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看:山是一尊佛 泰山北麓的濟南普門寺遺址尋古

濟南 泰山 銀杏 佛像 建築 佛教 歷史 唐朝 喜雨堂王慶華 2019-04-06

(本文摘自拙作《大靈巖寺》 12、普門幽境 , 轉載請說明)


請注意看:山是一尊佛 泰山北麓的濟南普門寺遺址尋古


請注意看:山是一尊佛

普門幽境

有一段時間,我熱衷於在濟南南部山區轉悠,目的是想尋訪古蹟順便找一處安靜而又樹多的地方建一處房子,以後能在山中住上一些日子。同事中有一位朱先生,他熱情地邀我到他的老家看看。說他的老家又僻靜、又有泉水,而且他的弟弟正好有一處房子想出讓。

“俺老家在南山溝溝裡,再往裡走就沒法走了。村裡有古寺,有兩棵千年老銀杏樹,還有泉水。要說這泉水可有名--是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聖水泉;再往上走,還有地主家的大院,半山上有石碑和三座石佛像••••••”


請注意看:山是一尊佛 泰山北麓的濟南普門寺遺址尋古


於是我找了個機會,在一個陰鬱的天氣和幾位朋友驅車專程去探訪,經過一路上不斷地打聽,才到達他的老家--北道溝村。

剛拐進這條窄窄的山溝時,看到溝崖兩側的破舊居民,我突然有些失望。“這種地方能有什麼像樣的古寺和名勝?”道路很差,汽車有幾次差點拖底。來到一座古井前面的稍微寬敞的空地時發現:這已是路的盡頭,汽車已經無法再往前行駛了! 這個村子確實很安靜,在一條東西方向的山峪西端。村子不大,村民的房子零零散散、高高低低地隨意建在山溝的邊上,我的感覺是村子地處山的陰面,視野不太開闊,並沒有看好這個地方。

​站在古井旁,大致看完了明清的幾方關於建井的石碑記載,又伸頭小心地往深深的井口裡張望。試著好奇地用鐵的軲轆往上提水,雙手捧著喝了一口冰涼、甘冽的井水,煩躁和勞累一下子減去了許多。 古寺在哪裡呢?四周靜的很,連個人影都看不見。從井臺捎北往西有一條用碎石精心鋪成的深深的、依山彎曲、逐漸向上的石巷子。


請注意看:山是一尊佛 泰山北麓的濟南普門寺遺址尋古

石頭鋪就的路面見過不少,與眾不同的是:這裡的路面是用豎立排列的岩石鋪砌的,而不是在別處常見的平鋪。這種排列的鋪法,用石料更多、難度更大,但也就更耐磨、更持久耐用!

沿這條風蝕嚴重的彎曲石路向上,我覺得好像走入了滄桑的歷史之中。


請注意看:山是一尊佛 泰山北麓的濟南普門寺遺址尋古


一面走,一面細看用碎石片建成的古老民房,這種建築工藝當地人俗稱"幹插縫兒"。剛剛攀爬了幾十米,從上面走來一位肩挎糞筐的七十多歲的老者,糞筐裡是從山上割來的新鮮的雜草,兩隻山羊緊緊跟隨在他身後。 他開啟了一個院落的大門,剛想進去時,我喊住了他:"大爺,請問普門寺的舊址在哪裡?" “普門寺?”他略一遲疑,他立即反應過來:“你說的是大銀杏樹那邊,沒多遠!一直往上走就是。”

在一個稍開闊的平臺上,兩株巨大的銀杏樹南北方向相距大約二十幾米的樣子。每棵樹都需要三四個人聯手才能將它合抱過來。據這裡的 村民講,這兩棵銀杏樹是古普門寺門前的樹,而兩數之間稍往裡的地方,便是普門寺的大門。再往上走,在第一個平臺的邊緣,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頹臥亂草中的盤龍碑額,文字已不可辨讀。附近的另外一塊臥地的大石碑的文字僅佔了一小部分-------大意是講某代附近的信眾捐款修正寺院的圍牆。


請注意看:山是一尊佛 泰山北麓的濟南普門寺遺址尋古



請注意看:山是一尊佛 泰山北麓的濟南普門寺遺址尋古


請注意看:山是一尊佛 泰山北麓的濟南普門寺遺址尋古


西、南、北三面全是用頁岩"幹插縫兒"建起的村舍,這些房子都成為普通的百姓住宅,已經無法看到普門寺的規模。我聽連義兄曾介紹過:文革中,有人高舉著大喇叭號召人們拆除寺廟,大塊大塊的平整石料、石碑都被拆除下來,用在村子裡的別處。從周圍的殘垣斷壁,還能看出普門寺往昔的規模。 廟基處,建起一座簡易的小學,另外的地方劃分給幾家村民作為宅基。然而,不但這座小學沒辦下來,就連這幾家住戶的日子過得也不肅靜。於是傳出神神忽忽的話--這裡過去是供神佛的地方,小老百姓能住麼?根本壓不住(這裡的風水)。

​ 居中的一個殘破的院子內,忽然飄出唸佛經的聲音和縷縷青煙。"這舊房子裡仍然有住的人!"我驚奇的走過去,從遮不住人的院牆往裡望:屋門開著,一把很舊的明式圈椅上坐著雙眼低垂的僧人,幾位衣著入時的中年婦女跪在周圍。 這是前些年來的一位外地僧人,已逐漸有了部分信眾。今天好像是佛教中的什麼節日,城裡的信女來送供養並參加佛教儀式。 小小的破院中,舊八仙桌上擺滿了香燭、供果和塑料花束。看到有人來,他們並沒有打招呼。我知趣地走開了,心裡卻總在捉摸那把明式圈椅的樣式。

“普門寺建於唐朝,極盛時有六百個和尚在這裡同時吃飯。後來由於戰火(或其它原因),遭到了破壞。這裡的僧人都遷到了靈巖。老人們傳說‘先有普門,後有靈巖'。” 剛才遇到的老人放下了草和羊後,又跟上來,站在南邊的大銀杏樹下為我們介紹,並適時地推銷“自家產的雞蛋”和“好小米”。

兩棵巨大的銀杏樹的樹蔭和周圍山崖上森竦的雜樹,使這座古寺的遺址顯得格外陰鬱和安靜。樹上落下的銀杏果並不像我們在商店或集市上看到的那麼好!我好奇地撿起落果一聞--臭烘烘的,去除果肉後才是真正的“銀杏果”。 擺弄完銀杏,想洗洗手。老人抬手一指--你到那邊泉子上洗洗。扭頭看時,南側的山崖下竟然有三米見方的古老的泉井,圍著精緻的欄杆。儘管這些欄杆的用的石料都比較大,卻經不住歲月的磨蝕,欄杆上端所雕的飾物或斷、或缺,已無法辨識。用右手輕撫它,讓人聯想到它曾經的輝煌--它曾是幾百位和尚賴以生存和精心保護的水源。


請注意看:山是一尊佛 泰山北麓的濟南普門寺遺址尋古


低頭往泉池中一望,泉水從一尊龍首中流出。或許因為龍首常年浸在泉水中的緣故,保存的比較完整,一眼就能讓人看出是龍的樣子。古泉的形制讓我沉迷良久。

“你們可別小看這個泉!它可是濟南府七十二名泉之一的‘聖水泉'。” 豐沛的泉水從泉池中溢出來,流到了一個長方形廢棄的--原來喂牲口用的石槽內,附近的人用它來洗衣服、洗菜等。 大家熱鬧起來,爭著用這泉水洗臉、洗手、洗水果,用礦泉水瓶子灌滿泉水,準備帶回家••••••

我繞到西側的山崖下,靜靜地讀兩方嵌在崖壁上的石碑,碑文大意是說明朝重建普門寺的情況。 在這條東西向的小山谷裡,普門寺坐西向東,成為山谷不折不扣的盡頭。周圍的植被很豐富,環境又非常的安靜。當年普門寺選址在這裡修建,絕對是難得的清幽的靜修之所。

​ 時間並不太晚,但日頭落在山的背後時,整條山谷立即變得陰暗下來。

“北面的山坡上叫和尚林,是埋和尚的地方;四周還有地叫'皇田',過去都是廟裡的土地;再往上走,更高處的山崖上還有石碑和三尊石佛,你們要感興趣可去看看。” 我徵求了一下朋友們的意見,幾位女士累了,聽說還要往上爬,表示不上去了-----待有機會時,肯定還會再來看看!

​ 順著特別有味道的千年古石板路往山下走時,回頭一望那兩棵大銀杏樹,心裡忽然有一種"滿滿地"感覺--這種感覺讓人安靜,可說不出來。

​ 跨過一條溝上的小"橋"時,看到這護欄竟然是普門寺的舊石質稜柱。上面鏨花楷書刻字:

山環水繞 洞天福地

(注:圖片由作者後補,第一、二圖截自某宣傳品局部)

請注意看:山是一尊佛 泰山北麓的濟南普門寺遺址尋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