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半畝園:大都市的鄉愁

——周紀文的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馬嘯

導語:“亞洲第一高樓”的上海中心37層高空醞釀著一次生活美學實踐,總規劃和設計者周紀文將其鍾愛理解的明式美學打造成一個當代都市園林,並稱為“空中園林博物館”,希望藉此向世界展現傳統的文人審美、精神、工藝方式,以及一種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嘗試。

"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半畝園:大都市的鄉愁

——周紀文的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馬嘯

導語:“亞洲第一高樓”的上海中心37層高空醞釀著一次生活美學實踐,總規劃和設計者周紀文將其鍾愛理解的明式美學打造成一個當代都市園林,並稱為“空中園林博物館”,希望藉此向世界展現傳統的文人審美、精神、工藝方式,以及一種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嘗試。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每個時代,總有一些人執著於繼承傳統之審美,併力圖在當下的語境中再現和重塑其精神和語言。他們的行為及努力在帶來出人意表的作品或創舉之餘,其內在深層的主體性及精神追求、價值追求乃至在人文旅途中的身影,同樣令人深省和難忘。

周紀文和他花費數年時間悉心打造的空中庭院“半畝園”可說是上述的鮮活例子。當乘坐著以“秒升”速度飛快上升的電梯到達上海中心37層——這座上海乃至全中國地標性的建築,可謂萬眾矚目——穿過極其現代化的室內裝飾和設備,猛然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小橋流水、古木盎然的明式庭院,在四側玻璃幕牆和幕牆外摩天大廈的映襯下,對比如此強烈,讓人產生時空魔幻、解構間離的舞臺空間感。

這座文人庭院佔地僅384平方米,(一畝約等於666.67平方米),故而取名“半畝園”。作為總規劃和總設計者,周紀文認為,在上海中心這樣一個平臺上來展現傳統審美的精華部分是非常好的契機。

雖然這個空間可謂狹小,而且呈不規則的梭性,大大增加了營造的難度和挑戰性,但周紀文認為這也恰恰構成了這個空中明式文人庭院的有份量的背景舞臺,使其的表達更具力量和針對性。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欣賞不應只是侷限在“明清”式的氛圍中,而是在現代化的環境和後工業時代當中也能表現。最令人稱奇的是裡面的紫藤都是移植而來的千年古木,並在精心呵護之下已長出新芽。

在規劃設計“半畝園”之前,周紀文以收藏倡導“明式人文傢俱”及提倡“生活美學”而名聲大噪。是一位有著二十餘年收藏資歷的老藏家,對明式審美情有獨鍾,2007年,他與蘇州市職業大學合作成立了江南明式文人傢俱博物館,展出其收藏的傢俱精品;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和世博園合作,在世博園的貴賓接待室中,周紀文提供了13件傢俱,負責佈置“畝中山水園”主要建築中的傢俱陳設。

"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半畝園:大都市的鄉愁

——周紀文的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馬嘯

導語:“亞洲第一高樓”的上海中心37層高空醞釀著一次生活美學實踐,總規劃和設計者周紀文將其鍾愛理解的明式美學打造成一個當代都市園林,並稱為“空中園林博物館”,希望藉此向世界展現傳統的文人審美、精神、工藝方式,以及一種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嘗試。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每個時代,總有一些人執著於繼承傳統之審美,併力圖在當下的語境中再現和重塑其精神和語言。他們的行為及努力在帶來出人意表的作品或創舉之餘,其內在深層的主體性及精神追求、價值追求乃至在人文旅途中的身影,同樣令人深省和難忘。

周紀文和他花費數年時間悉心打造的空中庭院“半畝園”可說是上述的鮮活例子。當乘坐著以“秒升”速度飛快上升的電梯到達上海中心37層——這座上海乃至全中國地標性的建築,可謂萬眾矚目——穿過極其現代化的室內裝飾和設備,猛然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小橋流水、古木盎然的明式庭院,在四側玻璃幕牆和幕牆外摩天大廈的映襯下,對比如此強烈,讓人產生時空魔幻、解構間離的舞臺空間感。

這座文人庭院佔地僅384平方米,(一畝約等於666.67平方米),故而取名“半畝園”。作為總規劃和總設計者,周紀文認為,在上海中心這樣一個平臺上來展現傳統審美的精華部分是非常好的契機。

雖然這個空間可謂狹小,而且呈不規則的梭性,大大增加了營造的難度和挑戰性,但周紀文認為這也恰恰構成了這個空中明式文人庭院的有份量的背景舞臺,使其的表達更具力量和針對性。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欣賞不應只是侷限在“明清”式的氛圍中,而是在現代化的環境和後工業時代當中也能表現。最令人稱奇的是裡面的紫藤都是移植而來的千年古木,並在精心呵護之下已長出新芽。

在規劃設計“半畝園”之前,周紀文以收藏倡導“明式人文傢俱”及提倡“生活美學”而名聲大噪。是一位有著二十餘年收藏資歷的老藏家,對明式審美情有獨鍾,2007年,他與蘇州市職業大學合作成立了江南明式文人傢俱博物館,展出其收藏的傢俱精品;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和世博園合作,在世博園的貴賓接待室中,周紀文提供了13件傢俱,負責佈置“畝中山水園”主要建築中的傢俱陳設。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半畝園收藏明式文人傢俱,攝影吳堅東

“雖然櫸木不及紫檀、黃花梨來得名貴,但是現在倘若有人再想收藏,也早已喪失收藏先機。”他曾表示,近十年來市場上出現的櫸木傢俱精品,80%已被其收入囊中。

祖籍蘇州、成長於江南的他,提及早年在紐約求學時,第一次看到沈周的繪畫而被觸動心靈,似乎就此激發出血液中的文人基因,並且逐漸開始關注具有文人價值體系的表現內容。他首先就是對文人畫感興趣,特別是吳門畫派,其中一些繪畫題材如文人之間的雅聚場合尤其令周紀文著迷。由此而引申出對明式傢俱的喜愛和收藏,他認為其簡約瀟灑和內斂氣質符合自己內心審美的一種趨勢,即這種明式審美與現代的審美趨同,大美的事物古今中外都可以共通。

對文人繪畫和文人傢俱的梳理研究始於二十年之前,之後他將範圍和外延擴深,使對生活場景的美學關注從室內佈置拓展到戶外庭院。他認為園林是一個綜合的載體,把文人生活的所有環境內容都融入其中,包括古建、佈置、傢俱、居家活動,文人琴棋書畫,文人生活內容,如茶道、香道、飲食等等。如果說在前十年更關注收藏的話,現在則希望同時更能把收藏的外延擴展,從“玩物”的心態,轉向思考如何讓傳承下來的美好器物和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當中。他將這種思考稱為轉向文人式園林規劃和營造的“原動力”。

眼前這座“半畝園”可說是他集十年積累的最具傾訴力的嘗試和表達,具體的方案從醞釀到建造歷時三年。周紀文將明代園林梳理為兩個形態,一個是九宮格式,以拙政園為代表,曲徑通幽,每一進之間都是有機組合;另一個是卷軸式,每一組景別如吳門繪畫的卷軸一樣徐徐展開。他選用了第二種:以軸組景。

"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半畝園:大都市的鄉愁

——周紀文的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馬嘯

導語:“亞洲第一高樓”的上海中心37層高空醞釀著一次生活美學實踐,總規劃和設計者周紀文將其鍾愛理解的明式美學打造成一個當代都市園林,並稱為“空中園林博物館”,希望藉此向世界展現傳統的文人審美、精神、工藝方式,以及一種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嘗試。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每個時代,總有一些人執著於繼承傳統之審美,併力圖在當下的語境中再現和重塑其精神和語言。他們的行為及努力在帶來出人意表的作品或創舉之餘,其內在深層的主體性及精神追求、價值追求乃至在人文旅途中的身影,同樣令人深省和難忘。

周紀文和他花費數年時間悉心打造的空中庭院“半畝園”可說是上述的鮮活例子。當乘坐著以“秒升”速度飛快上升的電梯到達上海中心37層——這座上海乃至全中國地標性的建築,可謂萬眾矚目——穿過極其現代化的室內裝飾和設備,猛然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小橋流水、古木盎然的明式庭院,在四側玻璃幕牆和幕牆外摩天大廈的映襯下,對比如此強烈,讓人產生時空魔幻、解構間離的舞臺空間感。

這座文人庭院佔地僅384平方米,(一畝約等於666.67平方米),故而取名“半畝園”。作為總規劃和總設計者,周紀文認為,在上海中心這樣一個平臺上來展現傳統審美的精華部分是非常好的契機。

雖然這個空間可謂狹小,而且呈不規則的梭性,大大增加了營造的難度和挑戰性,但周紀文認為這也恰恰構成了這個空中明式文人庭院的有份量的背景舞臺,使其的表達更具力量和針對性。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欣賞不應只是侷限在“明清”式的氛圍中,而是在現代化的環境和後工業時代當中也能表現。最令人稱奇的是裡面的紫藤都是移植而來的千年古木,並在精心呵護之下已長出新芽。

在規劃設計“半畝園”之前,周紀文以收藏倡導“明式人文傢俱”及提倡“生活美學”而名聲大噪。是一位有著二十餘年收藏資歷的老藏家,對明式審美情有獨鍾,2007年,他與蘇州市職業大學合作成立了江南明式文人傢俱博物館,展出其收藏的傢俱精品;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和世博園合作,在世博園的貴賓接待室中,周紀文提供了13件傢俱,負責佈置“畝中山水園”主要建築中的傢俱陳設。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半畝園收藏明式文人傢俱,攝影吳堅東

“雖然櫸木不及紫檀、黃花梨來得名貴,但是現在倘若有人再想收藏,也早已喪失收藏先機。”他曾表示,近十年來市場上出現的櫸木傢俱精品,80%已被其收入囊中。

祖籍蘇州、成長於江南的他,提及早年在紐約求學時,第一次看到沈周的繪畫而被觸動心靈,似乎就此激發出血液中的文人基因,並且逐漸開始關注具有文人價值體系的表現內容。他首先就是對文人畫感興趣,特別是吳門畫派,其中一些繪畫題材如文人之間的雅聚場合尤其令周紀文著迷。由此而引申出對明式傢俱的喜愛和收藏,他認為其簡約瀟灑和內斂氣質符合自己內心審美的一種趨勢,即這種明式審美與現代的審美趨同,大美的事物古今中外都可以共通。

對文人繪畫和文人傢俱的梳理研究始於二十年之前,之後他將範圍和外延擴深,使對生活場景的美學關注從室內佈置拓展到戶外庭院。他認為園林是一個綜合的載體,把文人生活的所有環境內容都融入其中,包括古建、佈置、傢俱、居家活動,文人琴棋書畫,文人生活內容,如茶道、香道、飲食等等。如果說在前十年更關注收藏的話,現在則希望同時更能把收藏的外延擴展,從“玩物”的心態,轉向思考如何讓傳承下來的美好器物和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當中。他將這種思考稱為轉向文人式園林規劃和營造的“原動力”。

眼前這座“半畝園”可說是他集十年積累的最具傾訴力的嘗試和表達,具體的方案從醞釀到建造歷時三年。周紀文將明代園林梳理為兩個形態,一個是九宮格式,以拙政園為代表,曲徑通幽,每一進之間都是有機組合;另一個是卷軸式,每一組景別如吳門繪畫的卷軸一樣徐徐展開。他選用了第二種:以軸組景。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在這個特殊受限的環境中,既要考慮到公共空間的功能作用,又要展現園林純正的意味和內容要素,可謂是相當高的挑戰。他將構成園林的五個工藝內容竹藝、木作、疊山理水、鋪地、綠植提煉出來並加以結合,請來江南地區一流的工匠,其中前三種工藝的師傅平均年齡超過65歲,都是本領域中最好的領軍人物。周紀文說,駕馭明式風格是一個難點,駕馭這些工匠是另一個難點。因為即便是大師級的匠人,由於幾十年習慣性的思維和製作,難免有程式化機械化之處,如何將自己規劃提煉的理念與他們的手藝融合,用他們的手藝表現出自己希望表達的空間之美、意味之美,中間有很多故事。

首先是竹藝。周紀文希望展現的是一個純手工竹藝的東西,區別於工業化的合成製作。事先挑選的毛竹粗細相仿,老師傅用十字刀把竹子從中間一剖為四,再用手工將竹子一片片剖開,六片、八片……,絲毫不差。純手工的竹片構造了地板、屋脊,還有月洞門。坐在月洞門裡向外望,可以看到一景一景錯落有致,視覺感受豐富,幾簇紫藤微微下探。掛在門上的竹簾也是周紀文的心愛藏品,有著歲月的浸潤,恰好因為它的尺度比例適合這個竹洞,能在下方留出六寸至八寸的空間,周紀文介紹說,這正是明代掛竹簾的一個方式。

第二是木作。木作的亭子參照了蘇州藝圃的明代亭子為樣本,藝圃的亭子當年是經由古建築園林專家陳從周保護下來,唯一留存的明代原樣的一個亭。周紀文決定將之作為一組景別,同時也考慮到狹小空間內不適宜用大體量的建築呈現,因而這成了最優選擇。製作團隊找到了一千年以上、直徑超過一米的楠木,由三十二年前曾帶隊在大都會博物館製作“明軒”的老師傅純手工製作,不僅包括榫卯構架沒有釘子,而且表面的處理也是按照明代方式手工打磨,最後出來的手感和效果竟有象牙的感覺。亭子的飛簷內斂、簡約,又保留著具可看性的工藝圖案。另一個茶亭選用了可以在文徵明繪畫中看到的茅亭的風格樣式,材質是黃柏,稻草的鋪設也足具心思,非常講究。

第三是疊山理水。疊山,要在這麼小的面積上給人以空間感、層次感,以及體量感,相當考驗設計者和具體疊山者之間對空間、造型的把握。要把大量的石頭用手推車和運貨電梯送上來就實屬不易,因為當時上海中心整個一百二十層都在裝修,裝貨卸貨絡繹不絕,運第一車石頭就等了一天一夜。

"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半畝園:大都市的鄉愁

——周紀文的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馬嘯

導語:“亞洲第一高樓”的上海中心37層高空醞釀著一次生活美學實踐,總規劃和設計者周紀文將其鍾愛理解的明式美學打造成一個當代都市園林,並稱為“空中園林博物館”,希望藉此向世界展現傳統的文人審美、精神、工藝方式,以及一種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嘗試。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每個時代,總有一些人執著於繼承傳統之審美,併力圖在當下的語境中再現和重塑其精神和語言。他們的行為及努力在帶來出人意表的作品或創舉之餘,其內在深層的主體性及精神追求、價值追求乃至在人文旅途中的身影,同樣令人深省和難忘。

周紀文和他花費數年時間悉心打造的空中庭院“半畝園”可說是上述的鮮活例子。當乘坐著以“秒升”速度飛快上升的電梯到達上海中心37層——這座上海乃至全中國地標性的建築,可謂萬眾矚目——穿過極其現代化的室內裝飾和設備,猛然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小橋流水、古木盎然的明式庭院,在四側玻璃幕牆和幕牆外摩天大廈的映襯下,對比如此強烈,讓人產生時空魔幻、解構間離的舞臺空間感。

這座文人庭院佔地僅384平方米,(一畝約等於666.67平方米),故而取名“半畝園”。作為總規劃和總設計者,周紀文認為,在上海中心這樣一個平臺上來展現傳統審美的精華部分是非常好的契機。

雖然這個空間可謂狹小,而且呈不規則的梭性,大大增加了營造的難度和挑戰性,但周紀文認為這也恰恰構成了這個空中明式文人庭院的有份量的背景舞臺,使其的表達更具力量和針對性。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欣賞不應只是侷限在“明清”式的氛圍中,而是在現代化的環境和後工業時代當中也能表現。最令人稱奇的是裡面的紫藤都是移植而來的千年古木,並在精心呵護之下已長出新芽。

在規劃設計“半畝園”之前,周紀文以收藏倡導“明式人文傢俱”及提倡“生活美學”而名聲大噪。是一位有著二十餘年收藏資歷的老藏家,對明式審美情有獨鍾,2007年,他與蘇州市職業大學合作成立了江南明式文人傢俱博物館,展出其收藏的傢俱精品;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和世博園合作,在世博園的貴賓接待室中,周紀文提供了13件傢俱,負責佈置“畝中山水園”主要建築中的傢俱陳設。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半畝園收藏明式文人傢俱,攝影吳堅東

“雖然櫸木不及紫檀、黃花梨來得名貴,但是現在倘若有人再想收藏,也早已喪失收藏先機。”他曾表示,近十年來市場上出現的櫸木傢俱精品,80%已被其收入囊中。

祖籍蘇州、成長於江南的他,提及早年在紐約求學時,第一次看到沈周的繪畫而被觸動心靈,似乎就此激發出血液中的文人基因,並且逐漸開始關注具有文人價值體系的表現內容。他首先就是對文人畫感興趣,特別是吳門畫派,其中一些繪畫題材如文人之間的雅聚場合尤其令周紀文著迷。由此而引申出對明式傢俱的喜愛和收藏,他認為其簡約瀟灑和內斂氣質符合自己內心審美的一種趨勢,即這種明式審美與現代的審美趨同,大美的事物古今中外都可以共通。

對文人繪畫和文人傢俱的梳理研究始於二十年之前,之後他將範圍和外延擴深,使對生活場景的美學關注從室內佈置拓展到戶外庭院。他認為園林是一個綜合的載體,把文人生活的所有環境內容都融入其中,包括古建、佈置、傢俱、居家活動,文人琴棋書畫,文人生活內容,如茶道、香道、飲食等等。如果說在前十年更關注收藏的話,現在則希望同時更能把收藏的外延擴展,從“玩物”的心態,轉向思考如何讓傳承下來的美好器物和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當中。他將這種思考稱為轉向文人式園林規劃和營造的“原動力”。

眼前這座“半畝園”可說是他集十年積累的最具傾訴力的嘗試和表達,具體的方案從醞釀到建造歷時三年。周紀文將明代園林梳理為兩個形態,一個是九宮格式,以拙政園為代表,曲徑通幽,每一進之間都是有機組合;另一個是卷軸式,每一組景別如吳門繪畫的卷軸一樣徐徐展開。他選用了第二種:以軸組景。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在這個特殊受限的環境中,既要考慮到公共空間的功能作用,又要展現園林純正的意味和內容要素,可謂是相當高的挑戰。他將構成園林的五個工藝內容竹藝、木作、疊山理水、鋪地、綠植提煉出來並加以結合,請來江南地區一流的工匠,其中前三種工藝的師傅平均年齡超過65歲,都是本領域中最好的領軍人物。周紀文說,駕馭明式風格是一個難點,駕馭這些工匠是另一個難點。因為即便是大師級的匠人,由於幾十年習慣性的思維和製作,難免有程式化機械化之處,如何將自己規劃提煉的理念與他們的手藝融合,用他們的手藝表現出自己希望表達的空間之美、意味之美,中間有很多故事。

首先是竹藝。周紀文希望展現的是一個純手工竹藝的東西,區別於工業化的合成製作。事先挑選的毛竹粗細相仿,老師傅用十字刀把竹子從中間一剖為四,再用手工將竹子一片片剖開,六片、八片……,絲毫不差。純手工的竹片構造了地板、屋脊,還有月洞門。坐在月洞門裡向外望,可以看到一景一景錯落有致,視覺感受豐富,幾簇紫藤微微下探。掛在門上的竹簾也是周紀文的心愛藏品,有著歲月的浸潤,恰好因為它的尺度比例適合這個竹洞,能在下方留出六寸至八寸的空間,周紀文介紹說,這正是明代掛竹簾的一個方式。

第二是木作。木作的亭子參照了蘇州藝圃的明代亭子為樣本,藝圃的亭子當年是經由古建築園林專家陳從周保護下來,唯一留存的明代原樣的一個亭。周紀文決定將之作為一組景別,同時也考慮到狹小空間內不適宜用大體量的建築呈現,因而這成了最優選擇。製作團隊找到了一千年以上、直徑超過一米的楠木,由三十二年前曾帶隊在大都會博物館製作“明軒”的老師傅純手工製作,不僅包括榫卯構架沒有釘子,而且表面的處理也是按照明代方式手工打磨,最後出來的手感和效果竟有象牙的感覺。亭子的飛簷內斂、簡約,又保留著具可看性的工藝圖案。另一個茶亭選用了可以在文徵明繪畫中看到的茅亭的風格樣式,材質是黃柏,稻草的鋪設也足具心思,非常講究。

第三是疊山理水。疊山,要在這麼小的面積上給人以空間感、層次感,以及體量感,相當考驗設計者和具體疊山者之間對空間、造型的把握。要把大量的石頭用手推車和運貨電梯送上來就實屬不易,因為當時上海中心整個一百二十層都在裝修,裝貨卸貨絡繹不絕,運第一車石頭就等了一天一夜。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更大的問題在於樓層的每平方米承重只有五百公斤,怎樣才能堆出希望達到的體量?周紀文和他的團隊在平地上先做了一個自己概念上的模擬,石頭也事先挑選好,把每一塊太湖石都削薄以減輕重量。但這些工作都以不能改變展現的表面、形態為前提。最終的疊山,富有縱深感,體量感,主景中有層次感,形態又具備可看性。理水,周紀文希望製造出野趣之感,水面當中的瀑布不是直接噴灑,而是如同山澗一樣彎出來,使之充滿動感。周邊結合睡蓮、水草,包括水池中所養觀賞魚,也是經過精心考量,放的是中國純正的魚種,如紅鯉。

第四是鋪地。周紀文選擇橫道磚鋪地,因為這種鋪地方式使視覺整潔乾淨,同時還有外擴的空間效果。他對一般江南園林中常見的較為寬肥的橫道磚不滿意,轉而採用了在杭州考古中發現的南宋御花園的橫道磚鋪法,每塊的厚度僅為0.8、0.9釐米,是目前市面上一般磚塊的三分之一,燒製工藝非常繁複,最後的效果也很細膩精美。

第五是綠植。園內移栽的四棵紫藤都超過了千年樹齡,還有八百年樹齡的天竹。在一幢摩天大樓之中養活嬌貴的植物非常困難,為了保證足夠的溼度,園內甚至設置了雨幕系統。這是一舉兩得的辦法,當雨幕開啟的時候,細雨綿綿的感覺使觀者一下子進入到江南煙雨、庭院深深的情境,亭簷的滴水和池面的水暈非常生動,引人遐思。

"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半畝園:大都市的鄉愁

——周紀文的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馬嘯

導語:“亞洲第一高樓”的上海中心37層高空醞釀著一次生活美學實踐,總規劃和設計者周紀文將其鍾愛理解的明式美學打造成一個當代都市園林,並稱為“空中園林博物館”,希望藉此向世界展現傳統的文人審美、精神、工藝方式,以及一種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嘗試。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每個時代,總有一些人執著於繼承傳統之審美,併力圖在當下的語境中再現和重塑其精神和語言。他們的行為及努力在帶來出人意表的作品或創舉之餘,其內在深層的主體性及精神追求、價值追求乃至在人文旅途中的身影,同樣令人深省和難忘。

周紀文和他花費數年時間悉心打造的空中庭院“半畝園”可說是上述的鮮活例子。當乘坐著以“秒升”速度飛快上升的電梯到達上海中心37層——這座上海乃至全中國地標性的建築,可謂萬眾矚目——穿過極其現代化的室內裝飾和設備,猛然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小橋流水、古木盎然的明式庭院,在四側玻璃幕牆和幕牆外摩天大廈的映襯下,對比如此強烈,讓人產生時空魔幻、解構間離的舞臺空間感。

這座文人庭院佔地僅384平方米,(一畝約等於666.67平方米),故而取名“半畝園”。作為總規劃和總設計者,周紀文認為,在上海中心這樣一個平臺上來展現傳統審美的精華部分是非常好的契機。

雖然這個空間可謂狹小,而且呈不規則的梭性,大大增加了營造的難度和挑戰性,但周紀文認為這也恰恰構成了這個空中明式文人庭院的有份量的背景舞臺,使其的表達更具力量和針對性。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欣賞不應只是侷限在“明清”式的氛圍中,而是在現代化的環境和後工業時代當中也能表現。最令人稱奇的是裡面的紫藤都是移植而來的千年古木,並在精心呵護之下已長出新芽。

在規劃設計“半畝園”之前,周紀文以收藏倡導“明式人文傢俱”及提倡“生活美學”而名聲大噪。是一位有著二十餘年收藏資歷的老藏家,對明式審美情有獨鍾,2007年,他與蘇州市職業大學合作成立了江南明式文人傢俱博物館,展出其收藏的傢俱精品;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和世博園合作,在世博園的貴賓接待室中,周紀文提供了13件傢俱,負責佈置“畝中山水園”主要建築中的傢俱陳設。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半畝園收藏明式文人傢俱,攝影吳堅東

“雖然櫸木不及紫檀、黃花梨來得名貴,但是現在倘若有人再想收藏,也早已喪失收藏先機。”他曾表示,近十年來市場上出現的櫸木傢俱精品,80%已被其收入囊中。

祖籍蘇州、成長於江南的他,提及早年在紐約求學時,第一次看到沈周的繪畫而被觸動心靈,似乎就此激發出血液中的文人基因,並且逐漸開始關注具有文人價值體系的表現內容。他首先就是對文人畫感興趣,特別是吳門畫派,其中一些繪畫題材如文人之間的雅聚場合尤其令周紀文著迷。由此而引申出對明式傢俱的喜愛和收藏,他認為其簡約瀟灑和內斂氣質符合自己內心審美的一種趨勢,即這種明式審美與現代的審美趨同,大美的事物古今中外都可以共通。

對文人繪畫和文人傢俱的梳理研究始於二十年之前,之後他將範圍和外延擴深,使對生活場景的美學關注從室內佈置拓展到戶外庭院。他認為園林是一個綜合的載體,把文人生活的所有環境內容都融入其中,包括古建、佈置、傢俱、居家活動,文人琴棋書畫,文人生活內容,如茶道、香道、飲食等等。如果說在前十年更關注收藏的話,現在則希望同時更能把收藏的外延擴展,從“玩物”的心態,轉向思考如何讓傳承下來的美好器物和文化融入到現代生活當中。他將這種思考稱為轉向文人式園林規劃和營造的“原動力”。

眼前這座“半畝園”可說是他集十年積累的最具傾訴力的嘗試和表達,具體的方案從醞釀到建造歷時三年。周紀文將明代園林梳理為兩個形態,一個是九宮格式,以拙政園為代表,曲徑通幽,每一進之間都是有機組合;另一個是卷軸式,每一組景別如吳門繪畫的卷軸一樣徐徐展開。他選用了第二種:以軸組景。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在這個特殊受限的環境中,既要考慮到公共空間的功能作用,又要展現園林純正的意味和內容要素,可謂是相當高的挑戰。他將構成園林的五個工藝內容竹藝、木作、疊山理水、鋪地、綠植提煉出來並加以結合,請來江南地區一流的工匠,其中前三種工藝的師傅平均年齡超過65歲,都是本領域中最好的領軍人物。周紀文說,駕馭明式風格是一個難點,駕馭這些工匠是另一個難點。因為即便是大師級的匠人,由於幾十年習慣性的思維和製作,難免有程式化機械化之處,如何將自己規劃提煉的理念與他們的手藝融合,用他們的手藝表現出自己希望表達的空間之美、意味之美,中間有很多故事。

首先是竹藝。周紀文希望展現的是一個純手工竹藝的東西,區別於工業化的合成製作。事先挑選的毛竹粗細相仿,老師傅用十字刀把竹子從中間一剖為四,再用手工將竹子一片片剖開,六片、八片……,絲毫不差。純手工的竹片構造了地板、屋脊,還有月洞門。坐在月洞門裡向外望,可以看到一景一景錯落有致,視覺感受豐富,幾簇紫藤微微下探。掛在門上的竹簾也是周紀文的心愛藏品,有著歲月的浸潤,恰好因為它的尺度比例適合這個竹洞,能在下方留出六寸至八寸的空間,周紀文介紹說,這正是明代掛竹簾的一個方式。

第二是木作。木作的亭子參照了蘇州藝圃的明代亭子為樣本,藝圃的亭子當年是經由古建築園林專家陳從周保護下來,唯一留存的明代原樣的一個亭。周紀文決定將之作為一組景別,同時也考慮到狹小空間內不適宜用大體量的建築呈現,因而這成了最優選擇。製作團隊找到了一千年以上、直徑超過一米的楠木,由三十二年前曾帶隊在大都會博物館製作“明軒”的老師傅純手工製作,不僅包括榫卯構架沒有釘子,而且表面的處理也是按照明代方式手工打磨,最後出來的手感和效果竟有象牙的感覺。亭子的飛簷內斂、簡約,又保留著具可看性的工藝圖案。另一個茶亭選用了可以在文徵明繪畫中看到的茅亭的風格樣式,材質是黃柏,稻草的鋪設也足具心思,非常講究。

第三是疊山理水。疊山,要在這麼小的面積上給人以空間感、層次感,以及體量感,相當考驗設計者和具體疊山者之間對空間、造型的把握。要把大量的石頭用手推車和運貨電梯送上來就實屬不易,因為當時上海中心整個一百二十層都在裝修,裝貨卸貨絡繹不絕,運第一車石頭就等了一天一夜。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更大的問題在於樓層的每平方米承重只有五百公斤,怎樣才能堆出希望達到的體量?周紀文和他的團隊在平地上先做了一個自己概念上的模擬,石頭也事先挑選好,把每一塊太湖石都削薄以減輕重量。但這些工作都以不能改變展現的表面、形態為前提。最終的疊山,富有縱深感,體量感,主景中有層次感,形態又具備可看性。理水,周紀文希望製造出野趣之感,水面當中的瀑布不是直接噴灑,而是如同山澗一樣彎出來,使之充滿動感。周邊結合睡蓮、水草,包括水池中所養觀賞魚,也是經過精心考量,放的是中國純正的魚種,如紅鯉。

第四是鋪地。周紀文選擇橫道磚鋪地,因為這種鋪地方式使視覺整潔乾淨,同時還有外擴的空間效果。他對一般江南園林中常見的較為寬肥的橫道磚不滿意,轉而採用了在杭州考古中發現的南宋御花園的橫道磚鋪法,每塊的厚度僅為0.8、0.9釐米,是目前市面上一般磚塊的三分之一,燒製工藝非常繁複,最後的效果也很細膩精美。

第五是綠植。園內移栽的四棵紫藤都超過了千年樹齡,還有八百年樹齡的天竹。在一幢摩天大樓之中養活嬌貴的植物非常困難,為了保證足夠的溼度,園內甚至設置了雨幕系統。這是一舉兩得的辦法,當雨幕開啟的時候,細雨綿綿的感覺使觀者一下子進入到江南煙雨、庭院深深的情境,亭簷的滴水和池面的水暈非常生動,引人遐思。

半畝園:周紀文的大都市“山水園林”美學實踐


周紀文說,把中國園林做好,是他的第二個使命。近十年來,他幾乎每年都幾次往返日本京都和蘇州互相比較,研究整個造園的體系和方式。他認為傳統美學中精華的東西是永遠的時尚,希望能讓年輕人在現代生活中看到併為人所用。近百年中國衰退的不僅是國力,還有鑑美能力,而美學教育刻不容緩,因為審美能力的提升對人的道德水準和個人生活層次都有極大的作用。

未來“半畝園”將作為一個空中園林博物館,和上海中心其他的博物館系列一道向社會開放,周紀文期待它如同上海乃至中國的一個“窗口”,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純正的園林文化、文人審美和精神追求,以及一種在當下生活中“活化”傳統的努力和創造。

本文已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配圖由半畝園提供,攝影吳堅東

本文曾刊登於《收藏/拍賣》雜誌2016年1-2月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