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嘉慶帝 即墨 清朝 四川 馬邊 武術 道光 廣東 讀書 膠州 武器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2019-09-14
"
"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明清時期,即墨名人薈萃,賢達輩出,除了當地周、黃、藍、楊、郭等五大世家,還有許多家族,都有傳奇故事。今天來說一位李氏宗族的武探花。

李廷揚(1767~1853),字拱辰,號對坡,出生於清代膠州東北鄉,即如今的即墨七級鎮。李氏家族以武存身,"窮文富武",李氏家族在當地算得上是殷實富裕人家。李廷揚自小聰明過人,體格結實健壯,父親李友仁對他寄予厚望,悉心培養,送他讀書,"四書"、"五經"都有接觸,但是李廷揚更愛兵書謀略,尤其喜歡舞刀弄棒。

李友仁見兒子喜歡武術,也是望子成龍,希望兒子能夠以武職宦,便讓他棄文從武,專心武科。老員外順其所愛,重金聘請知名武師教授,購置了馬匹、刀劍、弓弩等把式器械,還在村頭西南邊荒地開闢了跑馬場地,讓兒子李廷揚悉心練武。

"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明清時期,即墨名人薈萃,賢達輩出,除了當地周、黃、藍、楊、郭等五大世家,還有許多家族,都有傳奇故事。今天來說一位李氏宗族的武探花。

李廷揚(1767~1853),字拱辰,號對坡,出生於清代膠州東北鄉,即如今的即墨七級鎮。李氏家族以武存身,"窮文富武",李氏家族在當地算得上是殷實富裕人家。李廷揚自小聰明過人,體格結實健壯,父親李友仁對他寄予厚望,悉心培養,送他讀書,"四書"、"五經"都有接觸,但是李廷揚更愛兵書謀略,尤其喜歡舞刀弄棒。

李友仁見兒子喜歡武術,也是望子成龍,希望兒子能夠以武職宦,便讓他棄文從武,專心武科。老員外順其所愛,重金聘請知名武師教授,購置了馬匹、刀劍、弓弩等把式器械,還在村頭西南邊荒地開闢了跑馬場地,讓兒子李廷揚悉心練武。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皇帝面前耍大刀,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在父親和家族的支持下,這位小李少爺不僅對三韜六略爛熟於胸,更難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熟。由於臂力驚人,李廷揚最趁手的兵刃是關王大刀。據說,他能舞動百餘斤的大刀,按照比重,清代一斤合今天600克,約一斤二兩,百餘斤的關王大刀著實不輕。

清嘉慶初年的武科,李廷揚以童生身份連過三關,經州、府、院三試合格,得中生員,即俗稱的"武秀才"。嘉慶五年(1800年)十月,他參加省裡鄉試,再高中庚申科武舉,入闈來年辛酉武科會試的資格。

嘉慶六年(1801年)九月,李廷揚帶著夢想來到京師,應考辛酉科武會試。會試內容無非弓馬、步箭及策論三項,李廷揚順利過關,成績優秀全部合格,列為貢生,只待最後一項,由皇帝陛下親自主持的殿試。

嘉慶皇帝親自主持,考場的氣氛還是很緊張的。當日,顒琰在文武大員的簇擁下,來到武科最高考場,開考儀式完畢,主考官令考場主事依次唱名叫進。等輪到李廷揚的名字,他趕緊整整衣冠,拎著那口百餘斤重的關王刀,緩步走上校場。

畢竟是初見皇帝,李廷揚特別慎重。他站穩馬步,深吸一口丹田氣,提刀在手,按照捻熟的套路,快慢有度、難易相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舞動起來,舞到酣暢淋漓處,在場眾人直覺的寒氣拂面、冷氣嗖嗖,都齊聲叫好。

李廷揚也自覺得意,據他觀察,前面一眾考生雖然武藝精熟,但是還到不了他的程度和水平,此次武科殿試前茅穩拿。他本來是聚精會神的演示武藝,卻因為這個念頭放鬆了心神,大刀舞動需要高度集中和力量把控,他這一愰神,刀術正使到上撩一招,長柄在汗津津的手中打滑,登時脫了控制,向前飛出,就要落地。

"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明清時期,即墨名人薈萃,賢達輩出,除了當地周、黃、藍、楊、郭等五大世家,還有許多家族,都有傳奇故事。今天來說一位李氏宗族的武探花。

李廷揚(1767~1853),字拱辰,號對坡,出生於清代膠州東北鄉,即如今的即墨七級鎮。李氏家族以武存身,"窮文富武",李氏家族在當地算得上是殷實富裕人家。李廷揚自小聰明過人,體格結實健壯,父親李友仁對他寄予厚望,悉心培養,送他讀書,"四書"、"五經"都有接觸,但是李廷揚更愛兵書謀略,尤其喜歡舞刀弄棒。

李友仁見兒子喜歡武術,也是望子成龍,希望兒子能夠以武職宦,便讓他棄文從武,專心武科。老員外順其所愛,重金聘請知名武師教授,購置了馬匹、刀劍、弓弩等把式器械,還在村頭西南邊荒地開闢了跑馬場地,讓兒子李廷揚悉心練武。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皇帝面前耍大刀,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在父親和家族的支持下,這位小李少爺不僅對三韜六略爛熟於胸,更難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熟。由於臂力驚人,李廷揚最趁手的兵刃是關王大刀。據說,他能舞動百餘斤的大刀,按照比重,清代一斤合今天600克,約一斤二兩,百餘斤的關王大刀著實不輕。

清嘉慶初年的武科,李廷揚以童生身份連過三關,經州、府、院三試合格,得中生員,即俗稱的"武秀才"。嘉慶五年(1800年)十月,他參加省裡鄉試,再高中庚申科武舉,入闈來年辛酉武科會試的資格。

嘉慶六年(1801年)九月,李廷揚帶著夢想來到京師,應考辛酉科武會試。會試內容無非弓馬、步箭及策論三項,李廷揚順利過關,成績優秀全部合格,列為貢生,只待最後一項,由皇帝陛下親自主持的殿試。

嘉慶皇帝親自主持,考場的氣氛還是很緊張的。當日,顒琰在文武大員的簇擁下,來到武科最高考場,開考儀式完畢,主考官令考場主事依次唱名叫進。等輪到李廷揚的名字,他趕緊整整衣冠,拎著那口百餘斤重的關王刀,緩步走上校場。

畢竟是初見皇帝,李廷揚特別慎重。他站穩馬步,深吸一口丹田氣,提刀在手,按照捻熟的套路,快慢有度、難易相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舞動起來,舞到酣暢淋漓處,在場眾人直覺的寒氣拂面、冷氣嗖嗖,都齊聲叫好。

李廷揚也自覺得意,據他觀察,前面一眾考生雖然武藝精熟,但是還到不了他的程度和水平,此次武科殿試前茅穩拿。他本來是聚精會神的演示武藝,卻因為這個念頭放鬆了心神,大刀舞動需要高度集中和力量把控,他這一愰神,刀術正使到上撩一招,長柄在汗津津的手中打滑,登時脫了控制,向前飛出,就要落地。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比武場上,武器墜地,是無可挽回的失誤。在場的文武大臣、皇親貴胄都大吃一驚,就連在御座上觀看的嘉慶皇帝也叫出聲來,那些待選的武貢生卻是惋惜者有之,樂禍者亦有之。其實何止觀者百態,李廷揚自己心中也毫無防備。他心想要遭。

幸虧平日訓練有素,也虧得大刀沉重,去勢較緩,只見李廷揚伏地一撐,雙腳連環踢出,險些觸地的大刀二次飛起。李廷揚鷂子翻身接過大刀,又繼續演練起來。他這一招動作連貫,姿勢順暢,在他人看來,就像是大刀套路中奪人眼球的討彩招式,全場轟然叫好。

一套大刀演示完畢,李廷揚全身如水洗一般,大半卻是嚇出來的冷汗。李廷揚上前向嘉慶皇帝請禮,皇帝深愛其才,命其平身說話,這在古代已是很高的褒獎。嘉慶問他,"剛才連環飛踢,將大刀捲起的招式,煞是好看,卻不知有個什麼名堂?"

李廷揚聽聞,心說皇帝老倌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也不敢支吾,臨時急就回答說,"草民回稟,適才那一招叫做'珍珠倒捲簾',又叫'鳳凰歸巢',是家傳的關王刀法。"嘉慶皇帝聽罷連連點頭,"好招式,好手段。"

皇帝當時提起案上的御筆朱墨,欽點李廷揚為一甲第三名武科探花郎,賜"進士及第",並恩授二等御前侍衛。李廷揚的功名是穩了,他下場之後,精神放鬆,才覺得雙腳疼痛異常。晚間回到住所,脫下靴子,鞋襪中已被血色侵染,雙腳腳趾皮開肉綻,這都是讓大刀砸的。

實際上,清代武科殿試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三名設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每個考生都要經過弓馬、力量的考試,通過前兩項,還有考"文化課"這一關。清初是考策論,通過問答和作文的形式查考生源素質,一般根據《孫子》等古代兵書作答。李廷揚自幼熟讀兵書策略,自然是不在話下。但是第二試之後,皇帝直接點探花,應該可能性不大。

"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明清時期,即墨名人薈萃,賢達輩出,除了當地周、黃、藍、楊、郭等五大世家,還有許多家族,都有傳奇故事。今天來說一位李氏宗族的武探花。

李廷揚(1767~1853),字拱辰,號對坡,出生於清代膠州東北鄉,即如今的即墨七級鎮。李氏家族以武存身,"窮文富武",李氏家族在當地算得上是殷實富裕人家。李廷揚自小聰明過人,體格結實健壯,父親李友仁對他寄予厚望,悉心培養,送他讀書,"四書"、"五經"都有接觸,但是李廷揚更愛兵書謀略,尤其喜歡舞刀弄棒。

李友仁見兒子喜歡武術,也是望子成龍,希望兒子能夠以武職宦,便讓他棄文從武,專心武科。老員外順其所愛,重金聘請知名武師教授,購置了馬匹、刀劍、弓弩等把式器械,還在村頭西南邊荒地開闢了跑馬場地,讓兒子李廷揚悉心練武。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皇帝面前耍大刀,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在父親和家族的支持下,這位小李少爺不僅對三韜六略爛熟於胸,更難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熟。由於臂力驚人,李廷揚最趁手的兵刃是關王大刀。據說,他能舞動百餘斤的大刀,按照比重,清代一斤合今天600克,約一斤二兩,百餘斤的關王大刀著實不輕。

清嘉慶初年的武科,李廷揚以童生身份連過三關,經州、府、院三試合格,得中生員,即俗稱的"武秀才"。嘉慶五年(1800年)十月,他參加省裡鄉試,再高中庚申科武舉,入闈來年辛酉武科會試的資格。

嘉慶六年(1801年)九月,李廷揚帶著夢想來到京師,應考辛酉科武會試。會試內容無非弓馬、步箭及策論三項,李廷揚順利過關,成績優秀全部合格,列為貢生,只待最後一項,由皇帝陛下親自主持的殿試。

嘉慶皇帝親自主持,考場的氣氛還是很緊張的。當日,顒琰在文武大員的簇擁下,來到武科最高考場,開考儀式完畢,主考官令考場主事依次唱名叫進。等輪到李廷揚的名字,他趕緊整整衣冠,拎著那口百餘斤重的關王刀,緩步走上校場。

畢竟是初見皇帝,李廷揚特別慎重。他站穩馬步,深吸一口丹田氣,提刀在手,按照捻熟的套路,快慢有度、難易相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舞動起來,舞到酣暢淋漓處,在場眾人直覺的寒氣拂面、冷氣嗖嗖,都齊聲叫好。

李廷揚也自覺得意,據他觀察,前面一眾考生雖然武藝精熟,但是還到不了他的程度和水平,此次武科殿試前茅穩拿。他本來是聚精會神的演示武藝,卻因為這個念頭放鬆了心神,大刀舞動需要高度集中和力量把控,他這一愰神,刀術正使到上撩一招,長柄在汗津津的手中打滑,登時脫了控制,向前飛出,就要落地。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比武場上,武器墜地,是無可挽回的失誤。在場的文武大臣、皇親貴胄都大吃一驚,就連在御座上觀看的嘉慶皇帝也叫出聲來,那些待選的武貢生卻是惋惜者有之,樂禍者亦有之。其實何止觀者百態,李廷揚自己心中也毫無防備。他心想要遭。

幸虧平日訓練有素,也虧得大刀沉重,去勢較緩,只見李廷揚伏地一撐,雙腳連環踢出,險些觸地的大刀二次飛起。李廷揚鷂子翻身接過大刀,又繼續演練起來。他這一招動作連貫,姿勢順暢,在他人看來,就像是大刀套路中奪人眼球的討彩招式,全場轟然叫好。

一套大刀演示完畢,李廷揚全身如水洗一般,大半卻是嚇出來的冷汗。李廷揚上前向嘉慶皇帝請禮,皇帝深愛其才,命其平身說話,這在古代已是很高的褒獎。嘉慶問他,"剛才連環飛踢,將大刀捲起的招式,煞是好看,卻不知有個什麼名堂?"

李廷揚聽聞,心說皇帝老倌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也不敢支吾,臨時急就回答說,"草民回稟,適才那一招叫做'珍珠倒捲簾',又叫'鳳凰歸巢',是家傳的關王刀法。"嘉慶皇帝聽罷連連點頭,"好招式,好手段。"

皇帝當時提起案上的御筆朱墨,欽點李廷揚為一甲第三名武科探花郎,賜"進士及第",並恩授二等御前侍衛。李廷揚的功名是穩了,他下場之後,精神放鬆,才覺得雙腳疼痛異常。晚間回到住所,脫下靴子,鞋襪中已被血色侵染,雙腳腳趾皮開肉綻,這都是讓大刀砸的。

實際上,清代武科殿試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三名設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每個考生都要經過弓馬、力量的考試,通過前兩項,還有考"文化課"這一關。清初是考策論,通過問答和作文的形式查考生源素質,一般根據《孫子》等古代兵書作答。李廷揚自幼熟讀兵書策略,自然是不在話下。但是第二試之後,皇帝直接點探花,應該可能性不大。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戎馬疆場四十年,"四世一品"家族榮光

李廷揚授二等御前侍衛沒過多久,即被朝廷選任四川達州營從三品遊擊將軍,又改調提標左營遊擊。嘉慶十三年(1807年),四川土匪猖獗,"峨邊、馬邊夷匪滋事"。總督勒保派副將羅聲皋率兵剿滅,李廷揚奉命隨軍出征,在此戰役中戰功卓著,"(嘉慶)二十一年,擢阜和協副將"。

嘉慶二十三年(1817年),在四川總督蔣攸賢大力保舉李廷揚,認為他"堪勝總兵之任",疏文遞到嘉慶皇帝面前,皇帝認為李廷揚戰功卓著,頗有方略,遂下旨賞戴花翎,擢升廣東高州鎮正二品總兵、署理惠州提督。至道光十年(1830年),李廷揚再奉旨擔任直隸宣化鎮總兵。十七年(1837年)因功加一級錄用。二十年(1840年),李廷揚任浙江衢州鎮總兵。

李廷揚到任浙江衢州,正值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這一年,英軍攻佔浙江定海,遭到了當地軍民拼力抵抗,在浙江定海、鎮江展開拉鋸戰。由於英軍攻勢猛烈,定海得而復失,督辦浙江海防的欽差大臣自殺殉國。面對危急情況,浙江巡撫劉韻珂派員扼守曹娥江,李廷揚則陳兵紹興一帶防務。

關鍵時刻,李廷揚一部的提督餘步雲臨陣逃跑,導致背腹受敵,只得退兵據守。為了彌補兵力不足的缺憾,李廷揚採取"庀守具、清內奸"的政策,招募鄉勇兩萬餘人駐守城池,並"招撫沙匪十麻子投誠效用",他的這些舉措受到很好的效果,清除了內患,提高了士氣,一時軍民心安,協力抗力。英國艦隊在錢塘江流域反覆窺伺,找不到機會,只好退卻。只是這並沒有扭轉鴉片戰爭的整體頹勢,以《南京條約》的簽訂而告終。

"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明清時期,即墨名人薈萃,賢達輩出,除了當地周、黃、藍、楊、郭等五大世家,還有許多家族,都有傳奇故事。今天來說一位李氏宗族的武探花。

李廷揚(1767~1853),字拱辰,號對坡,出生於清代膠州東北鄉,即如今的即墨七級鎮。李氏家族以武存身,"窮文富武",李氏家族在當地算得上是殷實富裕人家。李廷揚自小聰明過人,體格結實健壯,父親李友仁對他寄予厚望,悉心培養,送他讀書,"四書"、"五經"都有接觸,但是李廷揚更愛兵書謀略,尤其喜歡舞刀弄棒。

李友仁見兒子喜歡武術,也是望子成龍,希望兒子能夠以武職宦,便讓他棄文從武,專心武科。老員外順其所愛,重金聘請知名武師教授,購置了馬匹、刀劍、弓弩等把式器械,還在村頭西南邊荒地開闢了跑馬場地,讓兒子李廷揚悉心練武。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皇帝面前耍大刀,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在父親和家族的支持下,這位小李少爺不僅對三韜六略爛熟於胸,更難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熟。由於臂力驚人,李廷揚最趁手的兵刃是關王大刀。據說,他能舞動百餘斤的大刀,按照比重,清代一斤合今天600克,約一斤二兩,百餘斤的關王大刀著實不輕。

清嘉慶初年的武科,李廷揚以童生身份連過三關,經州、府、院三試合格,得中生員,即俗稱的"武秀才"。嘉慶五年(1800年)十月,他參加省裡鄉試,再高中庚申科武舉,入闈來年辛酉武科會試的資格。

嘉慶六年(1801年)九月,李廷揚帶著夢想來到京師,應考辛酉科武會試。會試內容無非弓馬、步箭及策論三項,李廷揚順利過關,成績優秀全部合格,列為貢生,只待最後一項,由皇帝陛下親自主持的殿試。

嘉慶皇帝親自主持,考場的氣氛還是很緊張的。當日,顒琰在文武大員的簇擁下,來到武科最高考場,開考儀式完畢,主考官令考場主事依次唱名叫進。等輪到李廷揚的名字,他趕緊整整衣冠,拎著那口百餘斤重的關王刀,緩步走上校場。

畢竟是初見皇帝,李廷揚特別慎重。他站穩馬步,深吸一口丹田氣,提刀在手,按照捻熟的套路,快慢有度、難易相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舞動起來,舞到酣暢淋漓處,在場眾人直覺的寒氣拂面、冷氣嗖嗖,都齊聲叫好。

李廷揚也自覺得意,據他觀察,前面一眾考生雖然武藝精熟,但是還到不了他的程度和水平,此次武科殿試前茅穩拿。他本來是聚精會神的演示武藝,卻因為這個念頭放鬆了心神,大刀舞動需要高度集中和力量把控,他這一愰神,刀術正使到上撩一招,長柄在汗津津的手中打滑,登時脫了控制,向前飛出,就要落地。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比武場上,武器墜地,是無可挽回的失誤。在場的文武大臣、皇親貴胄都大吃一驚,就連在御座上觀看的嘉慶皇帝也叫出聲來,那些待選的武貢生卻是惋惜者有之,樂禍者亦有之。其實何止觀者百態,李廷揚自己心中也毫無防備。他心想要遭。

幸虧平日訓練有素,也虧得大刀沉重,去勢較緩,只見李廷揚伏地一撐,雙腳連環踢出,險些觸地的大刀二次飛起。李廷揚鷂子翻身接過大刀,又繼續演練起來。他這一招動作連貫,姿勢順暢,在他人看來,就像是大刀套路中奪人眼球的討彩招式,全場轟然叫好。

一套大刀演示完畢,李廷揚全身如水洗一般,大半卻是嚇出來的冷汗。李廷揚上前向嘉慶皇帝請禮,皇帝深愛其才,命其平身說話,這在古代已是很高的褒獎。嘉慶問他,"剛才連環飛踢,將大刀捲起的招式,煞是好看,卻不知有個什麼名堂?"

李廷揚聽聞,心說皇帝老倌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也不敢支吾,臨時急就回答說,"草民回稟,適才那一招叫做'珍珠倒捲簾',又叫'鳳凰歸巢',是家傳的關王刀法。"嘉慶皇帝聽罷連連點頭,"好招式,好手段。"

皇帝當時提起案上的御筆朱墨,欽點李廷揚為一甲第三名武科探花郎,賜"進士及第",並恩授二等御前侍衛。李廷揚的功名是穩了,他下場之後,精神放鬆,才覺得雙腳疼痛異常。晚間回到住所,脫下靴子,鞋襪中已被血色侵染,雙腳腳趾皮開肉綻,這都是讓大刀砸的。

實際上,清代武科殿試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三名設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每個考生都要經過弓馬、力量的考試,通過前兩項,還有考"文化課"這一關。清初是考策論,通過問答和作文的形式查考生源素質,一般根據《孫子》等古代兵書作答。李廷揚自幼熟讀兵書策略,自然是不在話下。但是第二試之後,皇帝直接點探花,應該可能性不大。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戎馬疆場四十年,"四世一品"家族榮光

李廷揚授二等御前侍衛沒過多久,即被朝廷選任四川達州營從三品遊擊將軍,又改調提標左營遊擊。嘉慶十三年(1807年),四川土匪猖獗,"峨邊、馬邊夷匪滋事"。總督勒保派副將羅聲皋率兵剿滅,李廷揚奉命隨軍出征,在此戰役中戰功卓著,"(嘉慶)二十一年,擢阜和協副將"。

嘉慶二十三年(1817年),在四川總督蔣攸賢大力保舉李廷揚,認為他"堪勝總兵之任",疏文遞到嘉慶皇帝面前,皇帝認為李廷揚戰功卓著,頗有方略,遂下旨賞戴花翎,擢升廣東高州鎮正二品總兵、署理惠州提督。至道光十年(1830年),李廷揚再奉旨擔任直隸宣化鎮總兵。十七年(1837年)因功加一級錄用。二十年(1840年),李廷揚任浙江衢州鎮總兵。

李廷揚到任浙江衢州,正值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這一年,英軍攻佔浙江定海,遭到了當地軍民拼力抵抗,在浙江定海、鎮江展開拉鋸戰。由於英軍攻勢猛烈,定海得而復失,督辦浙江海防的欽差大臣自殺殉國。面對危急情況,浙江巡撫劉韻珂派員扼守曹娥江,李廷揚則陳兵紹興一帶防務。

關鍵時刻,李廷揚一部的提督餘步雲臨陣逃跑,導致背腹受敵,只得退兵據守。為了彌補兵力不足的缺憾,李廷揚採取"庀守具、清內奸"的政策,招募鄉勇兩萬餘人駐守城池,並"招撫沙匪十麻子投誠效用",他的這些舉措受到很好的效果,清除了內患,提高了士氣,一時軍民心安,協力抗力。英國艦隊在錢塘江流域反覆窺伺,找不到機會,只好退卻。只是這並沒有扭轉鴉片戰爭的整體頹勢,以《南京條約》的簽訂而告終。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的兩年之後,李廷揚遭遇了來自廟堂中的壓力,朝廷安排人員到寧波、鎮江、定海調查戰事失利的責任,"各員弁以廷揚臨陣受傷,請免置議",下屬的求情沒有被上差採納。不久,朝廷頒佈調查結論,"總兵李廷揚未能指出受傷何處,著革職,交刑部復其情節輕重分別治罪,尋譴戌新疆"。下屬說受傷,卻指不出兩年前的傷在哪裡,就為此李廷揚被革職,發配新疆受苦。

李廷揚在新疆見到了革職的"虎門銷煙"英雄、兩廣總督林則徐。當時在伊犁將軍布彥泰的號召下,全疆實行"興治屯田"的政策,委任林則徐全權辦理。林則徐請李廷揚協辦墾荒屯田事宜,三兩年時間即墾田三萬七千餘頃,成果顯著。後經伊犁將軍布彥泰保奏,道光二十五年(1848年)李廷揚與林則徐釋免回鄉。

李廷揚仕途四十餘年,歷經乾嘉盛世,轉為道光孱弱多事,農民起義頻發,英法列強入寇,他憑藉自己的武藝和才幹,為清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咸豐三年(1853年),他病逝於膠州東北鄉(即墨七級西南村)老宅。

李廷揚長子李維翰,按清代制度,於道光元年(1821年)蔭授兵部正六品主事,後累遷內閣侍讀學士、宗人府丞、兵部右侍部、禮部左侍部,實錄館副總裁,刑部左侍郎,敕授從一品榮祿大夫,晉封正一品光祿大夫,元配郭氏誥封一品夫人。依照清代"一品褒贈三代"的規定,李維翰之父李廷揚、祖父李友仁、曾祖李元福皆褒贈正一品,加上李維翰本人,李氏宗族號稱"四世一品"。

【後記】仕途之風雲變幻總是不可預料,如李廷揚的能力資歷,且受到最高統治者和地方大員的傾力推薦,本應當有很好的歸宿,卻在一次戰役中,因同僚做了逃兵而受到連累,遭到了革職流放的處罰。但是仍然有許多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對文武官宦趨之若鶩,縱有荊棘溝壑也一往無前,豈不知高泉林下也有高士,功名利祿不過一時煙雲而已。

"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明清時期,即墨名人薈萃,賢達輩出,除了當地周、黃、藍、楊、郭等五大世家,還有許多家族,都有傳奇故事。今天來說一位李氏宗族的武探花。

李廷揚(1767~1853),字拱辰,號對坡,出生於清代膠州東北鄉,即如今的即墨七級鎮。李氏家族以武存身,"窮文富武",李氏家族在當地算得上是殷實富裕人家。李廷揚自小聰明過人,體格結實健壯,父親李友仁對他寄予厚望,悉心培養,送他讀書,"四書"、"五經"都有接觸,但是李廷揚更愛兵書謀略,尤其喜歡舞刀弄棒。

李友仁見兒子喜歡武術,也是望子成龍,希望兒子能夠以武職宦,便讓他棄文從武,專心武科。老員外順其所愛,重金聘請知名武師教授,購置了馬匹、刀劍、弓弩等把式器械,還在村頭西南邊荒地開闢了跑馬場地,讓兒子李廷揚悉心練武。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皇帝面前耍大刀,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在父親和家族的支持下,這位小李少爺不僅對三韜六略爛熟於胸,更難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熟。由於臂力驚人,李廷揚最趁手的兵刃是關王大刀。據說,他能舞動百餘斤的大刀,按照比重,清代一斤合今天600克,約一斤二兩,百餘斤的關王大刀著實不輕。

清嘉慶初年的武科,李廷揚以童生身份連過三關,經州、府、院三試合格,得中生員,即俗稱的"武秀才"。嘉慶五年(1800年)十月,他參加省裡鄉試,再高中庚申科武舉,入闈來年辛酉武科會試的資格。

嘉慶六年(1801年)九月,李廷揚帶著夢想來到京師,應考辛酉科武會試。會試內容無非弓馬、步箭及策論三項,李廷揚順利過關,成績優秀全部合格,列為貢生,只待最後一項,由皇帝陛下親自主持的殿試。

嘉慶皇帝親自主持,考場的氣氛還是很緊張的。當日,顒琰在文武大員的簇擁下,來到武科最高考場,開考儀式完畢,主考官令考場主事依次唱名叫進。等輪到李廷揚的名字,他趕緊整整衣冠,拎著那口百餘斤重的關王刀,緩步走上校場。

畢竟是初見皇帝,李廷揚特別慎重。他站穩馬步,深吸一口丹田氣,提刀在手,按照捻熟的套路,快慢有度、難易相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的舞動起來,舞到酣暢淋漓處,在場眾人直覺的寒氣拂面、冷氣嗖嗖,都齊聲叫好。

李廷揚也自覺得意,據他觀察,前面一眾考生雖然武藝精熟,但是還到不了他的程度和水平,此次武科殿試前茅穩拿。他本來是聚精會神的演示武藝,卻因為這個念頭放鬆了心神,大刀舞動需要高度集中和力量把控,他這一愰神,刀術正使到上撩一招,長柄在汗津津的手中打滑,登時脫了控制,向前飛出,就要落地。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比武場上,武器墜地,是無可挽回的失誤。在場的文武大臣、皇親貴胄都大吃一驚,就連在御座上觀看的嘉慶皇帝也叫出聲來,那些待選的武貢生卻是惋惜者有之,樂禍者亦有之。其實何止觀者百態,李廷揚自己心中也毫無防備。他心想要遭。

幸虧平日訓練有素,也虧得大刀沉重,去勢較緩,只見李廷揚伏地一撐,雙腳連環踢出,險些觸地的大刀二次飛起。李廷揚鷂子翻身接過大刀,又繼續演練起來。他這一招動作連貫,姿勢順暢,在他人看來,就像是大刀套路中奪人眼球的討彩招式,全場轟然叫好。

一套大刀演示完畢,李廷揚全身如水洗一般,大半卻是嚇出來的冷汗。李廷揚上前向嘉慶皇帝請禮,皇帝深愛其才,命其平身說話,這在古代已是很高的褒獎。嘉慶問他,"剛才連環飛踢,將大刀捲起的招式,煞是好看,卻不知有個什麼名堂?"

李廷揚聽聞,心說皇帝老倌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也不敢支吾,臨時急就回答說,"草民回稟,適才那一招叫做'珍珠倒捲簾',又叫'鳳凰歸巢',是家傳的關王刀法。"嘉慶皇帝聽罷連連點頭,"好招式,好手段。"

皇帝當時提起案上的御筆朱墨,欽點李廷揚為一甲第三名武科探花郎,賜"進士及第",並恩授二等御前侍衛。李廷揚的功名是穩了,他下場之後,精神放鬆,才覺得雙腳疼痛異常。晚間回到住所,脫下靴子,鞋襪中已被血色侵染,雙腳腳趾皮開肉綻,這都是讓大刀砸的。

實際上,清代武科殿試分三等,稱為"三甲"。一甲三名設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每個考生都要經過弓馬、力量的考試,通過前兩項,還有考"文化課"這一關。清初是考策論,通過問答和作文的形式查考生源素質,一般根據《孫子》等古代兵書作答。李廷揚自幼熟讀兵書策略,自然是不在話下。但是第二試之後,皇帝直接點探花,應該可能性不大。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戎馬疆場四十年,"四世一品"家族榮光

李廷揚授二等御前侍衛沒過多久,即被朝廷選任四川達州營從三品遊擊將軍,又改調提標左營遊擊。嘉慶十三年(1807年),四川土匪猖獗,"峨邊、馬邊夷匪滋事"。總督勒保派副將羅聲皋率兵剿滅,李廷揚奉命隨軍出征,在此戰役中戰功卓著,"(嘉慶)二十一年,擢阜和協副將"。

嘉慶二十三年(1817年),在四川總督蔣攸賢大力保舉李廷揚,認為他"堪勝總兵之任",疏文遞到嘉慶皇帝面前,皇帝認為李廷揚戰功卓著,頗有方略,遂下旨賞戴花翎,擢升廣東高州鎮正二品總兵、署理惠州提督。至道光十年(1830年),李廷揚再奉旨擔任直隸宣化鎮總兵。十七年(1837年)因功加一級錄用。二十年(1840年),李廷揚任浙江衢州鎮總兵。

李廷揚到任浙江衢州,正值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這一年,英軍攻佔浙江定海,遭到了當地軍民拼力抵抗,在浙江定海、鎮江展開拉鋸戰。由於英軍攻勢猛烈,定海得而復失,督辦浙江海防的欽差大臣自殺殉國。面對危急情況,浙江巡撫劉韻珂派員扼守曹娥江,李廷揚則陳兵紹興一帶防務。

關鍵時刻,李廷揚一部的提督餘步雲臨陣逃跑,導致背腹受敵,只得退兵據守。為了彌補兵力不足的缺憾,李廷揚採取"庀守具、清內奸"的政策,招募鄉勇兩萬餘人駐守城池,並"招撫沙匪十麻子投誠效用",他的這些舉措受到很好的效果,清除了內患,提高了士氣,一時軍民心安,協力抗力。英國艦隊在錢塘江流域反覆窺伺,找不到機會,只好退卻。只是這並沒有扭轉鴉片戰爭的整體頹勢,以《南京條約》的簽訂而告終。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的兩年之後,李廷揚遭遇了來自廟堂中的壓力,朝廷安排人員到寧波、鎮江、定海調查戰事失利的責任,"各員弁以廷揚臨陣受傷,請免置議",下屬的求情沒有被上差採納。不久,朝廷頒佈調查結論,"總兵李廷揚未能指出受傷何處,著革職,交刑部復其情節輕重分別治罪,尋譴戌新疆"。下屬說受傷,卻指不出兩年前的傷在哪裡,就為此李廷揚被革職,發配新疆受苦。

李廷揚在新疆見到了革職的"虎門銷煙"英雄、兩廣總督林則徐。當時在伊犁將軍布彥泰的號召下,全疆實行"興治屯田"的政策,委任林則徐全權辦理。林則徐請李廷揚協辦墾荒屯田事宜,三兩年時間即墾田三萬七千餘頃,成果顯著。後經伊犁將軍布彥泰保奏,道光二十五年(1848年)李廷揚與林則徐釋免回鄉。

李廷揚仕途四十餘年,歷經乾嘉盛世,轉為道光孱弱多事,農民起義頻發,英法列強入寇,他憑藉自己的武藝和才幹,為清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咸豐三年(1853年),他病逝於膠州東北鄉(即墨七級西南村)老宅。

李廷揚長子李維翰,按清代制度,於道光元年(1821年)蔭授兵部正六品主事,後累遷內閣侍讀學士、宗人府丞、兵部右侍部、禮部左侍部,實錄館副總裁,刑部左侍郎,敕授從一品榮祿大夫,晉封正一品光祿大夫,元配郭氏誥封一品夫人。依照清代"一品褒贈三代"的規定,李維翰之父李廷揚、祖父李友仁、曾祖李元福皆褒贈正一品,加上李維翰本人,李氏宗族號稱"四世一品"。

【後記】仕途之風雲變幻總是不可預料,如李廷揚的能力資歷,且受到最高統治者和地方大員的傾力推薦,本應當有很好的歸宿,卻在一次戰役中,因同僚做了逃兵而受到連累,遭到了革職流放的處罰。但是仍然有許多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對文武官宦趨之若鶩,縱有荊棘溝壑也一往無前,豈不知高泉林下也有高士,功名利祿不過一時煙雲而已。

即墨故事|即墨李廷揚,武科殿試險些失手,一腳踢出個武探花

(頭條號"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限於學識,本篇圖文參考資料,均來源互聯網公眾網絡,侵權即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