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智造向全生態鏈跨越

機器人 自動機 科技 金羊網 2017-06-09

【粵造粵強】東莞智造向全生態鏈跨越

金羊網訊 記者孫晶報道:“粵造粵強——廣東創新驅動、智能製造”主題網絡採訪活動8日進入東莞站。在與採訪團的交流中,東莞市長樑維東表示,東莞的核心戰略是創新驅動戰略,如今的東莞以全生態鏈的概念系統推進智能製造發展。

全生態鏈推進智能製造

成名於製造業的東莞,在智能製造產業有龐大應用市場。就在今年年初,東莞推出了《實施重點企業規模與效益倍增計劃行動方案》和《強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製造全生態鏈工作方案》,在國內城市首次提出以全生態鏈的概念系統推進智能製造發展。

樑維東表示,倍增計劃得到企業的熱烈響應。“我們抽取了182家工業倍增企業出來作為統計的數據,一季度的增長達到18.6%,稅收的增長達到了71%。倍增計劃推動實體經濟,核心內容就有創新驅動,就有幫助企業向智能製造的方向去走。”

今年,東莞重點啟動建設一百個智能改造重點項目,支持企業建設整線改造並具有智能化特徵的示範生產線;開展一千家企業智能製造分析診斷,建立智能製造專業服務資源池,對全市1000家企業進行智能製造分析診斷;同時,不斷集聚國內外智能製造相關係統方案供應商、專業服務機構等為東莞企業改造升級提供服務支撐。

東莞的智能製造快速發展,一鍵就可以控制工廠裡所有機器人的工作。採訪團在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拓斯達”)瞭解到,作為東莞實施倍增計劃的代表企業,其正加快佈局機器人智能裝備產品,產品將由工業機器人及集成應用方案向底層控制研發、上游本體制造、全行業智能製造綜合服務方向延伸。

而在廣東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的車間裡,生產線的機器人正在快速完成以往七位工人才能完成的工作。該公司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累計投入機器人2000餘臺,自動機1500多臺,目前正在逐步推機器換人的計劃,部分車間可以做到無人車間。

吸引人才東莞頻出招

東莞的智能製造產業能否在全球新一輪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關鍵在於人才。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2016年,東莞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開出了最高500萬元的獎勵,這個措施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廣東省首批科研創新團隊領頭人李澤湘,已率領500多名機器人領域的科研人員紮根松山湖,併發起成立了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

為了給企業在智能製造相關專業技術及人才方面的共性需求和急需解決環節提供專業技術升級培訓服務,東莞市經信局局長葉葆華介紹,東莞正積極推動以公共服務項目資助的形式,支持行業協會會同智能製造相關專業機構,爭取2-3年推動1萬人次的智能製造技術培訓。

瞄準市場空白髮力

2011年,東莞市李群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簡稱“李群自動化”),並於兩年後成功研發出其首臺驅控一體並聯機器人;2014年底,入駐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2016年4月,李群自動化成功獲得B輪數千萬的融資,並開始投入六軸產品的研發。

有著頂級高校實驗室科研背景,李群自動化的主要產品則聚焦於研發輕量級機器人、3C、食品、醫藥等輕工業領域的精細化生產。這個定位也與珠三角電子產業發達的背景有關。李群自動化CEO石金博認為,目前在重工業領域尤其是汽車領域已經擠進了太多玩家,而電子、食品等輕工領域的機器人應用,在將來會是一個很大的空白市場。

目前李群已經擁有Scara、Delta、六軸機器人產品,形成了「高品質機器人+開放性應用軟件平臺+個性化智能解決方案」的產品體系。在上週的演講中,石金博也為我們分享了機器人技術在工業4.0大環境下該如何更好的助力製造業。

同樣在尋找市場空白的還有拓斯達公司,其董事長兼總裁吳豐禮表示:“通常對機器人公司的籠統分類被區分為上游本體商和下游集成商以及核心部件商等,致使很多業內外受眾產生困擾,比如認為很多企業都是做本體的,拓斯達有了本體產品就意味著要進入本體市場競爭。因此,在拓斯達的市場地位評價上,我們這樣定義:拓斯達是以智能製造綜合服務為驅動的平臺品牌。”

吳豐禮認為拓斯達公司服務市場不僅是滿足眼前的需求,更為企業的長遠需求努力。在未來智能企業發展的核心技術環節,拓斯達通過建立機器人研究院,自主研發TSR系列工業機器人,不斷完善自主機器人控制系統TAROT,在底層架構和運動算法、視覺方面日加成熟,推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本體產品線。通過十年的發展,拓斯達公司從自動化周邊設備開始,不斷以客戶的自動化需求為發展方向,在工藝自動化方面打造了樣板案例,短時間內成為跨行業全工藝的自動化服務商。

東莞智造向全生態鏈跨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