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下,港片不死 香港電影第二次新浪潮來了……

金像獎 翁子光 一念無明 踏血尋梅 小強聊電影 2017-04-12

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已於4月9日晚落下帷幕,並沒有什麼驚喜和意外,各個獎項也都給了最合適的影片和最合適的人。

呼聲最高的《樹大招風》七提五中,眾望所歸的成為當晚最大贏家。

林家棟也“多年媳婦熬成婆”,斬獲最佳男主角。

獅子山下,港片不死 香港電影第二次新浪潮來了……

最近這些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雞肋感越來越重。

不同於面向整個華語電影的臺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要求參評電影必須是“港片”。

很諷刺的是,“港片已死”已經很多年了,這就造成了一個很尷尬的局面,每年符合參評金像獎的影片其實沒幾部。

關於“港片已死”,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我們大多數人對“港片”的印象,都是源自“黃金十年”(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的那些港片。

“黃金十年”,的確是香港電影最璀璨的十年。那十年裡出的佳作,至今還被我們津津樂道反覆提及。那十年出的牛逼導演,至今都還活躍在華語電影圈。那十年出的大明星,至今也都還活躍在大陸院線的銀幕上。

這恰恰也說明,“黃金十年”之後,“港片”的確是逐漸走向死亡。

關於“港片已死”的原因,無非這麼幾點——

首先,香港太小,本土無法支撐一個完整的電影工業,必須高度依賴臺灣/東南亞市場。隨著1990年代初好萊塢電影在全球攻城略地,香港電影的市場陣地逐漸被蠶食殆盡。

其次,金融危機導致包括香港在內的整個東南亞經濟遭遇重創,電影投資大幅萎縮。

還有,香港電影存在先天不足,過分市場化,盲目跟風和粗製濫造嚴重,佳作越來越少。

從那時開始,香港電影的產量就不斷降低,開工嚴重不足,部分電影人只好去好萊塢,試圖謀得一份工。再後來,隨著大陸電影市場的崛起和CEPA的簽署,越來越多的電影人就北上大陸了。

20多年過去了,死到什麼程度了呢?看個圖表吧~

獅子山下,港片不死 香港電影第二次新浪潮來了……

“港片”之撲街程度的確是很慘。但“港片”真的“已死”嗎?顯然是沒有。

數據上雖然很慘,但星星之火併沒有熄滅。

後97時代,還是出現了《無間道》這樣的佳作。

電影人裡,還是有銀河映像的杜琪峰和王家衛兩杆大旗。

在香港人引以為傲的“香港精神”裡,有一個關鍵詞是“打不死”。

正是這種“打不死”的精神,為香港本土電影保留著一縷血脈,待時機成熟,必回破土重生。

我認為,現在,這個時機已經來臨。

甚至可以更大膽的說,香港電影的第二次新浪潮來了!

既然很標題黨的提出了“香港電影第二次新浪潮”的概念,那就很有必要介紹一下1980年前後的“香港電影新浪潮”。

1970年代,香港社會秩序不穩定,經濟發展減緩。新一代本土香港年輕人與父輩有著迥然不同的價值觀和娛樂需求,電視也廣泛的走入普通家庭。在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香港電影逐漸陷入低潮。大製片廠(國泰/邵氏)式微,獨立製片蓄勢待發,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新思維新觀念新視野的年輕電影人加入。1980年前後,一批30歲左右的年輕編導(方育平/許鞍華/徐克/嚴浩/譚家明/章國明/麥當雄/翁維銓...)紛紛走出電視臺投入電影界拍出了處女作,他們大多具有國外學習電影的經歷並且都在電視臺磨練過,這些電影無論是在題材內容上還是在技術風格上都不同於以往的香港電影,打破了之前香港電影的拍攝風格和類型模式,為萎靡的香港電影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香港電影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香港電影的“黃金十年”就是源自“香港電影新浪潮”。金像獎頒獎典禮,也是這次新電影運動的產物。

時勢造英雄,在上一次香港電影最危險的時候,一批年輕電影人力挽狂瀾,開啟了“黃金十年”。

現在,又到了香港電影的一個比較危險的時候。不過,跟上一次很不一樣。

“黃金十年”裡“港片”懶以生存的市場條件再也不存在了,伴隨著幾乎全部香港電影人的北上,傳統意義上的“港片”已經融入了華語電影。

時勢又在呼喚英雄,但當下需要英雄來拯救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香港電影,而是新形勢下的香港本土電影。

最近兩屆金像獎,出現了三部佳作,《踏血尋梅》/《樹大招風》/《一念無明》。三部影片都獲得了多了獎項(提名),藝術水準也都得到了一致認可,但他們的共同點遠不止這些。

1、導演都很年輕,並且都算是學院派。

《踏血尋梅》導演翁子光,1979年出生,中學畢業後修讀電影美術學會的《電影美術》課程及香港電影導演會的編導製作訓練班。

《樹大招風》的三位導演——

許學文,1980年出生,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導演系。

歐文傑,2004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視電影學院導演系。

黃偉傑,1979出生,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畢業,後赴英國倫敦電影學院攻讀電影製作。

《一念無明》導演黃進,2011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主修電影藝術。

獅子山下,港片不死 香港電影第二次新浪潮來了……

《樹大招風》導演:許學文、歐文傑、黃偉傑

2、三部影片都是現實題材,關注的都是當下或者曾經的香港人的生活,整體風格跟傳統的香港商業片完全不一樣,很“文藝”。

《踏血尋梅》,故事改編自發生在香港的一起真實的殺人分屍案件。

《樹大招風》,展現了曾經的香港三大賊王最後的人生。

《一念無明》,通過一個躁鬱症患者的故事來展現當下香港人面臨的生活困境。

獅子山下,港片不死 香港電影第二次新浪潮來了……

《一念無名》導演黃進,編劇陳楚珩。兩人是大學同學,還是情侶。

3、三部影片都有香港電影大佬的扶持。

《踏血尋梅》,攝影是杜可風,剪輯有廖慶鬆/張叔平。

《樹大招風》,本身就是銀河映像出品的電影,也是杜琪峰給三個學生布置的作業。

《一念無明》,監製是銀河映像早期導演趙崇基,也得到了曾志偉的大力支持。

獅子山下,港片不死 香港電影第二次新浪潮來了……

《狂舞派》導演黃修平,《老笠》導演李家榮,《踏血尋梅》導演翁子光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五位導演當然都不是一夜成名。此前都是有短片/長片/紀錄片/劇本等作品的,也都拿過一些新人獎。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香港電影發展基金會的扶持和組織的各種新人電影比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符合以上特點的,其實不止這三部影片/五位導演,還有《狂舞派》/《哪一天我們會飛》的導演黃修平,《老笠》的導演李家榮。

用一句話來概括以上作品和電影人的特點——

在政府電影扶持資金和電影界前輩的支持下,學院派出身的香港年輕電影人得以不斷成長,並最終拍出了多部反映香港社會現實的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佳作。

其實在去年看到翁子光導演《踏血尋梅》的時候,我就想提出這個“香港電影第二次新浪潮”的觀點,不過還是感覺代表性的作品和電影人太少,有待觀察。今年,《樹大招風》和《一念無明》的出現,讓我完全有足夠的理由做出這個判斷了。

至於這一批年輕導演今後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就,今後的作品能否恢復香港人對本土電影的信心,能否在商業上也取得成功,守住香港本土電影市場不斷被好萊塢蠶食的陣地,能否為已經融入華語電影的傳統香港電影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香港電影第二次新浪潮,才剛剛開始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