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院,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悲傷的詞

焦俊豔 工作這一年 686新聞工廠 2019-04-09

提及老人院,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悲傷的詞。因為那是意味著遠離親人,步入死亡的最後一站。而當人們一想到死亡二字,就開始避諱、反感、不安、甚至是厭惡。

老人院,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悲傷的詞

曾經在朋友圈,看到過一名出租車司機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紐約,有一天,司機接到一個奇怪的乘客電話,讓他趕到指定地點。

司機到達後不見有人出來,就下車按響了門鈴。

等了一會兒,大門才慢慢打開,一個嬌小的老太太站在那裡,手上拿著小行李箱,看樣子至少有90歲。

司機向屋子裡看了一眼,露出一絲驚訝。屋子看起來異常孤單淒冷,簡直不像是有人居住的樣子。

所有傢俱蓋上了白色的布,牆壁光禿禿的,只有一些老照片和紀念品堆在角落。

老人給了司機一張地址,但是要求繞道走,司機有些不理解。

“我要去的是安寧療養院,我不趕時間,沒關係。”

聽到老人說出這個名字,司機愣住了。在紐約,安寧療養院是給臨終人等死的地方。

老人說,自己沒有親人,前不久,醫生告訴她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她想再去以前的地方看看,那裡有她僅有的美好回憶。

司機聽完默默的關上了里程錶。

接下來兩小時的時間裡,司機帶著老人到了她曾工作過的飯店,她和丈夫住過的房子,年輕時去過的舞廳……

老人一路好奇的望向窗外,什麼話都沒說,司機也沒有開口,他們幾乎繞遍了城郊所有地方。

直到老人說累了,司機才朝著目的地駛去。

抵達療養院後,迎來兩名護士,將老人扶上了輪椅。

老人一邊詢問該付多少錢,一邊翻找著手提包。

“不用錢!”

“但你也要養家吧!”老人有些詫異。

“我還會有其他乘客的。”

司機說完不自覺的彎下腰,給了老人一個擁抱,他感覺到老人也緊緊的抱住了自己。

時間彷彿靜止了幾秒鐘,司機的耳畔傳來一縷柔弱的聲音。

“你讓一個人生幾乎走到最後幾步路的老人,感到十分幸福,謝謝你。”

老人院,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悲傷的詞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繆在《局外人》中描寫養老院老人的文字

“我看任何人也沒有像看他們這樣,他們的面孔,或者他們的衣著,無一細節漏掉。老太太們鼓鼓的肚腹大得突出,老頭子幾乎個個精瘦,人人拄著拐仗。在他們的臉上,看不見他們的眼睛,只在由皺紋構成的小巢裡見到一點暗淡的光亮。嘴脣都癟進牙齒掉光的嘴裡,讓我搞不清他們是向我打招呼,還是面部肌肉抽搐了一下。”

當我讀到這些文字時對“老人院”也有一些抗拒。想著這輩子都不會讓父母去老人院。

矛盾的一輩

我問過很多同齡人,他們說:“不想把爸媽送去老人院,他們從小把我們帶大,接著又幫我們帶孩子,等到老了做不動了,幫不了我們,甚至會拖累我們的時候把他們送去老人院終老,心理上過不去。不過如果是自己老了去老人院倒是沒所謂的”。

前不久《我家那閨女》大熱,女星焦俊豔被爸爸催婚。焦俊豔不以為然,表示“我一直覺得不結婚生子也挺好的,到年紀大一點了,約上幾個好朋友好閨蜜大家一起住住養老院也不錯。”

老人院,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悲傷的詞

確實,當我老了,會選擇和老伴一起相互照顧過下去。如果哪位先倒下行動不便了,就去養老機構,不會去跟子女生活,他們有自己的家庭,沒必要參合進去。

但我們卻沒辦法送親人去老人院

之前網友說他家的情況:

“我不會把我父母送進老人院,因為我覺著這種事情我實在無法理解。”我奶奶患有老年痴呆症,同時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我父親堅決不同意將奶奶送進老人院,一方面護工照顧的不好,甚至耐心盡失會虐待老人。另一方面,我父親實在不捨得見不到老人。

所以,我父親的做法給我帶來了影響。我認為將自己的親人送進老人院是極其不負責任,極其傷害老人心理的一種行為。我想沒有一個老人是心甘情願願意去養老院,敬老院之類的。

我去過敬老院,裡面的老人基本都是痴傻,或者有點暈的,我認為為人子女、後代有義務要去照顧他們,而不是棄之不顧。

可能有錢人家會把老人送進條件很好的老人院,可是我在這裡僅僅論述條件中下家庭的,不要說我言辭偏激,因為你們可能真的沒有經歷過這種被拋棄的感覺。

你養我小,我陪你老

孝順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人大多數是想著後半生,悠閒地走向暮年,閒下來的時候給孩子帶孩子。到真正生活不能自理時,怕給子女添麻煩無奈選擇養老院。

有一位老人說:“我要去養老院了!非不得已,我是不會去養老院的。但是當生活開始不再能完全自理,而兒女又工作忙碌還要照顧孫子,無暇顧及你時,這似乎成了我唯一的出路。”

老人們可以決定自己終老的生活之地,如果他們是真心想和子女共住,那我們就該珍惜和老人的最後時光。如果老人執意堅持去養老院,那我們也應該尊重老人的想法。只要他們健康開心,尊重他們,何嘗不是另一種孝順的方式呢。

相對於選擇,關懷更是一個社會的底線

老人院,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悲傷的詞

《演說家》中,臨終關懷志願者紀慈恩曾提到:

每個人臨終前,想到的都是愛,而關懷是愛在臨終前,最溫情的承載。

莎士比亞說:“得到他人的關愛是一種幸福,關愛他人更是一種幸福。”

對於一個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人,幸福可以很簡單,可能只是一個擁抱,一句關心的問候,一個清晨的陪伴。

“人們只認為優生才是一個問題,但是有沒有想過,優死也是一個人的權利。”

父母不需要子女能給他們多少錢,多大的房子,他們只想要,在人生最後的時刻,還有一個人能給自己離開的力量。

對於一個決定捨棄一切的人,沒有什麼比體面的告別,帶著微笑離開,更值得欣慰。

感性、理性、現實

理性看待

養老院具備專業的護工,優質的醫療資源,人多,熱鬧,飲食適合老人。老人一起也可以打打牌,聊聊天。

跟孩子們一起住,孩子們白天要上班,家裡只剩老人,孤獨寂寞,情感得不到滿足。身體突發狀況,無法保證及時治療,身體健康得不到保障。晚上孩子們下班回家,簡單的飲食不能同時滿足兩代人或者三代人需求,老人適合吃清淡較軟的食物。

感性看待

以前的養老院大部分是家庭困難或者子女不孝,被迫無奈的選擇。而現在,出現了很多高端養老院,從形象.上在慢慢扭轉以前的送父母去養老院就是不孝的思想。

從現實講

推測我們這代人如果不是實屬無奈,可能大部分還是不會送父母去養老院,但是等過幾十年,等我們老了,可能就會自己選擇去養老院。

編輯:張櫓

精彩推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