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解決金融脫實向虛 必須消除過度壟斷

金融 賈康 經濟 軟件 財經雜誌 2017-06-19

賈康:解決金融脫實向虛 必須消除過度壟斷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

“現在金融出現明顯的脫實向虛的偏差,改革開放將近40年以後積累雄厚的社會資本、民間資金為什麼不願意流入實體經濟?一定是要素流動不充分,經濟學裡說如果要素充分流動,不應該在某一個領域裡實現超額利潤。這就必須給出一個基本判斷,中國金融業出現過度的壟斷,這些壟斷有可能是行政因素造成的,當然也不排除自然階段性、寡頭式的壟斷因素。我們能做的是消除行政壟斷因素,這就涉及到供給側改革攻堅克難的命題。”6月18日,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在2017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表示。

賈康表示,如果要讓要素流動更暢通,減少阻礙,他並不認為監管過鬆,而很可能是監管選擇性過緊,不適當的選擇性過緊,背後則是不正當的行政因素。

因此,賈康建議,第一,明確樹立金融為實體經濟發展和升級換代服務。

第二,中國整個金融體系多樣化改革勢在必行,所謂多樣化就是要充分消除壟斷因素,在市場上形成各種金融產品對於各種需要的無縫連接體系。

第三,一定要推進健康可持續政策性的戰略。

最後,中國高度重視的PPP,既是繼承國外已有的創新經驗,又是在本土面對巨大需求的投融資創新,應該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機制。

以下為部分發言實錄:

賈 康:這個題目是很宏大,非常複雜的題目,我想非常簡要談談自己的基本觀點。說到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金融,我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我基本的認識是,首先全社會應該進一步明確一個共識,金融它不論多麼重要,它的出發點和歸宿,一定是落到實體經濟的發展,在中國特別是實體經濟的升級換代,這是它的功能和意義之所在。

現在針對金融明顯的脫實向虛的偏差問題,如果找到它的原因,我贊同剛才宮總說的利益驅動,從這個視角看問題,就自然會引出一個基本的判斷。大量的資金,我們改革開放將近40年以後,已經雄厚的起來社會資本、民間資金,為什麼不願意流入實體經濟,肯定跟實體經濟有所區別的虛擬經濟領域裡更容易賺錢,肯定是這樣一個邏輯關係和利益驅動的關係,為什麼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一定是要素流動充分,經濟學裡說的就是如果要素充分流動,不應該在某一個領域裡實現超額利潤。這就必須給出一個基本判斷,中國出現過度的壟斷,這些壟斷有可能是行政因素造成的,當然也不排除自然而然階段性、寡頭式的壟斷因素。我們能做的是這些行政壟斷因素能不能消除,就到供給側改革攻堅克難的命題。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要素流動如果讓它更暢通,能夠減少它的阻礙,跟監管的關係,我就想再捅破窗戶紙說一下,我不認為監管過鬆,可能包含監管選擇性過緊,不適當的選擇性過緊,實際是圍繞著不正當的行政因素。如果提建議的話,在不同場合我說了這麼幾點,第一,明確樹立金融為實體經濟發展和升級換代服務,這樣的一個基本的共識和理念,勢在必行,第二個,中國整個金融體系多樣化改革勢在必行,所謂多樣化就是要充分消除壟斷因素,有潛力形成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應該充分表現在市場上面,形成各種金融產品對於各種需要的無縫連接體系,整個應該是全光譜的。話說回來,在多樣性中,股市大家意識到它要發展,但是這麼多年來,吃了不少的苦頭,債市做起來舉步維艱,比如說剛性兌付,並不是做市場原則進行了結,而是出現集體事件,所謂苦主們跑到政府門前靜坐。中國如此高的間接融資的比重,造成整個算起來的廣義貨幣M2和金融之比就是這麼高,要明顯高於金融和經濟體系。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就要說到第三個層面,我認為一定要在中國健康可持續推進政策性的戰略,大家都在談論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開放性金融,後面都少不了政策性融資機制作為後盾這樣一個制度構造。當然這裡面要掌握好,又是非常複雜的問題,它意味著你承認商業旁邊,還有一個政策,雙軌運行就要設法避免尋租的問題,在中國雙軌並行,必然帶來烏煙瘴氣的局面。國際早就有,當然確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空間,就是創新的空間使我們注意到,比如說“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它的發展又勢在必行,它使得我們原來認為政府讓利給“互聯網+”所拓展出來的商業性金融的新的範圍,邊界把商業性金融擴大了,商業性金融在邏輯裡面,但是阿里公司這樣的小貸,可以用大數據雲計算比較把握控制風險的時候,可以在軟件中零人工操作,不斷髮放一筆又一筆的小貸,我在他們公司的顯示屏中看到2秒鐘一筆,最高20萬,最低6000元的,這樣在過去完全不可以想象,可以如此支持小貸和實體經濟。

最後一條,中國高度重視的PPP,既是繼承國外已有的創新經驗,又是在本土面對巨大需求的投融資創新。應該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可持續的,發展的機制,這個PPP創新的健康發展又是勢在必行,它從公共工程、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切入,不光是改善民生,實際在中國對接很多產業新城,產業集群和連片開發的項目。這樣的一些創新的空間,又是和金融,和投融資多樣化合在一起,可以更好,最後落在實體經濟在中國得到應有的更新換代的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