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縣教研機構面臨的困境

教育 楊永厚說教育 2018-12-16
區縣教研機構面臨的困境

區縣教研機構是指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它的主要職能是“研究、指導、管理、服務。”一般區縣教研室是隸屬於教育局管理的事業單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區縣教研室在推進課程改革,開展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區縣教育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受到基層中小學的普遍歡迎,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肯定。

但是,由於歷史遺留和現實多種原因,特別是在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新形勢下,區縣教研機構自身生存、發展處於困境,改革創新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職能發揮遇到多重阻力,令人憂慮。

一是定位模糊不準確。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廳有關文件條件條例規定,區縣教學研究室主要是從事區域內基礎教育教學的研究指導及管理,職能內容涉及到中小學教學領域的多個方面。但由於多種原因,區縣教研室的定位至今模糊不清,有的區縣把教研室當做教育的教育局的科室單位單位來管理使用,突出行政性;許多教育行政管理的事務交由教研室承擔,各種檢查評比,都要教研室來參與,教研室自身的研究職能被弱化。有多區縣教研室對自身的定位認識不正確,把主要精力放於中小學教學的檢測、檢查上,圍著考試打轉轉,成了應試教育的考試機構。有的區縣教研究室整年忙於日常雜務的應付,忽視了對課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對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對校本教研如何推進的研究和對科研課題的實驗研究,把教研室變成的一般的事務機構。

二是編制不足力量弱。依據中小學教學研究工作的特點和實際,教育部及省級教育管理部門也曾誠下發文件作出規定,或按區縣人口總數比例編制教研員,或按中小學學科設置配備教研員,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流於形式或根本沒有落實。現在有相當部分區縣的教研室從在冊人員數量上看編制不少,實際從事教學研究工作的只佔不到一半,更多的則是教育局借調的或教育局非公務員身份的幹部。這些人佔據教研室的編制,而教研員人數嚴重不足,,有的區縣只有七、八名教研員,連中小學學科也滿足不了。正是由於編制的原因,致使目前在區縣就還是中從事教學研究的人員過少,研究力量過弱,只能應付日常性工作,根本無力從事研究工作。

三是經費緊缺難支撐。儘管上級多次發文,要求各級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要按照比例下撥研究經費,但這只是一紙空文。可以說目前區縣教研室百分之九十的沒有得到縣級政府的經費支持,研究經費沒有,日程運轉經費也無,致使許多區縣教研機構過著“等米下鍋”的困難生活。出於無奈,不少教研室就只有自己“找米下鍋”,自行想法解決籌措,或組織期中、期末考試,或其他競賽等收取一些費用,勉強維繫生計。由於經費十分緊缺,嚴重影響了日常教學研究工作的開展,上級組織的收費教研會議、活動無法參加,外出學習考察無法安排,教研員的培訓提高難以實現。

四是設施簡陋條件差。隨著國家隊基礎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現在中小學的教學是設施設備到極大改善,現代教育技術裝備也逐漸到位,現代化教學手段普遍應用,而目前各區縣教研室由於經費支持不夠,自身又無法籌措,致使教研室的辦公研究設施設備遠遠落後以中小學,嚴重製約了教研工作的開展。許多新型的教學、教研、培訓項目無法進行,教研工作效率極低下。

五是管理落後行政化。由於現實中的許多無奈,本來屬於研究個性鮮明、專業化突出的研究機構,管理出現簡單、落後和行重化傾向。區縣配備任命的教研室領導,真正從科學管理的角度出發,考慮專業性特點的很少,一般都是從基層中小學領導或局內科室轉任安排的較多,這些人大多有從事行政領導的閱歷經驗,但教學研究專業理論等相對較弱,讓這些人管理專業研究機構,一部分人經過一段時間較快適應,多數不願意把主要精力經用於專業發展上,沿用政管理,使教研機構的職能難以很好發揮。

區縣教研機構面臨的困境

六是難以作為無成果。受多種部不利因素的制約和條件的限制,目前區縣一些教研機構的本質職能正在弱化或扭曲。中小學教研領域中出現的許多現實問題難以及時解決,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存在的難題無人去攻克破解。教育科研工作很難規範化開展,提升質量的新方法、新措施因缺乏研究而長期困擾中小學。從近幾年來國家省市組織舉行的教學教研成果評選中也,極少看到區縣級有價值、有影響的成果,這足於表明區縣教研機構目前的研究狀況和水平。

除上述問題之外,在區縣教研機構中缺乏激勵機制和人員流動等,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望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並能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未經本人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