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強:四條路徑三個方面 打造創新智慧型大灣區

中新網7月9日電 近日,由財新傳媒主辦的以“融合新動力,起航新徵程”為主題的“財新大灣區金融論壇”在深圳召開。此次論壇主要焦聚大灣區金融實踐,深入探討三地“金融+科技”融合創新,進一步挖掘灣區技術變革潛力和企業歷史發展機遇。

在此次論壇的主要環節——“圓桌論壇”上,專家們建言獻策,發表各自對大灣區創新建設,促進“金融+科技”的獨到見解。知名產業經濟專家,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顧強院長圍繞“技術創新與生活共融”主題,對如何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為世界級都市圈,強化灣區人才聚集等議題發表了深入、專業的見解。

顧院長認為,與世界級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有著體量、規模、經濟總量等方面的優勢,但同時在質量方面卻與“世界級灣區”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創新技術變革,聚集人才優勢資源方面,灣區建設的溢出效果仍存在很大發展潛力,急待未來去深入挖掘。對於如何建設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和強化地區的人才聚集力,顧強院長從產業經濟角度出發,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提升灣區核心競爭力重點在創新力,而建設國際智慧型城市群則應在“四條路徑,三個方面”上發力。

首先是以完善都市圈功能為核心,優化大灣區空間結構。其中如何提升廣州、深圳兩地的空間效率,提高兩地都市圈的發展質量是灣區智慧型建設工作的核心議題,顧強認為,如果以通勤圈的定義來劃分,以廣州和深圳為中心的通勤圈分別涵蓋了3800萬人口和2200萬人口,實際聚集人口數量應還高於統計數據;從佔地面積和經濟GDP方面看,兩市共佔珠三角地區總面積的50%左右,佔經濟區GDP總量的71%。

無論從人口、佔地、經濟貢獻哪個角度看,廣州、深圳都市圈都在灣區建設中扮演龍頭角色,那麼如何提升兩市的創新能力,優化人才結構,接下來在建設大灣區世界級都市圈需要考慮的首要議題;

第二條路徑是打造都市圈人在磁場,促進人口質量紅利的持續迸發。

放眼全球其他著名的三大灣區,這些“創新尖峰”之所以可以成為產業高地,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便是灣區高質量人才、世界級大學、大科學裝置的聚集,在這裡顧院長從AR、專利申報、諾貝爾獲獎人數等3個方面,對大灣區目前創新人才情況進行了更清晰的說明。

顧強院長認為,提升灣區創新力,高新技術人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灣區在高質量人才方面的稀缺也是導致我們的原始創新力與國際上存在較大差距的一個原因。

在第三條路徑則是有關科技創新對智慧化建設都市圈的重要性,灣區應以資本鏈驅動創新鏈、產業鏈,放大創新投部效應。

以最近爆紅的科創板為例,目前申報的企業中,珠三角地區的企業數量並不佔優勢,總數不及京滬,均衡不及長三角,顧院長表示灣區不僅有著比較活躍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更依託著兩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資本市場,怎麼利用灣區現有的市場優勢進行驅動創新,提升產業鏈和價值鏈,是我們面臨的根本任務。

最後一條路徑,顧強強調應著力提升六度,促進灣區在全球價值鏈中躍進。其中六度中最重要的又是地區的開放力。用什麼樣的開放力度?哪些開放政策又能吸引到更多創新人才和要素聚集到灣區來?這一點上,顧強院長再一次以世界級硅谷科技灣區和東京灣區成功的人才開放政策和灣區服務密度為例,從投資空間、人才引進政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個方面在論壇上與與會專家們進行了觀點上的分享。

除了分析創新和產業交互作用對灣區都市圈建設的影響,在會後專訪中,顧院長也從產業創新角度提出了自己對優化灣區人口結構的三點建議並對灣區未來創新發展進行了展望。他認為,對於如何實現灣區人才優化這一目標,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最容易的是提高灣區環境的承載力和質量,提高地區的宜居水平;但最重要的還是提升灣區在制度和文化層面上的競爭力,尤其是在當下這樣一個開放的國際背景下,中國的大灣區要跟國際全球競爭,能不能集聚全球最一流的人才?怎麼樣去構建一套更適合創新、更適合全球頂尖人才流入大灣區,並能夠實現在全球產業鏈上升級的制度政策?這是我們灣區建設者們必須面對的,長期且艱鉅的任務。

打造世界級創新灣區,智慧型城市群儘管任重道遠,但對於粵港澳灣區的未來發展,顧院長表示充滿自信和期待,除了對大灣區具有的規模體量優勢的看好,更是對灣區創新力和產業發展潛能的信心。對於未來發展,他表示:“我更希望粵港澳大灣區能具有質量優勢、創新優勢,從產業角度來說,未來灣區應重點提升核心競爭力,我個人的觀點還是以開放創新作為根本動力,來打造創新尖峰和產業高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