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

他師從我國工程結構裂縫專家和結構工程與抗震領域知名教授,成為我國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和混合結構體系研究領域的首批博士;他帶領團隊刻苦攻堅,解決了我國結構工程領域的眾多難題;他執教多年潤物無聲,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工程人才,他就是我國結構工程與抗震領域的專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白國良

"

他師從我國工程結構裂縫專家和結構工程與抗震領域知名教授,成為我國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和混合結構體系研究領域的首批博士;他帶領團隊刻苦攻堅,解決了我國結構工程領域的眾多難題;他執教多年潤物無聲,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工程人才,他就是我國結構工程與抗震領域的專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白國良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白國良,陝西渭南人,工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結構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和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學術帶頭人,結構工程與抗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結構與抗震陝西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享有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師德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建設科技進步先進個人和"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等多項人才稱號和榮譽。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出版專著、編著4部,教材11部;主持和參與編制行業、地方規程10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SCI、EI檢索17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2項。

"

他師從我國工程結構裂縫專家和結構工程與抗震領域知名教授,成為我國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和混合結構體系研究領域的首批博士;他帶領團隊刻苦攻堅,解決了我國結構工程領域的眾多難題;他執教多年潤物無聲,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工程人才,他就是我國結構工程與抗震領域的專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白國良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白國良,陝西渭南人,工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結構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和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學術帶頭人,結構工程與抗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結構與抗震陝西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享有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師德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建設科技進步先進個人和"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等多項人才稱號和榮譽。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出版專著、編著4部,教材11部;主持和參與編制行業、地方規程10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SCI、EI檢索17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2項。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1978年,白國良考入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工民建專業開始學習,畢業後在設計院工作了三年。1986年,白國良考入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結構工程專業繼續深造,先後獲得結構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從事科研工作多年,白國良教授始終把科研應用、服務於社會作為終身的奮鬥目標和責任擔當。框排架結構和空冷結構是火電廠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於傳統的框排架結構無法滿足新的工藝需求,白國良及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型鋼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分散剪力牆混合結構體系,解決了高烈度區大型、複雜混凝土框排架工業結構體系應用的難題。而空冷技術長期以來一直被國外設計公司掌握,白國良及其團隊便與電力設計、施工企業積極進行產學研合作,開展直接空冷鋼——混凝土豎向混合結構研究研發了更省材料且抗震性能好的新型空冷結構體系。該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抗震規範關於空冷鋼-混凝土混合承重結構體系設計的空白,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已被電力設計行業廣泛採用。

"

他師從我國工程結構裂縫專家和結構工程與抗震領域知名教授,成為我國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和混合結構體系研究領域的首批博士;他帶領團隊刻苦攻堅,解決了我國結構工程領域的眾多難題;他執教多年潤物無聲,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工程人才,他就是我國結構工程與抗震領域的專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白國良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白國良,陝西渭南人,工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結構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和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學術帶頭人,結構工程與抗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結構與抗震陝西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享有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師德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建設科技進步先進個人和"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等多項人才稱號和榮譽。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出版專著、編著4部,教材11部;主持和參與編制行業、地方規程10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SCI、EI檢索17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2項。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1978年,白國良考入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工民建專業開始學習,畢業後在設計院工作了三年。1986年,白國良考入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結構工程專業繼續深造,先後獲得結構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從事科研工作多年,白國良教授始終把科研應用、服務於社會作為終身的奮鬥目標和責任擔當。框排架結構和空冷結構是火電廠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於傳統的框排架結構無法滿足新的工藝需求,白國良及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型鋼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分散剪力牆混合結構體系,解決了高烈度區大型、複雜混凝土框排架工業結構體系應用的難題。而空冷技術長期以來一直被國外設計公司掌握,白國良及其團隊便與電力設計、施工企業積極進行產學研合作,開展直接空冷鋼——混凝土豎向混合結構研究研發了更省材料且抗震性能好的新型空冷結構體系。該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抗震規範關於空冷鋼-混凝土混合承重結構體系設計的空白,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已被電力設計行業廣泛採用。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重點關注社會發展領域的熱點和難點

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科研工作者,白國良教授關注社會發展領域的熱點和難點技術問題。在5·12汶川地震發生後,白國良教授帶領團隊對建築垃圾資源化成套技術、再生混凝土結構及新型頁岩節能砌塊砌體結構抗震及應用等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已在四川、陝西、新疆等地得到工程應用,主要研究成果被納入陝西省、新疆自治區工程建設標準。

2014年,白國良教授帶領團隊對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的抗震性能進行研究,分析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壞機理及損傷演化規律,開展了大量的預製構件連接技術及結構的抗震性能研究,主持編寫了陝西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DBJ61/T 87——2014)。同時,他還牽頭成立了陝西省"西部裝配式建築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有效發揮校校協同、校企協同、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為區域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有力地推動了西部地區建築工業化轉型。

"

他師從我國工程結構裂縫專家和結構工程與抗震領域知名教授,成為我國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和混合結構體系研究領域的首批博士;他帶領團隊刻苦攻堅,解決了我國結構工程領域的眾多難題;他執教多年潤物無聲,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工程人才,他就是我國結構工程與抗震領域的專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白國良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白國良,陝西渭南人,工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結構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和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學術帶頭人,結構工程與抗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結構與抗震陝西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享有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師德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建設科技進步先進個人和"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等多項人才稱號和榮譽。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出版專著、編著4部,教材11部;主持和參與編制行業、地方規程10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SCI、EI檢索17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2項。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1978年,白國良考入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工民建專業開始學習,畢業後在設計院工作了三年。1986年,白國良考入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結構工程專業繼續深造,先後獲得結構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從事科研工作多年,白國良教授始終把科研應用、服務於社會作為終身的奮鬥目標和責任擔當。框排架結構和空冷結構是火電廠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於傳統的框排架結構無法滿足新的工藝需求,白國良及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型鋼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分散剪力牆混合結構體系,解決了高烈度區大型、複雜混凝土框排架工業結構體系應用的難題。而空冷技術長期以來一直被國外設計公司掌握,白國良及其團隊便與電力設計、施工企業積極進行產學研合作,開展直接空冷鋼——混凝土豎向混合結構研究研發了更省材料且抗震性能好的新型空冷結構體系。該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抗震規範關於空冷鋼-混凝土混合承重結構體系設計的空白,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已被電力設計行業廣泛採用。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重點關注社會發展領域的熱點和難點

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科研工作者,白國良教授關注社會發展領域的熱點和難點技術問題。在5·12汶川地震發生後,白國良教授帶領團隊對建築垃圾資源化成套技術、再生混凝土結構及新型頁岩節能砌塊砌體結構抗震及應用等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已在四川、陝西、新疆等地得到工程應用,主要研究成果被納入陝西省、新疆自治區工程建設標準。

2014年,白國良教授帶領團隊對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的抗震性能進行研究,分析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壞機理及損傷演化規律,開展了大量的預製構件連接技術及結構的抗震性能研究,主持編寫了陝西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DBJ61/T 87——2014)。同時,他還牽頭成立了陝西省"西部裝配式建築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有效發揮校校協同、校企協同、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為區域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有力地推動了西部地區建築工業化轉型。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把教書育人作為終身的使命追求

面對專家、名師等稱號和眾多的獎項榮譽,白國良教授更喜歡被稱作人民教師。自1988年走上三尺講臺,他便深深愛上這份職業,幫助學子們築夢、追夢、圓夢,成了他終身的事業追求。

在教育教學上,白國良教授始終堅持"給人一杯水,先有一桶水"的原則,主動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內在需求,通過緊扣業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工程實際進行理論分析,讓學生既理解專業知識又知曉學科前沿。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白國良教授也常常帶著學生親自參與現場工作。

教學之外,白國良教授也十分關心學生的個人生活與成長。"那天,我的左小腿不慎撞到試驗構件上,因血腫,無法行走。白老師得知情況後,立即將我送至骨科醫院,一直守到手術順利完成才離開。在身體恢復期,白老師不顧學校事務繁忙,經常來回奔波在醫院和學院間,得知我家經濟情況困難,他又主動支付了全部醫藥費,這些經歷怎能不讓我們全家感動?"畢業後執教於西安理工大學的青年教師杜寧軍如此回憶道。

"

他師從我國工程結構裂縫專家和結構工程與抗震領域知名教授,成為我國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和混合結構體系研究領域的首批博士;他帶領團隊刻苦攻堅,解決了我國結構工程領域的眾多難題;他執教多年潤物無聲,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工程人才,他就是我國結構工程與抗震領域的專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白國良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白國良,陝西渭南人,工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結構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和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學術帶頭人,結構工程與抗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結構與抗震陝西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享有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師德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建設科技進步先進個人和"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等多項人才稱號和榮譽。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出版專著、編著4部,教材11部;主持和參與編制行業、地方規程10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SCI、EI檢索17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2項。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1978年,白國良考入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工民建專業開始學習,畢業後在設計院工作了三年。1986年,白國良考入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結構工程專業繼續深造,先後獲得結構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從事科研工作多年,白國良教授始終把科研應用、服務於社會作為終身的奮鬥目標和責任擔當。框排架結構和空冷結構是火電廠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於傳統的框排架結構無法滿足新的工藝需求,白國良及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型鋼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分散剪力牆混合結構體系,解決了高烈度區大型、複雜混凝土框排架工業結構體系應用的難題。而空冷技術長期以來一直被國外設計公司掌握,白國良及其團隊便與電力設計、施工企業積極進行產學研合作,開展直接空冷鋼——混凝土豎向混合結構研究研發了更省材料且抗震性能好的新型空冷結構體系。該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抗震規範關於空冷鋼-混凝土混合承重結構體系設計的空白,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已被電力設計行業廣泛採用。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重點關注社會發展領域的熱點和難點

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科研工作者,白國良教授關注社會發展領域的熱點和難點技術問題。在5·12汶川地震發生後,白國良教授帶領團隊對建築垃圾資源化成套技術、再生混凝土結構及新型頁岩節能砌塊砌體結構抗震及應用等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已在四川、陝西、新疆等地得到工程應用,主要研究成果被納入陝西省、新疆自治區工程建設標準。

2014年,白國良教授帶領團隊對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的抗震性能進行研究,分析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壞機理及損傷演化規律,開展了大量的預製構件連接技術及結構的抗震性能研究,主持編寫了陝西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DBJ61/T 87——2014)。同時,他還牽頭成立了陝西省"西部裝配式建築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有效發揮校校協同、校企協同、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為區域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有力地推動了西部地區建築工業化轉型。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把教書育人作為終身的使命追求

面對專家、名師等稱號和眾多的獎項榮譽,白國良教授更喜歡被稱作人民教師。自1988年走上三尺講臺,他便深深愛上這份職業,幫助學子們築夢、追夢、圓夢,成了他終身的事業追求。

在教育教學上,白國良教授始終堅持"給人一杯水,先有一桶水"的原則,主動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內在需求,通過緊扣業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工程實際進行理論分析,讓學生既理解專業知識又知曉學科前沿。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白國良教授也常常帶著學生親自參與現場工作。

教學之外,白國良教授也十分關心學生的個人生活與成長。"那天,我的左小腿不慎撞到試驗構件上,因血腫,無法行走。白老師得知情況後,立即將我送至骨科醫院,一直守到手術順利完成才離開。在身體恢復期,白老師不顧學校事務繁忙,經常來回奔波在醫院和學院間,得知我家經濟情況困難,他又主動支付了全部醫藥費,這些經歷怎能不讓我們全家感動?"畢業後執教於西安理工大學的青年教師杜寧軍如此回憶道。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執教多年 桃李芬芳

三十多年來,白國良教授培養了不計其數的學生,僅是碩、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就有180多名,如今他的弟子已遍佈全國。受其感染、紮根教育的弟子不在少數,現任長安大學建築工程學院院長的吳濤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畢業後進入科研院所,在關鍵技術領域攻堅克難、建功立業的學生也不勝枚舉,西北電力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工、主任工程師李紅星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白國良教授團隊完成的"鋼-混凝土組合結構與混合結構體系關鍵技術及其工程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他師從我國工程結構裂縫專家和結構工程與抗震領域知名教授,成為我國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和混合結構體系研究領域的首批博士;他帶領團隊刻苦攻堅,解決了我國結構工程領域的眾多難題;他執教多年潤物無聲,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工程人才,他就是我國結構工程與抗震領域的專家、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白國良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白國良,陝西渭南人,工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結構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和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學術帶頭人,結構工程與抗震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結構與抗震陝西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享有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支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師德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建設科技進步先進個人和"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等多項人才稱號和榮譽。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出版專著、編著4部,教材11部;主持和參與編制行業、地方規程10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SCI、EI檢索170餘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2項。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1978年,白國良考入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工民建專業開始學習,畢業後在設計院工作了三年。1986年,白國良考入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結構工程專業繼續深造,先後獲得結構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

從事科研工作多年,白國良教授始終把科研應用、服務於社會作為終身的奮鬥目標和責任擔當。框排架結構和空冷結構是火電廠結構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於傳統的框排架結構無法滿足新的工藝需求,白國良及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型鋼混凝土框架——鋼筋混凝土分散剪力牆混合結構體系,解決了高烈度區大型、複雜混凝土框排架工業結構體系應用的難題。而空冷技術長期以來一直被國外設計公司掌握,白國良及其團隊便與電力設計、施工企業積極進行產學研合作,開展直接空冷鋼——混凝土豎向混合結構研究研發了更省材料且抗震性能好的新型空冷結構體系。該研究成果填補了我國抗震規範關於空冷鋼-混凝土混合承重結構體系設計的空白,計算理論和設計方法已被電力設計行業廣泛採用。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重點關注社會發展領域的熱點和難點

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科研工作者,白國良教授關注社會發展領域的熱點和難點技術問題。在5·12汶川地震發生後,白國良教授帶領團隊對建築垃圾資源化成套技術、再生混凝土結構及新型頁岩節能砌塊砌體結構抗震及應用等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已在四川、陝西、新疆等地得到工程應用,主要研究成果被納入陝西省、新疆自治區工程建設標準。

2014年,白國良教授帶領團隊對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的抗震性能進行研究,分析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壞機理及損傷演化規律,開展了大量的預製構件連接技術及結構的抗震性能研究,主持編寫了陝西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DBJ61/T 87——2014)。同時,他還牽頭成立了陝西省"西部裝配式建築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有效發揮校校協同、校企協同、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為區域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發展提供重要保障,有力地推動了西部地區建築工業化轉型。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把教書育人作為終身的使命追求

面對專家、名師等稱號和眾多的獎項榮譽,白國良教授更喜歡被稱作人民教師。自1988年走上三尺講臺,他便深深愛上這份職業,幫助學子們築夢、追夢、圓夢,成了他終身的事業追求。

在教育教學上,白國良教授始終堅持"給人一杯水,先有一桶水"的原則,主動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內在需求,通過緊扣業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結合工程實際進行理論分析,讓學生既理解專業知識又知曉學科前沿。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白國良教授也常常帶著學生親自參與現場工作。

教學之外,白國良教授也十分關心學生的個人生活與成長。"那天,我的左小腿不慎撞到試驗構件上,因血腫,無法行走。白老師得知情況後,立即將我送至骨科醫院,一直守到手術順利完成才離開。在身體恢復期,白老師不顧學校事務繁忙,經常來回奔波在醫院和學院間,得知我家經濟情況困難,他又主動支付了全部醫藥費,這些經歷怎能不讓我們全家感動?"畢業後執教於西安理工大學的青年教師杜寧軍如此回憶道。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執教多年 桃李芬芳

三十多年來,白國良教授培養了不計其數的學生,僅是碩、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就有180多名,如今他的弟子已遍佈全國。受其感染、紮根教育的弟子不在少數,現任長安大學建築工程學院院長的吳濤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畢業後進入科研院所,在關鍵技術領域攻堅克難、建功立業的學生也不勝枚舉,西北電力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工、主任工程師李紅星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白國良教授團隊完成的"鋼-混凝土組合結構與混合結構體系關鍵技術及其工程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陝西這位教授: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研究填補我國抗震領域空白

篤志科研覓真諦,潛心育人沐桃李。白國良教授,一位堅守理想與信仰、執著事業與追求、胸懷國家和人民的普通教授;一位愛生如子、傾心育人、誨人不倦的大學教師。三十餘載耕耘勤不輟,六十餘載奉獻勇擔當,時光荏苒,初心不改,白國良教授身體力行地展現著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崇高精神與品格!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頭條號: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素材來源:中共西安市碑林區委宣傳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