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倚天屠龍記》再次翻拍,吸引了不少目光,力挫六派的張無忌還是英勇無比。然其封神之戰含金幾何,值得商榷。且不說少林三神僧無一出戰,武當張三丰也未現身。不過,更為尷尬的當屬六派弟子,一個個系出名門、大話說的震天響,碰到真正高手,則窮形盡相。足見,名師未必出高徒、強將手下也有不少弱兵。背後大樹只能撐門面唬人,一旦經歷江湖的血雨腥風,內功不足者就會變成笑柄。

同樣道理,也適用於商業江湖。放眼金融業,聯想系的正奇金融、重慶百貨旗下的馬上消費金融,好似名門弟子。不僅有知名公司的資金支持、品牌備書,還有協同支援和流量供給,一度順風順水,令那些無根“野路子”羨慕不已。

不過,打鐵還需自身硬,若自身實力修為不足,再好的外部條件也是枉然,甚至爬的越高還會摔得越重。正奇金融業績下滑、頻頻踩雷;馬上消費金融增速放緩、騙貸事件、投訴高企。亂象背後儼然一手好牌被打壞,二者是否真的靠譜?金融泡沫褪去,究竟誰在裸泳?

作者:近海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新經濟新常態下,如何轉型升級成了所有企業必須面對的思考題。不同的規模圈層,有不同的聚焦取向。

佈局金融,成了不少傳統行業巨頭的轉型抓手。市場大、門檻低、賺錢快,這樣的生意怎能不誘人?況且,自身還擁有龐大資金池、待轉客流量,加上多年的影響力背書,簡直是佔據天時人和,不做都對不起自己個兒。

於是,一群新興的金融機構春筍般茁壯成長。略顯陌生的名字和稚嫩的模式背後,不乏海爾、恆大、海航等大佬的身影。

頻頻踩雷VS投訴高企 背靠大樹的正奇金融、馬上金融靠譜嗎?

圖片來自網絡

大佬背景

諸多入局者中,聯想控股、重慶百貨堪稱重量級選手。

聯想控股,是聯想集團的控股公司。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雙重衝擊,讓聯想集團這樣的傳統制造巨頭陷入瓶頸,背後的聯想控股自然壓力山大。

重慶百貨也遇到相似尷尬。作為國內商超百貨巨頭,在電商與新零售的崛起中,生意愈發難做。

新舊勢力更迭下,作為上市公司、行業龍頭的二者,面對消費、資本市場的一日千里,必須要有所動作,講述新故事,以提振投資者、消費者的信心。

金融,顯然是最好的劇情。

“大胃口”的聯想控股,打造了以小額貸款、資產管理、權益類投資、融資租賃、典當等多種業務為核心的綜合類金融機構:正奇金融。

公開資料顯示,正奇金融成立於2012年10月,由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合肥市全資設立,現由聯想控股控股,註冊資本30億元,是一家專注於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及創新金融業務的金融控股公司。目前,公司下設九大業務單元:融資擔保、小額貸款、典當、權益類投資、融資租賃、商業保理、資本市場業務、資產管理、供應鏈管理。

而以商超起家的重慶百貨,則看上了消費金融前景。投資了馬上消費金融,成為其最大股東。

公開資料顯示,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馬上金融)是一家經中國銀保監會批准,持有消費金融牌照的科技驅動金融機構。於2015年6月正式開業,引入了重慶百貨、重慶銀行等國有股東,以及物美集團、陽光保險等社會化股東,形成極具活力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股東結構。

背靠巨頭加持,正奇金融與馬上消費金融一度順風順水,勢頭強勁。截至2018年年末,馬上消費金融總資產402.62億元,營收82.39億元,同比增長76.6%,淨利潤8.01億元,同比增38.6%。而正奇金融速度更快,甚至已提交IPO,站在了港交所門前。

不過,好景不長。這樣光鮮的人設,在監管趨嚴、行業退潮中,出現變化。

行業發展過快導致亂象頻發,引發了強力監管。從2017年開始,監管部門頻頻“亮劍”,一系政策出臺規範行業發展,金融業進入“洗牌期”。

行業野蠻生長被按下暫停鍵,合規、高質量發展的新風,讓企業拋開浮躁,進入了拼實力、秀肌肉的下半場。這極大考驗從業者的核心競爭力。一些實力不強的企業暴露出了更多問題,比如本文的主角——正奇金融、馬上金融。

上市前的動作

先來看正奇金融,作為聯想系佈局金融的重要棋子,其能站在港交所門前,已實屬不易。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11月30日,正奇金融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同年12月4日,港交所披露招股說明書,其聯席保薦人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招銀國際。

為了讓正奇金融上市,聯想控股可謂煞費苦心。

首先,為了規避風險,正奇金融剝離了此前備受質疑的P2P網貸業務。

2017年初,正奇金融旗下互金平臺“奇樂融”曾被自媒體曝出涉嫌自融,正奇金融對此矢口否認。

不過,2017年底,正奇金融卻出售了“奇樂融”平臺運營公司,也就是安徽唯源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而轉讓對象,正是聯想集團。

左手換右手的股權轉讓,顯然是為躲避日趨嚴格的監管。

正奇金融也並不否認這一點。其表示,安徽唯源金融從事點對點線上貸款業務,鑑於中國點對點線上貸款市場監管情況尚不明朗,出售此項業務,從而將業務集中於向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據披露,此項網貸業務2015年及2016年分別錄得淨虧損人民幣3.5百萬元及人民幣110萬元,2017年錄得淨利潤人民幣460萬元(包括出售該子公司獲得的除所得稅後收益人民幣410萬元)。

頻頻踩雷VS投訴高企 背靠大樹的正奇金融、馬上金融靠譜嗎?

圖片來自網絡

零壹財經研究院院長於百程認為:奇樂融從正奇金融剝離到聯想集團旗下,主要目的是為規避風險,因為P2P網貸業依然存在政策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剝離可以為正奇金融順利上市提供便利。

聯想控股的苦心,還不止於此。

其在正奇金融遞交招股書的11月30日當晚發佈公告稱,公司已向聯交所申請批准其附屬公司正奇金融於聯交所主板分拆及獨立上市。

不過,從股權架構上看,聯想控股仍為正奇金融控股股東,持股82.52%。

聯想控股選擇讓正奇金融分拆上市,原因無非有二。首先,對母公司聯想控股來說,雖然在持股比例和絕對持股數量上沒有太大變化,但可按照持股比例享有正奇金融的淨利潤分成;最為重要的是,若正奇金融分拆上市成功後,聯想控股將獲得超額投資收益。

對正奇金融來說,不僅能有效的提升估值,還可拓寬融資渠道,減輕聯想控股波動,對自身造成的影響。

同時,投資人還可能由於股權分配方案而獲得其他收益。

種種舉動不難發現,聯想控股為正奇金融的上市做了好充分準備。頗有萬事具備,只欠鐘聲的味道。

可惜的是,正奇金融頻頻出現的問題,或許會成為IPO的攔路虎,聯想控股的一片苦心會化為泡影嗎?

危險前兆?

首當其衝的,就是業績下滑。

不管上市前畫的餅有多大,資本市場的最核心考量只有投資回報率。投資者未必要求業績突飛猛進,但企業穩步向好的趨勢十分重要。

由此來說,正奇金融2018年表現出的下滑趨勢,不是一個好兆頭。

根據正奇金融招股書,正奇金融總資產由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106億元,增長至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200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9%。其持續經營業務的收入由2015年的11億元增至2017年的16億元;2018年上半年,正奇金融持續經營業務為9.54億元。

客觀說,正奇金融在2015年到2018年間,業績處於上升態勢。僅看這份時間跨度較長的數據,正奇金融還是有一定投資價值。

不過,單看2017、2018的全年業績,就沒有那麼樂觀了。

2019年3月28日,聯想控股發佈了2018年財報公告顯示,作為聯想控股旗下金融業務板塊,正奇金融2018年貸款業務餘額56.5億人民幣,較2017年的58.74億減少2.24億,同比減少4%。正奇金融2018年收入18.31億,淨利潤7.2億。收入同比增長55%,但是淨利潤不增反降,同比下降14%。

上市前業績變臉,絕非好消息。

例如剛剛上市的新東方在線,在上市前夕更新招股書,其2018年6月-11月實現純利潤,相比2017年同期下滑了59.87%。業績折腰,讓新東方在線的上市一度備受質疑,上市後開盤後不到一小時,股價就已跌破發行價,報10.1港元,最低跌至9.53港元。最後收盤時股價僅與發行價持平,報10.2港元。相比之下,康希諾、復旦張江的連續放量大漲,顯示出了業績重要性。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正奇金融需要警惕業績下滑所產生的二次發酵。首先要認清、正視自身存在的不足。

令人遺憾的是,正奇金融似乎沒有太多反省,將下降原因歸於大環境。其解釋是:主要是由於經濟環境的整體不利變化,基於謹慎考量提取了更多的信貸資產減值損失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正奇金融的貸款餘額也有所下降。截至2018年底,正奇金融貸款業務餘額為56.5億元,2017年末為58.74億元,同比減少4%。

歸咎於大環境,似乎成了上市公司對於業績不振的通用解釋。這也難免引人深思:大環境真的如此不堪?

答案是否定的。

2018年8月23日晚間,阿里巴巴公佈2019財年第一季度(2018.4.1-2018.6.30)財報顯示,當季,阿里巴巴集團收取螞蟻金服的特許權使用費和軟件技術服務費為人民幣9.1億元,這意味著這一季螞蟻金服的利潤為24.26億元,較上一季度增長4倍。

競品的亮眼業績,似乎吊打了正奇金融。經濟環境出現不利變化,為何螞蟻金服的業績能突飛猛進,甚至單季的利潤就遠勝正奇金融?

真正原因是什麼?這些危機前兆裡又蘊含哪些實質風險?

頻頻的踩雷之聲,或許更能說明些什麼。

踩雷不斷

據瞭解,作為綜合性集榮機構的正奇金融,小額貸款是其重要的一項業務,負責該項業務的三家子公司分別為深圳市誠正科技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誠正小貸”)、合肥市國正

科技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合肥國正”)、武漢市國正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下稱“武漢國正”)。

三家公司頻頻踩雷,正奇金融的業績自然好不到哪去。

頻頻踩雷VS投訴高企 背靠大樹的正奇金融、馬上金融靠譜嗎?

圖片來自網絡

先來看深圳誠正踩雷天翔環境一事。

2019年3月1日,成都天翔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天翔環境)公告稱,由於資金狀況緊張,致使部分債務逾期。截至2019年4月30日,公司及子公司累計將逾期債務合計金額約16.33億元,佔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的淨資產的90.28%,涉及包括銀行、融資租賃、小額貸款等26家機構。

公告顯示:公司本應於2019年3月25日前兌付非公開發行公司債券“16天翔01”的本息合計2.13億元,但因公司流動資金緊張,未能如期兌付,“16天翔01”構成實質性違約。

在踩雷者中,出現了正奇金融旗下誠正小貸的身影。公告顯示,天翔環境及其子公司合計向深圳誠正借款3257.2萬元,到期日為2018年7月25日。

這並非是誠正小貸第一次踩雷,其與合肥國正共踩的盛運環保同樣值得關注。

2019年2月22日,安徽盛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盛運環保)2018年業績快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7.96億元,同比下降41.39%;歸屬上市公司淨利潤為-25.35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每股淨資產0.50元,同比減少82.77%。

需要注意的是,盛運環保身處創業板,連續三年虧損將直接退市,因此其2019年的業績極為重要。

壓力之下,盛運環保發布的《關於債務到期未能清償公告》顯示,該公司已有74筆債務逾期情況,總金額40.47億元。

踩到此雷的誠正小貸、合肥國正,涉及逾期金額本息分別為2438.6萬元、1573.6萬元,逾期起始日期均為2018年4月20日。根據盛運環保關於訴訟事項的公告,2017年7月,合肥國正與誠正小貸於先後與該公司及其子公司簽訂《最高額流動資金借款合同》。

值得一提的是,誠正小貸、合肥國正還曾共同踩雷金盾股份。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5月上市公司金盾股份公告,與誠正小貸、合肥國正發生借款糾紛,涉及標的金額合計4574.67萬元。但金盾股份表示其(《最高額流動資金借款合同》)印章系偽造,涉及相關款項均未進入公司銀行賬戶。

根據金盾股份2019年1月4日《關於收到民事裁定書的公告》,合肥國正、深圳誠正的起訴均已被法院駁回。合肥中院經審查認為,該案已涉嫌經濟犯罪。因此本案不屬於經濟糾紛案,而有經濟犯罪嫌疑。

結合上述三家上市公司公告來看,正奇旗下公司涉及債務糾紛金額經粗略計算合計上億元。

嚴重逾期問題

問題是,上億元的踩雷也只是冰山一角。看看正奇金融的逾期總金額,就足以說明問題。

據正奇金融招股書顯示,其貸款及應收款項類投資的主要資產逾期率均不低於6%,且呈逐年上升趨勢。

數據顯示,2015財年逾期率為14.6%,2016財年為13.2%,2017財年為6.7%。而在2018年上半年,其逾期率也高達6.9%。

具體來看,數據顯示,正奇金融逾期貸款及應收款項類投資,在6個月及以上的佔全部逾期比例超過60%。截至2015年12月31日,正奇金融逾期6個月及以上佔比為55.6%,2016年同期為84.2%,2017年同期為88.3%,2018年上半年逾期6個月及以上佔比為66%。

從規模上看,截至2018年6月30日,正奇金融逾期貸款金額高達9.05億元。2017年全年逾期貸款金額為7.8億元,2016年同期為12.6億元,2015年逾期貸款金額為1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上半年正奇金融貸款業務餘額為64.15億元,逾期金額為9.05億元。有媒體指出,這意味著,其每放出1萬元貸款,就有1410元逾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業內人士看來,高達66%的6個月及以上逾期,收回概率極其渺茫。這也導致正奇金融的現金流狀況進一步惡化。

頻頻踩雷VS投訴高企 背靠大樹的正奇金融、馬上金融靠譜嗎?

圖片來自網絡

數據顯示,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正奇金融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分別為-11.59億元、-31.11億元、-13.49億元以及-14.02億元。

上述刺眼數據,讓外表風光的正奇金融顯出尷尬原形。頻頻踩雷的背後,顯示出正奇金融核心風控力的缺失。

對於小額貸款機構來說,放款量不是最重要的,能否將其收回才是關鍵,大多數小額貸款企業的踩雷,都是由於風控能力不足所致。不誇張的說,保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是金融機構的重要目標,而投資風控力是核心的保證手段,這是正奇金融需要提升之處。

仔細分析正奇的踩雷標的,似乎更能看出些端倪。

盛運環保2018年的虧損並非首次。根據其2017年三季報顯示,在報告期內,淨利潤由虧損2.58億元擴大為12.95億元。而根據其2017年報顯示,盛運環保及其控股子公司對外擔保合同金額累計達43.14億元,佔2017年度淨資產的88.73%。這遠超證監會要求的50%。

而天翔環境出現首次債務違約是2018年5日,但在其2017年財報時,就已暗藏危機:2017年營收下滑,歸母淨利6532.59萬元,同比下滑約50%。如果在拉長時間維度,2014到2016年,其進行了大規模的海外併購行動,金額超80億元,這在當時引發各界的廣泛關注。

有專家提醒,天翔環境大規模併購佔用現金過多,項目投入現金流增多,卻難以保證持續的現金流入,如未能及時引入戰略投資人或者宏觀層面流動性變差,則公司生產經營便會面臨較大風險。

面對上述信息,在貸前、袋中、貸後環節,正奇金融旗下公司究竟對項目評估、相關風控等做了哪些舉措、又何以吃下這樣的血淋淋教訓?

扶持邏輯

這對正奇金融及背後的聯想控股,都有一個警示作用。

據媒體報道,聯想控股已囊括了銀行、券商、信託、保險、支付、消費金融、創投、小貸、典當、融資租賃、資管公司等各類金融牌照,儼然已是一家名副其實的金融控股平臺。在金融資產方面,除了佔股正奇金融82.52%,還擁有盧森堡國際銀行89.936%股份、高華證券25%、弘毅投資20%、漢口銀行15.33%、蘇州信託10%、北銀消費金融5%等。這還不算未披露持股比例的農銀人壽保險、民生人壽保險。

在業務方面,聯想控股管理基金總規模超1000億人民幣。其中,聯想之星是中國領先的天使投資機構,旗下君聯資本和弘毅投資均是業內頂尖基金。

但這些,卻沒有產生多少協同效應,起碼從正奇金融屢屢踩雷的表現中沒有看到。

擁有三大基金平臺、眾多金融牌照的聯想控股,本應賦予正奇金融更多技術、經驗、風控體系的支持,以提升其資產管理的核心能力。

而“戰略投資+財務投資”的雙輪驅動業務模式,也被聯想控股長期晶晶樂道。這種整體投資組合的佈局,能依託強弱週期、輕重資產、海內外市場、創新與傳統產業組合,構建企業成長動力的均衡和持續。

但從實際來看,聯想控股為正奇金融所做的一切,似乎都太過追求短期效應,缺乏長期的戰略規劃思考,至少在品控、風控等關鍵能力上重視不足。

無論是拋離敏感業務,還是分拆上市,都屬於短期的資本運作,並無長期的全方位支援。在科技賦予金融更強生命力的當下,核心競爭力力不足的正奇金融究竟能走多遠?

值得注意的是,截止目前,正奇金融未通過港交所聆訊已超4個月。

針對以上問題,銠財向正奇金融發函,截止目前,未收到任何迴應。

聯想控股年報披露,2018年公司戰略投資整體收入3583.0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淨利潤52.23億元人民幣。其中,金融服務板塊收入增長91%至69.62億元人民幣,淨利潤增長56%至25.67億元人民幣。

這意味著,聯想控股去年靠金融服務大賺26億,佔總利潤58.8%。而IT業務淨利潤10.85億,僅佔24.9%,不足金融利潤貢獻的一半。這其中,有正奇金融貢獻的18.31億元營收,7.2億元淨利潤。

頻頻踩雷VS投訴高企 背靠大樹的正奇金融、馬上金融靠譜嗎?

圖片來自網絡

對於聯想控股來說,正奇金融也許只是一頭“盈利奶牛”。儘快上市是第一要務,這可以產生更豐厚的回報。

顯然,這與當下的趨勢不相匹配。

如今,很難見到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等企業做單純的財務投資了。

如何內部孵化,或者收購有助搭建自身生態系統、產生跟多的緊密協同效應,才是一流企業的格局體現。

不過,真正能擁有這樣格局的企業並不多見,大多開展金融業務的企業,都陷入了聯想控股的類似尷尬,短期逐利面前,輕視了尋求長遠之道,重慶百貨顯然也位列其中。

業績亮眼

作為全國知名的百貨企業,重慶百貨曾經無限風光。1996年登陸A股市場,旗下擁有重百、新世紀百貨、商社電器三大著名商業品牌。2013年榮列財富中國500強第172位。

變局來自電商與新零售的衝擊,重慶百貨開始流年不利。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重慶百貨已關閉新世紀大石壩店、商社電器江北商場等18家超市及電器門店。

甚至進入2019年,重慶百貨決定繼續關閉扭虧無望或租約到期的南坪商都、達州商都等18個場店,並在2018年對上述場店進行了減值測試。

相比大規模閉店的頹勢,重慶百貨2018財報卻十分亮眼。

報告顯示,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40.84億元,同比增加3.5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的淨利潤8.31億元,同比上升37.28%。

這明顯不符合常理,但看看馬上金融的成績單,一切豁然。

財報顯示,馬上金融在2018年度實現營業收入82.39億,淨利潤8.01億元,相比2017年營收46.68億,淨利潤5.7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6.5%與38.6%。按照權益法核算長期股權投資,重慶百貨確認2018年投資收益2.47億元,佔其當年總淨利潤的29.7%。可見,馬上金融對其的巨大貢獻。

不過,收穫喜報的同時,質疑之聲也未中斷。結合馬上金融的種種問題,重慶百貨能依靠其多久,是未知數了。究竟是盈利奶牛還是潛在大雷,還需時間考量。

增速巨差

銠財曾不止一次強調,財報已是過去時。關鍵在於,能否從財報中看出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從其成長性中,分析其投資價值。這個角度看,馬上金融的巔峰似乎已過去,增速放緩就是最好證明。

單純數據上看,馬上金融實現了盈利雙收,但相比2017年增速則不可同語。

數據顯示,馬上消費金融在2016年末實現盈利,並在2017年末猛增87倍,其2017年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速為2854%

但在2018年末,馬上金融沒有了兩年以來的倍數增長,淨利潤僅增長38.62%。

有媒體統計,馬上金融2018年的淨利潤率為9.72%,相比下降了2.66%。

不難發現,馬上金融各項數據增速大幅放緩。其創始人趙國慶也指出企業在2018年遇到了挑戰。

趙國慶表示,2018年消費金融領域遇到許多挑戰,隨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一些企業發展經歷陣痛,而消費金融用戶受經濟變化影響更明顯,包括收入、就業、未來預期等變化,帶來消費金融用戶信用風險水平上升。此外,消費金融領域相當一部分用戶存在多頭借貸、借新還舊的現象,部分用戶甚至惡意逃廢債。“我們幾乎每天都想著要跟蹤調整一遍風控模式,才能及時發現不良發生的前兆。”

對於2019年的展望,趙國慶指出:“保持比較審慎的態度,處在業務一線的消費金融公司對於居民消費變化更為敏感,例如手機等3C數碼產品的銷售額、產能下滑,耐用消費品的更新頻率也出現明顯下降,這些都使我們面臨挑戰。”

不難看出,面對敏感的業績問題,馬上金融與正奇金融一樣,拿行業環境開脫。

只是,這依然掩蓋不住自身問題。

頻頻踩雷VS投訴高企 背靠大樹的正奇金融、馬上金融靠譜嗎?

圖片來自網絡

內外風控實測

先來看看,馬上金融的兩個話題性事件:內部員工“騙貸”與外部貸款爭議。從中暴露出了其內部管理、風險控制能力的缺失。

正所謂“日防夜防,家賊難防”。2018年6月24日,裁判文書網公佈一份刑事判決書,公開了馬上消費金融員工李某洲等人夥同中介騙貸的違法事實。

經西安市灞橋區人民法院審理查明,2016年11月份,李某入職馬上金融做手機分期業務員,公司把其安排到灞橋區手機合作門店做業務。

11月底,中介袁某聯繫李某合夥通過手機分期業務套現詐騙他人錢財,按每單貸款額10%給他提成。

調查顯示,中介袁某與急用錢的客戶溝通好套現過程後,李某利用馬上金融業務員的身份給客戶辦理分期貸款,主要通過虛假購買手機來實現。每單的總套現金額約2500元,其中客戶套現1000元,李某和袁某等人每單獲利約1500元。

李某表示,會告訴客戶給馬上金融公司還1000元后,剩餘貸款就不用管了。李某還叮囑客戶把手機號碼換了,未還的貸款就成了馬上金融壞賬,客戶也不會上徵信。

通過上述伎倆,從2016年11月份開始,李某與同公司劉某夥同中介袁某,累計騙取馬上金融公司貸款24筆,涉案金額7萬餘元。

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博士鄒純表示,其實內外勾結騙貸的事情在銀行也時有發生,一些網貸機構管理不完善,借款群體信用水平更低,此種事情會更常見。為了減少發生率,一方面要制定並嚴格執行貸款的各項制度,重視重要風險環節的日常檢查監督,另一方面要加強員工隊伍建設,提高其職業操守和風險意識。最後,網貸平臺應從上至下杜絕一味貪大求快、為“跑量”而忽視風險控制和內部管理的思想,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防範騙貸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內控問題, 外部風控方面,馬上消費金融同樣存在漏洞。

經濟觀察網報道,2018年8月份,家住成都的張女士準備為購新房向銀行申貸,當她打印徵信報告時,意外發現自己竟有三筆逾期貸款記錄,總計42815元人民幣。其中一筆就是馬上消費金融,信息顯示至今未還款,已逾期。

張女士在表示並非本人操作時,馬上金融給張女士的解決方案是,償還本金後再申請處理申訴問題。且拒絕了向張女士提供當時註冊賬號及申請貸款的相關材料。

這難免讓外界質疑:馬上金融的審貸流程和嚴謹度。隨後,張女士向重慶銀監局進行了投訴。

此事進展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大量投訴卻是不爭事實。

投訴高企

21CN聚投訴發佈的互聯網消費金融業投訴排行顯示,2018上半年馬上金融位列第二位,有效投訴2855件,僅次於Wecash閃銀。

全年來看,在《2018年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投訴排行榜》中,馬上消費金融有效投訴量為6053件,排名第一。

從投訴內容看,暴力催收及高利貸是重災區,同時也有關於其涉嫌偽造法律文書,偽造公安立案查處與法院判決信息,歪曲濫用徵信中心申報函,以此恐嚇借款人等投訴。

據消費金融頻道報道,此前有媒體測試,在馬上金融獲得6000元額度,如果分12期還款的話,最終還款總額為8145.36元。

根據馬上金融披露的預還款計劃顯示,每月還款金額為679.78元,包括本金424.78元,息費總額175元,可選服務費79元。

其中,可選服務包括壽險計劃、靈活還款服務、以及短信增值服務,默認情況下這三項服務處於接受狀態。如果三項服務全部接受,根據IRR公示計算得出,馬上金融的實際綜合費率達到61%。這顯然,高出了36%的監管紅線。

難道馬上金融在踩線玩火?

如此簡單粗暴,顯然低估了馬上金融的智商。

套路踩踏紅線

簡單分析,虛偽套路就露出原形。

若選擇壽險服務,每月可選服務費48元;若選擇靈活還款服務,每月可選服務費為26元;如果只選短信增值服務,每月可選服務費為5元。如果三項服務全部關閉,選擇借款6000元,分12期借款,最終還款總額7197.36元,每月還款599.78元,包括本金424.78元,息費總額175元,可選服務費0元。

據IRR公示計算得出,馬上消費金融的實際綜合費率為35%,則剛好卡在36%的監管紅線下。

頻頻踩雷VS投訴高企 背靠大樹的正奇金融、馬上金融靠譜嗎?

圖片來自網絡

這樣的套路設計,堪稱完美。

但實際上,有不少借款人投訴稱,若不購買附加服務的話,馬上消費金融的提前還款要收手續費。可見,借款人稍有不慎就要付出超過36%的成本。作為一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這樣高利顯然違反了政府規定。

這不免讓外界產生質疑,馬上金融的高額收益,有多少是這種套路所得?消費金融業的“黑馬”,又坑了消費者多少錢呢?

如何更靠譜

梳理至此,正奇金融、馬上消費金融的人設變得更為豐富多維。背靠大樹未必就靠譜,名門之後,也不一定那麼高大上。

值得強調的是,無論是正奇金融背後的聯想控股,還是馬上消費金融背後的重慶百貨,與陸金所背後的平安集團都不是一個量級。即便是有平安集團的全方位加持,問題纏身的陸金所,上市之路依然撲朔迷離。

對於聯想控股與重慶百貨來說,作為傳統企業的跨界者,金融業的複雜精細程度、瞬息萬變的風險特性,遠超實體。這對兩者的整體駕馭能力、控制變化能力是一個重要考驗。

打造強有力的金融業務,絕非一朝一夕。憑藉自身超強備書,聯想控股、重慶百貨有能力、也有時間、更有必要耐心打磨金融業的各項基本功,這是二者關鍵的發力點。

值得慶幸的是,2019年開始,政府對金融行業態度更為開放,這給了正奇金融及聯想控股、馬上消費金融及重慶百貨巨大的市場機會。

當然,與機會並存的還有挑戰。畢竟開放的同時,國際資本在加速流入國內市場,其他背景更雄厚的跨界者也在躍躍欲試。市場口碑、產品質量、風控水平、技術創新等核心競爭力,會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支撐。

在銠財看來,高質量發展,不是實體經濟的目標,更是金融業的根本。追逐短期利益規模、粗放式的發展,終將是殺雞取卵。

精耕細作、合規發展,金融迴歸慢產業。此發展新邏輯不但關乎企業初心,更關乎企業生死。如何表現,考驗著正奇金融俞能宏,馬上金融趙國慶的經管能力,也測量著聯想控股柳傳志、重慶百貨何謙的發展格局,銠財也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