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醫大一院院長周晉:理想中醫院的樣子

哈醫大一院院長周晉:理想中醫院的樣子

導 讀:

振興東北,浪潮奔湧,他瞄準方向、保持定力、久久為功,播下振興學科與人才的種子。十五載光陰,他雕琢自我,打磨醫院,誓要守護北境醫療高地。

領導者

哈醫大一院院長周晉:理想中醫院的樣子

“如果我去看病,除了便捷,我希望患者不用去選醫生,而把醫生作為一個整體,都作為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來看,就不會有那些失望、憤怒引發的醫患矛盾。就像我們兒時看病一樣,你也不認識哪個醫生,但醫生對你很和藹,這就夠了。”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哈醫大一院”)院長周晉認為這是他理想中醫院的樣子。

十五年來,面對哈醫大一院這艘巨輪,“穩” 大概是周晉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標。在醫改中,周晉認為應該順應趨勢,“只要這個潮流使社會進步,那就順勢而為。有時候歷史呈螺旋狀前進,乍看起來是退步,其實是在積蓄力量,因為歷史向前的方向是不會變的。”

發展學科 : 不能以掙錢為目標

“學科發展代表了一個地區的醫療水平,醫院的水平其實就是學科的水平,學科的水平也就 是專家的水平,也就是醫院整體實力的體現。” 周晉認為,“從醫院的發展來講,應該把人、學科排在第一位,發展優勢學科,專家有特長,專科有特色。把短板補齊,醫院整體實力的提升,帶來的效益則是副產品。”

因此,哈醫大一院樹立的發展目標是:以技術創新為源動力,實施“專科有特色,專家有特長”發展戰略,堅持以“專科特色為龍頭,提高醫院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辦院方向,除了著力建設好現有的17個重點專科,周晉希望,爭取利用3年時間,使骨科、泌尿外科、呼吸內科等科 室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在加強專科建設的同時,積極進行學科整合,組建胸痛中心、腦卒中中心、消化系統疾病 診治中心等學科群,從而帶動其他專科的發展, 全面促進各學科共同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以促進醫院的全面綜合協調發展。

此外,哈醫大一院積極支持臨床新技術應用和開展高精尖技術。積極支持和鼓勵臨床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大扶持力度,對優先發展的科室在經費和設備上給予傾斜。

周晉表示,對於開展一些國內領先的 技術,醫院會不遺餘力地支持。

哈醫大一院的眼球運動障礙病房就是在周晉的積極推動下建立的,“哈醫大一院有個主任很有絕活,她可以靠鍼灸治療斜視(眼外肌麻痺),這個技術在國內乃至世界上都是領先的。我們發現這種人才之後,就專門給她成立病房,讓她盡情地發揮,雖然不掙錢,也讓她做。”

周晉認為,醫院不能以掙錢為目標發展一個學科。“如果院長是為了掙錢去發展,這不是一個合格的院長,他應該鼓勵發展為老百姓治病的技術,讓它發揚光大,同時充分創造條件,也不讓人才埋沒。”

打造學科:首要的是人才

近年來,東三省的人口流失現象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同樣人才方面流失的形勢也不容樂觀。如何避免人才流失,有效地引才、留才,成了亟須解決的問題。 這些年,周晉思考最多的是,在醫院整個發展中,首要的是怎麼把人才、隊伍穩定住。發展學科,培養年輕人,是迫在眉睫的現實。

隨著外部發達城市引才力度的加大,“每年一家醫院大概有好幾十人都走了,人才流向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黑龍江這個地理劣勢、資源劣勢、經濟劣勢,是我們現在人心浮動的原因之一。”因此,周晉形容自己近年來是“疲於奔命”維持醫院的人才隊伍。近幾年,哈醫大一院引進人才不是很多,“能到黑龍江工作特別難,基本是少數有鄉土觀念的人能引回來。”

為了穩住學科,一方面要調整結構,把一些弱勢學科想辦法變強,另一方面防止一些學科的滑坡。“我們也做了補救措施,把許多老專家留在醫院,現在一些老主任 都60多歲了還在崗位上,一方面穩住人心,另一方面,他們一退出去就被挖走了。”

此外,周晉認為,哈醫大一院最優勢的地方,“我們是個培養人才的地方,哈醫大一院教學能力很強,教學方面大概在全國能排到前五,所以每年會有很多優秀的學生。”這一點讓他略鬆一口氣。

人才和學科是密不可分的,“作為領導,一定要能預見未來一個學科的發展。” 而且,周晉認為,學科不是人為打造出來的,而是要看機遇,這個機遇的關鍵是人才。“人才就是全才,能擔當技術、管理、科研等方方面面的工作,能力突出,這個學科才可能成為國內一流的學科,但這種人才是不太多見的。”

哈醫大一院院長周晉:理想中醫院的樣子

醫生“德”是第一位

對於醫生,周晉認為,“德”是第一位, 也就是世界觀,“以前講是看能不能為人民 服務,有沒有這種世界觀。現在講就是‘德’,能不能做到忘我,或者是無私,或者是能 夠為這個社會做貢獻,‘德’不具備的話, 只是損害別人利益去獲得,去索取,這種 人不配當醫生。”

“醫學這個技術不像其他,‘德’具備了,你的思維就會開闊,在判斷疾病的時候,就不會鑽牛角尖,這很重要。好多人太專業了,但是專到一定程度他只能認識一點,眼光非常窄,看病時就容易忽視其他的問題。 你的世界觀越開闊,看問題的角度越寬,對問題的分析就越周全,這樣不會有遺漏,很多醫術很高的人,最終出事兒了,為什麼? 就是‘德’不夠。”在我國血液內科學領域, 提起周晉,業界幾乎無人不知。醫術高超,科研成果累累,在記者看來,“德”字是他做醫生多年的切身體會。

為了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周晉在面試時會有意問到關於疾病的診斷、治療等類似問題,“除了看他的思維是不是具有開闊性,還要看他在思考的時候,能不能考慮到患者的感受,其實這就是一種德的表現。”

周晉也有困惑,現在在臨床治療上,醫生也想不用貴藥,而是用便宜藥去解決問題。他舉例說,哈醫大一院心外科專家劉宏宇是國內著名的心外科專家,他提出儘量用人體上的東西代替生物瓣膜為最佳,也便宜。但隨之而來的是心外科的斷檔,沒有年輕人願意進他的科,“他不用高值耗材沒有回扣,沒有利潤,沒有人去學了。 這是我們的困惑。看看這些年心內科門庭若市,而心外科門可羅雀,就是殘酷的現實。”他表示,希望國家加快基礎的研究,加快醫療設備的開發,加快高值耗材的國產化,“哪怕國產化變成低值耗材也行”。

回首十五年作為院長的經歷,“作為一個團隊的領導,最重要的一點是讓每一個人去發揮他們的特長,我只是讓他們去做,事兒都是他們做的。”

談及醫院發展最困難的時刻,周晉陷入了沉思,“我們從一開始接班以後,就碰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困難解決了,這是我最高興的時刻。其實我們這代人存在的意義就是克服困難,不是為了獲得什麼榮譽或成就。能夠從困境當中找出破解的辦法,這才是我們最大的成就感。”

來源:中國醫院院長

免責聲明:本文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號立場。我們轉載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繫刪除。

魏子檸說醫改——聽得見的魏子檸,看得見的醫改

醫改界

百位醫改專家學者思想碰撞的殿堂,

6000多家藥企開啟新徵程的出發地,

幾十萬醫改設計者共商大計的會客廳,

100多萬鄉村醫生不離不棄的暗戀地,

1100萬醫療衛生工作者的精神家園,

13.9億國人共同關注期待的健康聖地。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