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馮小寧,貢獻了不少優秀的題材多樣的作品。科幻片《大氣層消失》、反戰片《戰爭子午線》、《紫日》、劇情片《紅河谷》、電視劇《北洋水師》均出自這位導演,2003年,由馮小寧執導的一部戰爭喜劇片《舉起手來》在全國上映。作為喜劇片,這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十分簡單,進入抗戰後期,步入尾聲的日軍妄想將佛像從中國帶回日本,卻被游擊隊劫走。作為地下交通員的郭大叔(郭達飾)負責將佛像護送回根據地,但又陰差陽錯的遇到了一位因蒐集到日本人細菌實驗證據而遭到追捕的愛國青年(劉薇飾),偏巧一隊日本兵也追蹤而至,於是在一座偏僻的小山村,發生了一場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應該說作為一部典型的喜劇片《舉起手來》相當成功,簡單的故事背後,人物刻畫飽滿豐富,劇情連貫完整,沒有低俗粗糙的橋段拼接,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又懸念喋生,笑點密集卻不突兀也沒有港片中的“無厘頭”片段,更難能可貴的是《舉起手來》雖然屬於抗戰題材但內容裡沒有常見的說教和反思,所有片段均指向一個方向——笑,讓觀眾們開懷大笑。《舉起手來》具備了所有喜劇類型片均具備的元素,不能說是國產經典喜劇,但可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類型化商業電影。

不過,《舉起手來》上映後卻引來了相當大的爭議,相當多的觀眾和網友認為這部電影把日軍描繪的呆傻愚笨,不知變通,故事情節誇張失真。更有人認為殘酷的戰爭不應該帶有喜劇的色彩,中國在抗戰中與侵略者奮戰八年,醜化敵人的同時就是貶低我們自己。很快在網上,隨著爭論的擴大化《舉起手來》在網上遭遇了大量的惡評和差評,各網站的評分一路走低,幾乎跨入了“爛片”的行列,同其他大量粗製濫造的抗戰片一起被列為“抗日神劇”。

"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馮小寧,貢獻了不少優秀的題材多樣的作品。科幻片《大氣層消失》、反戰片《戰爭子午線》、《紫日》、劇情片《紅河谷》、電視劇《北洋水師》均出自這位導演,2003年,由馮小寧執導的一部戰爭喜劇片《舉起手來》在全國上映。作為喜劇片,這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十分簡單,進入抗戰後期,步入尾聲的日軍妄想將佛像從中國帶回日本,卻被游擊隊劫走。作為地下交通員的郭大叔(郭達飾)負責將佛像護送回根據地,但又陰差陽錯的遇到了一位因蒐集到日本人細菌實驗證據而遭到追捕的愛國青年(劉薇飾),偏巧一隊日本兵也追蹤而至,於是在一座偏僻的小山村,發生了一場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應該說作為一部典型的喜劇片《舉起手來》相當成功,簡單的故事背後,人物刻畫飽滿豐富,劇情連貫完整,沒有低俗粗糙的橋段拼接,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又懸念喋生,笑點密集卻不突兀也沒有港片中的“無厘頭”片段,更難能可貴的是《舉起手來》雖然屬於抗戰題材但內容裡沒有常見的說教和反思,所有片段均指向一個方向——笑,讓觀眾們開懷大笑。《舉起手來》具備了所有喜劇類型片均具備的元素,不能說是國產經典喜劇,但可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類型化商業電影。

不過,《舉起手來》上映後卻引來了相當大的爭議,相當多的觀眾和網友認為這部電影把日軍描繪的呆傻愚笨,不知變通,故事情節誇張失真。更有人認為殘酷的戰爭不應該帶有喜劇的色彩,中國在抗戰中與侵略者奮戰八年,醜化敵人的同時就是貶低我們自己。很快在網上,隨著爭論的擴大化《舉起手來》在網上遭遇了大量的惡評和差評,各網站的評分一路走低,幾乎跨入了“爛片”的行列,同其他大量粗製濫造的抗戰片一起被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舉起手來》劇照

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喜劇片喜劇片是指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根據《電影藝術詞典》的解釋,“喜劇片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主要藝術手段是發掘生活中的可笑現象,作誇張的處理,達到真實和誇張的統一。”也就是說,喜劇片想要達到喜劇情節往往需要通過對片段情節的誇大和誇張引發與真實生活的強烈反差,同過這種矛盾的對比產生喜劇效果,引發觀眾的笑聲。不同的喜劇電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卓別林電影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引發觀眾笑聲《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均是如此;周星馳系列喜劇則以“無厘頭”為賣點,其喜劇橋段幾乎拋棄了現實生活情節;印度喜劇《三傻大鬧寶萊塢》則更多利用語言特點激發觀眾心靈的震盪;經典的《虎口脫險》則將喜劇片的幽默發揮到極致,幽默的語言、誇張的情節和戲劇般的內容至今仍是國人對這部法國電影的印象。

"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馮小寧,貢獻了不少優秀的題材多樣的作品。科幻片《大氣層消失》、反戰片《戰爭子午線》、《紫日》、劇情片《紅河谷》、電視劇《北洋水師》均出自這位導演,2003年,由馮小寧執導的一部戰爭喜劇片《舉起手來》在全國上映。作為喜劇片,這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十分簡單,進入抗戰後期,步入尾聲的日軍妄想將佛像從中國帶回日本,卻被游擊隊劫走。作為地下交通員的郭大叔(郭達飾)負責將佛像護送回根據地,但又陰差陽錯的遇到了一位因蒐集到日本人細菌實驗證據而遭到追捕的愛國青年(劉薇飾),偏巧一隊日本兵也追蹤而至,於是在一座偏僻的小山村,發生了一場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應該說作為一部典型的喜劇片《舉起手來》相當成功,簡單的故事背後,人物刻畫飽滿豐富,劇情連貫完整,沒有低俗粗糙的橋段拼接,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又懸念喋生,笑點密集卻不突兀也沒有港片中的“無厘頭”片段,更難能可貴的是《舉起手來》雖然屬於抗戰題材但內容裡沒有常見的說教和反思,所有片段均指向一個方向——笑,讓觀眾們開懷大笑。《舉起手來》具備了所有喜劇類型片均具備的元素,不能說是國產經典喜劇,但可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類型化商業電影。

不過,《舉起手來》上映後卻引來了相當大的爭議,相當多的觀眾和網友認為這部電影把日軍描繪的呆傻愚笨,不知變通,故事情節誇張失真。更有人認為殘酷的戰爭不應該帶有喜劇的色彩,中國在抗戰中與侵略者奮戰八年,醜化敵人的同時就是貶低我們自己。很快在網上,隨著爭論的擴大化《舉起手來》在網上遭遇了大量的惡評和差評,各網站的評分一路走低,幾乎跨入了“爛片”的行列,同其他大量粗製濫造的抗戰片一起被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舉起手來》劇照

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喜劇片喜劇片是指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根據《電影藝術詞典》的解釋,“喜劇片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主要藝術手段是發掘生活中的可笑現象,作誇張的處理,達到真實和誇張的統一。”也就是說,喜劇片想要達到喜劇情節往往需要通過對片段情節的誇大和誇張引發與真實生活的強烈反差,同過這種矛盾的對比產生喜劇效果,引發觀眾的笑聲。不同的喜劇電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卓別林電影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引發觀眾笑聲《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均是如此;周星馳系列喜劇則以“無厘頭”為賣點,其喜劇橋段幾乎拋棄了現實生活情節;印度喜劇《三傻大鬧寶萊塢》則更多利用語言特點激發觀眾心靈的震盪;經典的《虎口脫險》則將喜劇片的幽默發揮到極致,幽默的語言、誇張的情節和戲劇般的內容至今仍是國人對這部法國電影的印象。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美國喜劇《白頭神探》將誇張的情節表現的淋漓盡致

說完了喜劇片的特點,回過頭了再看《舉起手來》,它的影片內容真實嗎? 當然不真實,當年日軍怎麼可能會為了一件文物如此大動干戈?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奠定了荒誕的味道,隨著情節的展開,鬼子趴地排雷靠嘴吹、青蛙肚中的鳴叫、日軍聚餐吃豬飼料等等等等片段,全都是導演有意為之,通過對情節的誇張和失真處理產生“笑”果,引起觀眾的笑聲,更別提到後來驢子撒尿澆滅了炸藥引線、鬼子軍官騎豬飛奔這種直接而顯著的喜劇情節。相對於真實生活來說,這片段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在電影中,這些矛盾內容被前後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部荒誕不羈的《舉起手來》。

"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馮小寧,貢獻了不少優秀的題材多樣的作品。科幻片《大氣層消失》、反戰片《戰爭子午線》、《紫日》、劇情片《紅河谷》、電視劇《北洋水師》均出自這位導演,2003年,由馮小寧執導的一部戰爭喜劇片《舉起手來》在全國上映。作為喜劇片,這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十分簡單,進入抗戰後期,步入尾聲的日軍妄想將佛像從中國帶回日本,卻被游擊隊劫走。作為地下交通員的郭大叔(郭達飾)負責將佛像護送回根據地,但又陰差陽錯的遇到了一位因蒐集到日本人細菌實驗證據而遭到追捕的愛國青年(劉薇飾),偏巧一隊日本兵也追蹤而至,於是在一座偏僻的小山村,發生了一場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應該說作為一部典型的喜劇片《舉起手來》相當成功,簡單的故事背後,人物刻畫飽滿豐富,劇情連貫完整,沒有低俗粗糙的橋段拼接,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又懸念喋生,笑點密集卻不突兀也沒有港片中的“無厘頭”片段,更難能可貴的是《舉起手來》雖然屬於抗戰題材但內容裡沒有常見的說教和反思,所有片段均指向一個方向——笑,讓觀眾們開懷大笑。《舉起手來》具備了所有喜劇類型片均具備的元素,不能說是國產經典喜劇,但可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類型化商業電影。

不過,《舉起手來》上映後卻引來了相當大的爭議,相當多的觀眾和網友認為這部電影把日軍描繪的呆傻愚笨,不知變通,故事情節誇張失真。更有人認為殘酷的戰爭不應該帶有喜劇的色彩,中國在抗戰中與侵略者奮戰八年,醜化敵人的同時就是貶低我們自己。很快在網上,隨著爭論的擴大化《舉起手來》在網上遭遇了大量的惡評和差評,各網站的評分一路走低,幾乎跨入了“爛片”的行列,同其他大量粗製濫造的抗戰片一起被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舉起手來》劇照

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喜劇片喜劇片是指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根據《電影藝術詞典》的解釋,“喜劇片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主要藝術手段是發掘生活中的可笑現象,作誇張的處理,達到真實和誇張的統一。”也就是說,喜劇片想要達到喜劇情節往往需要通過對片段情節的誇大和誇張引發與真實生活的強烈反差,同過這種矛盾的對比產生喜劇效果,引發觀眾的笑聲。不同的喜劇電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卓別林電影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引發觀眾笑聲《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均是如此;周星馳系列喜劇則以“無厘頭”為賣點,其喜劇橋段幾乎拋棄了現實生活情節;印度喜劇《三傻大鬧寶萊塢》則更多利用語言特點激發觀眾心靈的震盪;經典的《虎口脫險》則將喜劇片的幽默發揮到極致,幽默的語言、誇張的情節和戲劇般的內容至今仍是國人對這部法國電影的印象。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美國喜劇《白頭神探》將誇張的情節表現的淋漓盡致

說完了喜劇片的特點,回過頭了再看《舉起手來》,它的影片內容真實嗎? 當然不真實,當年日軍怎麼可能會為了一件文物如此大動干戈?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奠定了荒誕的味道,隨著情節的展開,鬼子趴地排雷靠嘴吹、青蛙肚中的鳴叫、日軍聚餐吃豬飼料等等等等片段,全都是導演有意為之,通過對情節的誇張和失真處理產生“笑”果,引起觀眾的笑聲,更別提到後來驢子撒尿澆滅了炸藥引線、鬼子軍官騎豬飛奔這種直接而顯著的喜劇情節。相對於真實生活來說,這片段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在電影中,這些矛盾內容被前後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部荒誕不羈的《舉起手來》。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騎豬飛奔的“太君”

那為什麼,《舉起手來》會被稱作“抗日神劇”。在筆者的觀點看來,無非是搞不清喜劇片與正片的區別,缺乏對喜劇片的瞭解和對抗戰喜劇片的逆反心理,以及跟風。。。

總的來說,《舉起手來》和大量抗日神劇並非同一屬性的影片。這些大量充斥在各電視臺黃金時間的抗戰類影視劇多屬於“正劇”範疇。而正劇,是悲劇與喜劇之後形成的一種以敘述手段以主的戲劇。正劇的內容可悲可喜,但描述的過程必須具備“嚴肅性”,即一定要和現實生活很接近,故事可以虛構但情節不能失真。可偏偏這些抗日題材的“正劇”在當年的歷史背景下,卻描繪了一幅“超現實主義”般的故事情節,什麼“手撕鬼子”“包子雷”“褲襠藏雷”“手榴彈炸飛機”等太多超越現實生活的橋段讓嚴肅的“正劇”變成了“戲說”,大量似是而非的內容弱化了抗日戰爭殘酷、血腥的現實,反讓人覺得是日本人堅持八年“抗中戰爭”。弱智般的情節嚴重衝擊了觀眾的觀劇體驗,再加上內容簡單粗暴、人物刻畫扁平、道具使用失實和對歷史事實的無視。於是產生了“橫店抗日根據地”“橫店大捷”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梗。雖然《舉起手來》出品於2003年,但飽受“神劇”轟炸的普通觀眾們看到通過誇張手法推進情節演進的《舉起手來》後,自然不會考慮其影片屬性和拍攝日期,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毫不客氣的將其列為“抗日神劇”。

"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馮小寧,貢獻了不少優秀的題材多樣的作品。科幻片《大氣層消失》、反戰片《戰爭子午線》、《紫日》、劇情片《紅河谷》、電視劇《北洋水師》均出自這位導演,2003年,由馮小寧執導的一部戰爭喜劇片《舉起手來》在全國上映。作為喜劇片,這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十分簡單,進入抗戰後期,步入尾聲的日軍妄想將佛像從中國帶回日本,卻被游擊隊劫走。作為地下交通員的郭大叔(郭達飾)負責將佛像護送回根據地,但又陰差陽錯的遇到了一位因蒐集到日本人細菌實驗證據而遭到追捕的愛國青年(劉薇飾),偏巧一隊日本兵也追蹤而至,於是在一座偏僻的小山村,發生了一場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應該說作為一部典型的喜劇片《舉起手來》相當成功,簡單的故事背後,人物刻畫飽滿豐富,劇情連貫完整,沒有低俗粗糙的橋段拼接,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又懸念喋生,笑點密集卻不突兀也沒有港片中的“無厘頭”片段,更難能可貴的是《舉起手來》雖然屬於抗戰題材但內容裡沒有常見的說教和反思,所有片段均指向一個方向——笑,讓觀眾們開懷大笑。《舉起手來》具備了所有喜劇類型片均具備的元素,不能說是國產經典喜劇,但可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類型化商業電影。

不過,《舉起手來》上映後卻引來了相當大的爭議,相當多的觀眾和網友認為這部電影把日軍描繪的呆傻愚笨,不知變通,故事情節誇張失真。更有人認為殘酷的戰爭不應該帶有喜劇的色彩,中國在抗戰中與侵略者奮戰八年,醜化敵人的同時就是貶低我們自己。很快在網上,隨著爭論的擴大化《舉起手來》在網上遭遇了大量的惡評和差評,各網站的評分一路走低,幾乎跨入了“爛片”的行列,同其他大量粗製濫造的抗戰片一起被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舉起手來》劇照

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喜劇片喜劇片是指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根據《電影藝術詞典》的解釋,“喜劇片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主要藝術手段是發掘生活中的可笑現象,作誇張的處理,達到真實和誇張的統一。”也就是說,喜劇片想要達到喜劇情節往往需要通過對片段情節的誇大和誇張引發與真實生活的強烈反差,同過這種矛盾的對比產生喜劇效果,引發觀眾的笑聲。不同的喜劇電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卓別林電影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引發觀眾笑聲《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均是如此;周星馳系列喜劇則以“無厘頭”為賣點,其喜劇橋段幾乎拋棄了現實生活情節;印度喜劇《三傻大鬧寶萊塢》則更多利用語言特點激發觀眾心靈的震盪;經典的《虎口脫險》則將喜劇片的幽默發揮到極致,幽默的語言、誇張的情節和戲劇般的內容至今仍是國人對這部法國電影的印象。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美國喜劇《白頭神探》將誇張的情節表現的淋漓盡致

說完了喜劇片的特點,回過頭了再看《舉起手來》,它的影片內容真實嗎? 當然不真實,當年日軍怎麼可能會為了一件文物如此大動干戈?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奠定了荒誕的味道,隨著情節的展開,鬼子趴地排雷靠嘴吹、青蛙肚中的鳴叫、日軍聚餐吃豬飼料等等等等片段,全都是導演有意為之,通過對情節的誇張和失真處理產生“笑”果,引起觀眾的笑聲,更別提到後來驢子撒尿澆滅了炸藥引線、鬼子軍官騎豬飛奔這種直接而顯著的喜劇情節。相對於真實生活來說,這片段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在電影中,這些矛盾內容被前後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部荒誕不羈的《舉起手來》。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騎豬飛奔的“太君”

那為什麼,《舉起手來》會被稱作“抗日神劇”。在筆者的觀點看來,無非是搞不清喜劇片與正片的區別,缺乏對喜劇片的瞭解和對抗戰喜劇片的逆反心理,以及跟風。。。

總的來說,《舉起手來》和大量抗日神劇並非同一屬性的影片。這些大量充斥在各電視臺黃金時間的抗戰類影視劇多屬於“正劇”範疇。而正劇,是悲劇與喜劇之後形成的一種以敘述手段以主的戲劇。正劇的內容可悲可喜,但描述的過程必須具備“嚴肅性”,即一定要和現實生活很接近,故事可以虛構但情節不能失真。可偏偏這些抗日題材的“正劇”在當年的歷史背景下,卻描繪了一幅“超現實主義”般的故事情節,什麼“手撕鬼子”“包子雷”“褲襠藏雷”“手榴彈炸飛機”等太多超越現實生活的橋段讓嚴肅的“正劇”變成了“戲說”,大量似是而非的內容弱化了抗日戰爭殘酷、血腥的現實,反讓人覺得是日本人堅持八年“抗中戰爭”。弱智般的情節嚴重衝擊了觀眾的觀劇體驗,再加上內容簡單粗暴、人物刻畫扁平、道具使用失實和對歷史事實的無視。於是產生了“橫店抗日根據地”“橫店大捷”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梗。雖然《舉起手來》出品於2003年,但飽受“神劇”轟炸的普通觀眾們看到通過誇張手法推進情節演進的《舉起手來》後,自然不會考慮其影片屬性和拍攝日期,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毫不客氣的將其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著名的“手撕鬼子”

另外一種觀點則比較嚴肅,有些人認為用喜劇的手法描繪抗戰的殘酷,是對歷史事實缺乏敬畏,對日軍的貶低醜化則是對中國抗日軍民的侮辱。這種思想觀點也是大量抗戰神劇盛行後的一種逆反心理的表現,其實對敵人的惡意醜化是各國電影在拍攝中的一種慣用手法,同樣屬於電影拍攝中的誇張手法,通過語言動作表演和情節等醜化對手美化自己,以表現出戰爭的正當性和正義性。另外醜化對手也是對其的一種侮辱和貶低,人們打架時不也經常用“SB”"狗X的"“王八蛋”等稱呼來辱罵和攻擊對方嗎? 這其實和電影拍攝中的惡意醜化描寫屬於同一性質,西方更是將這種醜化潛移默化到大部分觀眾的心理,冷戰期間拍攝的《007》系列,哪個反派背後沒有陰狠毒辣狡猾愚蠢的蘇聯人身影,還記得《虎口脫險》中那個操著高射機槍打下友軍的鬥雞眼德軍嗎?一個意思而已。

那麼殘酷的戰爭真的不適合用喜劇來表現嗎? 看看下面這些電影《虎口脫險》(法國)《戰略大作戰》(美國)《你逃我也逃》(美國)《光榮的日子》(法國)《王中王》(法國/西德)《一個機會》(蘇聯)《牙醫上戰場》(英國)

好了,還用我往下說麼。

"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馮小寧,貢獻了不少優秀的題材多樣的作品。科幻片《大氣層消失》、反戰片《戰爭子午線》、《紫日》、劇情片《紅河谷》、電視劇《北洋水師》均出自這位導演,2003年,由馮小寧執導的一部戰爭喜劇片《舉起手來》在全國上映。作為喜劇片,這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十分簡單,進入抗戰後期,步入尾聲的日軍妄想將佛像從中國帶回日本,卻被游擊隊劫走。作為地下交通員的郭大叔(郭達飾)負責將佛像護送回根據地,但又陰差陽錯的遇到了一位因蒐集到日本人細菌實驗證據而遭到追捕的愛國青年(劉薇飾),偏巧一隊日本兵也追蹤而至,於是在一座偏僻的小山村,發生了一場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應該說作為一部典型的喜劇片《舉起手來》相當成功,簡單的故事背後,人物刻畫飽滿豐富,劇情連貫完整,沒有低俗粗糙的橋段拼接,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又懸念喋生,笑點密集卻不突兀也沒有港片中的“無厘頭”片段,更難能可貴的是《舉起手來》雖然屬於抗戰題材但內容裡沒有常見的說教和反思,所有片段均指向一個方向——笑,讓觀眾們開懷大笑。《舉起手來》具備了所有喜劇類型片均具備的元素,不能說是國產經典喜劇,但可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類型化商業電影。

不過,《舉起手來》上映後卻引來了相當大的爭議,相當多的觀眾和網友認為這部電影把日軍描繪的呆傻愚笨,不知變通,故事情節誇張失真。更有人認為殘酷的戰爭不應該帶有喜劇的色彩,中國在抗戰中與侵略者奮戰八年,醜化敵人的同時就是貶低我們自己。很快在網上,隨著爭論的擴大化《舉起手來》在網上遭遇了大量的惡評和差評,各網站的評分一路走低,幾乎跨入了“爛片”的行列,同其他大量粗製濫造的抗戰片一起被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舉起手來》劇照

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喜劇片喜劇片是指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根據《電影藝術詞典》的解釋,“喜劇片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主要藝術手段是發掘生活中的可笑現象,作誇張的處理,達到真實和誇張的統一。”也就是說,喜劇片想要達到喜劇情節往往需要通過對片段情節的誇大和誇張引發與真實生活的強烈反差,同過這種矛盾的對比產生喜劇效果,引發觀眾的笑聲。不同的喜劇電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卓別林電影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引發觀眾笑聲《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均是如此;周星馳系列喜劇則以“無厘頭”為賣點,其喜劇橋段幾乎拋棄了現實生活情節;印度喜劇《三傻大鬧寶萊塢》則更多利用語言特點激發觀眾心靈的震盪;經典的《虎口脫險》則將喜劇片的幽默發揮到極致,幽默的語言、誇張的情節和戲劇般的內容至今仍是國人對這部法國電影的印象。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美國喜劇《白頭神探》將誇張的情節表現的淋漓盡致

說完了喜劇片的特點,回過頭了再看《舉起手來》,它的影片內容真實嗎? 當然不真實,當年日軍怎麼可能會為了一件文物如此大動干戈?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奠定了荒誕的味道,隨著情節的展開,鬼子趴地排雷靠嘴吹、青蛙肚中的鳴叫、日軍聚餐吃豬飼料等等等等片段,全都是導演有意為之,通過對情節的誇張和失真處理產生“笑”果,引起觀眾的笑聲,更別提到後來驢子撒尿澆滅了炸藥引線、鬼子軍官騎豬飛奔這種直接而顯著的喜劇情節。相對於真實生活來說,這片段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在電影中,這些矛盾內容被前後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部荒誕不羈的《舉起手來》。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騎豬飛奔的“太君”

那為什麼,《舉起手來》會被稱作“抗日神劇”。在筆者的觀點看來,無非是搞不清喜劇片與正片的區別,缺乏對喜劇片的瞭解和對抗戰喜劇片的逆反心理,以及跟風。。。

總的來說,《舉起手來》和大量抗日神劇並非同一屬性的影片。這些大量充斥在各電視臺黃金時間的抗戰類影視劇多屬於“正劇”範疇。而正劇,是悲劇與喜劇之後形成的一種以敘述手段以主的戲劇。正劇的內容可悲可喜,但描述的過程必須具備“嚴肅性”,即一定要和現實生活很接近,故事可以虛構但情節不能失真。可偏偏這些抗日題材的“正劇”在當年的歷史背景下,卻描繪了一幅“超現實主義”般的故事情節,什麼“手撕鬼子”“包子雷”“褲襠藏雷”“手榴彈炸飛機”等太多超越現實生活的橋段讓嚴肅的“正劇”變成了“戲說”,大量似是而非的內容弱化了抗日戰爭殘酷、血腥的現實,反讓人覺得是日本人堅持八年“抗中戰爭”。弱智般的情節嚴重衝擊了觀眾的觀劇體驗,再加上內容簡單粗暴、人物刻畫扁平、道具使用失實和對歷史事實的無視。於是產生了“橫店抗日根據地”“橫店大捷”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梗。雖然《舉起手來》出品於2003年,但飽受“神劇”轟炸的普通觀眾們看到通過誇張手法推進情節演進的《舉起手來》後,自然不會考慮其影片屬性和拍攝日期,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毫不客氣的將其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著名的“手撕鬼子”

另外一種觀點則比較嚴肅,有些人認為用喜劇的手法描繪抗戰的殘酷,是對歷史事實缺乏敬畏,對日軍的貶低醜化則是對中國抗日軍民的侮辱。這種思想觀點也是大量抗戰神劇盛行後的一種逆反心理的表現,其實對敵人的惡意醜化是各國電影在拍攝中的一種慣用手法,同樣屬於電影拍攝中的誇張手法,通過語言動作表演和情節等醜化對手美化自己,以表現出戰爭的正當性和正義性。另外醜化對手也是對其的一種侮辱和貶低,人們打架時不也經常用“SB”"狗X的"“王八蛋”等稱呼來辱罵和攻擊對方嗎? 這其實和電影拍攝中的惡意醜化描寫屬於同一性質,西方更是將這種醜化潛移默化到大部分觀眾的心理,冷戰期間拍攝的《007》系列,哪個反派背後沒有陰狠毒辣狡猾愚蠢的蘇聯人身影,還記得《虎口脫險》中那個操著高射機槍打下友軍的鬥雞眼德軍嗎?一個意思而已。

那麼殘酷的戰爭真的不適合用喜劇來表現嗎? 看看下面這些電影《虎口脫險》(法國)《戰略大作戰》(美國)《你逃我也逃》(美國)《光榮的日子》(法國)《王中王》(法國/西德)《一個機會》(蘇聯)《牙醫上戰場》(英國)

好了,還用我往下說麼。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印度影片中對解放軍的惡意醜化

"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馮小寧,貢獻了不少優秀的題材多樣的作品。科幻片《大氣層消失》、反戰片《戰爭子午線》、《紫日》、劇情片《紅河谷》、電視劇《北洋水師》均出自這位導演,2003年,由馮小寧執導的一部戰爭喜劇片《舉起手來》在全國上映。作為喜劇片,這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十分簡單,進入抗戰後期,步入尾聲的日軍妄想將佛像從中國帶回日本,卻被游擊隊劫走。作為地下交通員的郭大叔(郭達飾)負責將佛像護送回根據地,但又陰差陽錯的遇到了一位因蒐集到日本人細菌實驗證據而遭到追捕的愛國青年(劉薇飾),偏巧一隊日本兵也追蹤而至,於是在一座偏僻的小山村,發生了一場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應該說作為一部典型的喜劇片《舉起手來》相當成功,簡單的故事背後,人物刻畫飽滿豐富,劇情連貫完整,沒有低俗粗糙的橋段拼接,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又懸念喋生,笑點密集卻不突兀也沒有港片中的“無厘頭”片段,更難能可貴的是《舉起手來》雖然屬於抗戰題材但內容裡沒有常見的說教和反思,所有片段均指向一個方向——笑,讓觀眾們開懷大笑。《舉起手來》具備了所有喜劇類型片均具備的元素,不能說是國產經典喜劇,但可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類型化商業電影。

不過,《舉起手來》上映後卻引來了相當大的爭議,相當多的觀眾和網友認為這部電影把日軍描繪的呆傻愚笨,不知變通,故事情節誇張失真。更有人認為殘酷的戰爭不應該帶有喜劇的色彩,中國在抗戰中與侵略者奮戰八年,醜化敵人的同時就是貶低我們自己。很快在網上,隨著爭論的擴大化《舉起手來》在網上遭遇了大量的惡評和差評,各網站的評分一路走低,幾乎跨入了“爛片”的行列,同其他大量粗製濫造的抗戰片一起被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舉起手來》劇照

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喜劇片喜劇片是指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根據《電影藝術詞典》的解釋,“喜劇片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主要藝術手段是發掘生活中的可笑現象,作誇張的處理,達到真實和誇張的統一。”也就是說,喜劇片想要達到喜劇情節往往需要通過對片段情節的誇大和誇張引發與真實生活的強烈反差,同過這種矛盾的對比產生喜劇效果,引發觀眾的笑聲。不同的喜劇電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卓別林電影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引發觀眾笑聲《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均是如此;周星馳系列喜劇則以“無厘頭”為賣點,其喜劇橋段幾乎拋棄了現實生活情節;印度喜劇《三傻大鬧寶萊塢》則更多利用語言特點激發觀眾心靈的震盪;經典的《虎口脫險》則將喜劇片的幽默發揮到極致,幽默的語言、誇張的情節和戲劇般的內容至今仍是國人對這部法國電影的印象。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美國喜劇《白頭神探》將誇張的情節表現的淋漓盡致

說完了喜劇片的特點,回過頭了再看《舉起手來》,它的影片內容真實嗎? 當然不真實,當年日軍怎麼可能會為了一件文物如此大動干戈?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奠定了荒誕的味道,隨著情節的展開,鬼子趴地排雷靠嘴吹、青蛙肚中的鳴叫、日軍聚餐吃豬飼料等等等等片段,全都是導演有意為之,通過對情節的誇張和失真處理產生“笑”果,引起觀眾的笑聲,更別提到後來驢子撒尿澆滅了炸藥引線、鬼子軍官騎豬飛奔這種直接而顯著的喜劇情節。相對於真實生活來說,這片段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在電影中,這些矛盾內容被前後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部荒誕不羈的《舉起手來》。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騎豬飛奔的“太君”

那為什麼,《舉起手來》會被稱作“抗日神劇”。在筆者的觀點看來,無非是搞不清喜劇片與正片的區別,缺乏對喜劇片的瞭解和對抗戰喜劇片的逆反心理,以及跟風。。。

總的來說,《舉起手來》和大量抗日神劇並非同一屬性的影片。這些大量充斥在各電視臺黃金時間的抗戰類影視劇多屬於“正劇”範疇。而正劇,是悲劇與喜劇之後形成的一種以敘述手段以主的戲劇。正劇的內容可悲可喜,但描述的過程必須具備“嚴肅性”,即一定要和現實生活很接近,故事可以虛構但情節不能失真。可偏偏這些抗日題材的“正劇”在當年的歷史背景下,卻描繪了一幅“超現實主義”般的故事情節,什麼“手撕鬼子”“包子雷”“褲襠藏雷”“手榴彈炸飛機”等太多超越現實生活的橋段讓嚴肅的“正劇”變成了“戲說”,大量似是而非的內容弱化了抗日戰爭殘酷、血腥的現實,反讓人覺得是日本人堅持八年“抗中戰爭”。弱智般的情節嚴重衝擊了觀眾的觀劇體驗,再加上內容簡單粗暴、人物刻畫扁平、道具使用失實和對歷史事實的無視。於是產生了“橫店抗日根據地”“橫店大捷”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梗。雖然《舉起手來》出品於2003年,但飽受“神劇”轟炸的普通觀眾們看到通過誇張手法推進情節演進的《舉起手來》後,自然不會考慮其影片屬性和拍攝日期,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毫不客氣的將其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著名的“手撕鬼子”

另外一種觀點則比較嚴肅,有些人認為用喜劇的手法描繪抗戰的殘酷,是對歷史事實缺乏敬畏,對日軍的貶低醜化則是對中國抗日軍民的侮辱。這種思想觀點也是大量抗戰神劇盛行後的一種逆反心理的表現,其實對敵人的惡意醜化是各國電影在拍攝中的一種慣用手法,同樣屬於電影拍攝中的誇張手法,通過語言動作表演和情節等醜化對手美化自己,以表現出戰爭的正當性和正義性。另外醜化對手也是對其的一種侮辱和貶低,人們打架時不也經常用“SB”"狗X的"“王八蛋”等稱呼來辱罵和攻擊對方嗎? 這其實和電影拍攝中的惡意醜化描寫屬於同一性質,西方更是將這種醜化潛移默化到大部分觀眾的心理,冷戰期間拍攝的《007》系列,哪個反派背後沒有陰狠毒辣狡猾愚蠢的蘇聯人身影,還記得《虎口脫險》中那個操著高射機槍打下友軍的鬥雞眼德軍嗎?一個意思而已。

那麼殘酷的戰爭真的不適合用喜劇來表現嗎? 看看下面這些電影《虎口脫險》(法國)《戰略大作戰》(美國)《你逃我也逃》(美國)《光榮的日子》(法國)《王中王》(法國/西德)《一個機會》(蘇聯)《牙醫上戰場》(英國)

好了,還用我往下說麼。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印度影片中對解放軍的惡意醜化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對岸電影對解放軍的刻畫

"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馮小寧,貢獻了不少優秀的題材多樣的作品。科幻片《大氣層消失》、反戰片《戰爭子午線》、《紫日》、劇情片《紅河谷》、電視劇《北洋水師》均出自這位導演,2003年,由馮小寧執導的一部戰爭喜劇片《舉起手來》在全國上映。作為喜劇片,這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十分簡單,進入抗戰後期,步入尾聲的日軍妄想將佛像從中國帶回日本,卻被游擊隊劫走。作為地下交通員的郭大叔(郭達飾)負責將佛像護送回根據地,但又陰差陽錯的遇到了一位因蒐集到日本人細菌實驗證據而遭到追捕的愛國青年(劉薇飾),偏巧一隊日本兵也追蹤而至,於是在一座偏僻的小山村,發生了一場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應該說作為一部典型的喜劇片《舉起手來》相當成功,簡單的故事背後,人物刻畫飽滿豐富,劇情連貫完整,沒有低俗粗糙的橋段拼接,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又懸念喋生,笑點密集卻不突兀也沒有港片中的“無厘頭”片段,更難能可貴的是《舉起手來》雖然屬於抗戰題材但內容裡沒有常見的說教和反思,所有片段均指向一個方向——笑,讓觀眾們開懷大笑。《舉起手來》具備了所有喜劇類型片均具備的元素,不能說是國產經典喜劇,但可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類型化商業電影。

不過,《舉起手來》上映後卻引來了相當大的爭議,相當多的觀眾和網友認為這部電影把日軍描繪的呆傻愚笨,不知變通,故事情節誇張失真。更有人認為殘酷的戰爭不應該帶有喜劇的色彩,中國在抗戰中與侵略者奮戰八年,醜化敵人的同時就是貶低我們自己。很快在網上,隨著爭論的擴大化《舉起手來》在網上遭遇了大量的惡評和差評,各網站的評分一路走低,幾乎跨入了“爛片”的行列,同其他大量粗製濫造的抗戰片一起被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舉起手來》劇照

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喜劇片喜劇片是指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根據《電影藝術詞典》的解釋,“喜劇片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主要藝術手段是發掘生活中的可笑現象,作誇張的處理,達到真實和誇張的統一。”也就是說,喜劇片想要達到喜劇情節往往需要通過對片段情節的誇大和誇張引發與真實生活的強烈反差,同過這種矛盾的對比產生喜劇效果,引發觀眾的笑聲。不同的喜劇電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卓別林電影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引發觀眾笑聲《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均是如此;周星馳系列喜劇則以“無厘頭”為賣點,其喜劇橋段幾乎拋棄了現實生活情節;印度喜劇《三傻大鬧寶萊塢》則更多利用語言特點激發觀眾心靈的震盪;經典的《虎口脫險》則將喜劇片的幽默發揮到極致,幽默的語言、誇張的情節和戲劇般的內容至今仍是國人對這部法國電影的印象。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美國喜劇《白頭神探》將誇張的情節表現的淋漓盡致

說完了喜劇片的特點,回過頭了再看《舉起手來》,它的影片內容真實嗎? 當然不真實,當年日軍怎麼可能會為了一件文物如此大動干戈?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奠定了荒誕的味道,隨著情節的展開,鬼子趴地排雷靠嘴吹、青蛙肚中的鳴叫、日軍聚餐吃豬飼料等等等等片段,全都是導演有意為之,通過對情節的誇張和失真處理產生“笑”果,引起觀眾的笑聲,更別提到後來驢子撒尿澆滅了炸藥引線、鬼子軍官騎豬飛奔這種直接而顯著的喜劇情節。相對於真實生活來說,這片段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在電影中,這些矛盾內容被前後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部荒誕不羈的《舉起手來》。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騎豬飛奔的“太君”

那為什麼,《舉起手來》會被稱作“抗日神劇”。在筆者的觀點看來,無非是搞不清喜劇片與正片的區別,缺乏對喜劇片的瞭解和對抗戰喜劇片的逆反心理,以及跟風。。。

總的來說,《舉起手來》和大量抗日神劇並非同一屬性的影片。這些大量充斥在各電視臺黃金時間的抗戰類影視劇多屬於“正劇”範疇。而正劇,是悲劇與喜劇之後形成的一種以敘述手段以主的戲劇。正劇的內容可悲可喜,但描述的過程必須具備“嚴肅性”,即一定要和現實生活很接近,故事可以虛構但情節不能失真。可偏偏這些抗日題材的“正劇”在當年的歷史背景下,卻描繪了一幅“超現實主義”般的故事情節,什麼“手撕鬼子”“包子雷”“褲襠藏雷”“手榴彈炸飛機”等太多超越現實生活的橋段讓嚴肅的“正劇”變成了“戲說”,大量似是而非的內容弱化了抗日戰爭殘酷、血腥的現實,反讓人覺得是日本人堅持八年“抗中戰爭”。弱智般的情節嚴重衝擊了觀眾的觀劇體驗,再加上內容簡單粗暴、人物刻畫扁平、道具使用失實和對歷史事實的無視。於是產生了“橫店抗日根據地”“橫店大捷”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梗。雖然《舉起手來》出品於2003年,但飽受“神劇”轟炸的普通觀眾們看到通過誇張手法推進情節演進的《舉起手來》後,自然不會考慮其影片屬性和拍攝日期,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毫不客氣的將其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著名的“手撕鬼子”

另外一種觀點則比較嚴肅,有些人認為用喜劇的手法描繪抗戰的殘酷,是對歷史事實缺乏敬畏,對日軍的貶低醜化則是對中國抗日軍民的侮辱。這種思想觀點也是大量抗戰神劇盛行後的一種逆反心理的表現,其實對敵人的惡意醜化是各國電影在拍攝中的一種慣用手法,同樣屬於電影拍攝中的誇張手法,通過語言動作表演和情節等醜化對手美化自己,以表現出戰爭的正當性和正義性。另外醜化對手也是對其的一種侮辱和貶低,人們打架時不也經常用“SB”"狗X的"“王八蛋”等稱呼來辱罵和攻擊對方嗎? 這其實和電影拍攝中的惡意醜化描寫屬於同一性質,西方更是將這種醜化潛移默化到大部分觀眾的心理,冷戰期間拍攝的《007》系列,哪個反派背後沒有陰狠毒辣狡猾愚蠢的蘇聯人身影,還記得《虎口脫險》中那個操著高射機槍打下友軍的鬥雞眼德軍嗎?一個意思而已。

那麼殘酷的戰爭真的不適合用喜劇來表現嗎? 看看下面這些電影《虎口脫險》(法國)《戰略大作戰》(美國)《你逃我也逃》(美國)《光榮的日子》(法國)《王中王》(法國/西德)《一個機會》(蘇聯)《牙醫上戰場》(英國)

好了,還用我往下說麼。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印度影片中對解放軍的惡意醜化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對岸電影對解放軍的刻畫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對志願軍“人海戰術”的描繪

其實,現在看來很多所謂的醜化日軍貶低中國抗日軍民的言論同樣是對國內太多類似影片的一種逆反心理。事實上,國內早期的戰爭類影片對反派描寫的套路基本沒有逃離狡詐、奸猾和自作聰明的形象,過多雷同的橋段,太多相同的人物設計導致觀眾對日軍形象產生審美疲勞。而近年來接觸了美國好萊塢系列影片對不同反派的多樣性刻畫後,中國觀眾則對日軍蠢笨不堪的形象產生了牴觸情緒,於是使用了此類日軍形象的《舉起手來》毫無例外成了被批判的對象。

"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馮小寧,貢獻了不少優秀的題材多樣的作品。科幻片《大氣層消失》、反戰片《戰爭子午線》、《紫日》、劇情片《紅河谷》、電視劇《北洋水師》均出自這位導演,2003年,由馮小寧執導的一部戰爭喜劇片《舉起手來》在全國上映。作為喜劇片,這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十分簡單,進入抗戰後期,步入尾聲的日軍妄想將佛像從中國帶回日本,卻被游擊隊劫走。作為地下交通員的郭大叔(郭達飾)負責將佛像護送回根據地,但又陰差陽錯的遇到了一位因蒐集到日本人細菌實驗證據而遭到追捕的愛國青年(劉薇飾),偏巧一隊日本兵也追蹤而至,於是在一座偏僻的小山村,發生了一場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應該說作為一部典型的喜劇片《舉起手來》相當成功,簡單的故事背後,人物刻畫飽滿豐富,劇情連貫完整,沒有低俗粗糙的橋段拼接,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又懸念喋生,笑點密集卻不突兀也沒有港片中的“無厘頭”片段,更難能可貴的是《舉起手來》雖然屬於抗戰題材但內容裡沒有常見的說教和反思,所有片段均指向一個方向——笑,讓觀眾們開懷大笑。《舉起手來》具備了所有喜劇類型片均具備的元素,不能說是國產經典喜劇,但可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類型化商業電影。

不過,《舉起手來》上映後卻引來了相當大的爭議,相當多的觀眾和網友認為這部電影把日軍描繪的呆傻愚笨,不知變通,故事情節誇張失真。更有人認為殘酷的戰爭不應該帶有喜劇的色彩,中國在抗戰中與侵略者奮戰八年,醜化敵人的同時就是貶低我們自己。很快在網上,隨著爭論的擴大化《舉起手來》在網上遭遇了大量的惡評和差評,各網站的評分一路走低,幾乎跨入了“爛片”的行列,同其他大量粗製濫造的抗戰片一起被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舉起手來》劇照

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喜劇片喜劇片是指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根據《電影藝術詞典》的解釋,“喜劇片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主要藝術手段是發掘生活中的可笑現象,作誇張的處理,達到真實和誇張的統一。”也就是說,喜劇片想要達到喜劇情節往往需要通過對片段情節的誇大和誇張引發與真實生活的強烈反差,同過這種矛盾的對比產生喜劇效果,引發觀眾的笑聲。不同的喜劇電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卓別林電影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引發觀眾笑聲《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均是如此;周星馳系列喜劇則以“無厘頭”為賣點,其喜劇橋段幾乎拋棄了現實生活情節;印度喜劇《三傻大鬧寶萊塢》則更多利用語言特點激發觀眾心靈的震盪;經典的《虎口脫險》則將喜劇片的幽默發揮到極致,幽默的語言、誇張的情節和戲劇般的內容至今仍是國人對這部法國電影的印象。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美國喜劇《白頭神探》將誇張的情節表現的淋漓盡致

說完了喜劇片的特點,回過頭了再看《舉起手來》,它的影片內容真實嗎? 當然不真實,當年日軍怎麼可能會為了一件文物如此大動干戈?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奠定了荒誕的味道,隨著情節的展開,鬼子趴地排雷靠嘴吹、青蛙肚中的鳴叫、日軍聚餐吃豬飼料等等等等片段,全都是導演有意為之,通過對情節的誇張和失真處理產生“笑”果,引起觀眾的笑聲,更別提到後來驢子撒尿澆滅了炸藥引線、鬼子軍官騎豬飛奔這種直接而顯著的喜劇情節。相對於真實生活來說,這片段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在電影中,這些矛盾內容被前後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部荒誕不羈的《舉起手來》。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騎豬飛奔的“太君”

那為什麼,《舉起手來》會被稱作“抗日神劇”。在筆者的觀點看來,無非是搞不清喜劇片與正片的區別,缺乏對喜劇片的瞭解和對抗戰喜劇片的逆反心理,以及跟風。。。

總的來說,《舉起手來》和大量抗日神劇並非同一屬性的影片。這些大量充斥在各電視臺黃金時間的抗戰類影視劇多屬於“正劇”範疇。而正劇,是悲劇與喜劇之後形成的一種以敘述手段以主的戲劇。正劇的內容可悲可喜,但描述的過程必須具備“嚴肅性”,即一定要和現實生活很接近,故事可以虛構但情節不能失真。可偏偏這些抗日題材的“正劇”在當年的歷史背景下,卻描繪了一幅“超現實主義”般的故事情節,什麼“手撕鬼子”“包子雷”“褲襠藏雷”“手榴彈炸飛機”等太多超越現實生活的橋段讓嚴肅的“正劇”變成了“戲說”,大量似是而非的內容弱化了抗日戰爭殘酷、血腥的現實,反讓人覺得是日本人堅持八年“抗中戰爭”。弱智般的情節嚴重衝擊了觀眾的觀劇體驗,再加上內容簡單粗暴、人物刻畫扁平、道具使用失實和對歷史事實的無視。於是產生了“橫店抗日根據地”“橫店大捷”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梗。雖然《舉起手來》出品於2003年,但飽受“神劇”轟炸的普通觀眾們看到通過誇張手法推進情節演進的《舉起手來》後,自然不會考慮其影片屬性和拍攝日期,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毫不客氣的將其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著名的“手撕鬼子”

另外一種觀點則比較嚴肅,有些人認為用喜劇的手法描繪抗戰的殘酷,是對歷史事實缺乏敬畏,對日軍的貶低醜化則是對中國抗日軍民的侮辱。這種思想觀點也是大量抗戰神劇盛行後的一種逆反心理的表現,其實對敵人的惡意醜化是各國電影在拍攝中的一種慣用手法,同樣屬於電影拍攝中的誇張手法,通過語言動作表演和情節等醜化對手美化自己,以表現出戰爭的正當性和正義性。另外醜化對手也是對其的一種侮辱和貶低,人們打架時不也經常用“SB”"狗X的"“王八蛋”等稱呼來辱罵和攻擊對方嗎? 這其實和電影拍攝中的惡意醜化描寫屬於同一性質,西方更是將這種醜化潛移默化到大部分觀眾的心理,冷戰期間拍攝的《007》系列,哪個反派背後沒有陰狠毒辣狡猾愚蠢的蘇聯人身影,還記得《虎口脫險》中那個操著高射機槍打下友軍的鬥雞眼德軍嗎?一個意思而已。

那麼殘酷的戰爭真的不適合用喜劇來表現嗎? 看看下面這些電影《虎口脫險》(法國)《戰略大作戰》(美國)《你逃我也逃》(美國)《光榮的日子》(法國)《王中王》(法國/西德)《一個機會》(蘇聯)《牙醫上戰場》(英國)

好了,還用我往下說麼。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印度影片中對解放軍的惡意醜化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對岸電影對解放軍的刻畫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對志願軍“人海戰術”的描繪

其實,現在看來很多所謂的醜化日軍貶低中國抗日軍民的言論同樣是對國內太多類似影片的一種逆反心理。事實上,國內早期的戰爭類影片對反派描寫的套路基本沒有逃離狡詐、奸猾和自作聰明的形象,過多雷同的橋段,太多相同的人物設計導致觀眾對日軍形象產生審美疲勞。而近年來接觸了美國好萊塢系列影片對不同反派的多樣性刻畫後,中國觀眾則對日軍蠢笨不堪的形象產生了牴觸情緒,於是使用了此類日軍形象的《舉起手來》毫無例外成了被批判的對象。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地雷戰》中的日軍形象

"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馮小寧,貢獻了不少優秀的題材多樣的作品。科幻片《大氣層消失》、反戰片《戰爭子午線》、《紫日》、劇情片《紅河谷》、電視劇《北洋水師》均出自這位導演,2003年,由馮小寧執導的一部戰爭喜劇片《舉起手來》在全國上映。作為喜劇片,這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十分簡單,進入抗戰後期,步入尾聲的日軍妄想將佛像從中國帶回日本,卻被游擊隊劫走。作為地下交通員的郭大叔(郭達飾)負責將佛像護送回根據地,但又陰差陽錯的遇到了一位因蒐集到日本人細菌實驗證據而遭到追捕的愛國青年(劉薇飾),偏巧一隊日本兵也追蹤而至,於是在一座偏僻的小山村,發生了一場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應該說作為一部典型的喜劇片《舉起手來》相當成功,簡單的故事背後,人物刻畫飽滿豐富,劇情連貫完整,沒有低俗粗糙的橋段拼接,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又懸念喋生,笑點密集卻不突兀也沒有港片中的“無厘頭”片段,更難能可貴的是《舉起手來》雖然屬於抗戰題材但內容裡沒有常見的說教和反思,所有片段均指向一個方向——笑,讓觀眾們開懷大笑。《舉起手來》具備了所有喜劇類型片均具備的元素,不能說是國產經典喜劇,但可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類型化商業電影。

不過,《舉起手來》上映後卻引來了相當大的爭議,相當多的觀眾和網友認為這部電影把日軍描繪的呆傻愚笨,不知變通,故事情節誇張失真。更有人認為殘酷的戰爭不應該帶有喜劇的色彩,中國在抗戰中與侵略者奮戰八年,醜化敵人的同時就是貶低我們自己。很快在網上,隨著爭論的擴大化《舉起手來》在網上遭遇了大量的惡評和差評,各網站的評分一路走低,幾乎跨入了“爛片”的行列,同其他大量粗製濫造的抗戰片一起被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舉起手來》劇照

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喜劇片喜劇片是指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根據《電影藝術詞典》的解釋,“喜劇片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主要藝術手段是發掘生活中的可笑現象,作誇張的處理,達到真實和誇張的統一。”也就是說,喜劇片想要達到喜劇情節往往需要通過對片段情節的誇大和誇張引發與真實生活的強烈反差,同過這種矛盾的對比產生喜劇效果,引發觀眾的笑聲。不同的喜劇電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卓別林電影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引發觀眾笑聲《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均是如此;周星馳系列喜劇則以“無厘頭”為賣點,其喜劇橋段幾乎拋棄了現實生活情節;印度喜劇《三傻大鬧寶萊塢》則更多利用語言特點激發觀眾心靈的震盪;經典的《虎口脫險》則將喜劇片的幽默發揮到極致,幽默的語言、誇張的情節和戲劇般的內容至今仍是國人對這部法國電影的印象。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美國喜劇《白頭神探》將誇張的情節表現的淋漓盡致

說完了喜劇片的特點,回過頭了再看《舉起手來》,它的影片內容真實嗎? 當然不真實,當年日軍怎麼可能會為了一件文物如此大動干戈?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奠定了荒誕的味道,隨著情節的展開,鬼子趴地排雷靠嘴吹、青蛙肚中的鳴叫、日軍聚餐吃豬飼料等等等等片段,全都是導演有意為之,通過對情節的誇張和失真處理產生“笑”果,引起觀眾的笑聲,更別提到後來驢子撒尿澆滅了炸藥引線、鬼子軍官騎豬飛奔這種直接而顯著的喜劇情節。相對於真實生活來說,這片段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在電影中,這些矛盾內容被前後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部荒誕不羈的《舉起手來》。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騎豬飛奔的“太君”

那為什麼,《舉起手來》會被稱作“抗日神劇”。在筆者的觀點看來,無非是搞不清喜劇片與正片的區別,缺乏對喜劇片的瞭解和對抗戰喜劇片的逆反心理,以及跟風。。。

總的來說,《舉起手來》和大量抗日神劇並非同一屬性的影片。這些大量充斥在各電視臺黃金時間的抗戰類影視劇多屬於“正劇”範疇。而正劇,是悲劇與喜劇之後形成的一種以敘述手段以主的戲劇。正劇的內容可悲可喜,但描述的過程必須具備“嚴肅性”,即一定要和現實生活很接近,故事可以虛構但情節不能失真。可偏偏這些抗日題材的“正劇”在當年的歷史背景下,卻描繪了一幅“超現實主義”般的故事情節,什麼“手撕鬼子”“包子雷”“褲襠藏雷”“手榴彈炸飛機”等太多超越現實生活的橋段讓嚴肅的“正劇”變成了“戲說”,大量似是而非的內容弱化了抗日戰爭殘酷、血腥的現實,反讓人覺得是日本人堅持八年“抗中戰爭”。弱智般的情節嚴重衝擊了觀眾的觀劇體驗,再加上內容簡單粗暴、人物刻畫扁平、道具使用失實和對歷史事實的無視。於是產生了“橫店抗日根據地”“橫店大捷”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梗。雖然《舉起手來》出品於2003年,但飽受“神劇”轟炸的普通觀眾們看到通過誇張手法推進情節演進的《舉起手來》後,自然不會考慮其影片屬性和拍攝日期,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毫不客氣的將其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著名的“手撕鬼子”

另外一種觀點則比較嚴肅,有些人認為用喜劇的手法描繪抗戰的殘酷,是對歷史事實缺乏敬畏,對日軍的貶低醜化則是對中國抗日軍民的侮辱。這種思想觀點也是大量抗戰神劇盛行後的一種逆反心理的表現,其實對敵人的惡意醜化是各國電影在拍攝中的一種慣用手法,同樣屬於電影拍攝中的誇張手法,通過語言動作表演和情節等醜化對手美化自己,以表現出戰爭的正當性和正義性。另外醜化對手也是對其的一種侮辱和貶低,人們打架時不也經常用“SB”"狗X的"“王八蛋”等稱呼來辱罵和攻擊對方嗎? 這其實和電影拍攝中的惡意醜化描寫屬於同一性質,西方更是將這種醜化潛移默化到大部分觀眾的心理,冷戰期間拍攝的《007》系列,哪個反派背後沒有陰狠毒辣狡猾愚蠢的蘇聯人身影,還記得《虎口脫險》中那個操著高射機槍打下友軍的鬥雞眼德軍嗎?一個意思而已。

那麼殘酷的戰爭真的不適合用喜劇來表現嗎? 看看下面這些電影《虎口脫險》(法國)《戰略大作戰》(美國)《你逃我也逃》(美國)《光榮的日子》(法國)《王中王》(法國/西德)《一個機會》(蘇聯)《牙醫上戰場》(英國)

好了,還用我往下說麼。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印度影片中對解放軍的惡意醜化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對岸電影對解放軍的刻畫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對志願軍“人海戰術”的描繪

其實,現在看來很多所謂的醜化日軍貶低中國抗日軍民的言論同樣是對國內太多類似影片的一種逆反心理。事實上,國內早期的戰爭類影片對反派描寫的套路基本沒有逃離狡詐、奸猾和自作聰明的形象,過多雷同的橋段,太多相同的人物設計導致觀眾對日軍形象產生審美疲勞。而近年來接觸了美國好萊塢系列影片對不同反派的多樣性刻畫後,中國觀眾則對日軍蠢笨不堪的形象產生了牴觸情緒,於是使用了此類日軍形象的《舉起手來》毫無例外成了被批判的對象。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地雷戰》中的日軍形象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地道戰》中正反人物的鮮明對比

還是說回《舉起手來》,雖說這是一部喜劇片,但得益於導演和攝製組的製作水平,電影的細節刻畫十分突出,武器的細節描寫十分精彩:歪把子輕機槍如何供彈,槍榴彈的使用,還有日軍手雷特有的“磕”一下再扔,都在電影中有所表現,這可是某些連道具都用錯的抗日神劇從不考慮的問題。還有開頭火車爆炸炸掉大橋的片段,在那個幾乎沒有特效的年代,如果我不說這些都是模型製作的話,有幾人能看出假來?只可惜這些精彩絕倫的片段被跟風而來的惡評所淹沒,一部優秀的喜劇片卻被披上了神劇的外衣。

"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馮小寧,貢獻了不少優秀的題材多樣的作品。科幻片《大氣層消失》、反戰片《戰爭子午線》、《紫日》、劇情片《紅河谷》、電視劇《北洋水師》均出自這位導演,2003年,由馮小寧執導的一部戰爭喜劇片《舉起手來》在全國上映。作為喜劇片,這部電影的故事主線十分簡單,進入抗戰後期,步入尾聲的日軍妄想將佛像從中國帶回日本,卻被游擊隊劫走。作為地下交通員的郭大叔(郭達飾)負責將佛像護送回根據地,但又陰差陽錯的遇到了一位因蒐集到日本人細菌實驗證據而遭到追捕的愛國青年(劉薇飾),偏巧一隊日本兵也追蹤而至,於是在一座偏僻的小山村,發生了一場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應該說作為一部典型的喜劇片《舉起手來》相當成功,簡單的故事背後,人物刻畫飽滿豐富,劇情連貫完整,沒有低俗粗糙的橋段拼接,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又懸念喋生,笑點密集卻不突兀也沒有港片中的“無厘頭”片段,更難能可貴的是《舉起手來》雖然屬於抗戰題材但內容裡沒有常見的說教和反思,所有片段均指向一個方向——笑,讓觀眾們開懷大笑。《舉起手來》具備了所有喜劇類型片均具備的元素,不能說是國產經典喜劇,但可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優秀的類型化商業電影。

不過,《舉起手來》上映後卻引來了相當大的爭議,相當多的觀眾和網友認為這部電影把日軍描繪的呆傻愚笨,不知變通,故事情節誇張失真。更有人認為殘酷的戰爭不應該帶有喜劇的色彩,中國在抗戰中與侵略者奮戰八年,醜化敵人的同時就是貶低我們自己。很快在網上,隨著爭論的擴大化《舉起手來》在網上遭遇了大量的惡評和差評,各網站的評分一路走低,幾乎跨入了“爛片”的行列,同其他大量粗製濫造的抗戰片一起被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舉起手來》劇照

那麼,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喜劇片喜劇片是指以笑激發觀眾愛憎的影片。根據《電影藝術詞典》的解釋,“喜劇片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主要藝術手段是發掘生活中的可笑現象,作誇張的處理,達到真實和誇張的統一。”也就是說,喜劇片想要達到喜劇情節往往需要通過對片段情節的誇大和誇張引發與真實生活的強烈反差,同過這種矛盾的對比產生喜劇效果,引發觀眾的笑聲。不同的喜劇電影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卓別林電影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引發觀眾笑聲《摩登時代》、《城市之光》均是如此;周星馳系列喜劇則以“無厘頭”為賣點,其喜劇橋段幾乎拋棄了現實生活情節;印度喜劇《三傻大鬧寶萊塢》則更多利用語言特點激發觀眾心靈的震盪;經典的《虎口脫險》則將喜劇片的幽默發揮到極致,幽默的語言、誇張的情節和戲劇般的內容至今仍是國人對這部法國電影的印象。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美國喜劇《白頭神探》將誇張的情節表現的淋漓盡致

說完了喜劇片的特點,回過頭了再看《舉起手來》,它的影片內容真實嗎? 當然不真實,當年日軍怎麼可能會為了一件文物如此大動干戈?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奠定了荒誕的味道,隨著情節的展開,鬼子趴地排雷靠嘴吹、青蛙肚中的鳴叫、日軍聚餐吃豬飼料等等等等片段,全都是導演有意為之,通過對情節的誇張和失真處理產生“笑”果,引起觀眾的笑聲,更別提到後來驢子撒尿澆滅了炸藥引線、鬼子軍官騎豬飛奔這種直接而顯著的喜劇情節。相對於真實生活來說,這片段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在電影中,這些矛盾內容被前後串聯在一起,形成了一部荒誕不羈的《舉起手來》。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騎豬飛奔的“太君”

那為什麼,《舉起手來》會被稱作“抗日神劇”。在筆者的觀點看來,無非是搞不清喜劇片與正片的區別,缺乏對喜劇片的瞭解和對抗戰喜劇片的逆反心理,以及跟風。。。

總的來說,《舉起手來》和大量抗日神劇並非同一屬性的影片。這些大量充斥在各電視臺黃金時間的抗戰類影視劇多屬於“正劇”範疇。而正劇,是悲劇與喜劇之後形成的一種以敘述手段以主的戲劇。正劇的內容可悲可喜,但描述的過程必須具備“嚴肅性”,即一定要和現實生活很接近,故事可以虛構但情節不能失真。可偏偏這些抗日題材的“正劇”在當年的歷史背景下,卻描繪了一幅“超現實主義”般的故事情節,什麼“手撕鬼子”“包子雷”“褲襠藏雷”“手榴彈炸飛機”等太多超越現實生活的橋段讓嚴肅的“正劇”變成了“戲說”,大量似是而非的內容弱化了抗日戰爭殘酷、血腥的現實,反讓人覺得是日本人堅持八年“抗中戰爭”。弱智般的情節嚴重衝擊了觀眾的觀劇體驗,再加上內容簡單粗暴、人物刻畫扁平、道具使用失實和對歷史事實的無視。於是產生了“橫店抗日根據地”“橫店大捷”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梗。雖然《舉起手來》出品於2003年,但飽受“神劇”轟炸的普通觀眾們看到通過誇張手法推進情節演進的《舉起手來》後,自然不會考慮其影片屬性和拍攝日期,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毫不客氣的將其列為“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著名的“手撕鬼子”

另外一種觀點則比較嚴肅,有些人認為用喜劇的手法描繪抗戰的殘酷,是對歷史事實缺乏敬畏,對日軍的貶低醜化則是對中國抗日軍民的侮辱。這種思想觀點也是大量抗戰神劇盛行後的一種逆反心理的表現,其實對敵人的惡意醜化是各國電影在拍攝中的一種慣用手法,同樣屬於電影拍攝中的誇張手法,通過語言動作表演和情節等醜化對手美化自己,以表現出戰爭的正當性和正義性。另外醜化對手也是對其的一種侮辱和貶低,人們打架時不也經常用“SB”"狗X的"“王八蛋”等稱呼來辱罵和攻擊對方嗎? 這其實和電影拍攝中的惡意醜化描寫屬於同一性質,西方更是將這種醜化潛移默化到大部分觀眾的心理,冷戰期間拍攝的《007》系列,哪個反派背後沒有陰狠毒辣狡猾愚蠢的蘇聯人身影,還記得《虎口脫險》中那個操著高射機槍打下友軍的鬥雞眼德軍嗎?一個意思而已。

那麼殘酷的戰爭真的不適合用喜劇來表現嗎? 看看下面這些電影《虎口脫險》(法國)《戰略大作戰》(美國)《你逃我也逃》(美國)《光榮的日子》(法國)《王中王》(法國/西德)《一個機會》(蘇聯)《牙醫上戰場》(英國)

好了,還用我往下說麼。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印度影片中對解放軍的惡意醜化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對岸電影對解放軍的刻畫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對志願軍“人海戰術”的描繪

其實,現在看來很多所謂的醜化日軍貶低中國抗日軍民的言論同樣是對國內太多類似影片的一種逆反心理。事實上,國內早期的戰爭類影片對反派描寫的套路基本沒有逃離狡詐、奸猾和自作聰明的形象,過多雷同的橋段,太多相同的人物設計導致觀眾對日軍形象產生審美疲勞。而近年來接觸了美國好萊塢系列影片對不同反派的多樣性刻畫後,中國觀眾則對日軍蠢笨不堪的形象產生了牴觸情緒,於是使用了此類日軍形象的《舉起手來》毫無例外成了被批判的對象。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地雷戰》中的日軍形象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地道戰》中正反人物的鮮明對比

還是說回《舉起手來》,雖說這是一部喜劇片,但得益於導演和攝製組的製作水平,電影的細節刻畫十分突出,武器的細節描寫十分精彩:歪把子輕機槍如何供彈,槍榴彈的使用,還有日軍手雷特有的“磕”一下再扔,都在電影中有所表現,這可是某些連道具都用錯的抗日神劇從不考慮的問題。還有開頭火車爆炸炸掉大橋的片段,在那個幾乎沒有特效的年代,如果我不說這些都是模型製作的話,有幾人能看出假來?只可惜這些精彩絕倫的片段被跟風而來的惡評所淹沒,一部優秀的喜劇片卻被披上了神劇的外衣。

抗日神劇《舉起手來》你真的看懂了嗎?

第一次看炸橋的片段時把我也矇住了

“跟風”是目前中國觀眾/網民最大的問題,由於缺乏深度認知導致個人觀點很容易被網絡上流行的觀點所左右,我們常說的帶節奏就是這個問題。 否則很難解釋同為喜劇片的《虎口脫險》在豆瓣評分高達8.9分,美國電影《戰略大作戰》評分8.2分,而《舉起手來》只有6.6分,即使是國內1994年的同題材喜劇《絕境逢生》評分也有7.3分,1995年《巧奔妙逃》則達有7.8分。 這又是什麼問題呢?

迴歸正題,《舉起手來》到底是不是抗日神劇,你,真的看懂了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