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擴城 龍泉郫都等也是中心城區

交通 經濟 蘇州工業園區設計 金融 華西都市報 2017-07-16
成都擴城 龍泉郫都等也是中心城區

製圖楊仕成

雙城時代:成都決定打破圈層結構,將中心城區範圍擴大至原一二圈層的11個行政區加高新區、天府新區,形成“中心城區+郊區新城”的空間層次。

重塑產業經濟地理,打造有機融合、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鏈生態圈,成都遵循城市發展規律,按照城鄉規劃法優化城鄉空間佈局,決定打破圈層結構。

為何破?

到2030年人口突破2200萬

城市需要優化

打破圈層結構,讓成都人的生活更加舒適,工作更加舒心。產業過度集中必然導致人口過度聚集。截至2016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達2030萬,三個圈層的經濟結構和環形交通組織方式帶來了一系列城市病。

交通潮汐式循環突出,跨區域、大規模、長距離的通勤交通需求,加劇了早晚高峰時段城市交通擁堵;產業同質化競爭嚴重,機械製造、食品飲料、電子信息產業園區同質化率分別達到47%、34%、28%;空間資源配置不均衡,一二三圈層國土開發強度分別為84.8%、35.1%、13.8%,人口密度分別為10388人、1172人、543人,一圈層核心區人口密度甚至達到1.4萬人,而三圈層仍處於人口淨流出階段。園區生活配套不完善,宜居水平不高、生活品質不優,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短缺。這些現象的產生,實質是城市空間規模產業結構失衡、生產生活生態佈局不均所致。

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決定重塑城市經濟地理,從優化城市空間開局起步,推動城市發展戰略調整。著眼城市產業發展戰略目標,優化城市產業空間佈局。據測算,到2030年全市經濟總量將達3.8萬億、人口規模也將突破2200萬人的承載極限,如果仍然延續粗放型產業佈局,必然加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

如何破?

中心城區範圍擴大

推動成都“雙城”時代

華西都市報-封面記者在大會上了解到,成都市委提出構建“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網絡化功能體系,實施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十字方針”,著力構建以龍泉山脈為中心,南北雙向拓延、東西兩側發展的戰略空間佈局,推動成都進入“雙城”時代。著眼城市均衡發展和外溢能力提升,優化中心城區佈局。

為提升城市整體運行效率和綜合價值,成都將中心城區範圍擴大至原一二圈層的11個行政區加高新區、天府新區,形成“中心城區+郊區新城”的空間層次,進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區非核心功能,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提高中心城區的外溢效率和輻射能力,帶動全域均衡協同發展。

同時,著眼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功能區佈局。立足區域條件、產業基礎,按照園區城市總體規劃、產業招商指導目錄、園區設計規劃導則、產業引導政務政策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五位一體”管理體制,在全市統籌佈局建設66個主導產業明確、專業分工合理、差異發展鮮明的產業功能區,加快建設產業活力強勁、城市品質高端、服務功能完備的現代化城市新區。

“總部成都”

2020年實現主要產業

本地配套率超六成

以產業鏈垂直整合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產業鏈垂直整合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成都要著力破解產業配套率不高、企業關聯度不強、行業聚合力不夠、產業稅收外溢等問題,扭轉“有企無業、有業無鏈”和“兩頭在外”的被動局面。

“補前端”提升就地配套率,成都將以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為目標,積極引進配套產業和企業,推動品牌商、製造商、零部件配套企業扎堆集聚,到2020年實現主要產業本地配套率60%以上,變“工廠成都”為“總部成都”。

“強中端”實行全鏈條佈局,成都堅持中游突破、兩端跟進,做強核心技術和重要環節,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龍頭和關鍵配套協同發展,將上中下游企業“一網打盡”,把“微笑曲線”全流程留在成都。

“延後端”提高產業附加值。加強市場支撐體系建設,支持企業從金融服務、品牌策劃、營銷渠道、物流配送等多維度整合資源,鼓勵龍頭企業建立全國性交易平臺,增強行業定價權、話語權。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賴芳傑殷航張想玲謝燃岸秦怡 見習記者羅田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