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老城:山神廟、大紅牆、半導體廠——康莊街的往事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儘管已經被解放東路攔腰截斷,儘管一部分路面已經被昌邑衚衕吞併,古老的康莊街卻頑強地在吉林市昌邑區存在著。不僅如此,這條街道在新世紀裡向南越過江灣路,一直延伸到松江東路上。今時,人們已經很難從這條遍佈民居的道路看出什麼不尋常的過往,然而翻看歷史,這條街道的變遷竟一直與時代共振,從一個側面反映著吉林人探尋“康莊大道”的艱辛。

吉林老城:山神廟、大紅牆、半導體廠——康莊街的往事

山神廟中的山神並非操蛇武將的形象(圖片取自渡橋新浪博客)

在清代,起自東萊門外,曲折向北的古二道江河道兩岸,多屬於山東昌邑籍移民開墾的菜田,這些移民以種菜、賣菜謀生之餘,也結伴由炮手口渡口過江,進入吉林東部莽莽林海採參、狩獵、淘金、伐木,希望通過勤奮,換取生活的富足。為了對抗密林深處不為人知的重重險厄,讓每次進山都有所收穫,不知何年,在昌邑屯古河道北側的高崗上,老昌邑屯的塊塊菜田間建起了一座山神廟。這座磚瓦到頂的寺廟有堂皇的正殿和精緻的配廡,就規制以及距離城門的距離來看,似乎不是《吉林外紀》中所記載的那座始建於雍正元年的東山神廟。然而不管這山神廟是否擁有正史所肯定的名分,卻成為進山求富的人們重要的祈禱場所。隨著廟堂香火日盛,廟東側、南側出現了越來越寬的田間小徑,其中東側的小徑人煙日稠,到了偽滿前,已經登上當時的地圖和記載之中,小徑名為軼昌衚衕(《吉林市地名詞典》)。軼昌衚衕是後來康莊街的北段,康莊街的南段,也即當時古河道南直抵大灘街(今江灣路)的那段名為康祥街。大灘街乃是吉林城連通東北近代工業發源地——吉林機械局的交通要道,想必道路上激盪的近代化長風已經潤浸到那條山神駐居的古老胡同吧?

祈求神明的護佑或許太過虛妄而並非拓步康莊的正確方式,無論是軼昌衚衕還是康祥街,還是土路依舊,除了如星錯落的房舍外,菜田仍舊是地貌的主角,以至於人們一眼望去很難分辨這裡是城市還是鄉間。直到1935年,這一帶迎來了一次改變城邊農田風貌的契機。那一年,吉林市中心批發市場建成,“位於吉林市原昌邑屯東山神廟上坎,佔地面積7056平方米。經營分為兩個部:一是魚類部,經營鮮魚、介類及食鹽;二是果蔬類部,經營蔬菜、水果等。這是吉林市最早的農副產品批發交易市場,此前的交易主要是在碼頭、專業市場(如糧食、柴草、蔬菜市場)或通過貨棧進行。”(《吉林市工商志》)遺憾的是這次由農業向商業的轉型並不成功,儘管歷史沒有記載,但從這一帶高齡老人的回憶裡,我們幾乎找不到這個市場的任何後續痕跡。在那些8、90歲的老人記憶中,山神廟所在的高崗上坎零星房舍圍繞的是一塊比東側楊家園子更大的菜地。直到50年代初期,給他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還是灌溉菜田的畜力木製絞車(這種絞車在東關地區有好幾架,而山神廟上坎的這架最大。):一匹老馬掛著橫杆,圍繞著一個底盤為木齒輪的圓錐體絞盤打轉,齒輪連接著旁邊水井上樹起的絞架,隨著絞架上掛著的“木製傳送帶”的轉動,十多個水桶輪番從井的深處汲出水來用以灌溉。老人們也還記得這個菜園子裡出產的水蘿蔔最為甜脆。夏天時,菜地的主人會把採摘好的水蘿蔔放在絞車旁的水槽裡沖洗,附近居民即便家中種了水蘿蔔,也願意去這架絞車邊買幾根水靈靈、紫紅色的新蔬,拿回家嚐鮮。

歲月悠悠著到了五十年代初,鞏固人民政權成為中國人民走上康莊大道的前提和基礎。在軼昌衚衕山神廟旁的菜地北側,人們發現被昌邑區建築公司建起的宿舍周圍被圈起了2米多高的紅磚圍牆,圍牆上架起了鐵絲網。紅色圍牆圈起的面積很大:東臨興昌衚衕,西抵軼昌衚衕,北抵寧昌衚衕,南近永昌衚衕西端。1956年一群少年被押解進圍牆裡,圍牆內出現持槍的解放軍日夜站崗看守。《吉林省志-司法志》記載:“吉林省少年管教所始建於1953年……1956年1月按省委指示正式成立吉林省少年管教所……同年5月由長春市遷至吉林市,所址在吉林市昌邑區原建築公司宿舍,有兩層樓方兩座,建築面積1792.20平方米,關押罪犯252名。1957年1月,公安部、教育部聯合發出通知,在長春建立少年犯管教所,收容東北三省和內蒙古東部的少年犯。吉林省少年犯管教所遂於1957年10月15日由吉林市遷回長春市”。雖然正式名稱是少年管教所,可週圍的居民卻一直叫它“少年教養院”,紅磚牆的四周也有了新的地名俗稱——“大紅牆”。

吉林老城:山神廟、大紅牆、半導體廠——康莊街的往事

若非這張書籤,作者甚至懷疑鋼鐵學院是否真的存在

少年犯管教所的遷走並沒有讓山神廟上坎一帶蕭條、沉寂。建國初期的三年恢復建設順利完成後,一五計劃七個大項目落戶吉林市,古老的松花江兩岸進入大規模工業建設時期。而一所名為吉林鋼鐵學院的學校也順勢而生,很快進駐少年犯管教所遺留下來的紅色磚牆內。《吉林省志-冶金志》記載:“1958年,吉林鋼鐵學院成立(地址昌邑區,隸屬吉林市冶金局,分大專和技工兩部),設有鍊鐵、鍊鋼、軋鋼、化驗、電工5個專業,有學生近千人(其中多數為技工班學生)。1959年省教育廳、省冶金局決定停辦不具備辦學條件的吉林冶金學院和吉林鋼鐵學院兩校,將全日制脫產專業班併入長春冶金專科學校有關專業學習”。雖然這所學校存世時間不長,卻給周圍的“孩子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好些年紀在70歲以上的老居民至今都會說起:鋼鐵學院的學生乒乓球打得好,人也文明,從來不會把住在周圍來打球的小孩子們趕走,反而會指導孩子們提高打球技巧,甚至會把自己的專業球拍讓給一些拿木板當球拍的孩子。

那時節,源於建國以來的英雄主義使全社會始終洋溢著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激情,人們似乎不會因為任何路途上遭遇的坎坷而廢棄步入康莊大道的追求。在不斷修正奮鬥方向後,幾經變遷,山神廟上坎的紅磚牆內迎來了一家真正能夠改善民生的企業入駐。“1958年10月27日,經吉林市第一商業局批示,原吉林市鐘錶修配生產合作社正式轉為地方國營吉林市鐘錶製造廠……1962年,遷至(後來的)康莊街71號,總面積4144平方米……1965年12月遷出……”(以上記載出自《吉林市建築志》,錶廠新址即原西關旗務工廠,今龍鼎花園小區。)

紅色磚牆圍起來的區域在這時一分為二,北側樓房為工廠,南側平房變成了宿舍民宅。南北二區的中界變成了道路,東側圍牆也隨即打開了一個豁口與興昌衚衕連接。


就在吉林市鐘錶製造廠搬遷的1965年,古老的軼昌衚衕(已含康祥街)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原來的土路改建為北起維昌街,南至江灣路,長1.1公里,寬6米的渣油路面,道路正式更名為康莊街。二是這一年9月一家名為吉林市半導體器件廠的小型集體企業,借用吉林市錶廠70平方米的浴池進行了試生產,12月份,第一批產品問世(吉林華微電子官網)。錶廠遷走後,半導體器件廠對舊有樓房進行了改擴建,1969年正式更名為吉林市半導體廠。隨著工廠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逐步提高,這個一度不見經傳的工廠逐漸發展為中國北方重要的高科技電子元器件製造廠商,並最終於2001年成功在上交所上市,發展成今天威名遠播的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常有人把歷史的巧合歸結為時運使然,說半導體廠的興起是借了街道改名的運氣,可細究華微電子的發展歷程,人們也看到了征程路上飄蕩過的坎坷與迷茫。在信心、專注、敏睿、堅韌等一系列主觀動因合力下,因時借勢才是康莊大道所需要的成功身姿!

吉林老城:山神廟、大紅牆、半導體廠——康莊街的往事

昌邑公安分局一帶近景,取自百度


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解放東路的修建讓吉林東部徹底改變了偏僻古舊的容顏。新的城市管理理念讓工廠逐漸退出了城市核心區,構建更適宜的人居新城區成為城市發展的時尚。在吉林市半導體廠整體搬遷到豐滿區後,工廠舊址和周圍所有的建築物一起被徹底改造:廠區成為今天的華匯花園小區,廠區南部建成吉林市昌邑公安分局的新辦公樓,山神廟則成為解放東路的一部分……與之前緩慢的小變化不同,康莊街上的景物在短時間內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這世界本來就沒有什麼比變化更加永恆,從矇昧著求神到科學地奮進,探尋康莊的方式也在隨著時代的腳步演進。於是糾結變化反倒無趣——康莊不過是夢想的載體,對康莊之名所孕育奧義的探尋也絕不會輕易停止。

特別鳴謝:

吉林市昌邑區檔案局各位領導、同志的支持鼓勵!

以及北華大學王力先生的悉心釋疑!

本文為優雅的鬍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