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院、人民智庫 聯合發佈

當今世界格局正處在快速變化的歷史性時刻。在此之中,中國綜合國力以及參與國際事務能力的提升,成為全球範圍內備受矚目的話題。本報告試圖描繪當代中國社會的世界觀念圖景,回答中國人如何看待世界,中國人對於世界各主要國家呈現怎樣的態度和認知,從而為討論中國公眾對當前世界格局和發展形勢的基本判斷以及他們關於世界不同國家的了 解情況提供基本的經驗參照。


核心觀點

中國公眾的大國觀念

  •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主要優勢在於政治方面,科技方面則相對薄弱。
  • 在政治指標上,中國略微領先美國,近九成受訪者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政治大國,說明當前中國公眾對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地位具備相當的自信心。
  • 通過將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四項指標綜合,我們得出受訪者心目中最為主要的10個大國。除澳大利亞一國之外,這些國家均分佈於北半球,集中於亞洲、歐洲和北美。

中國公眾的美國觀念

  • 中國公眾對美國的瞭解程度表現出較高自我評價。約六成公眾表示比較瞭解或非常瞭解美國,僅有2.4%的受訪者表示對美國完全不瞭解。
  • 受訪者傾向於視俄羅斯為中國的友好夥伴,美國和日本則更多地被視作競爭國家,同時,中國公眾對於韓國的心態則相對矛盾。

中國公眾的鄰國觀念

  • 中國受訪者最感興趣和自我評價最為了解的鄰國排名前3位的均為日本、俄羅斯和韓國。
  • 整體而言,中國公眾對周邊鄰國均持有一定好感度。

中國公眾的歐洲觀念

  • 受近現代世界體系的影響,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認知向來被認為是建構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自我論證。歐洲觀念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公眾的世界觀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 數據表明,國人對於英法德三國自我感知的瞭解程度均比較接近,並無太大差異。


以下為報告全文


研究背景

當今世界格局正處在快速變化的歷史性時刻。在此之中,中國綜合國力以及參與國際事務能力的提升,成為全球範圍內備受矚目的話題。巴西學者多斯·桑托斯曾言,憑藉巨大的經濟體量、人口規模、歷史地位、文化傳統和科技潛力,中國正推動世界格局走向“深層社會經濟戰略與政策的重新定義”。[1]2018年10月27日,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也發表題為《中國人的世紀顯然正在到來》(The Chinese century is well under way)的文章,強調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獨一無二的表現,正使得其成為全球變化的驅動力。

事實上,伴隨全球化進程的深入,中國與世界之間的確產生越來越緊密的聯繫。2018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數達到1.5億人次,同期增長14.7%,中國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2]貨物貿易總額超過4.6萬億美元,其中出口2.48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298億美元。[3]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之下,全球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80多個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參與其中。[4]這直接促進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頻繁往來,加快推動自貿區網絡的形成和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的步伐。2013~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70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推進建設75個經貿合作區,上繳東道國的稅費達22億美元,創造就業崗位21萬個。[5]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的深度融合,使得國人面對世界的心態持續發生變化,世界公民意識的普遍興起以及公眾看待全球事務愈加開闊的視野,構成了討論新時期中國國際傳播基礎的社會動力。

過去長期以來,鑑於“我們的對外宣傳,特別是新聞報道,聲音非常微弱,世界上很多地方聽不到我們的聲音”[6]這一客觀事實,國內的國際傳播路線尤為強調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如何認識與看待中國,運用多種調查手段瞭解他者關於中國國家形象的態度與立場。不過,新時期國際外部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伴隨國家綜合實力的穩步提升,中國正加快與外部世界的交流互動,並重新定位自身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秩序中的位置。國家自身也開始表達新的關於世界的願景。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2017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載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面對“中國方案”日漸提升自身在國際舞臺的能見度,中國社會自身關於世界的觀念認知,對於中國內部對外傳播策略的調整,抑或全球國家正確認識高速變化發展中的中國,無疑均成為亟待迴應的時代問題。

在愈來愈開放的中國社會結構之下,國內公眾普遍越來越關注國際時事與全球事務,其國家意識與大國情懷的流露,甚至對外交事務決策產生相應影響。[7]可以說,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已然是理解中國面向全球化進程的重要維度。本報告即試圖描繪當代中國社會的世界觀念圖景,回答中國人如何看待世界,中國人對於世界各主要國家呈現怎樣的態度和認知,從而為討論中國公眾對當前世界格局和發展形勢的基本判斷以及他們關於世界不同國家的瞭解情況提供基本的經驗參照。

研究設計與數據

個體的世界觀念包含了形形色色的複雜內容。此次報告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主要圍繞六個維度來呈現。首先,我們沿用了過去探討國人世界觀的四類面向,也即大國觀、美國觀、鄰國觀和歐洲觀。具體而言,大國觀主要探討的是人們對於當今世界大國的認知狀況;美國觀則是在中美關係成為當今全球關係焦點之背景下,考察國人對美國的認知和評價;鄰國觀主要描繪國人對周邊國家心目中的印象和態度;歐洲觀則透過若干代表性歐洲國家,呈現國人的看法。[8]其次,我們篩選了2017~2018年在全球政治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若干事件,調查了中國公眾對這些事件的看法,瞭解他們對於世界局勢變化的認知與感受。最後,報告同樣也涉及受訪者針對中國發展的總體認知以及他們所流露的國家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

本報告的數據來源於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院2018年10~11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世界觀念社會調查。該調查採用線上方式進行,由北京零點指標信息諮詢有限責任公司具體實施。該公司在線調查樣本庫擁有超過500萬人次註冊用戶,樣本庫通過IP地址、電腦Cookie、E-mail和手機號碼等驗證方式實現唯一性管理,避免出現同一用戶重複註冊的情況。會員註冊完成後,用戶需要詳細填寫27項個人屬性,包括年齡、性別、城市和教育水平等。調查進行過程中,執行人員按照項目要求的年齡、性別、學歷等條件在會員庫中抽樣,然後對樣本框發出邀請。邀請方式包括網站站內信、郵件、微信公眾號等。針對受訪者參加的調查,執行人員會對其回答數據進行誠信度評價,並通過IP地址、Cookie篩查、註冊信息對比以及作答時間進行質量控制,從而保證樣本有效性。調查共邀請受訪者46380名,其中,正式作答完畢並在數據清查過程中未發現明顯矛盾和不合理現象的即被視為成功受訪者。在針對人口結構進行配額調整後,最終共收集2500份有效問卷,具體信息如表1所示。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調查結果

本報告呈現的結果涵蓋六個維度的內容:通過調查受訪者的大國觀,描述中國公眾評估當前哪些國家符合他們認知的世界大國地位;通過調查美國觀、鄰國觀和歐洲觀,分別考察受訪者如何表達關於美國、周邊國家以及歐洲國家的認知;圍繞不同案例描述受訪者的國際事務觀,呈現中國公眾對熱點國際議題的看法;與此同時,針對受訪者表達的國家認同和生活感受,調查公民自我意識中的國家認同觀念。基於此,我們試圖從這些不同面向的觀念線索當中,拼接中國公眾關於世界的多重想象。

中國公眾的大國觀念。中國人認為哪些國家是當今所謂的世界大國?他們又如何在這些國家當中定位中國自身的相對位置?本報告劃分了政治、經濟、軍事與科技四個探討國家實力的重要維度,分別通過開放式問題來提問受訪者:“1、您覺得在當今國際事務當中,哪些國家發揮著重要影響力?2、您認為哪些國家的經濟實力非常強大?3、您認為當今哪些國家的軍事力量很強大?4、您覺得哪些國家的科學技術非常發達?”針對上述任一問題,若受訪者在其中列舉了某國,即證明至少在他眼中,該國是世界上在這一領域的大國。

數據顯示(見表2),政治大國方面,89.2%的受訪者提到中國,名列第一,美國緊隨其後,後八位的國家分別為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韓國;經濟大國方面,美中順序互換,另外則有42.0%的受訪者認為日本是經濟大國,位列第三,其餘分別為德國、英國、俄羅斯、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軍事大國方面,美中俄日德在受訪者眼中位居前五位,隨後則為英國、法國、以色列、加拿大和伊朗;科技大國方面,美國同樣以領先優勢居於首位,中國隨後,另外,均有超過一半受訪者承認日本與德國是科技大國,其餘則為英國、俄羅斯、法國、以色列、韓國和加拿大。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調查結果表明,美中兩國在各領域被提及次數最多,領先於其他國家。與美國相比,中國的主要優勢在於政治方面,科技方面則相對薄弱。在政治指標上,中國略微領先美國,近九成受訪者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政治大國,說明當前中國公眾對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地位具備相當的自信心。在經濟、軍事、科技指標上,美國的優勢則非常明顯,均有超過八成受訪者承認美國的頭號大國地位。

在不同領域,各國在受訪者心目中的地位呈現一定差異性。譬如,分別有64.2%和57.2%的人認為俄羅斯是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但認為俄羅斯是經濟大國和科技大國的受訪者僅約三成;日本在受訪者眼中被認為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具有較高優勢,而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的評估位次相對靠後;韓國更多被受訪者視為政治大國與科技大國;澳大利亞主要被受訪者視作經濟大國;意大利是受訪者眼中的政治大國和經濟大國,但在軍事大國和科技層面的影響力較低;中國公眾眼中的以色列更多以軍事大國和科技大國的形象出現;伊朗則被受訪者視為在軍事上具有影響力,而在政治、經濟和科技方面則相對薄弱。通過將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四項指標綜合,我們得出受訪者心目中最為主要的10個大國(見圖1)。除澳大利亞一國之外,這些國家均分佈於北半球,集中於亞洲、歐洲和北美。可以看到,美國(83.3%)與中國(76.9%)成為國人心中主要的世界大國,遠高於其他國家之比重。近年來有研究所做的跨國性調查也發現,中美兩國在當前全球範圍內具有最受認可的世界強國形象。[9]按照受訪者回答,排序的後8位世界大國則依次為俄羅斯(45.6%)、德國(38.5%)、日本(38.1%)、英國(34.4%)、法國(26.7%)、加拿大(11.4%)、澳大利亞(9.4%)和以色列(9.2%)。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中國公眾的美國觀念。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巨大,甚至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於世界形勢和發展的理解。在中國公眾的美國觀方面,我們主要關注受訪者是否瞭解美國以及他們如何評估當前中美關係的現況與發展。數據顯示(見圖2),中國公眾對美國的瞭解程度表現出較高自我評價。約六成公眾表示比較瞭解或非常瞭解美國,僅有2.4%的受訪者表示對美國完全不瞭解。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在中美關係上,我們劃分了夥伴關係、競爭關係以及競爭與夥伴關係三種維度。為了便於橫向分析,我們同時將俄羅斯、韓國和日本三個中國重要的鄰國納入其中進行比較(見圖3)。可以看到,當提到美國時,44.2%的受訪者認為中美處於競爭關係,39.0%的受訪者認為中美之間競爭與夥伴關係並存,只有5.7%認為中美是夥伴關係。而44.8%的受訪者在提到中國的競爭對手時提到了日本,提到俄羅斯的這一比重則僅有4.8%。另外,較多受訪者將中國和韓國視為競爭和夥伴共存的關係。由此可以看出,受訪者傾向於視俄羅斯為中國的友好夥伴,美國和日本則更多地被視作競爭國家,同時,中國公眾對於韓國的心態則相對矛盾。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近年來,隨著國際環境產生的新挑戰以及美國特朗普政府執政政策的變化,中美關係處於新的十字路口。在此背景下,中國公眾如何評估美國以及中美關係未來的發展?從數據來看(見圖4),約六成受訪者認為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正受到動搖。僅有9.0%的受訪者對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持有樂觀態度,說明美國新近的對華政策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公眾對中美關係的信心。同時,分別有68.3%和53.9%的受訪者認為中美未來在經濟、軍事方面的摩擦會越來越多。不過,儘管多數受訪者對中美關係的總體預估處於消極狀態,但也有60.7%的受訪者認為中美兩國在文化交流層面的發展會處於積極局面。可見,在不同互動領域,中國公眾對中美兩國關係持有差異性看法。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中國公眾的鄰國觀念。我國幅員遼闊,鄰國眾多。良好的鄰國關係是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透過探討中國公眾的“鄰國觀”,我們希望瞭解國人對於周邊國家的基本認識和看法。首先,我們基於兩個問題:“1、除了中國以外,您對哪些國家發生的事情非常感興趣?2、您自認為了解以下國家或地區嗎?”(取值範圍為1~5,1=完全不瞭解,5=非常瞭解),以此瞭解受訪者對鄰國感興趣和了解的程度。其次,我們讓受訪者對不同國家進行印象打分(取值範圍1~10,1=印象“非常差”,10=印象“非常好”),從而判斷受訪者對不同鄰國的基本印象。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結果顯示(見圖5),中國受訪者最感興趣和自我評價最為了解的鄰國排名前3位的均為日本、俄羅斯和韓國。約一半受訪者表示對日本和俄羅斯感興趣,超三成受訪者表示對韓國感興趣。同時,日本也是受訪者表示自己最為了解的鄰國。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圖6呈現了受訪者對於中國周邊主要10個鄰國的印象均值。整體而言,中國公眾對周邊鄰國均持有一定好感度。俄羅斯是受訪者普遍持有良好印象的國家,國人表達印象“非常好”的國家當中,俄羅斯佔比較高;其次則為巴基斯坦和新加坡;日本相對而言是受訪者評價印象分較低的鄰國,調查過程中,表示對日本印象“非常差”的受訪者比重遠高於“非常好”的比重。

中國公眾的歐洲觀念。受近現代世界體系的影響,以歐洲為中心的歷史認知向來被認為是建構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自我論證。[10]歐洲觀念對於我們理解中國公眾的世界觀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我們試圖瞭解受訪者對歐洲的親近和了解程度。由於歐洲大陸涵蓋國家眾多,篇幅無法做到一一列舉,因而選擇英國、法國、德國三個歐洲傳統大國作為代表,通過提問“您是否自認為了解此三國”予以測量。其次,為評估受訪者心目中歐洲地位的認知,通過分別提問歐洲與中國、美國之間關係的重要性予以測量。最後,調查訪問了受訪者如何看待歐洲未來的發展趨勢及其與中國之間的合作意向。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數據表明(見圖7),國人對於英法德三國自我感知的瞭解程度均比較接近,並無太大差異。約一半受訪者表示對英法德三國有“一些瞭解”,同時,約四分之一受訪者表示對此三國“比較瞭解”。不過,表示對這三個國家“非常瞭解”的比重均不超過10.0%,說明國人對歐洲大陸三國既“熟悉而又陌生”。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受訪者總體認同歐洲之於中美兩國的重要性。僅有1.2%的受訪者認為美歐關係完全不重要, 0 . 8 %認為中歐關係完全不重要。相對而言,國人認為中歐關係的重要性要高於美歐關係。43.9%的受訪者認為中歐關係“很重要”,而38.2%則強調了美歐關係“很重要”(見圖8)。近年來,歐洲面臨債務危機、經濟復甦緩慢、國際難民、極右翼勢力抬頭等種種問題,尤其在英國脫歐、政壇普遍更迭等事件影響下,歐洲整體發展局勢存在不少變數。這些變化也反映了受訪者對歐洲未來走向的評估。如圖9所示,約四成受訪國人認為歐盟未來影響力會有所衰減,另外,也有20.4%持樂觀態度。不過,總體上,受訪者對歐洲內部一體化發展以及歐洲與中國的合作仍然充滿信心。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歐洲會繼續加快其一體化進程。逾六成受訪者認為歐盟會持續加強與中國之間的合作,對歐盟、中國未來合作抱有消極態度的僅佔6.7%。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中國公眾的國際事務觀。人們往往通過一些重大國際事務來了解世界局勢的變化與發展。在此部分,我們選擇了2017~2018年國際社會若干具有指標意義的新聞事件,呈現中國公眾對這些事件的看法與感受。

2016年,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其在“美國優先”的口號下出臺了一系列富有爭議性的政策,這些政策不僅影響美國國內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世界各國對美國全球政策變化的關切。我們調查了受訪者關於特朗普執政以來,其種種做法對美國所產生影響的看法。結果發現(見圖10),約一半的受訪者評估特朗普主政下的美國國際事務參與度將減弱,約六成受訪者認為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正在受到動搖。同時,高達七成受訪者認為特朗普政府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將增大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另外,也有逾七成受訪者贊同特朗普現象的出現反映美國社會自身存在許多矛盾與問題。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2018年3月,美國通過針對中國大規模撤銷貿易優惠、徵收報復性關稅等一系列措施掀起“中美貿易戰”爭端。此後,美國政府持續施壓、不斷髮難,導致中美經貿摩擦在短時間內持續升級。中美兩國作為當前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其貿易往來不僅事關兩國共同利益,也深刻牽動著世界經貿秩序大局。我們調查了中國公眾對於2018年以來“中美經貿摩擦”的感受,數據顯示(見圖11),受訪者總體對“中美貿易戰”呈現顯著的消極態度。23.8%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在中美貿易爭端中採取的施壓舉措有助於解決其聲稱的“中美貿易失衡問題”,約一半的受訪者反對這一觀點;約六成左右的受訪者贊成“中美貿易摩擦”對中美兩國社會都會帶來不利影響;同時,67.0%的受訪者認為,中美兩國的經貿摩擦,也將進一步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負面效應。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2017年,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自治區舉行“獨立公投”。加泰羅尼亞自治區政府宣佈,90%的選票支持加泰羅尼亞成立獨立共和國。隨後,西班牙中央政府宣佈公投無效,並接管加泰羅尼亞地區。加泰羅尼亞事件給當年歐洲政局帶來不小的震盪。我們調查了中國公眾如何看待這一事件對歐洲社會以及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從數據來看(見圖12),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事件令一部分中國公眾對歐盟的未來影響力持懷疑態度,35.2%的受訪者認為歐盟將走向衰落,但也有22.6%的人並不持此觀點。不過,約六成的受訪者認為歐盟會以此為契機加快自身的內部經濟整合。同時,高達67.0%的受訪者意識到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事件體現出民粹主義的負面性,認為需要警惕全球化中的民粹主義傾向。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朝鮮半島局勢一直是國際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2018年4月,韓國總統文在寅與朝鮮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在板門店實現歷史性會晤,共同簽署《板門店宣言》。隨後6月,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新加坡舉行會晤。面對朝韓、朝美兩國在彼此協商機制層面取得的進展,我們通過提問四個題項:未來朝鮮半島局勢是否將趨於緩和,朝美關係在今後是否會改善,中國在朝韓關係、朝美關係中是否扮演了積極角色以及未來美國對於介入東北亞事務的影響力是否會減弱,瞭解中國公眾對朝鮮半島議題的看法。如圖13所示,受訪者總體對朝鮮半島局勢抱有樂觀態度,58.0%的受訪者認為朝鮮半島局勢將趨於緩和,僅有8.3%的人持相反意見;54.8%的受訪者認為朝美關係會有所改善,而高達66.7%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在此次朝韓、朝美關係進展中扮演了積極角色。另外,僅有11.5%的受訪者認為朝鮮半島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美國介入東北亞事務的影響力會減弱,持反對聲音的則佔多數(53.4%)。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2018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將退出“伊核協議”,同時簽署總統備忘錄,恢復對伊朗政權實施經濟制裁。伊朗核問題不僅關係伊朗國家命運、美伊關係以及中東局勢的穩定,也牽動著全球政治經濟的神經。通過四個命題提問中國公眾看待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的感受,數據發現,57.4%的受訪者認為這將不利於美國自身全球影響力的發展,同樣地,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為總統特朗普此舉將增加美國與歐盟之間的分歧(61.2%),並加劇中東地區的局勢動盪(66.0%)。也有接近六成受訪者認為,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將推動伊朗加速與中國之間的合作(見圖14)。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自2016年英國全民公投決定退出歐洲聯盟,英國社會與政壇內部持續出現不少關於“脫歐”的辯論與爭議。2018年6月26日,英女王批准英國“脫歐”法案,隨後,英國正式發佈“脫歐”白皮書。英國“脫歐”無疑成為近年來國際影響大事件之一。一部分觀察也曾預測,“脫歐”後的英國將會提高與中國的合作。[11]本報告通過提問“您認為‘脫歐’事件之後,英國是否會加快與中國的合作”(取值範圍為1~5,1=完全不瞭解,5=非常瞭解),瞭解中國公眾對此觀點的態度。結果顯示(見圖15),57.2%的受訪者評估“脫歐”後的英國會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其中14.8%表示完全同意;而7.5%的受訪者則持反對觀點,其中僅有1.4%的受訪者完全不認為英國會在“脫歐”之後提升與中國之間的合作關係。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中國公眾的國家認同觀。人們的世界觀念也受到他們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精神風貌影響。在此部分,我們調查了中國公眾對國家發展與自身生活水平的自信感、自豪感和滿意度,從而瞭解其國家認同與願景。國家自信通過將美國視作參考系,以比較性的方式予以測量。中美作為全球兩個大國,過去以來在各個領域均存在競合關係。以美國作參照,能夠了解中國公眾如何評估中國目前在世界中的相對地位。過去的多項國際調查也以中美為比較對象,發現當前中國社會普遍比美國社會對自身國家實力的發展更具信心。[12]本報告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前人調查結果,受訪者對中國目前的發展普遍表現出較高自信(見圖16):57.7%的受訪者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總體水平將超越美國有信心,14.2%的人認為當前中國社會的發展總體水平已經超越美國;56.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軍事實力在未來將超越美國。而對中國在經濟、科技領域將超越美國有信心的受訪者也均超過六成。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與此同時,中國公眾也呈現出較高程度的國家自豪感。當提問“作為一箇中國人,您在多大程度上感到驕傲”(取值範圍1~5,1=根本不驕傲,5=非常驕傲)時,51.7%的受訪者表示“非常驕傲”,27.4%的受訪者表示“驕傲”,兩者相加比例高達79.1%(見圖17)。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為了解中國公眾當前的生活幸福感,我們請受訪者根據自身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打分(取值範圍1~10,1=非常不滿意,10=非常滿意)。同時,由於過往研究通常認為人們的生活滿意度與物質經濟收入息息相關,我們因此區分了不同收入人群的生活滿意度(見圖18)。總體來看,受訪者對於當前生活的滿意程度較高,總體評價平均水平為7.27。但隨著收入水平的下降,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的確明顯降低。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滿意度相較於高收入群體,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的落差。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討論與建議

本報告通過觀察中國公眾對當今世界格局的認知感受以及對不同國家、地區的態度與觀點,描繪了中國社會“想象世界”的基本觀念。在中國與世界聯繫日益緊密的背景下,中國公眾心態日趨開放多元,其關注國際地緣政治和重大國際議題,並形成自我的觀點與判斷,呈現相對成熟的世界觀念。同時,社會對國家當前的發展情況普遍表達強烈自信,對未來充滿積極樂觀的情緒。中國公眾表達的世界話語對於理解全球化中的中國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於調查數據,我們可以嘗試進一步討論其對目前國家傳播戰略的實踐啟示。

建立國家傳播戰略的文化優勢和內容優勢,在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過程中強化國家認同。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快速上升,中國公眾對於國家地位和國家形象的信心顯著提升,尤其普遍認可中國的“政治大國”形象,表現了強烈的道路自信與制度自信。大多數受訪者呈現較高的國家認同感和自豪感。國家傳播戰略的能力建設應該緊密結合中國的全球化作為和國民經濟發展成果,展現中國在科技、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領域的良好形象,進一步展示中國成就與世界之間的聯結性,推動國民對國家認同的歸屬感。

注意到國家認知和生活認知之間的落差,關注不同社會人群存在的差異。中國公眾日益增強的自信心與自豪感證明了改革方向的正確。當前中國公眾雖表現出較高生活滿意度,但我們不能忽視其中存在的內部差異。要清醒認識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彌合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實。在社會溝通方面,則要加強傳播戰略體系與人民生活的對話性,推動新聞報道走入基層,溝通新政策、推介新經驗、糾錯新問題,提高新聞媒體參與社會治

理工作的能力。

圍繞以公眾為中心的參與模式,謹慎處理對外關係各項矛盾。中國在面向世界的過程中面臨複雜的國際關係局勢,這是國家傳播戰略始終繞不過去的問題。中國公眾正具備愈來愈開闊的國際視野,表現出對各類國際事務議題的關注,同時,也能夠認識到全球政治經濟環境變動下中國公共外交和國際傳播所面臨的問題的嚴峻性,對外傳播應當廣泛汲取民意,多維度地運用民間往來過程中與國際社會產生的互動,突破過往國際輿論關於中國社會的既有偏見,更為主動、積極地探索與他國之間的國際交往路徑。

推動全面多樣的國際報道體系,打造更為開放的國際話語空間。世界體系總是存在邊緣化聲音,從調查結果來看,國人更為了解和感興趣的多為以美國為代表的世界大國和少數週邊國家。我們的國際報道也常常重視特定中心國家,長久以來忽視對世界其他地區國家的瞭解。伴隨“一帶一路”倡議的整體穩步推進,對外新聞報道需要引入更多國際元素,拉近遙遠的歐洲、非洲、南美大陸等地區與中國之間的距離,增進國人對於周邊鄰國發展面貌的瞭解,從而加深中國社會對外部世界信息的多樣性認識,提高面向國際舞臺的跨文化溝通能力。

持續推動多邊與雙邊對話合作,建構長期互動對外傳播機制。對外傳播實踐既服務於本國國家戰略,是國家自身軟實力和話語權的展現,也包含了與不同國際主體的對話合作過程。過去多年以來,通過引入國外版權、新聞報道人員、節目製作方法和技術設備等手段,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當前中國繼續保持著對外開放和融入世界市場的步伐,數據顯示,中國公眾對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合作也普遍抱有樂觀態度。國家傳播戰略體系應當從各方面深化“走出去”實踐,推動中國文化產業、影視工業和新聞媒體向海外廣泛佈局,強化海外信息資源傳播網絡,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提升跨文化溝通信任,打造和諧穩定的地緣政治傳播秩序。

(本研究得到華中科技大學文科雙一流建設項目基金資助,課題組成員:張昆、張明新、徐迪、王昀、李衛東、陳薇)


人民智庫 | 中國公眾的世界觀念調查報告(2017 ~ 2018)

來源:《學術前沿》雜誌2019年5月上

原文編輯:周於琬

視覺:王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