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創始人唐寧:商業模式面前,技術都是紙老虎

金融 宜信 唐寧 移動互聯網 36氪 2017-05-29

“那相比互聯網公司,你們在獲取流量上有什麼優勢?”

在北大斯坦福中心,宜信創始人唐寧如此問宜人貸COO兼CTO曹陽。曹陽舉了一個谷歌和雅虎的例子,在很多年前,谷歌、雅虎流量是一樣的,但是谷歌的收入是雅虎的10幾倍。因為谷歌對流量分析、分層、篩選遠遠超過雅虎。宜人貸希望提高流量是能夠在行業裡使用效率和轉化率。

接下來,唐寧像一位深諳媒體提問套路的主持人,提問坐在旁邊的宜信各業務代表,要他們說出自己的股權眾籌、網貸、普惠金融、財富管理等業務有什麼特色,有什麼科技元素,滿足的痛點是什麼。

“怒懟”完各業務代表之後,這位宜信的老大也接受了媒體採訪。

“金融科技”這個詞會消失

近年來,金融行業最熱的詞,莫過於互聯網金融。只是在201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唐寧就預言,十年之後,“互聯網金融”一詞會消失。

這句語言似乎一語成讖,在幾年之內,業內似乎就不再用“互聯網金融”一詞,而更多的換成了“金融科技”一詞。這個詞甚至比互聯網金融引起了更大的關注,就連央行,都在本月15日專門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員會,加強對金融科技的研究規劃和統籌協調。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的動機或目標,可以參考36氪專欄作者薛洪言的《央媽成立金融科技委員會,背後可能有三個不得已》。

只是對於這些新詞的借屍還魂與快速更迭,唐寧似乎認為,他們只是金融業演化過程中的一些過客。他認為,過幾年,“金融科技”一詞,同樣也會消失。

“因為科技本身就是金融的一部分。”他解釋,金融從業者本身就不斷地用科技來變革業務。“其實我們在日常工作開展的過程之中,對於這種技術的投入是持續的,我們沒法分清楚哪些叫金融科技投入,哪些叫非金融科技投入。”

“其實為技術而技術是非常沒有意義的。”現在,有些企業在做推廣的時候,喜歡展示一下自己的科技有多黑。唐寧認為,更應該關注的是解決了誰的什麼問題,是不是規模化地解決。“如果就解決了月亮上的一個人的一個問題,很黑,那有什麼用呢?”

因此,企業創新的關鍵,是在於對未來與客戶需求變化的敏感,以及對於技術的把握。比如,六年之前,需要捕捉到移動互聯網的到來能帶來什麼。這可能意味著用戶用手機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手機上積累的數據越來越多,就能借此生成精準的畫像,做信用評估和反欺詐。

在商業模式面前,技術都是紙老虎

作為一名金融領袖,曾經也是一名天使投資人,唐寧對技術的理解似乎與如今創投圈內盛行的觀念不同。在商業模式出來一秒就會被複制的創投圈,投資人更看重難以快速複製的技術,認為“在技術面前,商業模式都是紙老虎”。

唐寧卻認為恰恰相反,除非你是一家技術公司,否則應該說,在商業模式前面,技術都是紙老虎。“技術到處都是,關鍵是怎麼用。”正如他上面提到,最終的贏家是對客戶需求、行業發展有洞察力的企業家,技術是工具。

與初創企業不同,在宜信看來,獲取技術並不是一件難的事。唐寧到以色列、硅谷去參訪,似乎每一家創業公司,都希望向宜信展示自身的技術,跟宜信合作。因而,他並不覺得自己不知道技術在哪,更重要的是有沒有落地的商業機會,客戶的需求到了沒到?“如果沒到的話,那就成先烈了,如果不匹配的話也是白玩啊。技術不是門檻。”

他用了智能投顧的例子來說明上述的觀點。在他看來,智能投顧發展目前存在兩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首先,這說到底是一個資產配置的場景,必須要有對底層資產的理解。

有些智能投顧過於強調類似“一鍵購買”這種極致的用戶體驗,殊不知一鍵購買回來的是什麼。

他認為,在財富管理這個場景,用戶是希望瞭解資產情況的。“如果你不知道底層資產好不好,你一鍵即得有什麼用,最重要的底層的資產,是否適合客戶的需求,如果資產是好的話,多點幾下,有什麼不好呢?”

因而,這個場景,與其糾結於這個按鈕是該大還是小,是在用紅色還是綠色,還不如優化底層資產的池子和配置的邏輯。“所以我們對於什麼是客戶體驗,需要有更好的理解。你提供的是電商這種標準的商品,還是金融是非標的產品。對於後者而言,體驗是指你投資是否能獲得相應的回報週期,而不是一鍵即得。”

同時,他也借智能理財這個場景,又解釋了金融與科技的關係。這個場景的核心,是用技術讓用戶很便捷的理財。但是讓機器實現的這個資產配置的邏輯重要,還是實現這個邏輯的科技重要呢?“我覺得都重要。”在他看來,這裡面實質包含了兩種“技術活”,一個是金融能力,一個是科技能力,缺一不可。

第二,財富管理行業在中國還需要經歷一個理念轉變和投資者教育的過程。

智能投顧最先起於美國,隨後被一大堆創業者引入中國,卻又顯得水土不服。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大部分美國的用戶,都已經有資產配置的理念,但中國的大部分人沒有。

因此,他認為現在中國做智能投顧的企業,並非卡在技術,而是客戶有沒有需求。可是這是否意味著智能投顧沒有土壤?當你來到一個所有人都沒穿鞋的村莊,是覺得毫無機會,還是市場極大。

“預見未來,最好的方式是去創造它。”

這便涉及到唐寧剛剛說到的企業家的洞察,企業家需要判斷機會是否存在,是什麼,是否屬於我的,我有什麼資源可以實現,還缺什麼。成功對接了資金和資源之後,這個機會才算抓住了,否則就是別人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