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第一次經濟起飛是在40-60年代,靠的是出口加工業。也正是在這個時間段,以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郭德勝為代表的商業精英開始崛起。

"

香港第一次經濟起飛是在40-60年代,靠的是出口加工業。也正是在這個時間段,以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郭德勝為代表的商業精英開始崛起。

香港興衰:一戰九龍倉

香港的第二次飛躍,完成於70-80年代。其時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席捲全球。港英政府利用香港的區位優勢,全力打造金融貿易自由港。

以實業起家的這些商業精英,開始迅速向房地產轉型。

1977年,香港地鐵公司宣佈:公開接受郵政總局原址發展權招標競投。這項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擊敗香港置地中標。這一戰使“地產新秀”李嘉誠一鳴驚人。

1978年是長實集團取得多項重要進展。李嘉誠把主攻目標移到英資怡和系的臺柱企業九龍倉身上。

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曾有評論家斷言:誰擁有了九龍倉,誰就掌握了香港絕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儲運和過海輪渡。

當時九龍倉的產業包括九龍尖沙咀、新界、港島上的大部分碼頭、倉庫,還擁有酒店、大廈、有軌電車等優質產業。九龍倉的大股東是怡和系,其另一大臺柱企業是香港置地,也是李嘉誠長江實業的死對頭。

確定目標之後,李嘉誠悄悄以分散形式購入九龍倉股票。在1978 年9月他手頭已掌握了九龍倉18%的股票,怡和財團控制有九龍倉20%股票,兩者幾乎對等。

此時,另一華資集團,香港船王包玉剛也在覬覦著九龍倉這塊肥肉。

油輪是包氏船隊的主力,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越來越多的油輪閒置。包氏從油輪閒置,預見到航運低潮將會來臨。“下船登陸”成了應有之策。

九龍倉對包氏來說,實在至關重要,它的碼頭貨倉有利他發展海上航運;它的地盤物業,有利於他進軍新興的地產業。

面對這個激烈競爭的局勢,李嘉誠考慮到,一方面,既要照顧好與匯豐銀行、怡和財團之間的關係,又必須妥善地處理好長實與“船王”的關係;這樣才能為將來的長遠發展留下回旋餘地。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李嘉誠在中環文華閣約見了船王包玉剛。雙方經過20 分鐘的商議,李嘉誠將已掌握的9000 萬股九龍倉股票轉賣給了包玉剛,滿足了包玉剛的願望。作為交換,他通過包玉剛搭橋,從匯豐銀行那裡承接和記黃埔的股票9000萬股。

"

香港第一次經濟起飛是在40-60年代,靠的是出口加工業。也正是在這個時間段,以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郭德勝為代表的商業精英開始崛起。

香港興衰:一戰九龍倉

香港的第二次飛躍,完成於70-80年代。其時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席捲全球。港英政府利用香港的區位優勢,全力打造金融貿易自由港。

以實業起家的這些商業精英,開始迅速向房地產轉型。

1977年,香港地鐵公司宣佈:公開接受郵政總局原址發展權招標競投。這項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李嘉誠的長江實業擊敗香港置地中標。這一戰使“地產新秀”李嘉誠一鳴驚人。

1978年是長實集團取得多項重要進展。李嘉誠把主攻目標移到英資怡和系的臺柱企業九龍倉身上。

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曾有評論家斷言:誰擁有了九龍倉,誰就掌握了香港絕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儲運和過海輪渡。

當時九龍倉的產業包括九龍尖沙咀、新界、港島上的大部分碼頭、倉庫,還擁有酒店、大廈、有軌電車等優質產業。九龍倉的大股東是怡和系,其另一大臺柱企業是香港置地,也是李嘉誠長江實業的死對頭。

確定目標之後,李嘉誠悄悄以分散形式購入九龍倉股票。在1978 年9月他手頭已掌握了九龍倉18%的股票,怡和財團控制有九龍倉20%股票,兩者幾乎對等。

此時,另一華資集團,香港船王包玉剛也在覬覦著九龍倉這塊肥肉。

油輪是包氏船隊的主力,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越來越多的油輪閒置。包氏從油輪閒置,預見到航運低潮將會來臨。“下船登陸”成了應有之策。

九龍倉對包氏來說,實在至關重要,它的碼頭貨倉有利他發展海上航運;它的地盤物業,有利於他進軍新興的地產業。

面對這個激烈競爭的局勢,李嘉誠考慮到,一方面,既要照顧好與匯豐銀行、怡和財團之間的關係,又必須妥善地處理好長實與“船王”的關係;這樣才能為將來的長遠發展留下回旋餘地。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李嘉誠在中環文華閣約見了船王包玉剛。雙方經過20 分鐘的商議,李嘉誠將已掌握的9000 萬股九龍倉股票轉賣給了包玉剛,滿足了包玉剛的願望。作為交換,他通過包玉剛搭橋,從匯豐銀行那裡承接和記黃埔的股票9000萬股。

香港興衰:一戰九龍倉

後來,包玉剛與九龍倉大股東展開公開競購大戰,把九龍倉的股票價格推到了百元之上。包玉剛以105元的每股價格,付出21億現金購足2000萬股,才使控股權達到49%,獲得了這場戰役的決勝權。包氏家族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反觀李超人,表面上看,李嘉誠好像是委曲求全、成他人之美,放棄了自己垂手可得的九龍倉。

但他卻巧妙迴避了難以預知的收購風險,把自己10—30元買的九龍倉股票,以30多元脫手給包玉剛,股票套現收益近6千萬元。並且將和記黃埔納入麾下。

這場被奉為傳奇的商戰,使得九龍倉從一家英資產業變為船王的家族企業,又促成李嘉誠成功吞併另一家英資企業和記黃浦。至此,英資在香港的勢力漸成潰敗之勢。九龍倉一戰也成為香港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拐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