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16載做精神病患者和家屬出院後的依靠,這個醫生的故事讓人淚奔……

楚天都市報4月25日訊(記者鄭晶晶 通訊員杜巍巍 胡弘 張曉衡 攝影 通訊員張曉衡)主動將電話號碼、微信告知精神病患者和家屬,16年來每天24小時與患者和家屬“無縫聯繫”,下班後也義務解惑答疑……近日,一封來自精神病患者的八旬老母親的感謝信,讓58歲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邱德勝的故事為同事們所知曉。16年來,他在上班時間以外通過手機為患者和家屬“呵護心靈”,做他們的堅實依靠。

精心治療獲病患家屬點贊

“女兒經您治療病情穩定,前幾天還叫我媽媽了,好幾年難得聽到一聲。謝謝您,您挽救了一名患者,幸福了我們全家……”近日,81歲的武昌苗婆婆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接女兒小玉(化名)出院時,特意到精神科病房感謝邱德勝醫生並送上感謝信。

堅持16載做精神病患者和家屬出院後的依靠,這個醫生的故事讓人淚奔……

邱德勝在中午休息時通過微信為患者答疑

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苗婆婆和丈夫赴西藏工作了20年,女兒小玉出生後不久便由武漢的爺爺奶奶撫養。誰知20多年後夫妻倆回到武漢後不久,小玉卻被診斷患上精神分裂症,多年來他們帶女兒四處就醫卻效果不佳。2011年,小玉被家人帶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科住院,邱德勝主治醫生,“當時患者已40多歲,診斷為難治性精神病且合併多種軀體疾病,情況很棘手。”邱德勝說。可當他聽苗婆婆流淚講述了自己的援藏經歷和帶女兒求醫的艱辛時,他被這位年邁的母親深深打動,決心冒險也要收治小玉。他聯絡其他學科專家會診並制定了精準的診治方案,經精心治療,患者的精神症狀和軀體疾病得到控制,病情好轉。患者出院時,邱德勝將電話號碼主動留給苗婆婆。

“邱醫生的電話幾乎成了我的諮詢熱線,”苗婆婆說,小玉回家後常不好好吃藥,有時在家犯起病,自己常通過短信、電話跟邱德勝交流女兒病情、詢問治療方案。邱德勝每次都細心回覆,耐心指導。前不久,小玉又因忘吃藥病情反覆來住院,邱德勝醫生不僅精心治療,還特地為小玉調整了一種適合的精神類藥物,以後只用每個月注射一針即可,目前小玉精神狀態良好,生活能夠自理。女兒出院前,苗婆婆特意到醫院來感謝邱德勝多年來的幫助。

堅持16載做精神病患者和家屬出院後的依靠,這個醫生的故事讓人淚奔……

患者家屬專程來醫院感謝邱醫生

手機24小時開機答疑解惑

從醫30多年的邱德勝,手機裡有近2000名患者及家屬的電話、微信。近16年來,只要是找他看病的患者,他都會將電話號碼、微信主動告知,而醫院和科室並未有此強制要求。

為何如此?邱德勝回憶,16年前的深秋,天很冷,一名患者的父親穿著短袖從三亞坐火車來找他,到武漢懂得直髮抖。原來,他的女兒服用一種精神藥物後出現眼球上翻情況,不知該怎麼辦,“其實那種藥物的副作用,只用吃一種藥即可治療,病人家屬卻大老遠跑過來……”這件事深深觸動了他。因該院的外地患者很多,從那時起他就給患者和家屬留電話號碼,告訴他們有緊急情況可聯繫。如今,他的電話24小時開機,老患者的家屬都知道他忙,有問題一般留言諮詢。每天他會見縫插針回覆50多條微信,最常被問到的是治療方案如何調整、服藥出現副作用怎麼辦等。當然,“騷擾”電話也偶爾接到,一些患者發病時會不分白天黑夜地給他打電話說個不停,這種情況下他還是會耐心通話、儘可能疏導患者的情緒,通話結束後會跟患者家屬聯繫告知患者病情變化,建議調整治療方案或即時送醫,家屬都十分理解並感謝。

4年前,紅安15歲高中生小涓(化名)因雙相情感障礙找邱德勝就診,得了這種病的患者有時躁狂、有時抑鬱,表現不同藥物治療方式不同。出院4年來,小涓的父親一直通過微信跟邱德勝聯繫。一旦得知小涓心情不好、出現抑鬱表現時,邱德勝會告訴小涓的父親如何給她調藥,也會在下班時間通過語音、視頻等鼓勵她好好學習;當小涓出現躁狂表現時常會興奮、話多,在微信裡找邱德勝聊個不停,邱德勝則會指導她如何保持心情平靜等。“我統計了一下,4年來邱醫生給我和女兒發了幾千條語音、文字微信,進行了十幾次語音通話,如今女兒順利考上高中,成績不錯,多虧邱醫生了。”小涓的父親十分感激。

堅持16載換來眾多擁躉

邱德勝的電話號碼,也曾挽救過患者的生命。曾有一位女性抑鬱症患者在凌晨3點左右給他打電話,說自己已在自家樓頂平臺上準備跳下去,邱德勝在電話裡一邊安慰,一邊讓家人幫忙撥通患者丈夫的電話,告知情況緊急,叫他趕緊去把妻子救下來。最後患者成功得救,被家人送醫治療,一個鮮活的生命保住了。

堅持16載的辛苦付出,換來的是患者的認可和追隨。幾年前,一位患者的丈夫給邱德勝發來的短信,那名患者來自大冶,找他治病5年後病情一直保持穩定,患者和其丈夫都常和邱德勝通過短信、微信聯繫溝通病情,他們的兒子馬上高考,一切都慢慢在好起來。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患者卻突然因洗澡時煤氣中毒去世。辦完妻子的後事,其丈夫萬分悲痛,專門給邱德勝發來短信告知情況,並對他多年的幫助表示感謝:“邱醫生,謝謝您8年來對妻子的悉心治療,謝謝您給了我一個相對健康的妻子和幸福完整的家庭。您的細心、平易近人讓我和妻子倍感溫曖,在我們的眼裡你就像我們的兄長一樣……”這條短信讓邱德勝感動至今。

他多年的付出,令眾多同行和患者為之點贊,然而邱德勝對這一切卻很淡然:“‘人’字的結構,不就是相互支撐嗎?其實我沒做什麼大事,只是通過這種方式,讓患者家屬在病情需要幫助時,感覺有個肩膀可以依靠而已。醫者仁心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