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WTO改革:迴歸多邊規則談判,避免一個“撕裂”的世界

經濟 中美關係 投資 韓國 網絡安全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8-12-04

以世貿組織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制在反對保護主義、推動貿易增長、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一直髮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下的世界,貿易霸凌主義、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在某種程度上重創了世貿組織(WTO)的有效性。各國亟須維護多邊規則體系的權威,避免世界深陷治理赤字和秩序缺失。深度的治理赤字很有可能再次將世界拖入“金德爾伯格陷阱”——沒有主要大國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無法維持世界經濟秩序,結果是世界經濟衰退乃至步入戰爭的危險邊緣。實際上,二戰後幾十年來,包括中國、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經濟的增長與繁榮都得益於一個有序的世界。因此,對於以中美兩國為代表的核心經濟體而言,迴歸多邊國際規則談判是當下塑造大國良性競爭的重要途徑,動輒揮舞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無法真正解決問題。談及目前的WTO改革及大國博弈的現狀,有必要從國際規則的重要性、客觀性和必要性等維度出發思考問題。

支持WTO改革:迴歸多邊規則談判,避免一個“撕裂”的世界

第一,中國的發展得益於遵守國際規則。歐美等發達國家針對中國所謂不守規則的指責是站不住腳的,中國並沒有無視國際多邊貿易規則,恰恰相反,中國加入WTO十七年,其間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正是得益於遵守WTO規則。因為遵守國際多邊貿易規則,中國積極參與了國際分工,擴大了出口,吸引了外資,促進了技術的進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參與了國際經貿事務的決策談判,有理有據地維護了自身的利益。在眾多得自規則的收益之外,中國也付出了巨大代價,作出了重大貢獻。加入WTO之後,中國開放了國內市場,越來越多的國外產品、服務和投資湧入,也給國內弱勢產品、企業和產業部門帶來巨大沖擊。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加入WTO是在權衡利弊得失之後的重大決定。

第二,與WTO構建國際貿易規則一樣,中國當初的“入群”身份同樣誕生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當初,中國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WTO是基於一定客觀條件的。從GDP總量上看,中國的確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從人均GDP、經濟結構和技術競爭力等角度看,“入群”時的中國與發達國家群體相比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即使就近年而言,一些指標與世界發達國家依然存在差距,例如2016年世界鋼鐵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雖然中國的鋼鐵產量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鋼產量不足位列第一名的韓國數值的一半,更別提從歷史積累量維度進行計算的差距。此外,發達國家承擔了相對多的責任,但也獲得了更為優惠的國際配額等待遇,因此也收穫了大量得自規則的收益。中國也好,發達國家也罷,皆是基於WTO的認可與授權,獲得源自遵循規則的收益,承擔基於規則的義務。因此,看待“入群”身份一事也需要遵循客觀而全面的原則。當然,如果世界的情況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與時俱進採取適當的改革也是可以接受的。中國從未關閉談判解決問題的大門,只是改革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同時符合國情與世情的需要。

第三,中國支持WTO現代化的改革訴求,改革方案的細節仍需深入探討。首先,改革方案需要涵蓋大家都關心但缺乏共同認知的核心問題領域,例如國企問題、知識產權問題和網絡安全問題等。在部分領域內,理解存在偏差,卻無法真正坐下來對話解決問題。因此,迴歸WTO多邊經貿規則的框架,塑造雙方都能理解的話語體系和規則體系,將有助於訴諸對話解決問題。其次,改革聚焦在WTO現代化,目標是更新舊的規則和規範,進一步涵蓋一些新近誕生的、以往規則條款未能覆蓋的新問題、新領域。圍繞此類問題,各國之間存在升級改革WTO的共識,只是在如何改、何種程度上改、優先次序如何以及改革方向等問題上還存在差異。

第四,健全WTO機制的獨立性、客觀性和有效性。一方面,這需要讓改革的舉措不能僅僅覆蓋WTO的部分功能,而應全面完善既有機制;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完善和保障爭端解決機制,防止大國的霸凌行為、孤立主義、獨斷專行傷害WTO的有效運作。全方位改革WTO主要說的是不僅謀求在司法和裁決的實施端實施改革,還要在處於起始端的立法環節進行改革,強化立法功能。之所以要在立法環節訴諸改革,主要針對立法程序停滯帶來規則無法覆蓋新領域、新問題,因此裁決困難、執行乏力的問題。再者,WTO亟須通過改革擺脫僵局,避免爭端解決機制在美國的刻意阻撓下喪失既定功能。截至今年9月,美國阻撓WTO啟動法官甄選程序已有整整一年。一方面新法官的甄選無法啟動;另一方面,由於美國明確表示不會支持上訴機構大法官的任何連任申請,老法官任期結束後是否可以連任尚且情況不明。僅三位大法官在任的局面將無法保證機制的運行。原本就因大法官缺位艱難運行的仲裁機制非常可能由此陷入癱瘓狀態。因此,通過改革擺脫窘境,對WTO機制本身而言也是事關生存。

第五,推動WTO改革,但要尊重事實,不能改變基本的原則和精神。歐美髮達國家基於主觀判斷對中國進行身份認定,並不符合WTO多邊貿易規則的基本精神,而是源自對中國實力上升的擔憂。特朗普政府對華持有偏見,主要源於面對一個實力不斷上升的中國,美國的認知出現失調。一面是經濟社會問題叢生,增長緩慢的美國國內狀況;另一面是經濟增長迅速,對世界經濟貢獻越來越多的中國。面對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的事實,美國的認知失調程度更為嚴重。基於這種認知失調,美國調整對華政策,在經貿領域對華施壓,並扭曲事實地認為中國的增長得益於不遵守國際經貿規則。面對目前經貿領域內的僵局,迴歸WTO框架,將爭議放置於多邊規則體系下進行談判,也是符合世情的,但是必須要尊重事實依據,遵守WTO的基本原則,例如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再如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關稅約束、透明度、特殊與差別待遇等,同時必須尊重事實,不能出於私利扭曲客觀現實,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

第六,迴歸多邊規則談判,避免一個“撕裂”的世界。就結果而言,基於規則的良性競爭優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惡性衝突。中國向來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全球治理體系的踐行者和改革者,因此維護全球貿易治理的公正、透明和有序也是中國長久以來的重要目標。而特朗普政府的行為恰恰是破壞多邊秩序,“撕裂”全球治理既成體系之舉。美國無視國際規則的行為表現尤為突出,例如多次退出、威脅退出乃至諸如發起“新美-墨-加協議”(USMCA)等“另起爐灶”和“自立山頭”的行為。特別是“新美-墨-加協議”加入了排他性條款,即第32章第10款第4條規定:“任何締約方與非市場經濟國簽訂自貿協定,應允許其他締約方在6個月通知後終止本協定並以(新)雙邊協定取代本協定”。這種排他性的條款充分顯露了美國政府妄圖“撕裂”國際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貿易治理秩序的企圖,侵害了其他經濟體發展對外貿易關係的自主權,破壞了國際社會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互利共贏的良好氛圍。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無序的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體系,不僅無法確保增長、穩定和繁榮,甚至可能再次將各國拖入經濟停滯、倒退的泥潭。在承認中、美、歐各方對於貿易問題有分歧的同時,我們依然希望各方能夠迴歸規則談判,在多邊框架內而不是主要通過雙邊乃至單邊途徑解決衝突。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是當今世界的三大難題。破解“三大赤字”依然需要訴諸全球多邊治理機制,集各國之合力應對長期增長等全球問題。僅全球發展問題而言,形勢就相當嚴峻,赤字狀況非常嚴重。一個“撕裂”的世界將會加劇這種發展赤字的狀況。因此,迴歸多邊規則談判,避免一個“撕裂”的世界重要性毋庸置疑。諸如WTO多邊規則的改革也應遵循以發展為核心等基本原則,將大國衝突放置在規則框架下予以解決,培育良性競爭下的正向溢出效應,實現共謀治理、共促發展的良性互動局面。

原標題:支持WTO改革:迴歸基於秩序的良性競爭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任琳(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於“東方IC”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