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利下滑近6成 風險暴露 “吸金王”中銀消費金融光環漸褪

淨利下滑近6成 風險暴露 “吸金王”中銀消費金融光環漸褪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穎馨 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中銀消費金融”)當下的日子可能不太好過:2018年的業績不盡如人意,曾經的“吸金王”被拉下王座;另一方面,最新增資計劃出現變數。

市場的疑慮不斷,作為首批獲准籌建的四家消費金融公司之一,中銀消費金融曾憑藉強股東背景等優勢,在持牌消金機構中表現突出;但目前來看,恐怕其遇到了一定的發展瓶頸。

過去一年,這家被列入頭部持牌消金公司隊列的機構究竟經歷了什麼?是什麼原因讓曾經的“吸金王”漸褪光環?

淨利下滑近6成

企查查顯示,中銀消費金融成立於2010年6月,註冊資本為8.89億元。大股東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0.02%),其他股東分別為百聯集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0.64%)、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下稱“陸家嘴”,持股比例12.56%)、中銀信用卡(國際)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2.37%)、深圳市博德創新投資有限公司(持股比例9.90%)、北京紅杉盛遠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50%)。

從官網介紹看,中銀消費金融的產品分為信用貸款、商戶專享貸、互聯網貸款三大類,覆蓋場景包括教育培訓、裝修、汽車、租房、婚慶等,也針對職場人士、大學生等人群提供信用貸款。

不久前,上市公司陸家嘴(600663.SH)在2018年年報中披露了中銀消費金融的經營情況:中銀消費金融2018年度實現的淨利潤達5.59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3.86億元。陸家嘴表示,該數據已高於承諾的扣非淨利潤,已完成業績承諾。

不過,中銀消費金融這樣的成績與其更早一年的表現顯得非常難看。

根據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合資信”)在2018年7月的一份評級報告,中銀消費金融在2017年的淨利潤達到13.75億元。對比同期淨利也進入10億元俱樂部的捷信消費金融和招聯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成為2017年當之無愧的“吸金王”。

但從最新數據來看,中銀消費金融在 2018年的淨利潤卻同比下降59.27%。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同行業其他主要競爭對手卻更是發展迅速,比如2018年捷信消費金融淨利潤為13.96億元,同比增長36.56%,取代中銀消費金融,一躍成為2018年持牌消金機構中的“吸金王”。

聯合資信的報告同時披露了中銀消費金融的其他經營數據。截至2017年末,中銀消費金融資產總額397.91億元,其中貸款淨額381.38億元;負債總額362.48億元;不良貸款率2.82%。2017年,中銀消費金融實現營業收入40.05億元。

對於中銀消費金融2018年淨利下滑近6成,不少從業人士認為,這與其資本金受限、業務風險爆發等因素相關。記者注意到,中銀消費金融此前也曾迴應媒體表示,2018年,受資本金充足率影響,公司業務規模以及營業收入受限;同時,資金等成本上升,業績有所波動。

資本金困局

近年來,伴隨消費金融發展迅速,但資本金卻成為限制不少持牌消金公司發展的問題之一。根據《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消費金融公司不得吸收公眾存款,其資本充足率最低為10%~12%,這意味著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槓桿不能超過10倍。

“持牌消金機構槓桿率一般在10%左右,2017年大家基本沒怎麼受到限制,所以業務狂飆;而去年包括中銀消費金融等在內的公司就遇到了槓桿率瓶頸,在那種情況下只能把業務進行壓縮。”一名持牌消金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要把槓桿率降下來,那就得看股東是否能達成一致進行增資,以及監管是否批准。

基於此,行業自去年起就掀起增資潮。據不完全統計,包括馬上消費金融、錦程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等在內的多家持牌消金機構均在2018年內先後增資。

記者注意到,目前中銀消費金融的註冊資本僅為8.89億元,與同行業公司相比,其資本金顯然不夠。而中銀消費金融確也有意通過增資破解困局。

中銀消費金融的增資計劃源於2018年4月16日。當時中銀香港發佈公告稱,中銀香港旗下中銀信用卡公司向中銀消費金融按股權比例增資約人民幣4.331億元,照此換算,中銀消費金融此次增資額達35億元。若增資成功,其註冊資本將從8.89億元,變更為43.89億元。

不過,這個35億元的增資計劃卻出現了“變數”。根據近日中銀香港發佈的公告,除博裕資本及紅杉資本外,原定投資者將參與注資中銀消費金融增加註冊資本,博裕資本及紅杉資本的份額由中國銀行、百聯集團、陸金髮及中銀信用卡公司根據其各自於完成增加註冊資本前在中銀消費金融的股權比例承擔。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中銀信用卡公司就經修訂增資事宜應付5.059億人民幣。

經濟觀察報記者就增資變動及最新進展一事,,截至發稿前,並未收到相關回復。

風險爆發

然而造成中銀消費金融當下局面的,恐怕不僅僅是資本金帶來的挑戰。

從2018年整個行業環境來看,隨著新增客戶獲客成本增加,加上銀行壓縮同業規模,消費金融的資金成本實際上在不斷增加。尤其在監管劃定借款利率紅線和限定合作機構資質後,持牌消金公司的利差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導致利潤減少。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有的公司可能存在股東在資源力度上大不如前,再加上現金貸相關規定出臺後,整個行業發展“收緊”,部分公司在業務開展上會更加謹慎,選擇趨穩的發展策略等。“中銀消費金融此前與二三四五等流量平臺存在現金貸業務上的合作,但後來由於現金貸監管的原因,相關業務基本就停止了,這也意味著中銀消費金融少了一個獲客渠道,業務相應地會受到影響。”一名第三方消金平臺負責人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中銀消費金融前期瘋狂跑馬圈地的“後遺症”正逐漸顯現。據多名消金行業從業者透露,自成立以來,中銀消費金融雖然對線上小額現金貸、場景分期貸款以及線下大額信貸業務均有涉及,但始終以線下大額信貸市場的佈局為主。“線下大額信貸業務容易把規模做上去,但潛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比如容易出現飛單等問題,渠道風險難以管控,之前的的北銀消費金融就在這些問題上踩過‘坑’。”上述消金平臺負責人直言,消費金融其實強調小額分散,之後中銀消費金融雖然在嘗試新的方向,但前期積聚的風險已在顯現。此外,消費金融領域相當一部分用戶沒有納入央行徵信系統,存在多頭借貸、借新還舊現象,一些用戶甚至出現逃廢債務,終致機構出現壞賬。

而中銀消費金融頻收監管罰單或可佐證上述觀點。記者注意到,2018年年內中銀消費金融三度被罰,合計被罰沒金額達298.68萬元,成為罰單數額最多的消費金融公司。

2018年4月17日,原上海銀監局開出的一則罰單顯示,中銀消費金融在2016年7月辦理部分貸款時,存在以貸收費的行為。處罰信息顯示,根據《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第十六條第二款,中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最終被警告並罰沒合計138.68萬元。

2018年下半年,中銀消費金融又連續兩次領到罰單。上海銀監局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2015年至2017年間,中銀消費金融部分消費貸款業務存在三項違法違規事實,包括“借款人收入情況貸前調查未盡職”、“未嚴格執行個人貸款資金支付管理規定”、“未採取有效方式跟蹤檢查貸款資金使用”。因此,上海銀監局對中銀消費金融責令改正,並處罰款共計150萬元。上述處罰決定的日期為2018年9月26日。不久後的10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也開出一則罰單,因違反《徵信業管理條例》,中銀消費金融被處10萬元罰款。

“風險的逐漸攀升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銀消費金融的展業。”易觀金融行業中心分析師張凱認為,相關評級機構的數據顯示,2015-2017年中銀消費金融的不良率分別為2.51%、3.06%、2.82%;逾期貸款率3.59%、4.17%、5.39%,其逾期貸款率呈現出連續攀升的狀態。而其不良貸款規模、逾期貸款規模及佔比快速增長使得中銀消費金融信貸資產的質量仍面臨一定下行壓力。

另據華北地區某持牌消金機構負責人透露,消費金融公司的成本主要體現在風險成本、人員成本和運營成本上,中銀消費金融在後兩項上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因此風險成本是導致其跌落“王座”的最大因素。

記者就上述多項事宜多次向中銀消費金融相關負責人致電及發送了採訪提綱,但中銀消費金融方面均未給予回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