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研發經費投入躍居世界第二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姚祥雲

回顧1949年以來的70年,我國科技創新是在過去基礎差、底子薄、起點低的狀況下發展起來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科技事業。從“向科學進軍”到迎來“科學的春天”,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科技一直在搶抓機遇,不斷開拓創新。

7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成就;我國科技事業也從以跟蹤為主邁向跟跑、並跑、領跑並存的新時代,實現了整體創新能力的歷史性躍升。

“我國科技發展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解放思想,確立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東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方面,通過科技體制的改革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另一方面,把我們的發展融入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中,充分吸收世界科技發展的成果和經驗。

推動科技體制的改革

1949年到改革開放前,由於我國發展現代科技的基礎比較薄弱,與國外的交流比較少,我國技術水平比較低,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較小。改革開放後,我國開始重視技術的提高,也注重提高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得以穩步提高。

而改革開放以來,最重要的就是逐步破除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科技管理的弊端,對科技體制進行了深刻變革。在劉東看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體制的變革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1978~1998年是第一個階段。從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科技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85年,中共中央發佈了《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工作方針。隨後開始建立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實施了星火計劃、火炬計劃、863計劃、973計劃等一系列發展計劃。1995年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表明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第二階段是1999~2011年,這一階段主要圍繞怎麼推動技術創新,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聚焦在應用層面的發展。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其中技術開發性的院所進行了企業化轉制,公益性院所也進行了轉制;2006年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自主創新戰略,以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為突破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

2012年至今是第三階段,這一階段進入更宏觀的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實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發展要堅持三個面向:一是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二是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三是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2016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2017年,黨的十九大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進一步明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三步走戰略——即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5年,科技實力要有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對我國科技創新加快實現趕超跨越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

科技投入和產出雙雙提升

1949年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一系列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和管理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下,我國的創新投入持續增加,研發隊伍不斷壯大,研發經費規模持續擴大,科研基礎條件大大改善,我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改革開放以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大力實施使科技創新隊伍不斷壯大。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研發人員總量達到621.4萬人,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研發人員為403.4萬人年,是1991年的6倍,1992~2017年年均增長7.1%。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已連續5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在研發經費投入上,2017年達17606.1億元,是1991年的123倍,1992~2017年年均增幅達到20.3%,超過同時期GDP年均增速(現價)5.3個百分點,為中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證。按匯率折算,我國研發經費總量先後超過英國、德國,並於2013年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目前每年對全球研發經費投入的貢獻超過六分之一。

經過多年的深耕厚植與艱苦拼搏,我國科技產出水平實現較大跨越,科學論文數量和被引用量迅速擴大,專利申請數量和質量同步提升,知識產權產出、保護和運用能力得到長足發展,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等領域實現多點突破,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成果,中國科技發展進程已經由過去的難以望其項背到如今的“三跑”並存。

以知識產權為例,經過幾十年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產出大國。截至2017年底,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已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當年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國家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先後出臺《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多項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保護機制,加強執法力度。截至2017年底,我國已設立3個知識產權法院和一批知識產權法庭,建立了19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76個維權援助中心,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得到持續提高。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我們仍然面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依賴進口、容易被別人“卡脖子”的嚴峻挑戰。科技創新怎樣才能做到化危為機、與時俱進,繼續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劉東表示,下一步我們只有繼續深化改革,做好制度建設,把創新主體的活力更好地激發出來,才能發揮出我們的後發優勢,在一些領域成為“領頭羊”。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