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淺談特種作戰之狙擊獵殺

作者:寞寒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國產的戰爭片裡,總會安排一個槍法如神的狙擊手,每次看到這種鏡頭,小寞總是很鄙視。狙擊手不是純粹槍打得準就行了,況且,在當時的中國,由於長期積貧積弱,大多數的部隊,基本都是和現在非洲的黑叔叔一樣,依靠的是信仰射擊。


老兵淺談特種作戰之狙擊獵殺


老兵淺談特種作戰之狙擊獵殺



真正就連日軍都欽佩的的部隊(槍法出色),數得上號的就德械師、稅警總團、三槍八路寥寥幾支部隊。最重要的一點,步槍裝上狙擊鏡是要校槍的,不是裝上就能用的。小聲吐槽一下,校槍可是技術活,寧校六門炮不校一支槍,不是沒有道理的。

即使是在現代有鐳射燈輔助,校槍也比校炮困難的多,話說當年在部隊的時候,小寞跟著班長去校炮一般吃營部小灶,如果是校槍,小灶還得加餐,人家營長教導員都得客客氣氣的。


老兵淺談特種作戰之狙擊獵殺


老兵淺談特種作戰之狙擊獵殺


抗美援朝志願軍的冷槍冷炮殺敵運動,也不是大量運用正規狙擊步槍的戰果。而是一大批經歷過幾年甚至十幾年戰火淬鍊的優秀士兵用普通的不帶瞄準鏡的彈倉步槍打出來的,《亮劍》中趙剛就是這其中的代表。就連一直宣揚自己軍隊槍法天下無雙的日本人也不得不承認,這一時期志願軍對步槍性能指標的利用高於任何一支軍隊,是五年以前在中國未曾遇到過的新情況。

專業狙擊手及狙擊步槍大規模的使用,是在一戰期間開始普及的。由於雙方陷入戰壕戰的僵局,發動一場大規模攻勢就有可能耗盡自己的戰略預備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帶瞄準鏡可以精確擊殺敵方目標的步槍開始大規模列裝部隊,只是由於雙方戰線過於固定且相距過近,缺乏狙擊手發揮戰術的空間。


老兵淺談特種作戰之狙擊獵殺



真正令狙擊戰術大放異彩的是蘇芬冬季戰爭,破碎的地峽、深及腰部的積雪、狩獵氛圍濃厚的民兵部隊,偏偏還要碰上教條至極點的新式蘇聯紅軍,似乎這一切都是上帝為了造就白色死神而特意安排的戰場,最終打出兩萬比二十萬的戰場交換比,令全世界(準確的說只有歐洲,美國沒有專門編制的狙擊手,更崇尚火力至上。至於亞洲,當時印巴還未獨立,中國還是軍閥混戰時代,日本則是精英陸軍國家,追求每個士兵一槍斃敵,“先進的”陸軍戰術在亞洲並沒有市場。)側目,“蘇軍機械地圍坐在篝火邊,眼睜睜的看著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甚至連起身收拾戰友屍體的想法都沒有,就那麼靜靜的坐著,等著屬於他的那顆子彈降臨。”一句傳神的描述,道盡了普通士兵對神出鬼沒的狙擊手的無奈與恐懼。

二戰時,狙擊戰術開始逐步成型,擺脫了以往單兵遊獵、自由發揮的獵人戰術,逐步走向現代化,一般以兩人、三人一組互相掩護行動,獵殺目標也開始從普通士兵轉移到優先選擇軍官、指揮員、機槍手等技術兵種。狙擊手的戰場從曠野到森林再到城市,涵蓋了各個方面,甚至雙方的高層指揮官在某些僵持戰線上開闢出一些獨立的區域供己方的王牌狙擊手遊獵。這一時期,是狙擊小組戰術大發展的時期,奠定了戰後狙擊獵殺的基礎。


老兵淺談特種作戰之狙擊獵殺


到了越戰,北越游擊隊的三人制狙擊小組在叢林裡讓美軍吃盡了苦頭,此戰後美軍開始反思在朝鮮及越南的戰術選擇,大批量為一線部隊補配簡易光學瞄準鏡,同時開始增加狙擊手編制。

現代戰爭中,狙擊手一般以兩人為一個小組,一名主射手負責遠程獵殺,一名觀察手負責利用各種高科技儀器計算射擊諸元並負責周邊警戒。在這種分工中,觀察手要精確計算射擊區至目標區的風速、光偏等因素所帶來的誤差,而主射手則負責射擊時機的把握,配合大口徑輕後坐力的狙擊步槍,最遠擊殺距離甚至達到了1800米(傳說中最遠可以達到3100米,但是似乎只是傳說,官方並未實錘。)在獵殺本拉登的行動中,美軍就有在遠距離安排狙擊手獵殺的計劃,只是最後沒有付諸實施。


老兵淺談特種作戰之狙擊獵殺


要應對狙擊手的威脅,最有效便捷的,是己方的狙擊手,在第二次車臣戰爭中,俄羅斯陸軍的狙擊手與叛軍從東歐原蘇聯加盟國請來的僱傭軍狙擊手鬥智鬥勇,一改第一次車臣戰爭的頹勢。

不過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自動狙擊臺以及無人機技術的發展,在某些戰例中已經取代了有人狙擊小組的存在,取得了不錯的戰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