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天:我對文化PPP的思考與看法

經濟 十三五 投資 金融 文化產業評論 2017-03-26

文化產業評論:近日出臺的《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中提到:“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企業孵化器、文化眾創空間、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等新興領域。深化文化金融合作,發揮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的協同效應,為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提供金融支持。落實以獎代補、基金注入等重要政策,以推廣文化領域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為抓手,扶持引導社會投資進入文化領域。”本文為彭中天的一篇最新思考,以他多年對文化經濟的思考與實踐來看,文化PPP前途遠大、價值非凡。相關見解,供朋友們參考。

作者:彭中天(北京華章東信文化投資集團董事;文化部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全國文化產權交易共同市場祕書長;中華文化促進會文化產權市場協作體常務副主席;科瑞集團創始人;30年金融與投資領域管理經驗,參與創辦民生銀行、湘財證券等機構,倡議推動國家級文化產權交易平臺的構建,有“中國文交所之父”的美稱。)

來源:文化產業評論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簡寫,中文直譯為“公私合夥制”,簡言之指公共部門通過與私人部門建立夥伴關係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方式。

英國是PPP模式的首創者,也是促進者。我國是近幾年才正式引入PPP模式,在城市化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文化旅遊與特色小鎮建設在全國的興起,文化PPP這一全新的課題開始浮出水面,成為關注的焦點。

其實文化PPP在實踐上已經先行,國家相關鼓勵政策也在陸續出臺,大方向和基礎面是毫無疑問的。從原理上說旅遊景點打造、特色小鎮建設和城市化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承諾回報,以未來收益作為還款保證。只是前者的產業屬性更強、業態更為複雜、文化含量更高和時間跨度也更長,對操作主體與機制保障的要求更高。

就當下來說無論是政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亟待理論的指導,近日在北京揭牌成立的首家文化PPP研究中心可謂是恰逢其時,是政府支持、企業參與、學界響應的合力產物。

以我多年對文化經濟的思考與實踐來看,文化PPP前途遠大、價值非凡。地方政府如果把這個工具用好了,將極大推動當地文化經濟及旅遊產業的發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談談我的看法:

其一,是方向與道路選擇的需要。

文化經濟的到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我國依據自身優勢確立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具體體現,更是地方政府產業升級與增長方式轉變的有力抓手,是從過去以自然資源為動力、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向以文化資源為動力、環境友好為前提的動能轉換。意義重大而前途光明。

其二、是文化的屬性決定的。

文化有價值,經濟是載體。文化通過與經濟的融合、市場的對接才能實現價值。文化旅遊與特色小鎮的興起無疑為文化價值的植入與轉化提供了最好的平臺。中國的文化國情是文有餘而化不足,大量文化內容的沉澱積壓形成了底蘊豐厚的文礦。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與經濟形態及大眾消費的對接平臺。

電視機的普及促進了影視業與廣告業的發展,電影院線的增加促進了票房的飆升和明星身價的翻番。其實並不是中國的電影電視水平和演員的能力有了多大提高,是渠道、工具為文化提供了與大眾消費對接的轉化平臺,催生出了部分文化的價值而矣。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化價值轉化的潛力巨大、機會無限。

其三,是由項目的特點決定的。

文旅及特色小鎮項目,投入大、週期長、涉及面廣(創意策劃、文化植入、產業支撐、生態美化、建設管理、市場營銷),遠比房地產和一般的城市基礎建設複雜。尤其是內容與產業的跨界融合需要的是複合人才或組合團隊,單一主體難以勝任,風險也大。

比較可行的是從體制機制改革上做文章,通過政府引導吸收多元社會資金共同參與,通過購買服務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來共同打造,風險築底、相對隔離。能滿足以上條件的解決方案就是PPP模式加專項基金,是政府主導、人才團隊主控、財務投資人無風險參與的最佳搭配。也是運用制度經濟學實現文化與經濟緊密結合的最佳途徑。

總之,我認為文化旅遊與特色小鎮對政府、文化和社會資本而言都是最大的商機。因此加強文化PPP研究,對於促進文化、金融、資本與旅遊及特色小鎮的高度融合;對於幫助政府解決融資、人才、機制問題;對於保障社會投資者安全及提高效率等方面無疑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求才若渴,歡迎加入我們,請點“閱讀原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