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堡哲學簡介

康德 卡爾·雅斯培 海德堡大學 王弼 Werther維特 2017-04-0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in Heidelberg

本刊(《清華西方哲學研究》)將創刊號的“哲學重鎮專欄”給予了德國著名的哲學重鎮海德堡(Heidelberg)。自海德堡大學1386年(明太祖洪武十九年)建校以來,哲學、神學、法學、醫學一直是海德堡大學享譽世界的四大傳統學科。在這個德國西南部的大學城裡,海德堡的哲學六百多年間薪火相傳、巨擘大師輩出。為了從別人的歷史之中獲得助益和借鑑,有必要將海德堡哲學的大概發展歷史進行簡單的梳理,以便在這個歷史脈絡之中找到哲學發展的某些精神,以有資於現代中國哲學的建構。海德堡的哲學(不以哲學系為限,但不過多涉及神學方面)大概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1)15-16世紀歐洲人文主義和加爾文主義中心

1385年原巴黎大學校長,來自荷蘭的著名中世紀經院哲學家英海因(Marsilius Inghen, 1335?-1396)在教皇的詔令下與當時的普法爾茨選侯魯普萊希特一世(Rupert I)共同創辦當時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繼布拉格大學和維也納大學之後的第三所大學——海德堡大學,並出任海德堡大學首任校長,他研究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自然哲學和《形而上學》,在停留海德堡期間(1386-1396)傳播其比較知名的唯名論(Nominalism)思想。其後來自波希米亞的基督教胡斯派運動創立者之一耶柔米(Jerome of Prague ,1379-1416)也曾短暫停留海德堡(1406-1407)傳播唯實論(Realism)。法國邏輯學家、哲學家拉米斯(Petrus Ramus,1515-1572)也曾短暫執教海德堡(1569-1570),以其反亞里斯多德-中世紀哲學的拉米斯主義(Ramism)而著稱。至16世紀,海德堡逐漸成為以加爾文主義和人文主義為主的歐洲科學與文化中心,是哲學學術上自由開放的第一個黃金時段。

(2)17-18世紀哲學的沒落

17世紀三十年宗教戰爭(1618-1648)和18世紀大學內的反宗教改革的思潮使得海德堡哲學失去了自由的學術氛圍。因為宗教紛爭,海德堡的學術聲望日跌,在哲學上也是一事無成。

(3)19世紀哲學的復興(弗里斯、黑格爾、費習爾)

早在18世紀晚期的1790年,哲學學者,康德哲學的信徒科赫(Johannes Koch,1763–1843) 便來到海德堡傳播康德思想,屬於較早一批康德研究者。1806年費希特的學生哲學家弗里斯(Jakob Friedrich Fries,1773-1843)來到海德堡教授哲學、數學和物理學(1806-1816)。弗里斯批評了整個德國唯心主義的主要人物: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他的思想也更多地與康德聯繫在一起,他嘗試為康德的批判理論奠定心理分析的基礎,如他海德堡時期作品《新的或人類學的理性批判》(1807,第一版)。弗里斯前腳剛離開海德堡,而他的學術宿敵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則馬上就前來就職,黑格爾在海德堡(1816-1818)寫作了他哲學系統綱領性和概述性的作品《哲學全書》(第一版),兩位與海德堡有關聯的人物進行了大量的爭論,不乏惡毒的攻擊。黑格爾在海德堡的時間不長,而其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海德堡的哲學傳統更多地與康德聯繫在一起。一位19世紀晚期的海德堡哲學人物不得不提,大哲學史家,新康德主義者費習爾(Kuno Fischer, 1824-1907)長期執教海德堡(1872-1903),在某種意義上是新康德主義(Neo-Kantianism)的海德堡學派(西南學派)的先驅,它的代表作如《現代哲學史》(其中一個貢獻是對歐陸哲學進行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範疇區分)和《康德的生平和他的學說的基礎》。他的哲學教席就傳給了他的學生,作為海德堡學派的主要人物的哲學家文德爾班,並在後來再傳給另外一位學派主將,他的徒孫李凱爾特。19世紀跟海德堡哲學密切相關的還有曾在海德堡求學的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

(4)20世紀前半葉(文德爾班、李凱爾特、雅斯貝爾斯、韋伯)

在1903-1932年的近三十年期間,費習爾一系的哲學教席先後由哲學家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和哲學家李凱爾特(Heinrich Rickert ,1863–1936)繼承,二位新康德主義海德堡學派的主要人物在海德堡弘揚以價值導向為特徵的新康德主義哲學,發展她們自己的價值哲學,這個學派還包括李凱爾特的學生拉斯克(Emil Lask,1875-1975),以及新教神學家和宗教哲學家特洛爾奇(Ernst Troeltsch,1865-1923)。這個時期的海德堡哲學當然不僅是新康德主義的人物,還包括1910-1918期間任教海德堡的文化和宗教哲學家諾艾爾(Friedrich Alfred Schmid Noerr,1877-1969),以及長期坐鎮海德堡(1913–1948)的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以及著名的社會學家和哲學家韋伯(Maximilian Karl Emil Weber,1864-1920)。在第二德意志帝國末期(1903-1918),圍繞在韋伯周圍形成了一個著名的“韋伯圈”,其中除了特洛爾奇、雅斯貝爾斯、拉斯克等在海德堡任教的哲學家外,還有訪問和停留的社會學家和哲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盧卡奇(Georg Lukács)和布洛赫(Ernst Bloch),法哲學家和政治家拉德布魯赫(Gustav Radbruch)以及諸如公法學家耶利內克(Georg Jellinek),社會學家桑巴特(Werner Sombart),政治家瑙曼(Friedrich Naumann)和豪斯(Theodor Heuss)等人物。延伸到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時候,海德堡的學術形象更以哲學和法學而知名。這個時期的海德堡哲學,值得一提的人物還有彼時在此求學和進修的雅斯貝爾斯的學生政治哲學家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以及社會學家和社會哲學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社會學家曼海姆(Karl Mannheim,1893-1947),政治和倫理哲學流派——李德學派(die Ritter-Schule)創始人哲學家李德(Joachim Ritter, 1903-1974)。文德爾班、李凱爾特、雅斯貝爾斯、韋伯是這個時期海德堡哲學的最重要人物。特別是雅斯貝爾斯,半路出家從心理學轉向哲學,發展了自己的存在哲學和歷史哲學,在其擔任海德堡哲學系講席教授時,其哲學風格與李凱爾特所代表的海德堡新康德主義哲學立場有很大的距離。在二戰之後,他又帶領了整個海德堡的人文精神的重建,對二戰後海德堡哲學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雅斯貝爾斯的教席傳承給後來坐鎮海德堡半個世紀之久的伽達默爾,代表著海德堡哲學核心風格的某種轉變。

(5)20世紀後半葉(伽達默爾等)

二戰之後海德堡很快延續上半個世紀的輝煌繼續成為德國哲學的核心重鎮之一。伽達默爾和哈貝馬斯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可能算是代表德國二戰後最有影響力兩大哲學首腦人物。特別是拉託普和海德格爾的學生,發展解釋學的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從1949到2002逝世一直都在海德堡。而哈貝馬斯(Juergen Harbermas, 1929-)也曾在1961–1964期間短暫執教海德堡。這個時段的海德堡哲學,其實除了伽達默爾,還有一些重要的德國當代哲學家,比如胡塞爾的學生洛維特(Karl Löwith, 1897-1793)在伽達默爾的邀請下前往海德堡執教(1952–1964),他長於歷史哲學,尼采和海德格爾哲學。伽達默爾的學生,長於德意志觀念論的哲學家亨利希(Dieter Henrich, 1927-)在1965-1968年期間執教海德堡;伽達默爾的另外一個學生,哲學家魏蘭特(Wolfgang Wieland, 1933-2015)在1983-1998期間執教海德堡,他在亞里斯多德、柏拉圖、康德、謝林和當代醫學理論研究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國際聲望;其他的如當代德國語言分析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哲學家圖根哈特(Ernst Tugendhat, 1930-)在1966-1975期間,李德學派的著名哲學家施佩曼(Robert Spaemann, 1927-)在1969-1972期間,曾短暫在海德堡任教;從求學一直到退休都幾乎在海德堡的著名黑格爾專家,國際黑格爾協會前主席弗爾達教授(Hans Friedrich Fulda, 1930-),著名黑格爾和克爾凱郭爾學者圖伊尼森(Michael Theunissen, 1932-2015), 以及國際黑格爾協會前主席,哲學家布伯納(Rüdiger Bubner, 1941-2007),2008年德國科研最高獎——萊布尼茨獎獲得者, 科學哲學家卡里爾(Martin Carrier,1945-)等都是曾執教海德堡的知名人物;值得提及的還有兩位非哲學系的哲學人物:深受伽達默爾影響的著名中國哲學研究專家,海德堡漢學系教授,歐洲漢學學會主席,1993年萊布尼茨獎獲得者瓦格納教授(Rudolf G. Wagner, 1941-),其經典作品是《王弼<老子注>研究》;在 1960–1972年間曾在神學院任教的哲學家和宗教哲學家皮希特(Georg Picht,1913-1982)。海德堡不僅僅有除伽達默爾以外的一些德國當代哲學翹楚的老師,還為當代培養了很多哲學家學生,如亨利希和圖根哈特在海德堡的學生,後在柏林任教的梅西耶(Peter Bieri, 1944-);先後追隨圖根哈特、伽達默爾和亨利希學習而後在圖賓根任教的哲學家弗蘭克(Manfred Frank, 1945-);在海德堡完成學業,深受伽達默爾、圖根哈特和亨利希等影響的著名海德格爾專家,弗萊堡大學教授,海德格爾協會前主席費伽爾(Günter Figal, 1949-),以及在伽達默爾和洛維特門下求學的哲學家李德爾(Manfred Riedel,1936-2009)和意大利後現代哲學家瓦蒂莫(Gianni Vattimo,1936–),而杜塞多夫的當代著名社會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穆因茨(Richard Münch,1945-)也曾在海德堡完成博士學業。這個時段的海德堡哲學可以用伽達默爾來代表。這半個世紀海德堡為德國哲學貢獻了大量優秀的哲學家和學者,大批德國哲學人物與海德堡有著密切的關聯。

(6)21世紀蓄勢待發

哲人伽達默爾在2002年逝世後,海德堡雖然一時缺乏重量級的大師(德國其它各地在某種意義上也如此)而處於蓄勢待發的狀態,但是它依然是德國哲學不可忽視的重鎮。目前哲學系主要有4位講席教授(正教授Ordinarius), 一位合作教授(與心理系共享),6位編外教授和講師,還有20多位其它教輔人員。5位教授大約分別覆蓋古希臘哲學和中世紀哲學,早期現代哲學,德意志觀念論,現象學,認知科學,語言和心靈哲學和當代哲學等領域。科赫教授(Anton Friedrich Koch,1952-),從前畢業於海德堡,在2009年從圖賓根回來接替了此前屬於雅斯貝爾斯、伽達默爾一系的教席,其研究重點為古希臘形而上學、康德與德意志唯心論以及當代哲學,其主要作著和哲學建構方向的作品是《論真理與時間》(2006)以及前者的簡化版《真理、時間與自由:一種哲學理論的導論》(2006)等著作, 國際知名的黑格爾專家;凱莫林教授(Andreas Kemmerling,1950-),自1999年從慕尼黑轉來海德堡擔任教授,其主要方向是笛卡爾和早期現代哲學、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其核心貢獻是語言哲學中對格萊斯(Paul Grice)的研究,以及在心靈哲學領域對笛卡爾的研究(集成在《“我”之觀念:笛卡爾哲學研究》一書中,有中譯);哈弗瓦森教授(Jens Halfwassen,1958-),自1999年成為海德堡的哲學教授,其專長是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哲學,未成文學說暨圖賓根學派著名代表;麥格羅琳教授(Peter McLaughlin, 1951-),2003年成為海德堡哲學教授,專長在科學理論和科學史以及現代早期哲學,在康德的科學哲學思想研究領域有國際影響力,是最新《康德辭典》(集大成的項目)的合作編輯之一。世紀之交以來的十多年,海德堡已為德國培養或貢獻了不少哲學教席教授,比如明斯特大學麥希教授(Walter Mesch, 1964-),柏林洪堡大學羅斯菲德教授Tobias Rosefeldt(1970-),波恩大學加布裡埃爾教授(Markus Gabriel, 1980-)。尤其加布裡埃爾,是德國最年輕的哲學教授,是當今德國哲學界開新風氣的新星,代表作《為什麼世界不存在》。

(作者2015年4月8日於海德堡。感謝海德堡哲學系博士生樑亦斌對本文的修改和補充性意見)

參考資料:

海德堡哲學系:http://www.philosophie.uni-hd.de/

Bedorf, Thomas und Andreas Gelhard, Hrsg. 2013:Die deutsche Philosophie im 20. Jahrhundert: Ein Autorenhandbuch (《20世紀德國哲學:人物手冊》), Darmstadt: WBG.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