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撐起“政務綠傘” 不止當好“店小二”

今年2月以來,江蘇各地重大項目推進如火如荼。省政府進行半年一調度,省發改委出臺“四個一”機制,各市縣紛紛出臺創新之舉……工作方法不斷完善、政策環境持續優化,不僅為協調項目推進提供足額馬力,也使項目企業的投資信心與日俱增。

在省發改委主任朱曉明看來,項目既要談得好,還要落得下,謀劃、落地全過程處處體現各級黨委政府的“真功夫”。

當好“店小二”,服務直至“最後一公里”

進駐江蘇大豐風電產業園的這一年,讓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海上風電工程部部長石峻對政府辦事效率有了新的認識。“自打進入園區,有難處隨時可以提,我們的訴求反饋通過專門組建的微信群及時傳遞下來。需要辦的手續,有專人陪我們一起跑。”

江蘇金風科技有限公司的風電實驗中心項目,是今年210個省級重大項目之一。鹽城市大豐區發改委副主任陳偉告訴記者,基層部門直接對口項目企業,需要面對的信息流動較上級部門更加密集,遇到的問題更加具體,這考驗著行政人員的辦事能力。

“基層同志現在普遍壓力大、勁頭足!”泰州市高港區發改委副主任李巧榮感慨。為了將“包辦牆外事、幫辦牆內事”的泰州落戶項目服務標準貫徹到位,他和部門同事沒少跟當地人社局、土地管理局、環保局等部門打交道。“只有把政府的服務質量提上去,項目才拉得上馬、企業才邁得開腳。”

力促重大項目行穩致遠,江蘇省市縣不斷優化措施、完善制度。年初,省發改委推出省級重大項目“四個一”推進機制,即“雙月一評估”“季度一調度”“半年一推進”“年度一考核”,將省委、省政府的重視落實到制度建設層面。放眼各地,無錫制定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全市重大項目推進工作的實施意見》;鹽城將今年作為“產業項目推進年”,採取“單月會辦、雙月觀摩”的項目推進措施,積極探索制定重點產業全產業鏈發展路線圖和重點產業招商地圖;泰州結合該市特點,深化“八個一線”駐點服務;鎮江建立月度重大項目聯席會議制度,出臺“領導掛鉤”推進機制並配套出臺相應考核辦法,同時開創“顏色管理”拉出項目近況清單,對完成進度一目瞭然……

“高效”“創新”“精準”,是多位受訪者向記者描述各地重大項目推進機制時使用的高頻詞,生動體現了黨委政府為項目落地保駕護航直至“最後一公里”的服務理念。“我們將充分運用全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等工具,跟蹤調度項目實施情況,進一步健全重大項目推進機制,推動省市縣三級聯手加強和改善各項服務。”省發改委副主任魏然說。

當穩“督辦員”,全要素推動項目快落地

“經省重大辦梳理彙總,一季度各地和省有關行業部門集中反映的各類困難和問題共32個。其中,用海、用地問題17個;環評、電力等相關建設條件審批問題6個;項目審批問題3個;申請銀行貸款等融資問題3個;資金補助等其他問題3個。”這是今年省發改委關於省重大項目第一季度調度情況報告中,涉及各地各部門反映困難與問題的一段表述。

項目落地的過程,充分檢驗所在區域的投資環境。土地、海洋、資金、勞動用工等要素,決定著項目推進的快慢節奏;由要素制約帶來的問題能否得到妥善、高效的解決,直接影響著項目企業對江蘇投資環境的信心。

在實際項目推進過程中,對各地反映的、期望省裡會辦協調的問題,省領導親自過問。全要素協調共進、全項目發力共推,成為並行不悖的工作理念。為縮短髮現問題、協調問題、解決問題各環節的時間差,在具體工作中突出聯動與統抓,成了對抗要素制約的不二之選、保障項目快速推進的“靈丹妙藥”。

省發改委相關人士在受訪時坦言,項目推進中有些要素制約僅憑地方政府一己之力難以解決,比如海洋資源的利用、部分土地的審批以及鐵路項目的建設等,涉及諸多手續的辦理,有的要省級部門審核,有的甚至要到國家部委報批,於省級層面建立統籌共抓、精準協調的機制勢在必行。今年以來,省發改委推出“四個一”機制,僅第一季度問題解決率就超七成,32個省內各地上報的問題中,24個已初步落實解決。

與此同時,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推進機制日益完善。在泰州高港,經過和要素審批部門的嚴格對接,“容缺審批”使更多具備合法資質卻被“堵”在審批道路上的重大項目得以駛入“快捷通道”。“對於高港區而言,和省市形成合力,在機制上相互補充,加快推進緊迫項目上馬,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李巧榮說。在他的工作回顧裡,為園區項目企業提供服務的“店小二”不好當,輾轉奔波於各要素審批部門的“督辦員”也不輕鬆,正因為做好了其“分內事”,才有了眼下總體項目推進的節節走高。

撐“政務綠傘”,需強化特色產業引領

世界那麼大,為何要把海上風電實驗室項目放在江蘇、落戶鹽城大豐呢?

石峻告訴記者,金風科技風電實驗中心在選址上做出這一區位決定並非偶然——首先,我省各方面要素資源的基礎水平較高,例如我省擁有豐沛的高校人才資源和優厚的社會經濟基礎,鹽城則有天然的海上風電資源與地理交通區位優勢。其次,鹽城現有的產業基礎環境較好,海上風力發電機研發、生產、裝備所需基礎設施相對齊全,海上風電相關產業鏈初現規模,市場正在形成,產業集聚氛圍良好。此外,國家和我省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傾斜以及地方配套性政策的出臺,使不同層級政策之間形成全方位、系統性產業引導體系,為重大項目落戶及其後順利推進撐起“政務綠傘”。

事實上,與後期保障項目快速落地的各項創新政策、機制一樣,前期對項目的科學謀劃,同樣是“政務綠傘”的重要構成。

梳理今年以來重大項目的推進情況,可以發現:由政策引導打造的產業投資環境和彰顯地方所長的特色產業方向,為吸引相關項目提供了良好基礎。而重大項目的加速落地,在量的層面,實現我省加快吸引優質產業項目的總體目標;在質的層面,更使得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空天海洋裝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和能源互聯網等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重大項目加速匯聚。

在此過程中, 政府引導、推進相關產業的招商引資更為精準,各地對適宜自身轉型發展的需求更加清晰。今年5月,鹽城市政府辦就專門發文,要求用足、用好戰略資源,摸清風電、光伏、海岸線、灘塗等各類資源家底,制定資源換產業相關計劃,著力引進一批先進製造業項目。

“江蘇摸出了不少招引優質產業的路子,但在科學謀劃重大項目、真正實現區位產業集成壯大的路上,還有很多事要做。”南京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朱英明指出,當前要務,首先是全面建立健全本省紮實的產業集群基礎,從產業基礎設施和項目配套政策上共同發力,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而產業集群化發展的特質昭示各地,多發展特色產業,有助於吸引產業鏈上相關項目“擇鄰而居”。因此,打造地方特色產業,持續增強產業鏈吸引力,應成為“政務綠傘”的重要構成。(杭春燕 李睿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