明。宋哲元部因宋氏辭職養病而分為三支,分別是張自忠、馮治安和劉汝明。其中張自忠殉國後,他的部隊歸併馮治安指揮。至於孫連仲部,在抗戰中期投靠了陳誠而得以生存,後來又依附於胡宗南。所以到抗戰結束時,代表著舊西北軍的就只剩下馮治安和劉汝明兩支了。

其他小派系或未參戰,或只派一小部參戰,實力地盤仍在,其派系得以延續,如青海、寧夏之馬步芳、馬鴻逵,陝北之鄧寶珊等等,但是更多的,都因在抗戰中傷亡殆盡而被中央軍吞併了。

經過八年抗戰,除了蔣介石的中央軍仍一家獨大外,李宗仁的桂系逐漸壯大並恢復了北伐時期的元氣,閻錫山因日軍的進攻和中央軍的入駐,只得晉西以及晉南一部分,實力日益變弱,其餘各小派系或消亡或仍艱難地存活。此外,傅作義發展為一新派系,並一度執掌華北軍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