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古堡之郭峪古城——罕見的窯洞式蜂窩城牆

郭峪古城 罕見的窯洞式蜂窩城牆

Guoyu Ancient Castle

Featuring the rare cave-style honeycomb wall

太行古堡之郭峪古城——罕見的窯洞式蜂窩城牆

古建專家譽為

中國鄉村第一城

郭峪古城擁有中國北方罕見的窯洞式蜂窩城牆。城中豫樓設有小孔“望遠鏡”和令人稱道的生活設施。2006 年郭峪古建築群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古建專家譽為“中國鄉村第一城”。

郭峪村地處陽城縣東,自古經濟繁榮,文風鼎盛。明清兩代,這個小村一共走出了 18 位舉人和 15 位進士,也出現了一門四進士的科舉世家,民居修建成一時之盛。現仍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 40 院。院落門樓多呈高挑式,斗拱層疊,等級很高。中國著名文物專家羅哲文先生曾為郭峪親筆題詞:“中國民居之瑰寶,雉堞高城郭峪村”。

▼仰望城樓

太行古堡之郭峪古城——罕見的窯洞式蜂窩城牆

明朝末年,郭峪已成為富甲一方的大鎮,居民多達八千餘人。以張鵬雲和陳昌言為代表的兩大家族,官宦累世,門庭顯赫;以王重新為代表的富商巨賈,財力雄厚,聞名四方。富裕的郭峪古鎮又處於戰略要地,自然成了農民軍首選的獵取目標。

郭峪城堡在晉城眾多的古堡中,年齡最小,修築最晚,也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郭峪城堡比皇城相府的河山樓晚修了三年。河山樓挽救了幾百人性命,而郭峪卻遭遇了四次血洗,三千人因此喪命。

▼豫樓高聳,雄踞城中

太行古堡之郭峪古城——罕見的窯洞式蜂窩城牆

關於李自成農民軍攻打郭峪及修建城堡的過程,現存豫樓五層西牆的《煥宇變中自記》碑中,記載得十分詳細。該碑高約 60 釐米,寬約 203 釐米,為當時村中社首王重新所撰。

明崇禎五年(1632)七月十五日,農民軍分兩路向郭峪村襲來。鄉民借寨牆作掩護,用自制神槍火炮奮力還擊。然農民軍人多勢眾,將寨牆轟塌多處,鄉民只好退回寨中。農民軍乘勢將寨圍住,儘管“以吾村堅銳拒敵,現時人心似為可恃也。不意午後雲霧迷漫,大雨淋漓,神槍火炮置之無用,人在房上站立不定,雖有智勇無所施矣。賊乘雨一擁前來,四面圍繞。一村人民,欲逃無門。以十分計之,逃出者僅僅一二分。餘有逃至山溝野地者,又被搜山賊搜出。”農民軍將俘獲的鄉民集中一處,百般拷打,損人耳目,斷人手足,燒人肌膚。五天時間殺傷、燒死、縊樑投井餓死者達千餘。金銀珠玉,罄搶一空。豬羊牛隻,蠶食殆盡。家家戶戶無一物所存,無一物不毀。

太行古堡之郭峪古城——罕見的窯洞式蜂窩城牆

同年十月初八日,農民軍再次進攻郭峪。鄉民們能逃則逃,不能逃的匆忙往煤窯中躲藏,結果“男婦一擁入窯,窯口窄小,踏死九十三口。上佛井則溝窯內亦如此,踏傷男婦五百餘口”,情況悽慘。

▼看家樓閒時觀景,戰時示警

太行古堡之郭峪古城——罕見的窯洞式蜂窩城牆

崇禎六年(1633)四月十六日,農民軍第三次進攻郭峪。進村後不見人之去向,以為奇蹟。及搜見一二人,百般拷問,一一引至洞口,賊尚不敢入,先用布裹乾草,內加硫磺,人言藏火於內,用繩懸在井口中,毒氣薰入洞內,人以中毒,昏迷氣絕。以至“北門外井洞計傷八十餘口,館後井洞計傷數十人,崖上井洞計傷數十人,並吾村之藏於炭窯、礦洞者,共傷三百餘人,苦絕者數家。”這次農民軍劫走不少錢財。二十日,曹文詔領官軍七千,自周村發兵郭峪,分三路斬殺農民軍首級千餘,以為得勝,退至周村慶功。不料農民軍又殺了個回馬槍,第四次打到郭峪,為郭峪遭洗劫中最慘痛的一次。四日中“殺死薰死屍骸滿地。天氣炎熱,臭氣難堪。即有一二未受害者,天降瘟症,不拘男女大小,十傷八九。”劫掠後的村民“無地可避,每日驚慌,晝不敢入戶造飯,腰懸米食;夜不敢解衣歇臥,頭枕乾糧。觀山望火,無一刻安然。”郭峪村一片凋敝之象。

▼固若金湯的由來

太行古堡之郭峪古城——罕見的窯洞式蜂窩城牆

劫後餘生者積極行動起來,社首富商王重新捐銀7000兩,於崇禎八年(1635)正月開工修城,鄉民踴躍籌集白銀萬兩,無錢的以役代捐。不到十個月時間,郭峪城告竣。

▼城牆上城堞密佈

太行古堡之郭峪古城——罕見的窯洞式蜂窩城牆

建成後的郭峪城堡威武雄壯,固若金湯。城牆磚石建造,高 12 米,闊 5.3 米,城周 1400 米,城內面積 17.9 萬平方米。城堞 450 個,東、北、西城門 3 座,設有敵樓 13 座,窩鋪 18 座,東南城開高低水門兩個,城牆上置有城防鐵炮數十門。在內城牆上又增建 3 層 600 餘眼窯洞,居住與防守功能兼而有之,郭峪城因此也被稱為“蜂窩城”。城的中心,有一座 30 多米的高樓,當地鄉民稱之為蜂窩柄。

▼堡內民居,比鄰而居

太行古堡之郭峪古城——罕見的窯洞式蜂窩城牆

明崇禎十年(1637),農民軍又一次佔據陽城南山。儘管局勢緊張,但此時郭峪人卻安穩居於城中,“雖累年凶旱,未至大荒,衣食猶可粗足。”城牆之功,可見一斑。從此,城內居民不論貴賤,比鄰而居,在城牆的保衛下安居樂業,繁衍後代。

五年後,上黨大旱,災民無數。王重新與社首們共同協商,並請風水先生“考極相方,爰宅厥中”,在村中高地上建起一座七層碉樓,稱為“豫樓”,取“豫則安,不豫則殆”之意。“樓縱二丈三尺,橫五間、四丈五尺”,樓基“深而堅,樓牆厚而固”。樓內戰守器械應有盡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樓內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有地道可通往城外。

豫樓可以說是皇城相府河山樓的翻版,但同時又做了局部改進。樓上開設有 4 個火炮射口,設有專門的小孔“望遠鏡”,能清楚觀察百米以外大門口的一切動靜。它既加強了抵禦外侵的工事,同時又用以工代賑的辦法,“以傭工養育饑民數百,為一方保安”。 豫樓雄居城中,登頂可瞭望方圓數十里,一旦戰火燃燒,這裡既是指揮部,也是堡中堡。

▼恩進士院,恩科進士王維時舊居

太行古堡之郭峪古城——罕見的窯洞式蜂窩城牆

侍郎寨建於明崇禎六年 (1633),其平面呈桃形,故得名昭桃寨,是村民為防禦李自成農民軍侵擾而建。張爾素升任侍郎後 , 易名為侍郎寨。侍郎寨周長 600 米,總面積 9100 平方米,分設東、南、西三座寨門,門前均設炮臺。木牌樓門各有一對石獅守護,刻有“山水環繞”門額,更增其氣勢。寨內現存侍郎府主宅院、書房院、廚房院等院落六座。寨東有 100 多米寨牆還保留著原始的風貌。

張家大院是張鵬雲的舊居,建於明天啟至崇禎年間(1621-1644),包括大宅、二宅、三宅、四宅、徐家院、廚房院、小姐院等多處院落,二門為牌樓式門樓。

恩進士院,王維時的舊居,建於清順治二年 (1645),包括“恩進士”的東西兩院和“光昭世澤三個典型的四大八小四合院。院內有房屋 80 間。

老獅院為陳廷敬的祖居,因門前兩座威武石獅而名。由四座結構基本相同並相通的四合院組成,形似棋盤,故又名棋盤院,建於清康熙三年(1664)。院內共有房屋80間。高大宏偉的門樓,門楣上多達三層的木製匾額,被歲月沖刷成黑灰色的門柱與斗拱,書寫著陳氏家族過去的榮耀與滄桑。

▼九開大殿湯帝廟

太行古堡之郭峪古城——罕見的窯洞式蜂窩城牆

下範家院建於清初,三進院落,有房屋 50 間。中間院落為典型的四合院,東西兩邊為偏院。

湯帝廟為九開間大殿,氣勢恢宏,莊重肅穆。廟內飛簷挑角的元代戲臺高達20餘米,中國少有。湯帝廟始建於元代至正年間 (1341-1368),考慮到廟宇對村子的護佑作用,特將廟址選在村西南的坡上,這裡是整個村落的最高點。

徘徊於村內的古老街巷,走在青石鋪就的曲折小巷中,兩側聳立明代舊居和灰白色牆磚,折射出了古村數百年的歷史滄桑。

▼古老街巷,折射出古村數百年滄桑

太行古堡之郭峪古城——罕見的窯洞式蜂窩城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