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鬼子不掛弦”:從彈藥消耗看敵後抗戰的艱苦

抗日戰爭 美國 武器 日本 歷史很好玩兒 歷史很好玩兒 2017-09-19

“不見鬼子不掛弦”:從彈藥消耗看敵後抗戰的艱苦

同日寇作過戰的老八路都明白戰場要求,“不見鬼子不掛弦”,只有靠近敵人才能開火,“三槍不見肉”還要受批評。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軍民,是在彈藥奇缺的,情況下同裝備精良的侵略者持久苦戰。

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參加八路軍時,發現每支槍只有 5發子彈,行軍時為了不暴露彈藥奇缺,戰士們只好將高梁稈掰成一段段裝進子彈袋,使其顯得很滿。這一情況,在整個抗戰期間的敵後戰場是普遍現象。八路軍出師到抗日前線時,據統計3萬多人的部隊只有1萬多支槍,每支槍平均只有30發子彈。

“不見鬼子不掛弦”:從彈藥消耗看敵後抗戰的艱苦

全面抗戰3年後,八路軍發展到50餘萬人,國民黨當局卻不供給武器,前3年每年只給幾十萬發子彈,平均每個戰士一年只有一兩發,真是杯水車薪。1940年以後,國民黨當局徹底斷絕了對八路軍、新四軍的彈藥供給,解放區槍支彈藥的來源主要靠戰場繳獲。由於日寇極為凶悍,即使被包圍也往往會頑抗到最後一槍一彈,戰場繳獲不易,只有打偽軍時繳槍繳子彈才多一些。後來解放區兵工廠也生產少量子彈,主要是靠拾回的彈殼復裝,其質量很差,只有手榴彈、地雷能夠依靠自產保障。抗戰期間,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始終沒有外援,在物質條件最差的農村根據地自力更生,因此,中共中央一直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堅持以游擊戰為主。主要打能夠有俘獲的伏擊戰、襲擊戰,不擺開堂堂之陣拼火力,這是從敵後戰場的實際出發的唯一正確的作戰方針。

“不見鬼子不掛弦”:從彈藥消耗看敵後抗戰的艱苦

抗戰期間敵後各根據地分散作戰,彈藥隨繳隨補隨耗,沒有準確統計。不過通過各戰略區向中共中央的報告,可以概略估算出八路軍、新四軍的子彈消耗約在3000萬—4000萬發、手榴彈約800萬枚(當時火炮極少,可以忽略不計)。按殺傷52萬日寇和同樣數量偽軍的戰果統計,平均每斃傷一敵軍消耗約30發子彈、7枚手榴彈。這一戰場彈藥消耗比例之少,在當時世界上是罕見的,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平均斃傷一名敵軍需要消耗子彈2000發以上。

“不見鬼子不掛弦”:從彈藥消耗看敵後抗戰的艱苦

在亞洲和歐洲戰場上打得血流成河之際,自命為“二線隊員”的美國主要擔負了向交戰國供應武器的作用,號稱“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美軍除了進行太平洋海戰外,直至戰爭結束前1年才投入較多陸軍參戰,在參戰的各大國中以最小的人員犧牲(戰死29萬人),取得了控制西歐和整個太平洋這一最大的戰爭收穫。

自1880年起,美國的工業生產總量便居於世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其工業產值已經佔世界總量的 40%,相當於德國的3倍多、日本的10倍,科技水平也佔居首位。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之初,美國向交戰雙方出售戰略物資以贏利,1941年12月珍珠港遇襲後才對日、德兩國宣戰。

“不見鬼子不掛弦”:從彈藥消耗看敵後抗戰的艱苦

美國進入戰時狀態後,最大的工業基礎馬上形成了最強的軍工生產能力。世界最大的福特汽車廠轉產飛機後,全國年產量便馬上達到10萬架,超過世界其他國家飛機產量的總和。在3年半內美國還生產了3000萬噸艦船,佔同期世界生產總量的70%,超過其海戰主要對手日本的10倍。由於美國在歐洲參加大戰為時不到1年,亞洲太平洋戰場的作戰規模又不算太大,消耗彈藥總量不如前蘇聯、德國,卻也有690萬噸。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共斃傷日軍 110萬人(其中擊斃80萬人,擊傷約30萬人,死亡率高是因為島嶼戰中日本傷病兵難以後運而大量死亡),耗費彈藥約300萬噸,平均3噸彈藥斃傷1人。美軍這一消耗量,遠超過蘇軍以0.8噸彈藥斃傷德軍1人的數字,在當時世界上是最高的,這也是由於財大氣粗者不吝惜彈藥。在太平洋島嶼攻擊戰中,美軍的火力強度往往高於日軍幾十倍,一般都是將敵方陣地炸成火海後才發起攻擊。

“不見鬼子不掛弦”:從彈藥消耗看敵後抗戰的艱苦

美國對日本本土採取以燃燒彈為主的火攻,消耗了 16萬噸航彈(不含2枚原子彈),炸斃炸拐平民120萬:(死亡40萬人),平均0.12噸彈藥便可以斃傷1人。造成這一戰果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日本民防設施較差,特別是木結構建築難防燃燒彈,多數斃命者是被燒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