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隴縣東南鎮紙溝村原黨支部書記楊佩侃'

建築 隴縣 隴州核桃之窗 2019-07-16
"

真心為民好公僕——“大家信任我,我就幹”

2011年,紙溝村數一數二的致富能手楊佩侃,在黨員群眾的一片呼聲和家人的反對聲中,毅然決然地放棄年收入幾十萬元的建築事業,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面對接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妻子嚴引霞第一個不答應:“咱把自己日子過好就行了,管村上那些麻纏事幹啥?”楊佩侃斬釘截鐵地說:“錢掙多少是個夠,只要能為鄉親們做點事,比掙多少錢都值!”家人的反對和建築行業朋友的勸阻沒能拗得過他。

剛剛上任不久,村莊主幹道路遇雨塌陷,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不便。在村集體資金不足、爭取上級資金還需一個過程、群眾集資難度較大的情況下,楊佩侃拿出家裡8萬元墊資,又搭上自己的施工隊和技術力量,僅用六天時間便水泥硬化了800餘米被毀道路,修通了排水渠,解了群眾燃眉之急。當他得知村小學年久失修的情況後,當即叫來自己建築隊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對需要修繕的設施進行了勘查設計,無償為學校維修了院牆、大門,整修了師生宿舍,新 盤了土炕,徹底解決了學校的後顧之憂。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他走遍了全村304戶,掌握了群眾的所思所盼。楊佩侃的心裡總是裝著困難群眾,聯繫親戚朋友捐贈了50餘件棉衣;每逢春節,他都會自掏腰包給鰥寡孤獨老人送去過節用品。低保戶韓浩德妻子去世,家裡連辦後事的錢都湊不齊,楊佩侃幫他申請了500元困難救濟,還號召村民捐款2800元,之後又申請了“三無戶”住房政策,安排他擔任村上保潔員,使他的生活有了著落。韓浩德感激地說:“我就是入了土,也不會忘記這個大恩人啊!”

"

真心為民好公僕——“大家信任我,我就幹”

2011年,紙溝村數一數二的致富能手楊佩侃,在黨員群眾的一片呼聲和家人的反對聲中,毅然決然地放棄年收入幾十萬元的建築事業,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面對接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妻子嚴引霞第一個不答應:“咱把自己日子過好就行了,管村上那些麻纏事幹啥?”楊佩侃斬釘截鐵地說:“錢掙多少是個夠,只要能為鄉親們做點事,比掙多少錢都值!”家人的反對和建築行業朋友的勸阻沒能拗得過他。

剛剛上任不久,村莊主幹道路遇雨塌陷,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不便。在村集體資金不足、爭取上級資金還需一個過程、群眾集資難度較大的情況下,楊佩侃拿出家裡8萬元墊資,又搭上自己的施工隊和技術力量,僅用六天時間便水泥硬化了800餘米被毀道路,修通了排水渠,解了群眾燃眉之急。當他得知村小學年久失修的情況後,當即叫來自己建築隊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對需要修繕的設施進行了勘查設計,無償為學校維修了院牆、大門,整修了師生宿舍,新 盤了土炕,徹底解決了學校的後顧之憂。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他走遍了全村304戶,掌握了群眾的所思所盼。楊佩侃的心裡總是裝著困難群眾,聯繫親戚朋友捐贈了50餘件棉衣;每逢春節,他都會自掏腰包給鰥寡孤獨老人送去過節用品。低保戶韓浩德妻子去世,家裡連辦後事的錢都湊不齊,楊佩侃幫他申請了500元困難救濟,還號召村民捐款2800元,之後又申請了“三無戶”住房政策,安排他擔任村上保潔員,使他的生活有了著落。韓浩德感激地說:“我就是入了土,也不會忘記這個大恩人啊!”

追憶隴縣東南鎮紙溝村原黨支部書記楊佩侃

幸福家園締造者——“把全村搬出去”

昔日的紙溝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溝九臺四道樑,出門回家把坡上,一遇下雨路不暢,不是滑坡就塌方,小夥成家困難多,都嫌是個窮山窩。搬出破舊的山溝溝,是父老鄉親幾輩人的夢想。上任不久,楊佩侃就撂下一句話:把全村搬出去!

說幹就幹!在群眾炸開鍋討論資金從哪裡來、往哪裡搬的時候,楊佩侃帶領班子成員和部分村民代表到附近的移民村學習觀摩取經。憑著自己多年搞建築的優勢,聯繫西北建築工程設計院教授,反覆琢磨為村上制定新村規劃。楊佩侃深知資金是首要問題,為此,他開著自家小轎車,帶著村幹部一趟又一趟往縣上、市上、省上跑。蒼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努力,共計爭取國家項目補助資金551.6萬元,計劃分批實施整村304戶移民搬遷,紙溝村幾輩人搬出山溝溝的夢想終於就要變成現實了。2013年初,搬遷工程正式拉開,楊佩侃每天跟班到底,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在一次清理場地雜草時,他被割草機飛出的刀片割傷右腿,血流不止,住院治療期間仍念念不忘,電話詢問工程進展情況,剛能湊合下地走路,他又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工地上······一期、二期、三期搬遷相繼竣工,一座座別具關中建築風格、組團休閒式的新居呈現在人們面前;一戶又一戶群眾喜笑顏開地搬進了錯落有致、設施齊全、綠化美化、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的紙溝新村,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一個個到成家立業年齡的小夥子如願以償地娶到了新娘。

"

真心為民好公僕——“大家信任我,我就幹”

2011年,紙溝村數一數二的致富能手楊佩侃,在黨員群眾的一片呼聲和家人的反對聲中,毅然決然地放棄年收入幾十萬元的建築事業,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面對接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妻子嚴引霞第一個不答應:“咱把自己日子過好就行了,管村上那些麻纏事幹啥?”楊佩侃斬釘截鐵地說:“錢掙多少是個夠,只要能為鄉親們做點事,比掙多少錢都值!”家人的反對和建築行業朋友的勸阻沒能拗得過他。

剛剛上任不久,村莊主幹道路遇雨塌陷,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不便。在村集體資金不足、爭取上級資金還需一個過程、群眾集資難度較大的情況下,楊佩侃拿出家裡8萬元墊資,又搭上自己的施工隊和技術力量,僅用六天時間便水泥硬化了800餘米被毀道路,修通了排水渠,解了群眾燃眉之急。當他得知村小學年久失修的情況後,當即叫來自己建築隊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對需要修繕的設施進行了勘查設計,無償為學校維修了院牆、大門,整修了師生宿舍,新 盤了土炕,徹底解決了學校的後顧之憂。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他走遍了全村304戶,掌握了群眾的所思所盼。楊佩侃的心裡總是裝著困難群眾,聯繫親戚朋友捐贈了50餘件棉衣;每逢春節,他都會自掏腰包給鰥寡孤獨老人送去過節用品。低保戶韓浩德妻子去世,家裡連辦後事的錢都湊不齊,楊佩侃幫他申請了500元困難救濟,還號召村民捐款2800元,之後又申請了“三無戶”住房政策,安排他擔任村上保潔員,使他的生活有了著落。韓浩德感激地說:“我就是入了土,也不會忘記這個大恩人啊!”

追憶隴縣東南鎮紙溝村原黨支部書記楊佩侃

幸福家園締造者——“把全村搬出去”

昔日的紙溝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溝九臺四道樑,出門回家把坡上,一遇下雨路不暢,不是滑坡就塌方,小夥成家困難多,都嫌是個窮山窩。搬出破舊的山溝溝,是父老鄉親幾輩人的夢想。上任不久,楊佩侃就撂下一句話:把全村搬出去!

說幹就幹!在群眾炸開鍋討論資金從哪裡來、往哪裡搬的時候,楊佩侃帶領班子成員和部分村民代表到附近的移民村學習觀摩取經。憑著自己多年搞建築的優勢,聯繫西北建築工程設計院教授,反覆琢磨為村上制定新村規劃。楊佩侃深知資金是首要問題,為此,他開著自家小轎車,帶著村幹部一趟又一趟往縣上、市上、省上跑。蒼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努力,共計爭取國家項目補助資金551.6萬元,計劃分批實施整村304戶移民搬遷,紙溝村幾輩人搬出山溝溝的夢想終於就要變成現實了。2013年初,搬遷工程正式拉開,楊佩侃每天跟班到底,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在一次清理場地雜草時,他被割草機飛出的刀片割傷右腿,血流不止,住院治療期間仍念念不忘,電話詢問工程進展情況,剛能湊合下地走路,他又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工地上······一期、二期、三期搬遷相繼竣工,一座座別具關中建築風格、組團休閒式的新居呈現在人們面前;一戶又一戶群眾喜笑顏開地搬進了錯落有致、設施齊全、綠化美化、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的紙溝新村,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一個個到成家立業年齡的小夥子如願以償地娶到了新娘。

追憶隴縣東南鎮紙溝村原黨支部書記楊佩侃

群眾致富領路人——“等大家都富了,我再美美睡一覺”

居住條件改善後,如何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就成了楊佩侃苦思冥想的一件大事。他說:“富不能只富自己,帶領大夥兒一道奔上致富路,才是黨員應該做的!”他一方面推行匠人帶小工的“手藝人”幫帶模式,有組織地發展勞務輸出;另一方面,他利用自己在建築工程領域情況熟悉的優勢,為群眾多方聯繫“活計”,鼓勵有能力的人承攬工程。在這種幫帶模式的推動下,紙溝村大小包工隊發展到20餘個,成了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村。全村年均外出務工人員達到800多人,僅勞務輸出人均年收入3萬餘元。他還將全村坡地統一規劃,動員引導群眾發展核桃,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栽植和管理培訓,全村栽植以矮化核桃為主的幹雜果700多畝,產值達到50餘萬元,戶均幹雜果收入近千元。昔日的荒山坡成了“花果山”,窮山溝成了“聚寶盆”,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他上任之初的4240元增加到2016年的8460元。

"

真心為民好公僕——“大家信任我,我就幹”

2011年,紙溝村數一數二的致富能手楊佩侃,在黨員群眾的一片呼聲和家人的反對聲中,毅然決然地放棄年收入幾十萬元的建築事業,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面對接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妻子嚴引霞第一個不答應:“咱把自己日子過好就行了,管村上那些麻纏事幹啥?”楊佩侃斬釘截鐵地說:“錢掙多少是個夠,只要能為鄉親們做點事,比掙多少錢都值!”家人的反對和建築行業朋友的勸阻沒能拗得過他。

剛剛上任不久,村莊主幹道路遇雨塌陷,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不便。在村集體資金不足、爭取上級資金還需一個過程、群眾集資難度較大的情況下,楊佩侃拿出家裡8萬元墊資,又搭上自己的施工隊和技術力量,僅用六天時間便水泥硬化了800餘米被毀道路,修通了排水渠,解了群眾燃眉之急。當他得知村小學年久失修的情況後,當即叫來自己建築隊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對需要修繕的設施進行了勘查設計,無償為學校維修了院牆、大門,整修了師生宿舍,新 盤了土炕,徹底解決了學校的後顧之憂。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他走遍了全村304戶,掌握了群眾的所思所盼。楊佩侃的心裡總是裝著困難群眾,聯繫親戚朋友捐贈了50餘件棉衣;每逢春節,他都會自掏腰包給鰥寡孤獨老人送去過節用品。低保戶韓浩德妻子去世,家裡連辦後事的錢都湊不齊,楊佩侃幫他申請了500元困難救濟,還號召村民捐款2800元,之後又申請了“三無戶”住房政策,安排他擔任村上保潔員,使他的生活有了著落。韓浩德感激地說:“我就是入了土,也不會忘記這個大恩人啊!”

追憶隴縣東南鎮紙溝村原黨支部書記楊佩侃

幸福家園締造者——“把全村搬出去”

昔日的紙溝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溝九臺四道樑,出門回家把坡上,一遇下雨路不暢,不是滑坡就塌方,小夥成家困難多,都嫌是個窮山窩。搬出破舊的山溝溝,是父老鄉親幾輩人的夢想。上任不久,楊佩侃就撂下一句話:把全村搬出去!

說幹就幹!在群眾炸開鍋討論資金從哪裡來、往哪裡搬的時候,楊佩侃帶領班子成員和部分村民代表到附近的移民村學習觀摩取經。憑著自己多年搞建築的優勢,聯繫西北建築工程設計院教授,反覆琢磨為村上制定新村規劃。楊佩侃深知資金是首要問題,為此,他開著自家小轎車,帶著村幹部一趟又一趟往縣上、市上、省上跑。蒼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努力,共計爭取國家項目補助資金551.6萬元,計劃分批實施整村304戶移民搬遷,紙溝村幾輩人搬出山溝溝的夢想終於就要變成現實了。2013年初,搬遷工程正式拉開,楊佩侃每天跟班到底,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在一次清理場地雜草時,他被割草機飛出的刀片割傷右腿,血流不止,住院治療期間仍念念不忘,電話詢問工程進展情況,剛能湊合下地走路,他又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工地上······一期、二期、三期搬遷相繼竣工,一座座別具關中建築風格、組團休閒式的新居呈現在人們面前;一戶又一戶群眾喜笑顏開地搬進了錯落有致、設施齊全、綠化美化、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的紙溝新村,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一個個到成家立業年齡的小夥子如願以償地娶到了新娘。

追憶隴縣東南鎮紙溝村原黨支部書記楊佩侃

群眾致富領路人——“等大家都富了,我再美美睡一覺”

居住條件改善後,如何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就成了楊佩侃苦思冥想的一件大事。他說:“富不能只富自己,帶領大夥兒一道奔上致富路,才是黨員應該做的!”他一方面推行匠人帶小工的“手藝人”幫帶模式,有組織地發展勞務輸出;另一方面,他利用自己在建築工程領域情況熟悉的優勢,為群眾多方聯繫“活計”,鼓勵有能力的人承攬工程。在這種幫帶模式的推動下,紙溝村大小包工隊發展到20餘個,成了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村。全村年均外出務工人員達到800多人,僅勞務輸出人均年收入3萬餘元。他還將全村坡地統一規劃,動員引導群眾發展核桃,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栽植和管理培訓,全村栽植以矮化核桃為主的幹雜果700多畝,產值達到50餘萬元,戶均幹雜果收入近千元。昔日的荒山坡成了“花果山”,窮山溝成了“聚寶盆”,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他上任之初的4240元增加到2016年的8460元。

追憶隴縣東南鎮紙溝村原黨支部書記楊佩侃

黨員幹部好楷模——“當幹部就不要怕吃虧”

資金量如此巨大的整村搬遷工程難免有人說三道四,也有人說楊佩侃想借此大撈“油水”。他卻二話不說,在工程一開工就解散了自己的包工隊,還無償把工程設備提供給村裡使用,村裡和他當年一起攬工程的幾個包工頭也沒能“近水樓臺先得月”,反而被安排在搬遷工程上各盡所能當“義務工”。在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幾年裡,從沒亂花集體一分錢,更沒有在村上報銷過一筆燃油費、伙食費,反而經常“私車公用”,一年下來油料費、過路過橋費花銷貼賠了他不少自家家底。村主任高治成曾提出給他報銷一部分,楊佩侃一口回絕。有人問:拿自己的錢給公家辦事,你虧不虧?楊佩侃卻道:怕吃虧就不要入黨、不要當幹部。

2014年,當紙溝村搬遷如火如荼地建設時,病魔無情地降臨到了楊佩侃身上,他被確診為淋巴癌晚期!妻子流著淚央求他放下手頭工作住院治療,可他卻說:“我個人的事再大都沒有搬遷的事要緊!”為了能在有生之年兌現全村群眾搬出山去、過上好日子的承諾,他強忍病痛長期負重工作,為群眾的事嘔心瀝血。班子成員被他的堅韌感染著,不分晝夜地和他一起並肩奮戰在搬遷工地,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2016年9月,本該住院治療的他,堅持參加完隴縣第十六次黨代會後被送至縣人民醫院。住院化療期間,還在通過電話安排學習貫徹黨代會精神,並要求出院回村處理事務。出院後未遵醫囑休息,依然爭分奪秒地工作,終因病情再度惡化,被送往寶雞市中心醫院。長期連軸轉的高強度工作透支了他的身體,這個一米八的漢子太累了,再也聽不到大家哭天搶地的呼喚了。楊佩侃與病魔抗爭、與時間賽跑,從未向組織提出過任何要求,直至生命最後一刻,讓他難以割捨的還是全村父老,始終惦念的還是村上的事。在彌留之際,他拉著老支書韓永昌的手唸叨著一個個未了的心願,遺憾地說:承諾大家的事我才幹了60%,還有40%的事情沒有幹完,也沒有時間再幹了。

"

真心為民好公僕——“大家信任我,我就幹”

2011年,紙溝村數一數二的致富能手楊佩侃,在黨員群眾的一片呼聲和家人的反對聲中,毅然決然地放棄年收入幾十萬元的建築事業,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面對接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妻子嚴引霞第一個不答應:“咱把自己日子過好就行了,管村上那些麻纏事幹啥?”楊佩侃斬釘截鐵地說:“錢掙多少是個夠,只要能為鄉親們做點事,比掙多少錢都值!”家人的反對和建築行業朋友的勸阻沒能拗得過他。

剛剛上任不久,村莊主幹道路遇雨塌陷,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不便。在村集體資金不足、爭取上級資金還需一個過程、群眾集資難度較大的情況下,楊佩侃拿出家裡8萬元墊資,又搭上自己的施工隊和技術力量,僅用六天時間便水泥硬化了800餘米被毀道路,修通了排水渠,解了群眾燃眉之急。當他得知村小學年久失修的情況後,當即叫來自己建築隊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對需要修繕的設施進行了勘查設計,無償為學校維修了院牆、大門,整修了師生宿舍,新 盤了土炕,徹底解決了學校的後顧之憂。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他走遍了全村304戶,掌握了群眾的所思所盼。楊佩侃的心裡總是裝著困難群眾,聯繫親戚朋友捐贈了50餘件棉衣;每逢春節,他都會自掏腰包給鰥寡孤獨老人送去過節用品。低保戶韓浩德妻子去世,家裡連辦後事的錢都湊不齊,楊佩侃幫他申請了500元困難救濟,還號召村民捐款2800元,之後又申請了“三無戶”住房政策,安排他擔任村上保潔員,使他的生活有了著落。韓浩德感激地說:“我就是入了土,也不會忘記這個大恩人啊!”

追憶隴縣東南鎮紙溝村原黨支部書記楊佩侃

幸福家園締造者——“把全村搬出去”

昔日的紙溝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溝九臺四道樑,出門回家把坡上,一遇下雨路不暢,不是滑坡就塌方,小夥成家困難多,都嫌是個窮山窩。搬出破舊的山溝溝,是父老鄉親幾輩人的夢想。上任不久,楊佩侃就撂下一句話:把全村搬出去!

說幹就幹!在群眾炸開鍋討論資金從哪裡來、往哪裡搬的時候,楊佩侃帶領班子成員和部分村民代表到附近的移民村學習觀摩取經。憑著自己多年搞建築的優勢,聯繫西北建築工程設計院教授,反覆琢磨為村上制定新村規劃。楊佩侃深知資金是首要問題,為此,他開著自家小轎車,帶著村幹部一趟又一趟往縣上、市上、省上跑。蒼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努力,共計爭取國家項目補助資金551.6萬元,計劃分批實施整村304戶移民搬遷,紙溝村幾輩人搬出山溝溝的夢想終於就要變成現實了。2013年初,搬遷工程正式拉開,楊佩侃每天跟班到底,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在一次清理場地雜草時,他被割草機飛出的刀片割傷右腿,血流不止,住院治療期間仍念念不忘,電話詢問工程進展情況,剛能湊合下地走路,他又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工地上······一期、二期、三期搬遷相繼竣工,一座座別具關中建築風格、組團休閒式的新居呈現在人們面前;一戶又一戶群眾喜笑顏開地搬進了錯落有致、設施齊全、綠化美化、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的紙溝新村,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幸福生活;一個個到成家立業年齡的小夥子如願以償地娶到了新娘。

追憶隴縣東南鎮紙溝村原黨支部書記楊佩侃

群眾致富領路人——“等大家都富了,我再美美睡一覺”

居住條件改善後,如何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就成了楊佩侃苦思冥想的一件大事。他說:“富不能只富自己,帶領大夥兒一道奔上致富路,才是黨員應該做的!”他一方面推行匠人帶小工的“手藝人”幫帶模式,有組織地發展勞務輸出;另一方面,他利用自己在建築工程領域情況熟悉的優勢,為群眾多方聯繫“活計”,鼓勵有能力的人承攬工程。在這種幫帶模式的推動下,紙溝村大小包工隊發展到20餘個,成了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村。全村年均外出務工人員達到800多人,僅勞務輸出人均年收入3萬餘元。他還將全村坡地統一規劃,動員引導群眾發展核桃,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栽植和管理培訓,全村栽植以矮化核桃為主的幹雜果700多畝,產值達到50餘萬元,戶均幹雜果收入近千元。昔日的荒山坡成了“花果山”,窮山溝成了“聚寶盆”,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他上任之初的4240元增加到2016年的8460元。

追憶隴縣東南鎮紙溝村原黨支部書記楊佩侃

黨員幹部好楷模——“當幹部就不要怕吃虧”

資金量如此巨大的整村搬遷工程難免有人說三道四,也有人說楊佩侃想借此大撈“油水”。他卻二話不說,在工程一開工就解散了自己的包工隊,還無償把工程設備提供給村裡使用,村裡和他當年一起攬工程的幾個包工頭也沒能“近水樓臺先得月”,反而被安排在搬遷工程上各盡所能當“義務工”。在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幾年裡,從沒亂花集體一分錢,更沒有在村上報銷過一筆燃油費、伙食費,反而經常“私車公用”,一年下來油料費、過路過橋費花銷貼賠了他不少自家家底。村主任高治成曾提出給他報銷一部分,楊佩侃一口回絕。有人問:拿自己的錢給公家辦事,你虧不虧?楊佩侃卻道:怕吃虧就不要入黨、不要當幹部。

2014年,當紙溝村搬遷如火如荼地建設時,病魔無情地降臨到了楊佩侃身上,他被確診為淋巴癌晚期!妻子流著淚央求他放下手頭工作住院治療,可他卻說:“我個人的事再大都沒有搬遷的事要緊!”為了能在有生之年兌現全村群眾搬出山去、過上好日子的承諾,他強忍病痛長期負重工作,為群眾的事嘔心瀝血。班子成員被他的堅韌感染著,不分晝夜地和他一起並肩奮戰在搬遷工地,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2016年9月,本該住院治療的他,堅持參加完隴縣第十六次黨代會後被送至縣人民醫院。住院化療期間,還在通過電話安排學習貫徹黨代會精神,並要求出院回村處理事務。出院後未遵醫囑休息,依然爭分奪秒地工作,終因病情再度惡化,被送往寶雞市中心醫院。長期連軸轉的高強度工作透支了他的身體,這個一米八的漢子太累了,再也聽不到大家哭天搶地的呼喚了。楊佩侃與病魔抗爭、與時間賽跑,從未向組織提出過任何要求,直至生命最後一刻,讓他難以割捨的還是全村父老,始終惦念的還是村上的事。在彌留之際,他拉著老支書韓永昌的手唸叨著一個個未了的心願,遺憾地說:承諾大家的事我才幹了60%,還有40%的事情沒有幹完,也沒有時間再幹了。

追憶隴縣東南鎮紙溝村原黨支部書記楊佩侃

楊佩侃曾說:“一個人活多少是個夠?不在於他有多大歲數,也不在於他有多少錢,而是看他在大家心目中有多高、留給大家的印象有多深、大家能把他記多久。”的確,人民群眾是評卷人。楊佩侃用51歲的短暫生命歷程書寫了向貧困宣戰的壯麗人生,用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踐行了共產黨人的錚錚誓言,用心中有黨、心中有民的模範行動彰顯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用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人格力量贏得了廣大幹部群眾的讚譽和愛戴。他去世後,十里八村聞訊趕來的老百姓扯起“沉痛悼念真漢子”的輓聯,送他們的好書記最後一程……

來源:隴縣縣委宣傳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