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限行擴面:非情緒化表達訴求才是對治堵的貢獻

交通 環境保護 環境汙染 時政 三國部落 2017-06-03

文/肖瀟成都限行擴面:非情緒化表達訴求才是對治堵的貢獻

圖據網絡

5月28日19點,成都市交管局發佈《成都市中心城區機動車尾號限行擴面交通管理措施(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中提到,擬將成都中心城區尾號限行範圍擴大至繞城高速G4201(不含)以內所有道路。一石激起千層浪,有車族吐槽,無車族圍觀。成都限行擴面成為了輿論關注焦點。

限行,作為一種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交通制度,固然有著立竿見影的治理效果。但畢竟涉及部分人的出行,一時間難免不被理解和接受。“限行後,成都市區的空氣質量有好轉嗎?”“三環以外公交配套如何完善”“繞城外地鐵規劃進展怎樣了”…疑問和情緒化表達比比皆是,但是我們看到,真正有建設性的意見卻沒有幾個。

成都市交管局發佈《成都市中心城區機動車尾號限行擴面交通管理措施(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中提到:將實施同一家庭2車同日限行免費更換號牌便民服務措施;實施公交線網加密優化便民服務措施;實施交通誘導提質增效便民服務措施。按照“由遠及近、逐級誘導”的原則,在進入限行區域道路增設交通標誌和交通誘導提示標牌。利用省、市高速、進出城主通道LED屏強化交通誘導提示。強化與成都周邊地區和高速交警聯勤聯動,引導群眾提前做好線路規劃。

在重大決策需廣納民意的時代裡,民意表達越充分,政策制定才越科學,也就能找到“把對市民出行的影響降到最低”的方案和路徑。但前提是市民理性有建設性的意見,而不是一味的吐槽、抱怨。

據公安部交管局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達1.94億輛。其中,成都汽車保有量達412萬輛,僅次北京,居全國第二。

近年來,隨著成都經濟的迅速發展,市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汽車價格的不斷降低。自2013年以來,成都汽車擁有量不斷增加。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汽車保有量以及駕駛人數量迅速增長,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患。比如說讓人每天頭疼的交通堵塞問題,比如說一入深秋的霧霾、環境汙染問題等。目前全國實行限行措施的城市有18個。機動車限行,不僅能夠使道路通暢,也能有效減少機動車排放。近年來,成都市民環保意識愈發增強,從過去的“盼溫飽”發展為“盼環保”,從過去“求生存”升級為“求生態”。但大家要意識到,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在享受城市發展所帶來的福利的同時,也應當勇於承擔屬於每個公民的責任。限行措施雖然對市民出行來說有一些不便,但是不可否認其對城市交通擁堵和空氣質量起到的緩解作用。

早在2012年,成都就已使用限行措施,措施實施第一週,中心城區每天上路的車輛較往日減少13%至15%,主幹道平均車速提升40%,擁堵路口數量下降47%。根據市交管局警情平臺的統計數據分析,限行前,群眾擁堵報警數量為每天203次,限行後平均每天擁堵報警數為120次。作為一種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交通制度,限行固然有著立竿見影的治理效果。龐大的汽車保有量,日益擁堵的交通,快速發展的城區版圖,使得適當的擴大限行範圍,是考慮到城市交通和環境承載能力,當在情理之中。結合成都實際情況,車主每週也僅有一天受限,個人的一點不便,對城市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帶來的卻是巨大改變。如今共享單車、汽車在成都遍地開花,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捷,同時,交管部門也將實施多項便民服務措施,如:同一家庭2車同日限行免費更換號牌、加密優化公交線網等。

限行,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治理動作,它應該是一項有著細緻考量的系統工程,既有著民意的參與,又有著法治的規範。作為政府,既要充分借鑑和參考國內其他城市限行政策的經驗和辦法,也要傾聽市民的聲音,持續優化限行政策,把對市民出行的影響降到最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