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仁裡 從大戶宅院演變而來的悠然小巷 文/孫歡

昌仁裡  從大戶宅院演變而來的悠然小巷  文/孫歡

趙丕燮的兒子、著名地質學家趙國賓的名片,可見在上世紀前期,昌仁裡和日涉園的名字已經有了

昌仁裡  從大戶宅院演變而來的悠然小巷  文/孫歡

東嶽廟位於昌仁裡的東頭

昌仁裡  從大戶宅院演變而來的悠然小巷  文/孫歡

趙丕燮像

昌仁裡  從大戶宅院演變而來的悠然小巷  文/孫歡

趙家日涉園中“陶倉”平面示意圖

在西安東大街與東一路之間,有一條平行於它們,三四百米長的市井小巷——昌仁裡。昌仁裡東起東門內盤道,西至尚勤路。相比於東大街的寬敞繁華和東一路的人流如梭,處於它們之間的昌仁裡顯得安靜了許多。這條不起眼的小巷,其實也是一條很有故事的街道。

八百大洋買下地

趙氏家族起名“昌仁裡”

昌仁裡在光緒年間是旗人居住區域,根據清《光緒西安府圖》顯示,那時還不存在“昌仁裡”這個地名,只有在今昌仁裡的南側,有一條名為“轆轤把巷”的短短巷道。《陝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載,昌仁裡的地名最初出現在1939年《西京市現有交通圖》中。

有人說,“昌仁裡”這個名字,早在1930年已經出現,記者在採訪中獲悉,“昌仁裡”這個地名,比志書記載的要更早。為這條巷子取名的,是著名關中大儒劉古愚的門生、清宣統年間拔貢(類似於如今的保送生)趙丕燮。在昌仁里社區,記者尋訪到了趙丕燮的曾孫趙大憲。趙大憲今年60歲,從小就居住於昌仁裡。按照趙大憲的敘述,昌仁里名取於1917年。

趙大憲告訴記者,昌仁裡在辛亥革命以前是滿清人住的地域,辛亥革命後,旗人紛紛離開這片區域,並且將所住的房子全部推倒,這裡由此成為一片廢墟荒地,只有一家姓毛的工匠在此居住。

趙大憲說:“我的曾祖父是思想很先進的人,他知道軍事為強國之要,因此送五弟丕衡與長子國瑞進入陸軍學堂及保定軍校,後叔侄二人一同參加了辛亥革命西安起義。他也明白科學文化方能救國,使次子國賓考入北京大學,侄子國琪考入中央大學,學習科學救國知識。”後來,趙家子弟都有所成,趙國賓更成為我國著名地質學家,為後人留下了41部地質專著。

但不幸,趙丕衡在辛亥革命中犧牲。革命勝利後,趙家拿到八百大洋的撫卹金。1917年,趙家人就把以昌仁裡為核心,向四周輻射十多公里的地都買下來,這裡由此成為趙氏大家族的“宅地”與耕地。

作為大家族的“家長”,趙丕燮為這片院落中的一條小巷取名“昌仁裡”。趙大憲說:“家裡老人說,‘昌仁’這個名字取昌盛仁義之意,是照儒家思想給起的。”

日照小園而成趣

這裡原是一片鄉野風光

事實上,趙丕燮不只起了“昌仁裡”這一個地名。由於一生最慕陶淵明之為人,他將買下的這一整片地取名“日涉園”, 取自陶淵明的詩句“日照小園而成趣”。此外,還將園中一方窯洞命名為“陶倉”。

趙丕燮將陶淵明熱衷的閒散鄉野之趣也“複製”在了日涉園中。趙大憲講述,在曾祖父輩居住的“日涉園”中,可謂一番田園風光。“聽家族老人講,當時這裡還很荒涼,常有狼和狐狸出沒,所以專門將整個日涉園用磚牆圍了起來。磚牆之中,也根本不是一般電視電影裡所表現的那樣,只要一進門都是青石板道路,而是土路、莊稼地。這裡有玉米地,還有花椒樹、果樹,有打麥場、牲口棚、飼料場……”

日涉園充滿田園風光,同時也絲毫不乏“大家族”的氣勢——這體現在園中建築上。除了前文提及的“陶倉”,園中還有兩個較大的院落,分別是紀念趙丕衡的“慰思堂”和取“十年樹人,百年樹木”之意的“年樹堂”。

其中陶倉更似一個包含窯洞的大花園,它分為上中下數層,構思精巧。最上層是與平地等高的院落磚牆,下一層後豁然開朗,出現一個花園,園中假山大樹,景色秀美。再往下一層,才是四方形的院落,和一孔帶有屋簷的磚箍的窯洞,窯洞很大,冬暖夏涼。

而年樹堂則建得頗有規模——硃紅油漆的大門套小門,光門房就有兩層防盜,兩邊則是東西廈房。通過園中青磚臺階,再到二門,是兩層上房,過了上房又有一個四合院為後院,從後院進去復又有一個院子,院中置了廁所和水井,通道為長條青巨石鋪就。

慰思堂與年樹堂規模一樣,只是為了防盜賊,慰思堂的地下還多設了地道,地道從慰思堂直通陶倉,連接幾個院子。

值得一提的是,“慰思堂”與“年樹堂”的堂匾分別是由康有為和蔡元培題寫,由此可見趙家當時“家大業大”之地位。

“臥虎藏龍”之地

趙壽山別院曾在此

抗日戰爭爆發前,趙丕燮的次子趙國賓突然早逝,趙丕燮也於1936年去世,隨後趙氏大家族逐漸衰落,“從那時起,在日涉園中居住的很多本家把房子賣掉,紛紛搬走了。後來,慰思堂成為化工廠,有的院子成為公安局的家屬院。”趙大憲說。

雖然大家族衰落,但昌仁裡也一度曾是臥虎藏龍之地。嫁到昌仁裡、今年83歲的王淑華老人回憶,建國後陝西第二任省長趙壽山的別院就在此巷,“他的女兒、女婿住在這裡。”

記者瞭解到,趙壽山女兒女婿所住的院子,在上世紀80年代還存在。門前有兩座石門墩,黑漆大門平時緊閉。開門後先能看見一個大照壁,往後走是一條青磚鋪就的漫道,兩側植種的是海棠和各式各樣的花花草草。順著磚道路走一程,之後能進二道門,再繞過一堵青磚建起的照壁,進入天井,四周是青磚綠石帶著獸脊簷的大房。

博客網友“老鵰”則在自己的博客中回憶,除了趙壽山的女兒住在此,昌仁里巷內曾居住過的很多住戶都不是等閒之輩,“國民黨國大代表黃老二的宅門,西安木材商孟家,國民黨一個師長三姨太的宅第,解放後新城公安分局的第一任局長也都住過此巷。從東往西的街巷,雖然不是雕欄玉砌的亭臺樓閣,但青磚綠瓦,玲瓏雅緻,鱗次櫛比的朱門小院坐落在巷的兩旁倒也別緻。”

解放後匯聚人流

成為天南地北大雜院

也許因為倚靠城牆,身在城裡,卻又鬧中取靜的地理位置,昌仁裡輻射區域不僅被很多大戶人家“相中”,也成為不少平民百姓的紮根地。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西安作為古都和大城市,接納了許多外來人口,他們有的因為工作來到西安,有的求學畢業後留在這裡,有的則是逃難一路而來……其中一部分人最終選擇在昌仁裡定居下來。昌仁裡就此從只有十幾戶,百十人的“私家大院”,成為匯聚南北人流,容納千餘人的“大雜院”。

王淑華老人回憶,當時自家招的房客中,有姓金的河北人、有上海“阿拉”、有東北人、山西人、河南人、北京人……只有兩家是陝西人。不僅如此,昌仁裡還出現了幾個規模不小的工廠,“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起化工廠和汽車配件廠,東頭修建了木材廠,其他規模稍小的民辦工廠還有豆腐社等。”

而在今年79歲的昌仁里老住戶王少祥的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則是“當時這一片幾乎住滿了河南人,十個人中有七個來自河南。”老人回憶,當時來西安的河南難民很多,大多聚居在城內東北隅已劃定的大路旁,昌仁裡因此也密集搭起高低參差不齊的簡陋平房,“雖然居住條件很差,很多農村的房子都比這些房子好,但是河南人非常能吃苦,只要有一個地方能安下身,就能住下來。”

而今昌仁裡

生活氣息濃郁的悠然小巷

文革時,昌仁裡改名愛紅巷,1972年恢復原名。

在經過“大戶田院”“密集雜院”兩個階段後,上世紀80年代,昌仁裡經歷了又一次“變遷”。作為西安市第一批房改項目,這裡的平房逐漸“消失”,向東的一個土坡被平整,工廠也陸續遷走了。當規劃一新的昌仁裡小區拔地而起時,王少祥、趙大憲、王淑華和他們的鄰居們紛紛搬進了新家。

如今行走在昌仁里巷中,雖然仍是狹窄的5米寬小巷,但曾經坑窪不平的土路早已被柏油路與花格磚取代。這裡沒有其他街道中喧囂吵嚷的小食攤、瓜果鋪,也沒有太多車來車往。路旁居民樓晒起的被子,圈起小花壇種的蔥蒜食蔬,打鬧的孩子們,坐著藤椅聊天的老人……無不體現出這裡悠然而濃郁的生活氣息。

昌仁里社區韓主任告訴記者,如今的昌仁里社區,包括東一路南邊以及昌仁裡等地方,和當年的“日涉園”部分重合,總體佔地面積則要大於當年的日涉園,社區共有近千住戶。“現在這裡主要是居民區,沒有工廠了,只有一個單位,是陝西省二院(前身是陝西省商業職工醫院,上世紀90年代更名為省二院)”。

趙丕燮(1872年~1936年)。字和庭,陝西藍田縣孟村鄉北水磨村人。

趙丕燮從小聰慧,年稍長入涇陽味經書院,就學於關中名儒劉古愚門下,後隨劉古愚四處講學。清宣統年間,考取拔貢,經朝考被任用為甘肅直隸州州判,先後在秦州、蘭州等地做官。辛亥革命後回陝任戶縣縣長,後被推選為陝西省第二屆議會議員及省辦平民工廠經理。

趙丕燮常說:“貧無立錐與家業萬貫皆容易使子弟墮落,富厚之家,其祖先積之數世而不足子孫毀之一旦而有餘。故家產不可多置,而教子弟習職業為第一要務。”民國初,陝西省教育廳廳長郭希仁檢查陝西教育史,曾說:“陝之注重教育者惟東楊西趙。”東楊為華縣楊松軒,西趙為藍田趙和庭。

趙丕燮古學極深。他參與整理出版了劉古愚的遺稿《煙霞草堂文集》十卷,併為後世留下了《辛丑日記》及《詩文集》稿等。

消失的“矢勇巷”

在昌仁裡的歷史變遷中,有一條如今已經消失了的“支巷”——矢勇巷。

矢勇巷南起昌仁裡,北至東一路。1930年取名矢勇巷,系居民區。與昌仁裡相比,這條支巷更顯“袖珍”——青磚鋪路的巷道長約118米,2米寬,僅能通行一輛人力三輪車。

在昌仁里老住戶王少祥老人的記憶中,矢勇巷內的西側是“60中”學校的東牆,巷東側有些低房子,多為兩層簡易平頂樓房,其間密集著住戶,擠得幾乎沒有院子。全巷共有門牌號9個,每個門號內住著若干戶。

根據昌仁里老住戶們的回憶,矢勇巷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伴隨城市建設改造消失。

昌仁裡小學

與東嶽廟共棲身

提到昌仁裡,無法繞過的還有它的東頭——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東嶽廟。東嶽廟始建於宋政和六年(1116年),明清兩代屢有修建;其建築雄偉,壁畫、磚雕精美絕倫,數百年來一直是西安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而昌仁裡小學,還與東嶽廟共棲身達數十年之久。

根據記載,辛亥革命後,東嶽廟住持谷天貴道長在廟內創辦道德學堂,1931年,學堂更名為道德小學。1952年,原道德小學改為“東大街二校”,1953年至1954年,這裡再度恢復小學校園,更名為昌仁裡小學。此後,道士與師生共處一院的情景一直延續至文革前:在學生放學後,道士從事宗教活動。每逢東嶽廟會,學校放假,遊人如織,成為這所身在東嶽廟中小學的特殊一景。

趙大憲告訴記者,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東嶽廟大殿和昌仁裡小學校舍中間被隔開,但小學仍在東嶽廟範圍內。2005年,昌仁裡小學從東嶽廟遷出,與東新街附近的原東三路小學、化育巷小學在東新街化育巷合校為“勵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