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萬共享單車成市民出行選項 單車道究竟該如何“發育”惹關注

交通 自行車 騎行 城市規劃 大洋網 2017-06-10
數十萬共享單車成市民出行選項 單車道究竟該如何“發育”惹關注

廣州投放的共享單車約二三十萬輛。廣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攝

數十萬共享單車成市民出行選項 單車道究竟該如何“發育”惹關注

在廣州大橋南,一條自行車道突然斷頭。廣報全媒體記者楊耀燁攝

大洋網訊 騎著共享單車上下班,既不用受搭地鐵之擠,也不用受開車擁堵之苦,似乎頗為愜意。但隨著騎自行車出行的人越來越多,廣州城區內自行車道不足、設置不規範等問題日益顯現。有些自行車道時有時無,有些自行車道會突然“瘦身”變窄到只有一米多,有些自行車道劃在了人行道中間……這都是騎車人日常遇到的問題。

有數據顯示,廣州共享單車的投放數量已有二三十萬輛,那麼自行車道究竟應該怎樣設置?未來又有哪些規劃呢?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騎行體驗一

起義路:自行車道突然“隱身” 無路可騎

記者從越秀區起義路到海珠廣場騎行。由於位處老城區,車道原本就很窄,周圍小商家又很多,一路上有許多小貨車、私家車任性地“鳩佔鵲巢”,碰到紅燈情況時情況更甚。在剛騎車300多米時,自行車道竟突然“隱身”了,需要下來推車穿過一個人行道才能前行;而快接近海珠廣場時有一個環島,雖然環島只有五六十米,但由於並未設置自行車道,自行車不得不混在行人、機動車中間,騎起來有點危險。

從起義路到海珠廣場不過900米左右的騎行距離,其間自行車道多次“瘦身”到只有一米多甚至“隱身”,導航顯示5分鐘的騎行路程,由於路況複雜記者用了8分多鐘。

騎行體驗二

黃埔大道:路況複雜 自行車道被“擠走”

記者在天河區的黃埔大道騎行時也遇到類似的問題,這一騎行路段附近既有立交橋、隧道,又有過街天橋、大學出入口,路況比較複雜,自行車道經常被“排擠”,騎著騎著自行車道就“不見了”,或被合併到機動車道,而黃埔大道西有一處立交橋更是行人、機動車、單車混雜,尤其早晚高峰時單車不僅成了“堵因”更面臨與機動車搶道的危險。

騎行體驗三

濱江路:自行車道劃在人行道中間

海珠區濱江路從洲頭咀公園到廣州大橋大約七八公里的路段,是珠江兩岸體現廣州老城魅力的精華所在,每天有很多市民、遊客在此散步。但記者親身體驗發現,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濱江路人行道上可謂險象環生。

夏日的傍晚七八時是市民飯後散步的好時機,但寬敞的濱江路人行道上擁擠不堪,騎共享單車的人從各個不同方向出現,行人要左躲右避。經常在濱江路上慢跑的王女士說:“過去濱江路很適合慢跑,不僅風景好,人行道也寬敞。但這半年來,濱江路人行道上多了好多騎自行車的人。”

記者發現,濱江路上其實在機動車道旁劃有1米多寬的自行車道,不過幾乎沒人使用;奇怪的是,在人行道中間同樣劃有自行車道,約1.5寬。幾乎所有騎車人都在人行道上隨意騎行,並不按照劃定的自行車道騎。對此,有在江邊散步的市民表示,相對於汽車,騎自行車的人是弱勢,安全無法保障;但相對於自行車,行人就成了弱勢,有些年輕人甚至晚上在人行道上飆自行車,非常危險。

政府規章:1米多寬的自行車道不符合規範

自行車道究竟應該怎麼設置才符合規範呢?記者查詢發現,目前從規劃角度指導廣州市政道路設置自行車道的技術規範包括《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GB50220-95)》《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導則》。根據2014年出臺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導則》,除城市快速路主路外,各等級城市道路應設置自行車道。

對此,廣州市住建委有關負責人也明確表示,未來廣州所有新改擴建的過江橋樑都將設自行車道;不僅如此,市國土規劃委有關負責人也透露,目前從規劃層面已為慢行交通預留了充足發展空間。對於新建的城市幹道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道路(如景觀路、綠道等),原則上均要求設置有獨立的自行車道,並根據實際的交通需求,保證自行車道有足夠的寬度。

此外,今年5月22日,國家層面對共享單車的“頂層設計”出爐,國家交通部等10部門起草了《關於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並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覆蓋瞭如何規範發展共享單車的多個方面,其中也明確提出:各城市要積極推進自行車道建設,糾正佔用非機動車道等違法行為。

那麼,自行車道又需要多寬才符合規範呢?《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設計導則》中也有非常詳細的規定,根據主幹路、次幹路、支路的不同,以及道路等級的區別,該設計導則對於新建道路的自行車道寬度給出的推薦值是2.5米到6米之間。很明顯,1米多寬的自行車道不符合規範。

未來規劃:步行是廣州最基本、綠色的出行方式

廣州在各層次的規劃編制以及規劃審批中都十分重視慢行交通的規劃。在詳細分析廣州市慢行交通現狀特點及借鑑國內外優秀經驗成果基礎上,明確步行在廣州城市交通的功能定位為最基本、綠色的出行方式,其他交通方式的基礎,休閒健身的方式;騎自行車則作為中短距離出行、公共交通接駁為主、休閒健身的方式。

據悉,廣州市慢行交通系統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建立一個適宜步行和對自行車友好的城市,為市民提供一個“連續、便捷、安全、舒適”的出行環境,並根據分區發展策略的要求制定了與廣州實際相結合的步行與自行車交通規劃設計指引。記者同時瞭解到,近期,廣州還召開了“規範我市共享單車管理工作專題會議”,結合目前共享單車發展態勢,再次對慢行規劃成果內容進行深化完善,以作為開展下一階段詳細設計及實施規劃的依據。與此同時,市住建委和市國規委組織編制的《廣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設計手冊》預計將於今年出爐,其中對自行車道的設置有更詳盡的規定。

對於新區、新建道路,設置符合規範的自行車道並不是難事。但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已經建成的區域、特別是老城區,受用地等條件制約,自行車道及停車設施均存在不盡完善之處。對此,專家建議道路建設主管部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科學合理制定建設計劃,確保城市規劃得到落實,如結合現有道路的維修和改造,逐步推進和完善現有道路的自行車道系統;此外,還應充分利用廣州老城進行城市更新、微改造的機會,完善老城區的慢行系統,合理設置自行車道。

加強管理:文明騎行規範停車已有章可循

除了加快自行車配套設施的建設外,加強對共享單車的管理,提倡文明騎行也至關重要。實際上,早在國家出臺頂層設計之前,今年3月廣州市交委就聯合市公安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城管委正式發佈了《廣州市中心城區城市道路自行車停放區設置技術導則》,明確在中心六區城市道路紅線範圍內設置“自行車停放區”。

目前廣州中心城區大部分寫字樓、小區、校園等區域附近的自行車停放都有了和機動車一樣的“P牌”、標示標線以及禁停標誌,想要找停車位並不難。記者走訪中發現,全市自行車停放區也充分利用綠化帶、地鐵站口後側、人行天橋及高架橋下等空間快速鋪開,重點圍繞公共交通網絡節點靈活布點,方便市民踩單車接駁公共交通。隨後市文明辦、市交委又聯合發佈了引導市民文明騎乘的視頻《文明讓騎車更美好》,引導廣州市民遵守在自行車道內安全騎車、車籃不載人、12歲以下不騎車、文明停放、愛護車輛等文明行為。

繼共享單車的國家“頂層設計”出爐後,5月下旬五家在廣州運營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企業(摩拜單車、OFO、小鳴單車、優拜單車)在市交委的見證下,共同簽署了《互聯網租賃自行車企業自律公約》。市交委透露,廣州有關鼓勵、引導行業規範管理指導意見的制訂工作正加緊推進,並與國家層面有關意見做好對接。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杜娟、劉冉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