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理工畢教授掙5個億的故事,帶來了什麼啟發'

"

​今天講的這個故事,

真心希望以後不是什麼新鮮事。

一個普普通通教授,

不是大江大河的學者,也沒有什麼人才的帽子,

也不是什麼海歸學者,

幾十年來才5篇論文,

靠這5篇論文,什麼項目都申請不到,

然而,他卻沒有節假日的埋頭研究,

沒有科研經費的支持,就把自己的兒子叫上一起研究,

後來,他成功了!

專利轉讓費一下子獲得了5個億!

學校分給了他4個億,有人說學校分多了,

但學校領導說了句話後,那些眼紅的人就不吭聲了:

教授給學校掙了1個億元,別認為是學校分給他4個億!

此案例在多種因素的結合下(全力支持的校領導和國家,開明的管理部門等)才取得了成功,堪稱完美。

不僅真實的描述了高校裡做真正的科研的真實狀態,

真正的科研絕對不是以一年寫多少篇SCI論文做評價的,

也對高校裡行政部門如何做好科研服務(不少學校叫“科研管理”)

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中興華為事件,

也暴露出我們國內不少高校整天為了指標做“假科研”的現狀,

無病呻吟,閉門造車,脫離實際的論文,

沒有價值的專利,

其實也能被為了評高科技企業稱號的企業購買形成“假轉化”,

研發突破關鍵技術原本就是高校裡教授們的主要任務,

結果目前卻僅僅是極個別案例。

畢教授踏踏實實的為突破重要技術瓶頸而自覺自願的努力奮鬥拼搏,

慶幸的是沒有把精力都浪費在完成考核指標而去湊論文,寫本子,跑項目。。。

為畢教授喝彩,為山東理工開明的領導們喝彩!

希望今後類似的事情越來越多,加油!

別的不說了,看網友的評論。

這個大學太接地氣了,領導也很好,教師也能靜下心從事研究,致敬,山東理工大學,一股高校清流。

本來,發表論文共享成熟且拿的出手的成果,應是常態。一個學者、研究員,一輩子能有一個原創、三五個應用創新,絕對是大家了[贊] 但是,你年年考核他發論文,就如上市公司必須年年晒業績,芝麻大點想法就發一篇論文,水份佔多數,沒啥含金量,浪費多少紙張和版面費(當年是要給作者稿費滴[捂臉])。

山東理工大學的領導班子和管理方式是科學的,班子是有凝聚力的,這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比網紅大學強多了!

這才是尊重知識,愛惜人才!為山東理工大學點贊!應該授於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祝願畢教授團隊早日獲得諾貝爾獎!

一刀切的論文真該停停了,偉大的發明創造可能需要付出一代人或者幾代人的心血。

這麼長,真看完了。”畢教授給學校掙了1個億元,別認為是學校分給他4個億”,這話將成為經典。

國家應把70%的科研經費應用於應用科學研究,應把70%的科研機構改成企業編,把替代進口、出口產品以成本優勢變成科技優勢,這樣中國創造才能快速進步。一個政策的執行,靠手段而不是靠喊。

山東理工大學的一次現場演說,揭示了教育與產業融合的道路,解決了一些困擾人才發展,市場對接,給高校經濟實用發展型奠定了基礎,值得大述一筆!

五篇文章在很多高校根本上不了職稱。

應該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獎。

​央視《對話》欄目採訪

2017年3月,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研究團隊的無氟氯聚氨酯發泡劑專利以5.2億元的價格授權給了一家國內企業,刷新了國內科技成果轉化新紀錄。同時也使得山東理工大學在全國高校科技成果合同金額排名中力壓清華等名校拔得頭籌,受到各界關注。

但成就的背後,很少有人瞭解,畢玉遂這樣一個“實驗室狂人”,工作以來只發表過5篇論文,在當下高校學術大環境下,他又是如何一路走向成功呢?7月21日,山東理工大學再登中央電視臺,該校黨委書記呂傳毅和畢玉遂教授一起做客CCTV2《對話》欄目,解開成功背後的“祕訣”。


"

​今天講的這個故事,

真心希望以後不是什麼新鮮事。

一個普普通通教授,

不是大江大河的學者,也沒有什麼人才的帽子,

也不是什麼海歸學者,

幾十年來才5篇論文,

靠這5篇論文,什麼項目都申請不到,

然而,他卻沒有節假日的埋頭研究,

沒有科研經費的支持,就把自己的兒子叫上一起研究,

後來,他成功了!

專利轉讓費一下子獲得了5個億!

學校分給了他4個億,有人說學校分多了,

但學校領導說了句話後,那些眼紅的人就不吭聲了:

教授給學校掙了1個億元,別認為是學校分給他4個億!

此案例在多種因素的結合下(全力支持的校領導和國家,開明的管理部門等)才取得了成功,堪稱完美。

不僅真實的描述了高校裡做真正的科研的真實狀態,

真正的科研絕對不是以一年寫多少篇SCI論文做評價的,

也對高校裡行政部門如何做好科研服務(不少學校叫“科研管理”)

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中興華為事件,

也暴露出我們國內不少高校整天為了指標做“假科研”的現狀,

無病呻吟,閉門造車,脫離實際的論文,

沒有價值的專利,

其實也能被為了評高科技企業稱號的企業購買形成“假轉化”,

研發突破關鍵技術原本就是高校裡教授們的主要任務,

結果目前卻僅僅是極個別案例。

畢教授踏踏實實的為突破重要技術瓶頸而自覺自願的努力奮鬥拼搏,

慶幸的是沒有把精力都浪費在完成考核指標而去湊論文,寫本子,跑項目。。。

為畢教授喝彩,為山東理工開明的領導們喝彩!

希望今後類似的事情越來越多,加油!

別的不說了,看網友的評論。

這個大學太接地氣了,領導也很好,教師也能靜下心從事研究,致敬,山東理工大學,一股高校清流。

本來,發表論文共享成熟且拿的出手的成果,應是常態。一個學者、研究員,一輩子能有一個原創、三五個應用創新,絕對是大家了[贊] 但是,你年年考核他發論文,就如上市公司必須年年晒業績,芝麻大點想法就發一篇論文,水份佔多數,沒啥含金量,浪費多少紙張和版面費(當年是要給作者稿費滴[捂臉])。

山東理工大學的領導班子和管理方式是科學的,班子是有凝聚力的,這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比網紅大學強多了!

這才是尊重知識,愛惜人才!為山東理工大學點贊!應該授於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祝願畢教授團隊早日獲得諾貝爾獎!

一刀切的論文真該停停了,偉大的發明創造可能需要付出一代人或者幾代人的心血。

這麼長,真看完了。”畢教授給學校掙了1個億元,別認為是學校分給他4個億”,這話將成為經典。

國家應把70%的科研經費應用於應用科學研究,應把70%的科研機構改成企業編,把替代進口、出口產品以成本優勢變成科技優勢,這樣中國創造才能快速進步。一個政策的執行,靠手段而不是靠喊。

山東理工大學的一次現場演說,揭示了教育與產業融合的道路,解決了一些困擾人才發展,市場對接,給高校經濟實用發展型奠定了基礎,值得大述一筆!

五篇文章在很多高校根本上不了職稱。

應該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獎。

​央視《對話》欄目採訪

2017年3月,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研究團隊的無氟氯聚氨酯發泡劑專利以5.2億元的價格授權給了一家國內企業,刷新了國內科技成果轉化新紀錄。同時也使得山東理工大學在全國高校科技成果合同金額排名中力壓清華等名校拔得頭籌,受到各界關注。

但成就的背後,很少有人瞭解,畢玉遂這樣一個“實驗室狂人”,工作以來只發表過5篇論文,在當下高校學術大環境下,他又是如何一路走向成功呢?7月21日,山東理工大學再登中央電視臺,該校黨委書記呂傳毅和畢玉遂教授一起做客CCTV2《對話》欄目,解開成功背後的“祕訣”。


山東理工畢教授掙5個億的故事,帶來了什麼啟發


"

​今天講的這個故事,

真心希望以後不是什麼新鮮事。

一個普普通通教授,

不是大江大河的學者,也沒有什麼人才的帽子,

也不是什麼海歸學者,

幾十年來才5篇論文,

靠這5篇論文,什麼項目都申請不到,

然而,他卻沒有節假日的埋頭研究,

沒有科研經費的支持,就把自己的兒子叫上一起研究,

後來,他成功了!

專利轉讓費一下子獲得了5個億!

學校分給了他4個億,有人說學校分多了,

但學校領導說了句話後,那些眼紅的人就不吭聲了:

教授給學校掙了1個億元,別認為是學校分給他4個億!

此案例在多種因素的結合下(全力支持的校領導和國家,開明的管理部門等)才取得了成功,堪稱完美。

不僅真實的描述了高校裡做真正的科研的真實狀態,

真正的科研絕對不是以一年寫多少篇SCI論文做評價的,

也對高校裡行政部門如何做好科研服務(不少學校叫“科研管理”)

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中興華為事件,

也暴露出我們國內不少高校整天為了指標做“假科研”的現狀,

無病呻吟,閉門造車,脫離實際的論文,

沒有價值的專利,

其實也能被為了評高科技企業稱號的企業購買形成“假轉化”,

研發突破關鍵技術原本就是高校裡教授們的主要任務,

結果目前卻僅僅是極個別案例。

畢教授踏踏實實的為突破重要技術瓶頸而自覺自願的努力奮鬥拼搏,

慶幸的是沒有把精力都浪費在完成考核指標而去湊論文,寫本子,跑項目。。。

為畢教授喝彩,為山東理工開明的領導們喝彩!

希望今後類似的事情越來越多,加油!

別的不說了,看網友的評論。

這個大學太接地氣了,領導也很好,教師也能靜下心從事研究,致敬,山東理工大學,一股高校清流。

本來,發表論文共享成熟且拿的出手的成果,應是常態。一個學者、研究員,一輩子能有一個原創、三五個應用創新,絕對是大家了[贊] 但是,你年年考核他發論文,就如上市公司必須年年晒業績,芝麻大點想法就發一篇論文,水份佔多數,沒啥含金量,浪費多少紙張和版面費(當年是要給作者稿費滴[捂臉])。

山東理工大學的領導班子和管理方式是科學的,班子是有凝聚力的,這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比網紅大學強多了!

這才是尊重知識,愛惜人才!為山東理工大學點贊!應該授於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祝願畢教授團隊早日獲得諾貝爾獎!

一刀切的論文真該停停了,偉大的發明創造可能需要付出一代人或者幾代人的心血。

這麼長,真看完了。”畢教授給學校掙了1個億元,別認為是學校分給他4個億”,這話將成為經典。

國家應把70%的科研經費應用於應用科學研究,應把70%的科研機構改成企業編,把替代進口、出口產品以成本優勢變成科技優勢,這樣中國創造才能快速進步。一個政策的執行,靠手段而不是靠喊。

山東理工大學的一次現場演說,揭示了教育與產業融合的道路,解決了一些困擾人才發展,市場對接,給高校經濟實用發展型奠定了基礎,值得大述一筆!

五篇文章在很多高校根本上不了職稱。

應該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獎。

​央視《對話》欄目採訪

2017年3月,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研究團隊的無氟氯聚氨酯發泡劑專利以5.2億元的價格授權給了一家國內企業,刷新了國內科技成果轉化新紀錄。同時也使得山東理工大學在全國高校科技成果合同金額排名中力壓清華等名校拔得頭籌,受到各界關注。

但成就的背後,很少有人瞭解,畢玉遂這樣一個“實驗室狂人”,工作以來只發表過5篇論文,在當下高校學術大環境下,他又是如何一路走向成功呢?7月21日,山東理工大學再登中央電視臺,該校黨委書記呂傳毅和畢玉遂教授一起做客CCTV2《對話》欄目,解開成功背後的“祕訣”。


山東理工畢教授掙5個億的故事,帶來了什麼啟發


山東理工畢教授掙5個億的故事,帶來了什麼啟發


○畢玉遂:勝在選題上,因為我多年來一直和企業不斷合作,很多企業家他們對市場的把握和理解和了解,往往比我們查文獻要準確。

●主持人:那您研究這個課題花了多長時間?

○畢玉遂:這個課題從2003年到現在16年了。

●主持人:這十幾年當中您都做什麼事呢?

○畢玉遂:這個難題的解開是很難的,這項技術除了我們中國有以外,其他國家都沒有。這個問題想解決的話必須換一種思路,我們要研究化學發泡的技術,全世界沒有論文也沒有專利,所以說我們是重新開闢一片新的天地,要重新研究新的理論,研究出新的理論以後,有理論支撐了這個時候才能做實驗。

●主持人:您有沒有擔心過,您研究的過程當中,您的那些競爭對手,他們會搶在您的前面,把這個研究成果發佈出去了。

○畢玉遂:我們真的是非常擔心,我們經常在網上不斷地檢索,經常由我的兒子畢戈華,查一查,搜一搜,不斷地瞭解全世界的研究動向,在這個研究方向上我們要密切關注,國內外的所有動向,特別關注市場的動向,這很關鍵。


"

​今天講的這個故事,

真心希望以後不是什麼新鮮事。

一個普普通通教授,

不是大江大河的學者,也沒有什麼人才的帽子,

也不是什麼海歸學者,

幾十年來才5篇論文,

靠這5篇論文,什麼項目都申請不到,

然而,他卻沒有節假日的埋頭研究,

沒有科研經費的支持,就把自己的兒子叫上一起研究,

後來,他成功了!

專利轉讓費一下子獲得了5個億!

學校分給了他4個億,有人說學校分多了,

但學校領導說了句話後,那些眼紅的人就不吭聲了:

教授給學校掙了1個億元,別認為是學校分給他4個億!

此案例在多種因素的結合下(全力支持的校領導和國家,開明的管理部門等)才取得了成功,堪稱完美。

不僅真實的描述了高校裡做真正的科研的真實狀態,

真正的科研絕對不是以一年寫多少篇SCI論文做評價的,

也對高校裡行政部門如何做好科研服務(不少學校叫“科研管理”)

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中興華為事件,

也暴露出我們國內不少高校整天為了指標做“假科研”的現狀,

無病呻吟,閉門造車,脫離實際的論文,

沒有價值的專利,

其實也能被為了評高科技企業稱號的企業購買形成“假轉化”,

研發突破關鍵技術原本就是高校裡教授們的主要任務,

結果目前卻僅僅是極個別案例。

畢教授踏踏實實的為突破重要技術瓶頸而自覺自願的努力奮鬥拼搏,

慶幸的是沒有把精力都浪費在完成考核指標而去湊論文,寫本子,跑項目。。。

為畢教授喝彩,為山東理工開明的領導們喝彩!

希望今後類似的事情越來越多,加油!

別的不說了,看網友的評論。

這個大學太接地氣了,領導也很好,教師也能靜下心從事研究,致敬,山東理工大學,一股高校清流。

本來,發表論文共享成熟且拿的出手的成果,應是常態。一個學者、研究員,一輩子能有一個原創、三五個應用創新,絕對是大家了[贊] 但是,你年年考核他發論文,就如上市公司必須年年晒業績,芝麻大點想法就發一篇論文,水份佔多數,沒啥含金量,浪費多少紙張和版面費(當年是要給作者稿費滴[捂臉])。

山東理工大學的領導班子和管理方式是科學的,班子是有凝聚力的,這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比網紅大學強多了!

這才是尊重知識,愛惜人才!為山東理工大學點贊!應該授於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祝願畢教授團隊早日獲得諾貝爾獎!

一刀切的論文真該停停了,偉大的發明創造可能需要付出一代人或者幾代人的心血。

這麼長,真看完了。”畢教授給學校掙了1個億元,別認為是學校分給他4個億”,這話將成為經典。

國家應把70%的科研經費應用於應用科學研究,應把70%的科研機構改成企業編,把替代進口、出口產品以成本優勢變成科技優勢,這樣中國創造才能快速進步。一個政策的執行,靠手段而不是靠喊。

山東理工大學的一次現場演說,揭示了教育與產業融合的道路,解決了一些困擾人才發展,市場對接,給高校經濟實用發展型奠定了基礎,值得大述一筆!

五篇文章在很多高校根本上不了職稱。

應該授予國家科技進步獎。

​央視《對話》欄目採訪

2017年3月,山東理工大學畢玉遂教授研究團隊的無氟氯聚氨酯發泡劑專利以5.2億元的價格授權給了一家國內企業,刷新了國內科技成果轉化新紀錄。同時也使得山東理工大學在全國高校科技成果合同金額排名中力壓清華等名校拔得頭籌,受到各界關注。

但成就的背後,很少有人瞭解,畢玉遂這樣一個“實驗室狂人”,工作以來只發表過5篇論文,在當下高校學術大環境下,他又是如何一路走向成功呢?7月21日,山東理工大學再登中央電視臺,該校黨委書記呂傳毅和畢玉遂教授一起做客CCTV2《對話》欄目,解開成功背後的“祕訣”。


山東理工畢教授掙5個億的故事,帶來了什麼啟發


山東理工畢教授掙5個億的故事,帶來了什麼啟發


○畢玉遂:勝在選題上,因為我多年來一直和企業不斷合作,很多企業家他們對市場的把握和理解和了解,往往比我們查文獻要準確。

●主持人:那您研究這個課題花了多長時間?

○畢玉遂:這個課題從2003年到現在16年了。

●主持人:這十幾年當中您都做什麼事呢?

○畢玉遂:這個難題的解開是很難的,這項技術除了我們中國有以外,其他國家都沒有。這個問題想解決的話必須換一種思路,我們要研究化學發泡的技術,全世界沒有論文也沒有專利,所以說我們是重新開闢一片新的天地,要重新研究新的理論,研究出新的理論以後,有理論支撐了這個時候才能做實驗。

●主持人:您有沒有擔心過,您研究的過程當中,您的那些競爭對手,他們會搶在您的前面,把這個研究成果發佈出去了。

○畢玉遂:我們真的是非常擔心,我們經常在網上不斷地檢索,經常由我的兒子畢戈華,查一查,搜一搜,不斷地瞭解全世界的研究動向,在這個研究方向上我們要密切關注,國內外的所有動向,特別關注市場的動向,這很關鍵。


山東理工畢教授掙5個億的故事,帶來了什麼啟發


●主持人:您剛才向我們透露了一個信息,兒子也參與了整個科研工作,兒子原本是學這個專業的嗎?○畢玉遂:我們家裡全是學化學的,我兒子是99級學化學的。

●主持人:那兒子原來有考慮過到您的團隊來跟您一起攻關嗎?還是人家有自己別的想法和選擇。

○畢玉遂:開始沒想到這樣的事情。

●主持人:那您怎麼就想把兒子拉到您的團隊當中來呢?

○畢玉遂:這個就是當我們想研究這個項目的時候,他在國外留學,學習化學,那麼我就告訴他,你看看國外廠商資料,我們也許查不到,你們也許能查到,在查的過程當中我們也交流,最後把他交流進來了。

●主持人:剛才老畢說他三言兩語就把小畢給交流回來了,你願意就這麼回來參加父親的科研工作,還是願意繼續在國外把你的學業堅持完成。

更詳細的視頻文字信息,請點擊查看:

https://www.ixigua.com/i6569844734565548557/

高校為解決問題還是為發論文而科研

本文來自葉建軍科學網博客。鏈接地址:http://wap.sciencenet.cn/blog-546075-1191166.html?mobile=1。

前兩天晚上無事,看了中央二臺的《對話》節目,講的是山東理工大學的畢玉遂教授憑藉研發的新型發泡劑技術獲得了5.2億元專利轉讓費的故事,該教授只發表了5篇中文論文。看了這個節目我感概萬千。

我非常敬佩這個教授,因為研究對象是解決工程中重要的技術問題,他沒有申請縱向科研項目,靠自己籌錢搞研究,為了技術保密,他只有自己的兒子一個助手幫他做試驗。幾年的辛苦科技攻關,這個教授吃了很多苦,實在是不容易。

我還佩服山東理工大學的科研環境,在現在其他高校都在對老師年年考核論文和經費、評職稱要多少國家基金和sci論文的大氛圍下,能挺住壓力,不在乎排名,讓老師有安靜的研究環境,讓有真貢獻的老師能別具一格地成長,當上教授,十分不容易。這樣的教授,如今在一本以上的高校幾乎絕跡了。沒有國家級項目,沒有sci論文,能在一本以上的高校評上教授,本身就是新聞。

說實在的,對中國單項技術轉讓經費最高的記錄由這樣一個連211都不是的學校創造,創造者連江河湖海、泰山黃山之類的二等三等學者頭銜都沒有,我們都感到匪夷所思。從科研經費、論文數量、高檔次論文數量、論文影響因子,甚至專利數量來看,山東理工大學都排不進前100位。一所普通的一本大學,卻在單項項目轉讓經費方面超過了985、211高校和眾多著名學者和院士,本身就說明現在大學的政策、科研經費資助出了大問題。

高校過於在乎排名的制度安排,不利於產生真正有價值的成果。現在高校的制度安排,只會刺激sci論文的快速增長,影響因子的快速提高----如同向農田中施肥一樣,莊稼沒有提高收成,雜草倒是很旺盛。對於多數老師和高校領導而言,發表論文就是目的;而是否真正解決了技術問題,不是目的。一個有幾十篇sci,沒有任何成果得到推廣應用的工科老師,在絕大多數高校裡,比有幾篇中文論文,但有1-2項技術得到大規模推廣、實實在在提高了某個領域技術水平的工科專業老師,要混得更滋潤,地位更高,學校給的待遇更好。

高校不解決這個科研政策的弊病,科研將會走入歧途。尤其是工科專業的科研,長此以往,高校科研將徹底與價值無緣。

全文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