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縣金融機構“涉林”記

金融 三農 建設銀行 農民 中國農業信息網 2017-05-20

“您好,有什麼可以幫您的嗎?”這幾年,雖然早已不在營業部辦理業務,但每天進出信用聯社大廳,看到手裡揣著資料等待辦理金融業務的客戶時,慶元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副主任吳步斌,還是會走上前去耐心詢問。

這些客戶中有不少是申請林權抵押貸款的。交談中,吳步斌初步瞭解借款人的信用度、還貸能力、資金去向等,會為其推薦合適的貸款方式。

吳步斌對林農的“格外”關注,緣於2007年初農信社與林權抵押擔保機構的“親密接觸”。

2007年,慶元縣正緊鑼密鼓地開展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慶元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並明確了縣林業產業總公司在林權抵押貸款中的“擔保”職責。可光有“擔保”機構還不行,還要有金融機構積極參與。那麼,誰有勇氣成為吃“第一隻螃蟹”者?

“這是一次對味的嘗試。”吳步斌開玩笑地說,農信社是最接近基層的金融機構,立足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而且在大部分鄉鎮都有金融網點,參與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業務,有著先天的優勢。再者對於銀行而言沒有任何風險,一旦發生不良貸款,只需從擔保公司的擔保資金中扣款。基於此,農信社向縣林業產業總公司伸出了“橄欖枝”,不久後兩家機構正式“聯姻”。

2007年4月11日,通過縣林權管理中心、林業資源評估機構、農信社、擔保機構等的通力全作,向隆宮鄉林農發放了全省第一筆林權抵押貸款。漸漸地,致力於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農信社,成了農村金融改革的主力軍。

“讓人欣喜的是,2008年起,每一年都有新成員加入到為林農發放林權抵押貸款的隊伍。”吳步斌說,隨著金融機構參與林權抵押貸款的積極性逐漸高漲,“慶元林改”風生水起,逐漸形成了以農信社、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發行、郵儲銀行、泰隆村鎮銀行、稠州商業銀行8家銀行共同參與、合力推進的局面。

2011年,農信社還面向信用戶開通了林權直接抵押貸款的綠色通道,林農憑藉林權證和信用等級,就能享受到“最高10萬元、隨用隨取”的便利。

2016年,慶元縣農信社與慶元縣興農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簽訂擔保合作協議。正是這份協議,引起了全省金融機構的高度關注。

這份協議中明確約定:自2016年起,“銀擔”按1∶9風險分擔。這看似簡單的條款卻是一次“零的突破”:原本代償風險100%由融資性擔保公司承擔的慣例就此被打破,開啟了“銀擔風險共擔”新模式。

“如果雙方合作業務發生不良時,貸款本息的90%由擔保公司承擔,10%由農信社承擔,雙方按協議共同向債務人追償。”吳步斌解釋,這兩年,受複雜的經濟環境影響,不良貸款的趨勢有所上升,“興農”公司面臨的壓力增大。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後,“銀擔”共同把關,才可能營造更加良好的林貸環境。據人行數據顯示,僅2016年,農信社發放林權貸款2261筆、金額23426萬元,佔全縣林權貸款57.8%。

更多金融機構“涉林”,使林農的抵押貸款有了更多的選擇。而且,林農在林權抵押貸款中不僅享受貼息優惠,還能獲得較低貸款利率,這無疑為全縣3萬多林農增收致富增添了新的強勁動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