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獎》與大陸樂壇嚴重脫軌,樂壇權威為何淪落至此?

寫這篇文章前我看了一個帖子《這屆金曲獎入圍名單裡,你認識幾個人》這不禁讓人唏噓,一個昔日席捲大江南北的臺灣樂壇,華語樂壇唯一具有權威性的獎項,如今已淪為無人知曉的地步。

兩岸的樂壇,本是如兩條平行線般共同前行,羅大佑在臺灣抱起吉他,崔健在北京一聲吶喊。臺灣民謠大師輩出,大陸搖滾樂隊縱橫,臺灣進入群星璀璨的情歌時期,內陸也出現了校園民謠的風潮。隨後,兩岸的樂壇交織前行,四小天后紅遍大江南北,王菲走上金曲獎舞臺,周筆暢等陶喆R&B門徒出現在大陸選秀節目中。

然而,這一幅並肩前行的景緻,在2017年徹底幻滅。

《金曲獎》與大陸樂壇嚴重脫軌,樂壇權威為何淪落至此?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這一切起因於“唱歌綜藝時代”的興盛。其實,音樂綜藝節目的出現,對於一個音樂行業的發展是有促進作用的。但內陸樂壇的情況有些特殊,千禧年來臨之際,所帶來的不只是互聯網時代的崛起,還有因為諸多因素而導致的盜版浪潮。

那是華語樂壇少見的“逆發展”趨勢,盜版所帶來的打擊是毀滅性的。昔日縱橫樂壇的大廠牌紛紛垮臺,大批量音樂製作人專業轉行,歌手隱退,過氣接踵而至。整個行業都面臨著“沒錢賺”的困擾,就在一籌莫展之際,出現了《超級女聲》。

超男超女時代的來臨,一舉扭轉了樂壇的頹勢,也因此完成了內陸樂壇從“唱片經濟”到“娛樂經紀”的轉型。可是,這種新人選秀的節目一定會面臨“人才枯竭”的問題。從“超女”到“好聲音”一屆不如一屆,甚至到了這一季《中國好聲音》已經沒有選手可以在賽後成功步入樂壇。大眾連冠軍的名字都想不起來。

《金曲獎》與大陸樂壇嚴重脫軌,樂壇權威為何淪落至此?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除了“新人挖掘”以外還有“炒舊時代剩飯”的方式,比如《我是歌手》,但這也逃不過資源枯竭的問題。所以,在2017年,樂壇遭受到兩大新生事物的猛烈衝擊,一個是偶像經濟,一個是網紅音樂(短視頻音樂),一個通過粉絲刷榜,另一個依靠龐大的群眾基數,霸佔著今天的各大音樂排行榜。

這直接導致音樂排行榜前10名,幾乎見不到新鮮音樂元素。這也使得內陸樂壇已經找不到具有權威性的音樂獎項。

而今天的臺灣還依舊處在唱片時代,金曲獎的評審機制使得優秀的新人,還可以通過作品獲得成功。尷尬的是,如今的得獎熱門人選,Leo王,椅子樂隊等在內陸樂壇已經是聞所未聞的存在。

《金曲獎》與大陸樂壇嚴重脫軌,樂壇權威為何淪落至此?

圖片來自360百科

但人民群眾心中的“權威感”還在,一是因為華語樂壇也實在找不到,其他具有權威性的獎項。而在歌手心中,金曲獎依舊是主流群體認證的重要平臺。網紅們在努力地藝人化,他們渴望在更多的主流媒體中露臉以便進入主流文化娛樂圈,而偶像經濟高速的迭代換新,尤其這兩年的偶像經濟出現衰退跡象,偶像們都急於轉型,希望通過官方認證來洗去偶像標籤。否則帶著這樣的標籤,每走一步都會被人們質疑“憑什麼”?金曲獎,就是可以助這兩者一步登天的平臺。當然,金曲獎是否能夠接納他們還另說。

我的觀察,其實金曲獎的核心與忠實受眾始終都在,首先這個獎項本就是面向臺灣華語樂壇,而這部分歌手的音樂審美在不斷提高,觀眾的審美與品位也在不斷提高,而如今兩岸的樂壇,已經從兩條平行線往不同的兩個方向發展,一個逐漸走向豆蔻時代的低齡娛樂,外放又誇張的生命力的噴發。而另一個則是內斂、精緻且往自我方向不斷探索的過程,這也是成熟的規律,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會越來越脫離最廣泛又通俗的大眾審美。

即便如此,金曲獎的收視率與關注度已經大大不如往。所以如果還想繼續保持引領主流樂壇的風向標的角色,那麼不可能不去接納時代潮流,對如此龐大的新生事物與流量視而不見。

《金曲獎》與大陸樂壇嚴重脫軌,樂壇權威為何淪落至此?

圖片來自360圖片

鄧紫棋在金曲獎中串燒了十首油管兒點擊破億金曲,這十首歌如同華語樂壇偶像與網紅經濟的縮影,也是華語樂壇發展至今最顯眼的標誌歌曲。

而陳奕迅在金曲獎開場中,以《金氏紀錄》為名,以自己奪得歌王次數最多的身份演唱殷正洋《無盡的港口》、五月天《頑固》、蔡健雅《雙棲動物》、周杰倫 《安靜》、江蕙《甲你攬牢牢》 與張惠妹《黑吃黑》。

這幾位歌手都是金曲獎紀錄的保持者,曾經在樂壇呼風喚雨的角色,在如今的新時代裡,這些天王巨星黯然失色。由陳奕迅這樣一個經歷了樂壇輝煌與衰落,唱片時代到數字時代的轉變,主流音樂到如今流量時代風雲變幻的人演唱再合適不過。而這兩個人的串燒,一個是花團錦簇的數字時代,一個是昔日輝煌的唱片時代,讓人思考良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