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

明朝的洪武朝和永樂朝之間夾著一個尷尬的建文朝,建文帝朱允炆做為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法理上當之無愧的大明皇帝,卻迅速被親叔叔燕王朱棣推翻。從佔據絕對優勢到被困在皇宮中燒死(明史是如此記錄的,就以此為準)的短短几年中,政治、軍事能力都比較青澀的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迭出昏招,朱元璋留給他幫助治國的幾位顧命大臣也沒有起到穩定社稷的作用,反而是推波助瀾,間接的把建文帝推向深淵。

"

明朝的洪武朝和永樂朝之間夾著一個尷尬的建文朝,建文帝朱允炆做為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法理上當之無愧的大明皇帝,卻迅速被親叔叔燕王朱棣推翻。從佔據絕對優勢到被困在皇宮中燒死(明史是如此記錄的,就以此為準)的短短几年中,政治、軍事能力都比較青澀的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迭出昏招,朱元璋留給他幫助治國的幾位顧命大臣也沒有起到穩定社稷的作用,反而是推波助瀾,間接的把建文帝推向深淵。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建文帝登基之後,最擔心的事和人莫過於在北方和西北方邊境駐軍抵禦蒙古人的幾位親叔叔,從大局上來說,他必須削藩,沒有哪個朝代能在皇族擁兵自重的情況下能不出亂子,西漢初期的七王之亂,西晉初期的八王之亂以及隋朝時的漢王楊諒造反都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削藩有很多種方法,大義名分在手的建文帝大可以學習漢武帝曾經使用過的"推恩令",比較和諧的緩慢消除叔輩們的威脅,給別人留條活路,也給自己充足的部署時間,以防萬一。

"

明朝的洪武朝和永樂朝之間夾著一個尷尬的建文朝,建文帝朱允炆做為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法理上當之無愧的大明皇帝,卻迅速被親叔叔燕王朱棣推翻。從佔據絕對優勢到被困在皇宮中燒死(明史是如此記錄的,就以此為準)的短短几年中,政治、軍事能力都比較青澀的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迭出昏招,朱元璋留給他幫助治國的幾位顧命大臣也沒有起到穩定社稷的作用,反而是推波助瀾,間接的把建文帝推向深淵。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建文帝登基之後,最擔心的事和人莫過於在北方和西北方邊境駐軍抵禦蒙古人的幾位親叔叔,從大局上來說,他必須削藩,沒有哪個朝代能在皇族擁兵自重的情況下能不出亂子,西漢初期的七王之亂,西晉初期的八王之亂以及隋朝時的漢王楊諒造反都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削藩有很多種方法,大義名分在手的建文帝大可以學習漢武帝曾經使用過的"推恩令",比較和諧的緩慢消除叔輩們的威脅,給別人留條活路,也給自己充足的部署時間,以防萬一。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但建文帝在飽學之士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採取了最危險的辦法,一上來就大張旗鼓的搞削藩,根據《明史·本紀第四·恭閔帝》的記載,建文帝登基後的第二年就迫不及待的對藩王們下手。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護衛百主戶倪諒上變,燕旗校於諒等伏誅。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揮張信叛附於燕。

從上述的記載可以看出,建文帝以及幫助他主政的文官集團們完全不準備給這些龍子龍孫們活路,武力值最高的燕王朱棣不但兒子被召為人質,連身邊的親信官員也無法保住,再加上有湘王自殺、多位藩王被囚的例子,長期在邊疆混跡在屍山血海中的朱棣還不趕緊的反?

"

明朝的洪武朝和永樂朝之間夾著一個尷尬的建文朝,建文帝朱允炆做為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法理上當之無愧的大明皇帝,卻迅速被親叔叔燕王朱棣推翻。從佔據絕對優勢到被困在皇宮中燒死(明史是如此記錄的,就以此為準)的短短几年中,政治、軍事能力都比較青澀的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迭出昏招,朱元璋留給他幫助治國的幾位顧命大臣也沒有起到穩定社稷的作用,反而是推波助瀾,間接的把建文帝推向深淵。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建文帝登基之後,最擔心的事和人莫過於在北方和西北方邊境駐軍抵禦蒙古人的幾位親叔叔,從大局上來說,他必須削藩,沒有哪個朝代能在皇族擁兵自重的情況下能不出亂子,西漢初期的七王之亂,西晉初期的八王之亂以及隋朝時的漢王楊諒造反都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削藩有很多種方法,大義名分在手的建文帝大可以學習漢武帝曾經使用過的"推恩令",比較和諧的緩慢消除叔輩們的威脅,給別人留條活路,也給自己充足的部署時間,以防萬一。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但建文帝在飽學之士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採取了最危險的辦法,一上來就大張旗鼓的搞削藩,根據《明史·本紀第四·恭閔帝》的記載,建文帝登基後的第二年就迫不及待的對藩王們下手。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護衛百主戶倪諒上變,燕旗校於諒等伏誅。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揮張信叛附於燕。

從上述的記載可以看出,建文帝以及幫助他主政的文官集團們完全不準備給這些龍子龍孫們活路,武力值最高的燕王朱棣不但兒子被召為人質,連身邊的親信官員也無法保住,再加上有湘王自殺、多位藩王被囚的例子,長期在邊疆混跡在屍山血海中的朱棣還不趕緊的反?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朱元璋在分封的時候一定是考慮過百年之後的問題的,做為一個用武力把江山從蒙古人手上奪回來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非常清楚把有本事的兒子們授予兵權的潛在危害性,但當時太子朱標還在,朱標從法理上、能力上都足夠能壓服住幾個兄弟,朱皇帝可沒想到過朱標會死在他之前,另外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深知幾個兒子不是一條心,秦王在陝西,晉王在山西,燕王在河北,遼王在遼東,他們之間其實是互相牽制,真要是有那麼一天,皇位可只有一個,誰都不會相讓,反而能讓中央各個擊破。

"

明朝的洪武朝和永樂朝之間夾著一個尷尬的建文朝,建文帝朱允炆做為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法理上當之無愧的大明皇帝,卻迅速被親叔叔燕王朱棣推翻。從佔據絕對優勢到被困在皇宮中燒死(明史是如此記錄的,就以此為準)的短短几年中,政治、軍事能力都比較青澀的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迭出昏招,朱元璋留給他幫助治國的幾位顧命大臣也沒有起到穩定社稷的作用,反而是推波助瀾,間接的把建文帝推向深淵。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建文帝登基之後,最擔心的事和人莫過於在北方和西北方邊境駐軍抵禦蒙古人的幾位親叔叔,從大局上來說,他必須削藩,沒有哪個朝代能在皇族擁兵自重的情況下能不出亂子,西漢初期的七王之亂,西晉初期的八王之亂以及隋朝時的漢王楊諒造反都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削藩有很多種方法,大義名分在手的建文帝大可以學習漢武帝曾經使用過的"推恩令",比較和諧的緩慢消除叔輩們的威脅,給別人留條活路,也給自己充足的部署時間,以防萬一。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但建文帝在飽學之士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採取了最危險的辦法,一上來就大張旗鼓的搞削藩,根據《明史·本紀第四·恭閔帝》的記載,建文帝登基後的第二年就迫不及待的對藩王們下手。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護衛百主戶倪諒上變,燕旗校於諒等伏誅。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揮張信叛附於燕。

從上述的記載可以看出,建文帝以及幫助他主政的文官集團們完全不準備給這些龍子龍孫們活路,武力值最高的燕王朱棣不但兒子被召為人質,連身邊的親信官員也無法保住,再加上有湘王自殺、多位藩王被囚的例子,長期在邊疆混跡在屍山血海中的朱棣還不趕緊的反?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朱元璋在分封的時候一定是考慮過百年之後的問題的,做為一個用武力把江山從蒙古人手上奪回來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非常清楚把有本事的兒子們授予兵權的潛在危害性,但當時太子朱標還在,朱標從法理上、能力上都足夠能壓服住幾個兄弟,朱皇帝可沒想到過朱標會死在他之前,另外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深知幾個兒子不是一條心,秦王在陝西,晉王在山西,燕王在河北,遼王在遼東,他們之間其實是互相牽制,真要是有那麼一天,皇位可只有一個,誰都不會相讓,反而能讓中央各個擊破。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所以其實朱棣造反也沒什麼,他畢竟只有北平一城之地,周圍還有眾多虎視眈眈的兄弟們盯著,防守起來都吃力,更不要說在群狼環伺下向南京進攻了。但建文帝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同時對多位藩王下死手卻把對中央有利的這項優勢給輕易消除了,無論邊疆的藩王們之間有什麼樣的心思,他們之間或許有不和,但在對待建文帝的態度上卻出奇的一致,那就是絕不能幫助建文帝滅掉燕王朱棣。

"

明朝的洪武朝和永樂朝之間夾著一個尷尬的建文朝,建文帝朱允炆做為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法理上當之無愧的大明皇帝,卻迅速被親叔叔燕王朱棣推翻。從佔據絕對優勢到被困在皇宮中燒死(明史是如此記錄的,就以此為準)的短短几年中,政治、軍事能力都比較青澀的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迭出昏招,朱元璋留給他幫助治國的幾位顧命大臣也沒有起到穩定社稷的作用,反而是推波助瀾,間接的把建文帝推向深淵。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建文帝登基之後,最擔心的事和人莫過於在北方和西北方邊境駐軍抵禦蒙古人的幾位親叔叔,從大局上來說,他必須削藩,沒有哪個朝代能在皇族擁兵自重的情況下能不出亂子,西漢初期的七王之亂,西晉初期的八王之亂以及隋朝時的漢王楊諒造反都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削藩有很多種方法,大義名分在手的建文帝大可以學習漢武帝曾經使用過的"推恩令",比較和諧的緩慢消除叔輩們的威脅,給別人留條活路,也給自己充足的部署時間,以防萬一。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但建文帝在飽學之士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採取了最危險的辦法,一上來就大張旗鼓的搞削藩,根據《明史·本紀第四·恭閔帝》的記載,建文帝登基後的第二年就迫不及待的對藩王們下手。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護衛百主戶倪諒上變,燕旗校於諒等伏誅。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揮張信叛附於燕。

從上述的記載可以看出,建文帝以及幫助他主政的文官集團們完全不準備給這些龍子龍孫們活路,武力值最高的燕王朱棣不但兒子被召為人質,連身邊的親信官員也無法保住,再加上有湘王自殺、多位藩王被囚的例子,長期在邊疆混跡在屍山血海中的朱棣還不趕緊的反?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朱元璋在分封的時候一定是考慮過百年之後的問題的,做為一個用武力把江山從蒙古人手上奪回來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非常清楚把有本事的兒子們授予兵權的潛在危害性,但當時太子朱標還在,朱標從法理上、能力上都足夠能壓服住幾個兄弟,朱皇帝可沒想到過朱標會死在他之前,另外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深知幾個兒子不是一條心,秦王在陝西,晉王在山西,燕王在河北,遼王在遼東,他們之間其實是互相牽制,真要是有那麼一天,皇位可只有一個,誰都不會相讓,反而能讓中央各個擊破。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所以其實朱棣造反也沒什麼,他畢竟只有北平一城之地,周圍還有眾多虎視眈眈的兄弟們盯著,防守起來都吃力,更不要說在群狼環伺下向南京進攻了。但建文帝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同時對多位藩王下死手卻把對中央有利的這項優勢給輕易消除了,無論邊疆的藩王們之間有什麼樣的心思,他們之間或許有不和,但在對待建文帝的態度上卻出奇的一致,那就是絕不能幫助建文帝滅掉燕王朱棣。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手掌軍權的幾位藩王們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開始集體倒戈,雖然不至於聯手對抗建文帝,但隔山觀火還是能辦到的,使得處於劣勢中的燕王朱棣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一條心思對付南京派出來的軍隊。

建文帝和輔政大臣齊泰、黃子澄的想法是正確的,那就是削藩是必須的,可在實際操作上卻顯示出他們在政治上的無知,不知道拉攏大多數的道理,以為光憑皇權可以壓倒一切,而且極度幼稚,既然已經下手,就應該掌握住手裡的好牌,在判斷出燕王要造反的情況下,建文帝竟然還把困在南京的朱棣的兩個兒子放回北平,在朱棣已經造反的情況下,還公開下旨不允許在戰場上殺掉朱棣。

"

明朝的洪武朝和永樂朝之間夾著一個尷尬的建文朝,建文帝朱允炆做為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法理上當之無愧的大明皇帝,卻迅速被親叔叔燕王朱棣推翻。從佔據絕對優勢到被困在皇宮中燒死(明史是如此記錄的,就以此為準)的短短几年中,政治、軍事能力都比較青澀的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迭出昏招,朱元璋留給他幫助治國的幾位顧命大臣也沒有起到穩定社稷的作用,反而是推波助瀾,間接的把建文帝推向深淵。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建文帝登基之後,最擔心的事和人莫過於在北方和西北方邊境駐軍抵禦蒙古人的幾位親叔叔,從大局上來說,他必須削藩,沒有哪個朝代能在皇族擁兵自重的情況下能不出亂子,西漢初期的七王之亂,西晉初期的八王之亂以及隋朝時的漢王楊諒造反都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削藩有很多種方法,大義名分在手的建文帝大可以學習漢武帝曾經使用過的"推恩令",比較和諧的緩慢消除叔輩們的威脅,給別人留條活路,也給自己充足的部署時間,以防萬一。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但建文帝在飽學之士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採取了最危險的辦法,一上來就大張旗鼓的搞削藩,根據《明史·本紀第四·恭閔帝》的記載,建文帝登基後的第二年就迫不及待的對藩王們下手。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護衛百主戶倪諒上變,燕旗校於諒等伏誅。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揮張信叛附於燕。

從上述的記載可以看出,建文帝以及幫助他主政的文官集團們完全不準備給這些龍子龍孫們活路,武力值最高的燕王朱棣不但兒子被召為人質,連身邊的親信官員也無法保住,再加上有湘王自殺、多位藩王被囚的例子,長期在邊疆混跡在屍山血海中的朱棣還不趕緊的反?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朱元璋在分封的時候一定是考慮過百年之後的問題的,做為一個用武力把江山從蒙古人手上奪回來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非常清楚把有本事的兒子們授予兵權的潛在危害性,但當時太子朱標還在,朱標從法理上、能力上都足夠能壓服住幾個兄弟,朱皇帝可沒想到過朱標會死在他之前,另外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深知幾個兒子不是一條心,秦王在陝西,晉王在山西,燕王在河北,遼王在遼東,他們之間其實是互相牽制,真要是有那麼一天,皇位可只有一個,誰都不會相讓,反而能讓中央各個擊破。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所以其實朱棣造反也沒什麼,他畢竟只有北平一城之地,周圍還有眾多虎視眈眈的兄弟們盯著,防守起來都吃力,更不要說在群狼環伺下向南京進攻了。但建文帝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同時對多位藩王下死手卻把對中央有利的這項優勢給輕易消除了,無論邊疆的藩王們之間有什麼樣的心思,他們之間或許有不和,但在對待建文帝的態度上卻出奇的一致,那就是絕不能幫助建文帝滅掉燕王朱棣。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手掌軍權的幾位藩王們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開始集體倒戈,雖然不至於聯手對抗建文帝,但隔山觀火還是能辦到的,使得處於劣勢中的燕王朱棣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一條心思對付南京派出來的軍隊。

建文帝和輔政大臣齊泰、黃子澄的想法是正確的,那就是削藩是必須的,可在實際操作上卻顯示出他們在政治上的無知,不知道拉攏大多數的道理,以為光憑皇權可以壓倒一切,而且極度幼稚,既然已經下手,就應該掌握住手裡的好牌,在判斷出燕王要造反的情況下,建文帝竟然還把困在南京的朱棣的兩個兒子放回北平,在朱棣已經造反的情況下,還公開下旨不允許在戰場上殺掉朱棣。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多次昏招使出後,建文帝從上風轉到下風,而沒了退路的燕王朱棣卻敢於孤注一擲,在大軍南下爭奪帝位卻始終無法攻破濟南城的情況下,率輕騎繞過山東直接殺向南京,當朱棣到達南京城下時,在皇族中已經眾叛親離的建文帝迴天無力。

爭奪皇位本來就是朱家內部的事務,大多數王爺們毫不猶豫的站在朱棣這一方給了各地的文官武將們錯覺,那就是朱棣是正義的,所以願意勤王的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結果當然就是建文帝丟掉了爺爺朱元璋親手傳給他的皇位。

"

明朝的洪武朝和永樂朝之間夾著一個尷尬的建文朝,建文帝朱允炆做為朱元璋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法理上當之無愧的大明皇帝,卻迅速被親叔叔燕王朱棣推翻。從佔據絕對優勢到被困在皇宮中燒死(明史是如此記錄的,就以此為準)的短短几年中,政治、軍事能力都比較青澀的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中迭出昏招,朱元璋留給他幫助治國的幾位顧命大臣也沒有起到穩定社稷的作用,反而是推波助瀾,間接的把建文帝推向深淵。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建文帝登基之後,最擔心的事和人莫過於在北方和西北方邊境駐軍抵禦蒙古人的幾位親叔叔,從大局上來說,他必須削藩,沒有哪個朝代能在皇族擁兵自重的情況下能不出亂子,西漢初期的七王之亂,西晉初期的八王之亂以及隋朝時的漢王楊諒造反都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削藩有很多種方法,大義名分在手的建文帝大可以學習漢武帝曾經使用過的"推恩令",比較和諧的緩慢消除叔輩們的威脅,給別人留條活路,也給自己充足的部署時間,以防萬一。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但建文帝在飽學之士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採取了最危險的辦法,一上來就大張旗鼓的搞削藩,根據《明史·本紀第四·恭閔帝》的記載,建文帝登基後的第二年就迫不及待的對藩王們下手。

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遣燕王世子高熾及其弟高煦、高燧還北平。六月,岷王楩有罪,廢為庶人,徙漳州。己酉,燕山護衛百主戶倪諒上變,燕旗校於諒等伏誅。詔讓燕王棣,逮王府官僚。北平都指揮張信叛附於燕。

從上述的記載可以看出,建文帝以及幫助他主政的文官集團們完全不準備給這些龍子龍孫們活路,武力值最高的燕王朱棣不但兒子被召為人質,連身邊的親信官員也無法保住,再加上有湘王自殺、多位藩王被囚的例子,長期在邊疆混跡在屍山血海中的朱棣還不趕緊的反?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朱元璋在分封的時候一定是考慮過百年之後的問題的,做為一個用武力把江山從蒙古人手上奪回來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非常清楚把有本事的兒子們授予兵權的潛在危害性,但當時太子朱標還在,朱標從法理上、能力上都足夠能壓服住幾個兄弟,朱皇帝可沒想到過朱標會死在他之前,另外最重要的是朱元璋深知幾個兒子不是一條心,秦王在陝西,晉王在山西,燕王在河北,遼王在遼東,他們之間其實是互相牽制,真要是有那麼一天,皇位可只有一個,誰都不會相讓,反而能讓中央各個擊破。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所以其實朱棣造反也沒什麼,他畢竟只有北平一城之地,周圍還有眾多虎視眈眈的兄弟們盯著,防守起來都吃力,更不要說在群狼環伺下向南京進攻了。但建文帝在齊泰、黃子澄的建議下同時對多位藩王下死手卻把對中央有利的這項優勢給輕易消除了,無論邊疆的藩王們之間有什麼樣的心思,他們之間或許有不和,但在對待建文帝的態度上卻出奇的一致,那就是絕不能幫助建文帝滅掉燕王朱棣。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手掌軍權的幾位藩王們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開始集體倒戈,雖然不至於聯手對抗建文帝,但隔山觀火還是能辦到的,使得處於劣勢中的燕王朱棣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一條心思對付南京派出來的軍隊。

建文帝和輔政大臣齊泰、黃子澄的想法是正確的,那就是削藩是必須的,可在實際操作上卻顯示出他們在政治上的無知,不知道拉攏大多數的道理,以為光憑皇權可以壓倒一切,而且極度幼稚,既然已經下手,就應該掌握住手裡的好牌,在判斷出燕王要造反的情況下,建文帝竟然還把困在南京的朱棣的兩個兒子放回北平,在朱棣已經造反的情況下,還公開下旨不允許在戰場上殺掉朱棣。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多次昏招使出後,建文帝從上風轉到下風,而沒了退路的燕王朱棣卻敢於孤注一擲,在大軍南下爭奪帝位卻始終無法攻破濟南城的情況下,率輕騎繞過山東直接殺向南京,當朱棣到達南京城下時,在皇族中已經眾叛親離的建文帝迴天無力。

爭奪皇位本來就是朱家內部的事務,大多數王爺們毫不猶豫的站在朱棣這一方給了各地的文官武將們錯覺,那就是朱棣是正義的,所以願意勤王的可以說是完全沒有,結果當然就是建文帝丟掉了爺爺朱元璋親手傳給他的皇位。

明朝的建文帝丟掉皇位源於朱棣靖難之前,手法粗暴,皇族眾叛親離

做為皇帝,建文帝是不合格的,當然這個或許和他的年紀有關,也沒有經歷過殘酷的政治鬥爭,沒有大局觀,最致命的就是皇帝有婦人之仁,多次給了朱棣逃生的機會,他給予重任的齊泰、黃子澄等飽學之士在戰爭爆發後的表現也無法和真正上過戰場的將軍們相比。

相比較而言,反叛者朱棣比建文帝更適合做帝王,後來的"永樂之治"也證明了這一點,而被《明史》贊為天資仁厚的建文帝卻比較適合去繼承朱元璋曾經做過的職業-和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