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裹挾之下,媒體的不安與忌憚、機遇和前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傳媒領域中技術更是嵌入到媒體產業的各個環節,媒體依賴各種技術來實現內容的生產、分發與“再現”。而“媒介技術則一直在推動甚至是倒逼傳媒業的變革。近40年來,中國先後出現了各種傳媒技術應用,傳媒行業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①2019年被稱為是5G元年,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術開始湧現和爆發,傳媒業又到面臨發展與變革的關鍵時期。技術將如何為媒體賦能?技術又將如何實現媒體產業轉型躍升?本文將主要從媒體的生產、發佈和再現三個維度來探討媒體經營管理中的成本與效率問題,進而更為理性客觀地看待新技術應用對媒體發展帶來的價值與意義。

1

技術賦能下傳統媒體生產模式的轉變

凱文·凱利描述下的技術擁有著和基因有機體相類似的進化過程,“都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效到高效,從緩慢變化到更大的可進化性。當技術運用於組織結構的重組,他可以產生新物質、新的製造流程、新工具和新觀念。當其運用於實業時,我們實現了規模化生產、裝配、效率和專門化。”②事實上,技術賦能對媒體最顯而易見的影響就是生產領域中成本與效率的變化。當傳統報業告別“鉛與火”,進入“光與電”的時代,報紙的擴版潮席捲全國;當數字信號替代了模擬信號,電視頻道越來越多,清晰度也成倍提升;當數字攝像進入影視行業,拍攝成本大幅降低、後期製作效率極大提高,而影視作品數量也出現爆發式增長。

進入智能+時代,技術將媒體的成本與效率推上了新的高度。“傳統媒體時代,一件新聞稿件的生產,要經歷線索收集、素材採訪、素材整理、稿件寫作、編輯製作、校對排版、印刷播出等十幾個環節。”③而智媒時代,內容生產正在面臨從傳統的PGC(專業生產內容)、OGC(職業生產內容)等人力生產模式向MGC(機器生產內容)、AGC(算法生產內容)、UGC(用戶生產內容)等人機協作模式的轉變。算法對海量數據的歸納、分類、篩選,讓新聞線索顯而易見;人工智能再以其精準的數據處理、自動化的生成模式,實現內容生產的高產出、低成本、高時效與低錯誤。2017年騰訊寫稿機器人Dream Writer一天可自動生成財經類新聞2000餘篇,並能根據用戶媒介習慣自動生成同一內容、四種寫作風格的新聞報道;2018年新華社“媒體大腦”從億萬數據中篩選兩會輿情熱詞,15秒快速生成集文字、音頻、畫面於一體的視頻新聞。在視頻領域中,技術降低了內容生產的准入門檻。傳統廣電媒體的拍攝、剪輯和後期處理需要專業的設備、人員和機構,而今沒有內容生產團隊的今日頭條平臺日均短視頻發佈量就超過2000萬條。也就是說,技術賦能媒體生產領域的成本與效率變革依賴的是人工智能與眾創的模式創新。也許數年前我們還在探討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傳統傳媒人,那麼當下我們似乎要思考的是未來還有多少內容的生產需要傳統媒體人的介入。

2

技術賦能下傳統媒體分發模式的瓦解

“技術決定論的基本設想是一種新技術——一種印刷的報紙,或者一種通信衛星——‘產生’於技術研究和實驗。接著,它會改變它從中‘出現’的社會或者部門。”④網絡和數字技術裂變式發展帶來了媒體產業從生產方式到分發方式的變遷,在傳統媒體的分發模式中,“媒介產品的發行與銷售是整個媒介產品經營的龍頭,制約著產品營銷的全過程。”⑤而今,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已經顛覆了傳統媒體的發行渠道和銷售網絡。在傳統媒體的模式中,報紙、雜誌通過各種運輸方式送抵報亭、商店或訂戶的信箱;電視節目通過無線、有線或者衛星電視系統進行傳遞,最後在屏幕上播出;電影需要通過膠片拷貝送到各個電影院進行播放。傳統媒體的分發模式中,媒體制造內容產品,再把內容產品通過發行和銷售傳遞給受眾,這個過程中包含了各級的分銷商、零售商,無疑限制了媒體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

3

技術賦能下傳統媒體再現模式的創新

新技術的運用無疑實現了媒體再現模式的創新,在媒體再現的內容上,無論是文字、圖像還是視頻畫面品質的高低都取決於技術使用上的差異。攝影和印刷技術的提升使得報刊可以在90年代後普遍採用大量的彩色照片;數碼相機和數字印刷技術的普及使得媒體真正有條件進入“讀圖時代”;攝影、攝像、環繞立體聲等設備和技術運用使得場景的再現變得更為真實;而技術創新的擴散和普及使得媒體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創造出一種在視覺圖像上更為豐富的媒體景觀和更加‘逼真’的媒體再現。”⑦譬如,在新聞報道中天空視野的再現,無人機技術的普及使得航拍的成本和效率問題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2017年,新華社“天空之眼”無人機隊深入天津港爆炸中心點,帶回圖片材料成為救援和新聞報道中的重要依據。

智能+時代,VR/AR、H5、雲視頻等新技術也進入擴散和普及階段,計算機編程技術的賦能使得媒體再現可以實現與受眾之間的即時互動。2017年《人民日報》與網易合作H5《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引發熱議;2018年網易新聞推出H5《一分鐘漫遊港珠澳大橋》,以一鏡到底的形式,動畫模擬大橋實況,並增加細節供受眾互動體驗;2019年春節聯歡晚會,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首次應用5G+VR/AR的形式,打造參與體驗式觀看效果;同年央視新聞客戶端再推《VR》頻道,營造擬態環境讓受眾直接參與新聞現場。“新聞不再侷限於對新聞的簡單陳述,而是營造出上下、左右各360°的情境,讓用戶置身‘新聞現場’,多形式、多維度的呈現新聞內容。”⑧而5G時代的高速互聯、低延時,“將推動智能視聽技術的井噴式發展。5G、4K、VR、AR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組合、結合、融合,將引發智能視聽領域前所未有的大變革。”⑨未來,人工智能的應用將進一步提升用戶的主體位置,讓用戶身臨其境感受新聞現場,甚至為用戶直觀參與新聞生產流程提供可能性。

結語

新技術對媒體的賦能是顯而易見的,甚至行業、社會都在新技術的推動下發生變革。但是回到成本與效率的主題,是否每一項技術都將推動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或者說是否率先採用新技術的媒體企業就一定能獲得競爭優勢,還是一個需要全方位思考的問題。譬如,一類是大量的新聞聚合類媒體本身不需要傳統媒體的採編人員,它們的新聞內容生產藉助網絡爬蟲技術;它們的新聞發佈藉助大數據算法推送;它們的新聞再現也是各種編程技術的疊加。在一味追求成本和效率提升,以及利潤最大化之後,帶來的是媒體中充斥著大量低劣的內容。雖然,這類媒體可能在競爭初期獲得短期的優勢,但受眾發現自己長期被大量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甚至低級有害信息包圍的時候,選擇離開也將是必然的。而另一類是大量傳統媒體沉迷於原有的採編優勢,對新技術採取嗤之以鼻的態度,認為只要有專業的採編團隊和高質量的原創內容就能以不變應萬變,亦或是採用了新技術,卻因為體制機制問題不能真正做到減員增效,新技術增加新團隊、新投入,卻不能實現對舊技術、舊團隊的及時替代和更新,瞻前顧後之餘,將問題歸咎於新技術。

此刻,5G和“智能+”又將開啟一輪媒體技術變革的新浪潮。的確,每一場技術革命都裹挾著不安與忌憚,但同樣又迎來了發展的機遇和想象。5G時代的萬物互聯意味著媒介產業將迎來更為蓬勃的發展前景,傳統媒體所擁有的“在地性”優勢或將成為稀缺資源。而當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成熟,並日漸融入我們生活時,高質量的媒體內容也將獲得更多的流量和資源。擁抱新技術、新趨勢的媒體必將從中受益。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全球傳播秩序重建研究》(18BXW062)的成果之一。】

註釋

① 吳飛、沈曉嫻,《媒介技術的進化史與中國傳媒變革的內在邏輯》,《新聞與寫作》,2018年第12期。

② 凱文.凱利著、熊祥譯,《科技想要什麼》,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p46-50.

③ 彌建立. 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傳播變革和中國媒體格局重構[J]. 編輯之友, 2018, 267(11):71-76.

④ [英]雷蒙德.威廉斯著、閻嘉譯,《現代主義的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P171.

⑤ 邵培仁,《媒介管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275

⑥ 喻國明, 侯偉鵬, 程雪梅. 個性化新聞推送對新聞業務鏈的重塑[J]. 新聞記者, 2017(03):11-15.

⑦ [英]格雷姆.伯頓著,史安斌譯,《媒介與社會:批判的視角》,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P221.

⑧ 喻國明, 張文豪. VR新聞:對新聞傳媒業態的重構[J]. 新聞與寫作, 2016(12):47-50.

⑨ 人民網:趙光霞、宋心蕊.5G元年看世界聽未來2019智能視聽大會在青島召開[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629/c40606-31203406.html,2019-6-29.

"技術裹挾之下,媒體的不安與忌憚、機遇和前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傳媒領域中技術更是嵌入到媒體產業的各個環節,媒體依賴各種技術來實現內容的生產、分發與“再現”。而“媒介技術則一直在推動甚至是倒逼傳媒業的變革。近40年來,中國先後出現了各種傳媒技術應用,傳媒行業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①2019年被稱為是5G元年,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術開始湧現和爆發,傳媒業又到面臨發展與變革的關鍵時期。技術將如何為媒體賦能?技術又將如何實現媒體產業轉型躍升?本文將主要從媒體的生產、發佈和再現三個維度來探討媒體經營管理中的成本與效率問題,進而更為理性客觀地看待新技術應用對媒體發展帶來的價值與意義。

1

技術賦能下傳統媒體生產模式的轉變

凱文·凱利描述下的技術擁有著和基因有機體相類似的進化過程,“都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效到高效,從緩慢變化到更大的可進化性。當技術運用於組織結構的重組,他可以產生新物質、新的製造流程、新工具和新觀念。當其運用於實業時,我們實現了規模化生產、裝配、效率和專門化。”②事實上,技術賦能對媒體最顯而易見的影響就是生產領域中成本與效率的變化。當傳統報業告別“鉛與火”,進入“光與電”的時代,報紙的擴版潮席捲全國;當數字信號替代了模擬信號,電視頻道越來越多,清晰度也成倍提升;當數字攝像進入影視行業,拍攝成本大幅降低、後期製作效率極大提高,而影視作品數量也出現爆發式增長。

進入智能+時代,技術將媒體的成本與效率推上了新的高度。“傳統媒體時代,一件新聞稿件的生產,要經歷線索收集、素材採訪、素材整理、稿件寫作、編輯製作、校對排版、印刷播出等十幾個環節。”③而智媒時代,內容生產正在面臨從傳統的PGC(專業生產內容)、OGC(職業生產內容)等人力生產模式向MGC(機器生產內容)、AGC(算法生產內容)、UGC(用戶生產內容)等人機協作模式的轉變。算法對海量數據的歸納、分類、篩選,讓新聞線索顯而易見;人工智能再以其精準的數據處理、自動化的生成模式,實現內容生產的高產出、低成本、高時效與低錯誤。2017年騰訊寫稿機器人Dream Writer一天可自動生成財經類新聞2000餘篇,並能根據用戶媒介習慣自動生成同一內容、四種寫作風格的新聞報道;2018年新華社“媒體大腦”從億萬數據中篩選兩會輿情熱詞,15秒快速生成集文字、音頻、畫面於一體的視頻新聞。在視頻領域中,技術降低了內容生產的准入門檻。傳統廣電媒體的拍攝、剪輯和後期處理需要專業的設備、人員和機構,而今沒有內容生產團隊的今日頭條平臺日均短視頻發佈量就超過2000萬條。也就是說,技術賦能媒體生產領域的成本與效率變革依賴的是人工智能與眾創的模式創新。也許數年前我們還在探討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傳統傳媒人,那麼當下我們似乎要思考的是未來還有多少內容的生產需要傳統媒體人的介入。

2

技術賦能下傳統媒體分發模式的瓦解

“技術決定論的基本設想是一種新技術——一種印刷的報紙,或者一種通信衛星——‘產生’於技術研究和實驗。接著,它會改變它從中‘出現’的社會或者部門。”④網絡和數字技術裂變式發展帶來了媒體產業從生產方式到分發方式的變遷,在傳統媒體的分發模式中,“媒介產品的發行與銷售是整個媒介產品經營的龍頭,制約著產品營銷的全過程。”⑤而今,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已經顛覆了傳統媒體的發行渠道和銷售網絡。在傳統媒體的模式中,報紙、雜誌通過各種運輸方式送抵報亭、商店或訂戶的信箱;電視節目通過無線、有線或者衛星電視系統進行傳遞,最後在屏幕上播出;電影需要通過膠片拷貝送到各個電影院進行播放。傳統媒體的分發模式中,媒體制造內容產品,再把內容產品通過發行和銷售傳遞給受眾,這個過程中包含了各級的分銷商、零售商,無疑限制了媒體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

3

技術賦能下傳統媒體再現模式的創新

新技術的運用無疑實現了媒體再現模式的創新,在媒體再現的內容上,無論是文字、圖像還是視頻畫面品質的高低都取決於技術使用上的差異。攝影和印刷技術的提升使得報刊可以在90年代後普遍採用大量的彩色照片;數碼相機和數字印刷技術的普及使得媒體真正有條件進入“讀圖時代”;攝影、攝像、環繞立體聲等設備和技術運用使得場景的再現變得更為真實;而技術創新的擴散和普及使得媒體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創造出一種在視覺圖像上更為豐富的媒體景觀和更加‘逼真’的媒體再現。”⑦譬如,在新聞報道中天空視野的再現,無人機技術的普及使得航拍的成本和效率問題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2017年,新華社“天空之眼”無人機隊深入天津港爆炸中心點,帶回圖片材料成為救援和新聞報道中的重要依據。

智能+時代,VR/AR、H5、雲視頻等新技術也進入擴散和普及階段,計算機編程技術的賦能使得媒體再現可以實現與受眾之間的即時互動。2017年《人民日報》與網易合作H5《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引發熱議;2018年網易新聞推出H5《一分鐘漫遊港珠澳大橋》,以一鏡到底的形式,動畫模擬大橋實況,並增加細節供受眾互動體驗;2019年春節聯歡晚會,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首次應用5G+VR/AR的形式,打造參與體驗式觀看效果;同年央視新聞客戶端再推《VR》頻道,營造擬態環境讓受眾直接參與新聞現場。“新聞不再侷限於對新聞的簡單陳述,而是營造出上下、左右各360°的情境,讓用戶置身‘新聞現場’,多形式、多維度的呈現新聞內容。”⑧而5G時代的高速互聯、低延時,“將推動智能視聽技術的井噴式發展。5G、4K、VR、AR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組合、結合、融合,將引發智能視聽領域前所未有的大變革。”⑨未來,人工智能的應用將進一步提升用戶的主體位置,讓用戶身臨其境感受新聞現場,甚至為用戶直觀參與新聞生產流程提供可能性。

結語

新技術對媒體的賦能是顯而易見的,甚至行業、社會都在新技術的推動下發生變革。但是回到成本與效率的主題,是否每一項技術都將推動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或者說是否率先採用新技術的媒體企業就一定能獲得競爭優勢,還是一個需要全方位思考的問題。譬如,一類是大量的新聞聚合類媒體本身不需要傳統媒體的採編人員,它們的新聞內容生產藉助網絡爬蟲技術;它們的新聞發佈藉助大數據算法推送;它們的新聞再現也是各種編程技術的疊加。在一味追求成本和效率提升,以及利潤最大化之後,帶來的是媒體中充斥著大量低劣的內容。雖然,這類媒體可能在競爭初期獲得短期的優勢,但受眾發現自己長期被大量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甚至低級有害信息包圍的時候,選擇離開也將是必然的。而另一類是大量傳統媒體沉迷於原有的採編優勢,對新技術採取嗤之以鼻的態度,認為只要有專業的採編團隊和高質量的原創內容就能以不變應萬變,亦或是採用了新技術,卻因為體制機制問題不能真正做到減員增效,新技術增加新團隊、新投入,卻不能實現對舊技術、舊團隊的及時替代和更新,瞻前顧後之餘,將問題歸咎於新技術。

此刻,5G和“智能+”又將開啟一輪媒體技術變革的新浪潮。的確,每一場技術革命都裹挾著不安與忌憚,但同樣又迎來了發展的機遇和想象。5G時代的萬物互聯意味著媒介產業將迎來更為蓬勃的發展前景,傳統媒體所擁有的“在地性”優勢或將成為稀缺資源。而當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成熟,並日漸融入我們生活時,高質量的媒體內容也將獲得更多的流量和資源。擁抱新技術、新趨勢的媒體必將從中受益。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全球傳播秩序重建研究》(18BXW062)的成果之一。】

註釋

① 吳飛、沈曉嫻,《媒介技術的進化史與中國傳媒變革的內在邏輯》,《新聞與寫作》,2018年第12期。

② 凱文.凱利著、熊祥譯,《科技想要什麼》,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p46-50.

③ 彌建立. 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傳播變革和中國媒體格局重構[J]. 編輯之友, 2018, 267(11):71-76.

④ [英]雷蒙德.威廉斯著、閻嘉譯,《現代主義的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P171.

⑤ 邵培仁,《媒介管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275

⑥ 喻國明, 侯偉鵬, 程雪梅. 個性化新聞推送對新聞業務鏈的重塑[J]. 新聞記者, 2017(03):11-15.

⑦ [英]格雷姆.伯頓著,史安斌譯,《媒介與社會:批判的視角》,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P221.

⑧ 喻國明, 張文豪. VR新聞:對新聞傳媒業態的重構[J]. 新聞與寫作, 2016(12):47-50.

⑨ 人民網:趙光霞、宋心蕊.5G元年看世界聽未來2019智能視聽大會在青島召開[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629/c40606-31203406.html,2019-6-29.

技術裹挾之下,媒體的不安與忌憚、機遇和前景"技術裹挾之下,媒體的不安與忌憚、機遇和前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傳媒領域中技術更是嵌入到媒體產業的各個環節,媒體依賴各種技術來實現內容的生產、分發與“再現”。而“媒介技術則一直在推動甚至是倒逼傳媒業的變革。近40年來,中國先後出現了各種傳媒技術應用,傳媒行業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①2019年被稱為是5G元年,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術開始湧現和爆發,傳媒業又到面臨發展與變革的關鍵時期。技術將如何為媒體賦能?技術又將如何實現媒體產業轉型躍升?本文將主要從媒體的生產、發佈和再現三個維度來探討媒體經營管理中的成本與效率問題,進而更為理性客觀地看待新技術應用對媒體發展帶來的價值與意義。

1

技術賦能下傳統媒體生產模式的轉變

凱文·凱利描述下的技術擁有著和基因有機體相類似的進化過程,“都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效到高效,從緩慢變化到更大的可進化性。當技術運用於組織結構的重組,他可以產生新物質、新的製造流程、新工具和新觀念。當其運用於實業時,我們實現了規模化生產、裝配、效率和專門化。”②事實上,技術賦能對媒體最顯而易見的影響就是生產領域中成本與效率的變化。當傳統報業告別“鉛與火”,進入“光與電”的時代,報紙的擴版潮席捲全國;當數字信號替代了模擬信號,電視頻道越來越多,清晰度也成倍提升;當數字攝像進入影視行業,拍攝成本大幅降低、後期製作效率極大提高,而影視作品數量也出現爆發式增長。

進入智能+時代,技術將媒體的成本與效率推上了新的高度。“傳統媒體時代,一件新聞稿件的生產,要經歷線索收集、素材採訪、素材整理、稿件寫作、編輯製作、校對排版、印刷播出等十幾個環節。”③而智媒時代,內容生產正在面臨從傳統的PGC(專業生產內容)、OGC(職業生產內容)等人力生產模式向MGC(機器生產內容)、AGC(算法生產內容)、UGC(用戶生產內容)等人機協作模式的轉變。算法對海量數據的歸納、分類、篩選,讓新聞線索顯而易見;人工智能再以其精準的數據處理、自動化的生成模式,實現內容生產的高產出、低成本、高時效與低錯誤。2017年騰訊寫稿機器人Dream Writer一天可自動生成財經類新聞2000餘篇,並能根據用戶媒介習慣自動生成同一內容、四種寫作風格的新聞報道;2018年新華社“媒體大腦”從億萬數據中篩選兩會輿情熱詞,15秒快速生成集文字、音頻、畫面於一體的視頻新聞。在視頻領域中,技術降低了內容生產的准入門檻。傳統廣電媒體的拍攝、剪輯和後期處理需要專業的設備、人員和機構,而今沒有內容生產團隊的今日頭條平臺日均短視頻發佈量就超過2000萬條。也就是說,技術賦能媒體生產領域的成本與效率變革依賴的是人工智能與眾創的模式創新。也許數年前我們還在探討人工智能是否會替代傳統傳媒人,那麼當下我們似乎要思考的是未來還有多少內容的生產需要傳統媒體人的介入。

2

技術賦能下傳統媒體分發模式的瓦解

“技術決定論的基本設想是一種新技術——一種印刷的報紙,或者一種通信衛星——‘產生’於技術研究和實驗。接著,它會改變它從中‘出現’的社會或者部門。”④網絡和數字技術裂變式發展帶來了媒體產業從生產方式到分發方式的變遷,在傳統媒體的分發模式中,“媒介產品的發行與銷售是整個媒介產品經營的龍頭,制約著產品營銷的全過程。”⑤而今,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已經顛覆了傳統媒體的發行渠道和銷售網絡。在傳統媒體的模式中,報紙、雜誌通過各種運輸方式送抵報亭、商店或訂戶的信箱;電視節目通過無線、有線或者衛星電視系統進行傳遞,最後在屏幕上播出;電影需要通過膠片拷貝送到各個電影院進行播放。傳統媒體的分發模式中,媒體制造內容產品,再把內容產品通過發行和銷售傳遞給受眾,這個過程中包含了各級的分銷商、零售商,無疑限制了媒體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

3

技術賦能下傳統媒體再現模式的創新

新技術的運用無疑實現了媒體再現模式的創新,在媒體再現的內容上,無論是文字、圖像還是視頻畫面品質的高低都取決於技術使用上的差異。攝影和印刷技術的提升使得報刊可以在90年代後普遍採用大量的彩色照片;數碼相機和數字印刷技術的普及使得媒體真正有條件進入“讀圖時代”;攝影、攝像、環繞立體聲等設備和技術運用使得場景的再現變得更為真實;而技術創新的擴散和普及使得媒體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率“創造出一種在視覺圖像上更為豐富的媒體景觀和更加‘逼真’的媒體再現。”⑦譬如,在新聞報道中天空視野的再現,無人機技術的普及使得航拍的成本和效率問題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2017年,新華社“天空之眼”無人機隊深入天津港爆炸中心點,帶回圖片材料成為救援和新聞報道中的重要依據。

智能+時代,VR/AR、H5、雲視頻等新技術也進入擴散和普及階段,計算機編程技術的賦能使得媒體再現可以實現與受眾之間的即時互動。2017年《人民日報》與網易合作H5《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引發熱議;2018年網易新聞推出H5《一分鐘漫遊港珠澳大橋》,以一鏡到底的形式,動畫模擬大橋實況,並增加細節供受眾互動體驗;2019年春節聯歡晚會,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首次應用5G+VR/AR的形式,打造參與體驗式觀看效果;同年央視新聞客戶端再推《VR》頻道,營造擬態環境讓受眾直接參與新聞現場。“新聞不再侷限於對新聞的簡單陳述,而是營造出上下、左右各360°的情境,讓用戶置身‘新聞現場’,多形式、多維度的呈現新聞內容。”⑧而5G時代的高速互聯、低延時,“將推動智能視聽技術的井噴式發展。5G、4K、VR、AR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組合、結合、融合,將引發智能視聽領域前所未有的大變革。”⑨未來,人工智能的應用將進一步提升用戶的主體位置,讓用戶身臨其境感受新聞現場,甚至為用戶直觀參與新聞生產流程提供可能性。

結語

新技術對媒體的賦能是顯而易見的,甚至行業、社會都在新技術的推動下發生變革。但是回到成本與效率的主題,是否每一項技術都將推動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或者說是否率先採用新技術的媒體企業就一定能獲得競爭優勢,還是一個需要全方位思考的問題。譬如,一類是大量的新聞聚合類媒體本身不需要傳統媒體的採編人員,它們的新聞內容生產藉助網絡爬蟲技術;它們的新聞發佈藉助大數據算法推送;它們的新聞再現也是各種編程技術的疊加。在一味追求成本和效率提升,以及利潤最大化之後,帶來的是媒體中充斥著大量低劣的內容。雖然,這類媒體可能在競爭初期獲得短期的優勢,但受眾發現自己長期被大量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甚至低級有害信息包圍的時候,選擇離開也將是必然的。而另一類是大量傳統媒體沉迷於原有的採編優勢,對新技術採取嗤之以鼻的態度,認為只要有專業的採編團隊和高質量的原創內容就能以不變應萬變,亦或是採用了新技術,卻因為體制機制問題不能真正做到減員增效,新技術增加新團隊、新投入,卻不能實現對舊技術、舊團隊的及時替代和更新,瞻前顧後之餘,將問題歸咎於新技術。

此刻,5G和“智能+”又將開啟一輪媒體技術變革的新浪潮。的確,每一場技術革命都裹挾著不安與忌憚,但同樣又迎來了發展的機遇和想象。5G時代的萬物互聯意味著媒介產業將迎來更為蓬勃的發展前景,傳統媒體所擁有的“在地性”優勢或將成為稀缺資源。而當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成熟,並日漸融入我們生活時,高質量的媒體內容也將獲得更多的流量和資源。擁抱新技術、新趨勢的媒體必將從中受益。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全球傳播秩序重建研究》(18BXW062)的成果之一。】

註釋

① 吳飛、沈曉嫻,《媒介技術的進化史與中國傳媒變革的內在邏輯》,《新聞與寫作》,2018年第12期。

② 凱文.凱利著、熊祥譯,《科技想要什麼》,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p46-50.

③ 彌建立. 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傳播變革和中國媒體格局重構[J]. 編輯之友, 2018, 267(11):71-76.

④ [英]雷蒙德.威廉斯著、閻嘉譯,《現代主義的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P171.

⑤ 邵培仁,《媒介管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P275

⑥ 喻國明, 侯偉鵬, 程雪梅. 個性化新聞推送對新聞業務鏈的重塑[J]. 新聞記者, 2017(03):11-15.

⑦ [英]格雷姆.伯頓著,史安斌譯,《媒介與社會:批判的視角》,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P221.

⑧ 喻國明, 張文豪. VR新聞:對新聞傳媒業態的重構[J]. 新聞與寫作, 2016(12):47-50.

⑨ 人民網:趙光霞、宋心蕊.5G元年看世界聽未來2019智能視聽大會在青島召開[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629/c40606-31203406.html,2019-6-29.

技術裹挾之下,媒體的不安與忌憚、機遇和前景技術裹挾之下,媒體的不安與忌憚、機遇和前景

來源:法制日報

熱文回顧

三個多月數易其稿,他撰寫的報告文學首次全景式地再現了衢州江山籍臺灣“御醫”姜必寧被時代所裹挾遮蔽的漂泊人生

一年到頭他在報社食堂吃不了幾頓飯,然而他寫的報道卻拿下了好幾個浙江新聞一等獎

衝擊新聞大獎|《原料藥價格暴漲》背後的故事,錢江晚報記者披露那些艱辛的採訪細節

好的報道哪裡來?浙江衛視的媒體“協作朋友圈”是這樣煉成的

新聞業的決定性角色:編輯

半年多集聚72萬粉絲,錢江晚報的抖音運營小竅門

都有些啥?

能突破採訪困境,還能成就稀缺性,去現場,永遠是“硬核”

突發事件來襲時,你必須想方設法制作視頻報道

傳媒津津道|當Vlog遇上新聞,會給報道形態帶來怎樣的改變

這樣的黨報評論讓人愛:清新感、生活化、接地氣

新京報記者的手機通訊錄裡存有6000多個電話

他是這樣交朋友和採訪報道的

一不小心又一條10萬+,這家報社的官微,憑啥?

浙江日報新年改版:"內容+"為主流媒體賦能

努力做一個“問題”記者

中國最難懂的溫州話居然這麼好聽, 一首《溫州歡迎你》引發了海內外溫州人的共鳴

傳媒津津道|非虛構寫作,為何被越來越多的受眾和用戶青睞?

黨媒改革開放40週年主題報道:小視角見證大變遷

中國新聞獎青睞義烏?好像是哎!

傳媒評論

聚焦傳媒大行業的創新變革

研究全媒體、全產業鏈的融合創新

打造媒體人交流經驗、探討新知的平臺

訂閱《傳媒評論》雜誌其實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郵局訂閱

郵局代號:32-229

全年定價96元

每冊定價8元

您也可以通過編輯部直接訂閱

訂閱方法:發送“我要訂閱”至公號後臺

電話 85310377 85310379

歡迎訂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