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談錢傷感情

原創/王的學習筆記©


最近有款遊戲很火,叫做《隻狼》。這是一個扮演忍者的冒險遊戲,簡單來說就是打打殺殺,砍怪升級滅Boss。

為什麼談錢傷感情

這麼老套的設計能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該遊戲視覺效果製作堪稱精美,如果面對顯示屏玩,體驗就像看電影。也就是說這是一款你自由操作的電影。

為什麼談錢傷感情

我一個朋友是遊戲高玩,看電影級別的遊戲體驗已經滿足不了他,於是他戴上VR眼鏡來玩。結果玩了半個小時就被汗水溼透了……

他說:戴上VR之後那種感受真實到可怕,不光是突然冒出來個東西會被嚇到,被敵人用刀砍到真的會引發瞬間生理疼痛,跌落懸崖的瞬間真的會有失重感。

為什麼談錢傷感情

從顯示屏到VR,這是典型的把抽象的東西具象化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各種感官被充分打開,形成五感聯覺(五感相互影響,互相加強),甚至引發不來源於真實行為的生理反應。

如果把這個過程相反操作,也就是把具象的東西抽象化,儘量關閉人的感官,只調用抽象思維,那麼人就容易變得麻木而冷漠。

這種現象在現代戰爭體現顯著。

曾經有個混社會的哥跟我說,不要以為和人打架很簡單。如果不是長期練格鬥的,普通人真面對和別人打架時,即便對方沒有武器也會很緊張,心跳砰砰的,冷汗出一身。要是對方拿著刀那就更可怕了,一刀子下去血冒出來的時候,那種驚恐甚至有時候能把對方都震住

然而現代戰爭有時候根本看不見敵方,一顆炮彈下去瞬間灰飛煙滅,按個按鈕就能實施大規模打擊,就像玩即時戰略遊戲一樣。這樣殺人,緊張、恐懼和負罪感會小得多。

這也就是網絡上隔著屏幕,人與人交流往往具有攻擊性的原因。

看不見對方的表情和狀態,看見的只是抽象的文字符號,就特別容易冷漠並接收到對方的冷漠。雙方陷入自己的世界中難以自拔,為了改變這種冷漠狀態就用尖刻的話去刺激對方,導致互相攻擊。

這些和談錢傷感情有什麼關係?

錢其實是一種很抽象的東西。

錢是交易的媒介,可是交易行為在生物界十分普遍,並非人類獨有——某些雌猩猩會用性交換一根香蕉,但是它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可以創造一種“一般等價物”,把性和香蕉抽象為數字計算、積累和流通。

長期以來因為都是用實體貨幣,人們對錢還有點直觀的感受,但是現在電子支付時代到來,錢就只是各大金融系統之下的一串數字。

曾經一張張百元大鈔數出去,心裡面還是會肉痛,會有顯著的損失厭惡不斷冒出來;但是如果是一串數字就麻木多了,不容易感覺出究竟是多大一筆錢,輸個密碼嗖一下就結賬。

也就是說,本來已經是抽象存在的錢,因為電子化而失去實體,進一步被抽象為數字,使得對錢的感知變弱了。

(我猜,數字支付很可能是推動消費主義的一個重要力量。馬雲的淘寶是消費主義滋長的重要場所,而支付寶弱化了損失厭惡,提高了支付效率,相當於推動了消費主義,二者形成高度契合的飛輪效應,真是佩服馬爸爸。)

所以現在就很清楚了——錢這種東西,在產生、流通、積累的過程中抹去了情感、體驗、感官感受,斬斷了錢背後的故事,單純抽象為數字符號,比如:

  • 拿著家裡砸鍋賣鐵換來的錢去上學,這個學生肯定是心情沉重。Ta看著這筆錢想到的是父母額頭上的皺紋,在勞作時的汗水和苦彎的腰。但是這筆錢一旦收到學校裡,財務人員和校領導必然等而視之,就與工資收入或做生意來的錢沒有區別;


  • 食堂裡掛一幅畫寫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是為了把大家拉回到食物生產過程中來,稍微喚醒一點情感,不要有“我出了錢,我隨便怎麼浪費”的麻木;


  • 很多收藏古玩的人,不到萬不得已不捨得把藏品拿出來賣掉,就是長期以來對藏品學習、理解和把玩中灌注了感情,賦予了意義和情感價值,甚至變成了自己的一個伴;


  • 如果孩子養一隻小雞小鴨,慢慢看著它長大,陪著它玩,多半捨不得吃掉賣掉。但是在外面吃烤雞燒鴨的時候一點也不覺得心疼,也是因為自己養的灌注了感情,有共同經歷,不是個簡單的物件,不能僅僅用錢衡量;


  • 請文人寫字、寫文章、篆刻、書畫,一般不能用“買賣”來表述。直接上來就問“多少錢”,那是大老粗,是暴發戶,會被鄙視的。一般都是用“潤筆”、“潤格”這類外行看來莫名其妙的詞語。這是因為這些創作具有個人人格特徵,除了有錢和物的交易,還要包含對作者經歷、人格的認可及尊重。相應,作者創作的時候也灌注了個人情感,因此如果把這類事情當成買賣,只以錢為衡量標準,那就等同於販夫走卒、勢利商人,這對文人是極大的不尊重,是斯文掃地。

很多人不懂這個,以為是文人矯情屁事多,但實際上人性都是這麼回事,是人都存在類似情況。

再比如女朋友過生日,過情人節聖誕節三八婦女節,以及過各種紀念日……送禮物是男生很頭疼的事情,網上吐槽直男禮物不要太多,但是為什麼不送直接錢呢?

送錢簡單直接,男生不用費勁思索,女生收到錢想買什麼自己去買,也不用擔心收到自己不想要的東西,為什麼大家不形成送錢的趨勢呢?

偶爾送一兩次可能可以,次數多了女生會覺得對方不用心,只會用錢打發;甚至還會覺得自己越來越像出來賣的,或者自己就是個貨,用錢就可以解決。

另外男生也會懷疑對方是不是隻是看上錢,跟我這個人沒什麼關係?自己是不是個提款機冤大頭?

而送禮這種疑慮就會消除很多,會有更多意義感。

禮物不僅僅要花錢,還要花時間精力,更是理解對方的重要體現。好的禮物需要深徹洞察對方隱而未發的需求,這往往不是錢能解決的問題。

也就是禮物凝聚了送禮人的情感、經歷、認知和見識。僅僅是錢,顯然並不能包含那麼多東西。

此外被當作禮品送出的錢與其他的錢並沒有特別差異和高辨識度,很容易與其他錢混在一起花掉;而禮品只要不送重樣,辨識度還是很高的。

而且錢花掉後就淡忘了,但是除了食物,禮物留存的時間一般更長,更能想起送禮的人及當時的場景。

因此送禮本質上是把交易行為賦予意義並人格化、儀式化,讓價值交換這條單調的線多些點綴,變得豐富和可信賴。

兩個人認識不久,不管是男女朋友還是潛在客戶,送對禮能打開局面,但是如果直接送錢,輕則尷尬,重則完蛋。

總結一下:

錢和感情都承載了價值,都是價值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們各有特點和優劣:越抽象,越無情;越具象,越低效。


錢是抽象符號,消除掉過程經歷體驗和情感,於是高效而冷酷,缺乏溫度。所以談錢就等於在談可以消除過程經歷體驗和情感的事,如果對方不能消除這些或與談錢的人同步,就容易傷感情。


為什麼談錢傷感情


知道這些有什麼用?簡單舉幾個例子:

  • 在越來越講求效率、追求投入產出比的大城市,自然是更看重錢,情感需求和情緒感受會越來越被忽視,人與人之間容易隔閡和冷漠,人會心理失衡,所以提供滿足情感需求的服務或產品將會在大城市有很大市場。寵物就是最容易實現的情感需求產品。此外還有各種心理療愈課程、同城交友、讀書會興趣組、香道茶道花道跆拳道等等,這些東西成功核心要素之一就是體驗感足。而日本還有用人滿足情感需求的服務,比如很多夜店牛郎其實主要不是陪睡,而是給金主媽媽們充沛的情感體驗。這些東西能且僅能在大城市做。

  • 如果你是一個產品經理,產品性價比高,那麼就不要走感情路線。減少體驗、提高效率,通過銷量鋪開市場取勝。也就是和用戶談錢,別談感情。這種產品不需要精準的用戶定位;反過來,如果產品逼格高,體驗好,但是價格也貴,那就一定要講故事,做好消費場景和情緒調動(正反感情都可以用,比如:“親,價格貴不是我們產品的問題,是親的問題哦!”)。也就是和用戶談感情,別談錢。這種需要精準定位用戶,畢竟情感觸發相似的群體比較有限。

  • 如果你要說服一個關係不親密的人,可靠的辦法是直接談錢;如果要說服的是關係親密的人,則一定要先做足感情鋪墊,照顧對方的情緒和感受,錢是其次。比如很多員工跟老闆完全談不上什麼親密關係,但是老闆上來就談願景理想,假模假式地營造“一家人”的氛圍,戲份很足就是不給夠錢,這種必然留不住人;但是如果老婆生氣,你二話不說甩出一把錢讓她該幹嘛幹嘛,她會覺得自尊被按在地上摩擦,你根本不在意她,有被包養感,只怕引發更大戰爭。


  • 如果是關係不親密又不能直接談錢的事怎麼辦?那就要找中間人。比如找一個書法家寫字,你是個外行也不懂值多少,直接去問價格肯定被人鄙視,那就要找書法家的熟人代為轉達。這個過程中相當於利用的熟人與書法家之間的情感,只需要稍稍支付一點“情感使用費”給中間人就行。進一步,某人是領導多年兄弟,情感深厚。又不認識領導還要找人家辦事,很可能面都見不到。但是如果找到這個兄弟做中間人代為引薦,局面就容易打開。“信息差”不是中間人存在的必要條件,“情感差”才是。

這就是為什麼有錢人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是因為用錢對他們來說成本低,用感情對他們來說成本高。日理萬機的有錢人哪有功夫慢慢培養感情?所以某些女人特別願意和有錢人談感情,她們知道有錢人的價值關注點在哪。

  • 更進一步,“情感”也是現在流行的社會化營銷核心——將身邊具有情感沉澱的人脈變現。這是情感具有價值的一個表現。反正這些情感沉澱不用也是放著,用來變現不是更好?但是做社會化營銷的商品和服務就必須首先理解“情感”是什麼,不能想當然地去實施人脈變現。

  • 比如一個賣幾十塊的土特產日用品,買的人自己需要,確實也可以隨手發給熟悉的人讓對方購買,但是對方並不一定需要,轉發會讓別人覺得“這個人為了幾塊錢的返利就好意思打擾我,我們的關係就值這幾塊錢?”甚至由於兩人的情感只在某個領域,比如學術方面有積累,在生活上他們差別很大,也有不同價值觀,把“生活場景”中的產品拿去攪動“學術場景”,那就大錯特錯了,即使給錢人家也不願意轉發。本來是營銷該背鍋的事,甚至還會恨屋及烏地恨上這個產品。

還有,如果一個人基本只跟你談錢,那麼這個人跟你很可能沒什麼感情,也沒什麼信任。

……

以上我拋磚引玉,看了之後你還能想到其他方面應用嗎?歡迎留言分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