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大家吐槽過的國產雷劇,無底線劇本,五毛特效,低質穿幫,數不勝數,在國產電視劇投入日趨增大的今天,一批又一批高曝光低質量的爛劇依然層出不窮,與其一直圍繞收視率造假,流量鮮肉天價片酬,和飯圈水軍爭個你死我活,不如靜下心來,翻一翻國產電視劇裡那些年的傳世經典。

NO.1 《走向共和》

細數近年來高口碑低熱度的國產電視劇

走向共和

可能幾乎每一個國產優質電視劇的推薦裡,都不會錯過《走向共和》這部偉大的作品。張黎導演將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風雲變幻的那段歷史,以一種極其宏大的方式展現在我們面前,大變革時代的歷史洪流與人物命運相互激盪,鑄造了這樣一部史詩般的國劇。

全劇先後圍繞著李鴻章、慈禧、袁世凱、孫中山這幾個時代的代表人物,將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等那個時代的所有大事件都一一詳盡描繪。同時,這部劇貫穿始終的,是當時的人們對國體、政體的思考和選擇。劇中各個人物都在自己的代表自己的階級與立場對這場“體制之爭”做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專制與民主之爭、君憲與共和之選,時至今日都是一個在國際範圍內被廣泛討論的話題。說一句這部劇永不過時,確不為過。

同時,這部劇在2003年首播之後就存在諸多爭議,《走向共和》是中國歷史劇突破舊思維的一種嘗試,在學術界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注意與迴響。在集數和結尾版本也在有過調整和改變,以至於當時在電視臺播出的頻率大幅減少,甚至一度被傳言禁播。但這一切都無法改變我對這部國劇經典的熱愛。

NO.2《大明王朝1566》

細數近年來高口碑低熱度的國產電視劇

大明王朝1566

如果在國產電視劇的長河之中,一定要找出一部歷史劇和《走向共和》一較高下的話,那我個人覺得,非這部《大明王朝1566》莫屬。(張黎:好像有人在誇我帥)

是的,這是張黎導演的又一部歷史鉅著,結果2007年一開播就慘遭滑鐵盧,以不到0.5的慘淡收視率完成播出首秀。其實這也不能全怪導演或者那一屆觀眾,畢竟這部一眼就能看出是為央視量身打造的歷史正劇,居然是湖南臺投資並首播的。2007的湖南衛視,正值快樂大本營餘熱未消,超級女聲大紅大紫之際,當時聚集在湖南臺的大量年輕觀眾對這部描述明嘉靖年間官場貪墨橫行,民不聊生的電視劇明顯消化不良。畢竟人在歡快的吃著冰淇淋的時候是很難在中間來上一口魚翅烏骨雞湯的。

言歸正傳,這部足以匹敵《走向共和》的歷史劇,從劇本到臺詞,從場景到演員,無一不被稱作為頂級。劇講述的是嘉靖三十九年,官場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奸臣嚴嵩黨羽密佈、權傾朝野,清官海瑞不懼強權,敢於向腐朽封建的皇權發起挑戰的一段改編歷史。單看劇情簡介,很容易讓人聯想出“沉悶”、“枯燥”、“冗長”等字眼。而正是這樣一部電視劇,卻被譽為中國歷史劇的代表作。這部幾乎都是由中年男人組成的電視劇所表現出的沉穩氣質,正是時下流行的少男少女御劍飛仙中所欠缺的。嘉靖、海瑞、嚴嵩、徐階、嚴世藩、高拱、張居正、胡宗憲、戚繼光、李時珍,他們的故事在各個時代都不乏編纂杜撰,而大明王朝做到了在一部劇中使每一個人物都血肉豐滿,並使其交相輝映。

如果說《走向共和》是在描述一段歷史,而《大明王朝1566》則更像是在解讀一種思想。程朱理學、綱常教化,在中國封建王朝的發展史上,儒學至明朝發展至鼎盛,它既是統治階級的教化工具,又是各級官員的行事準則。劇情前半部的“倒嚴”,道出了儒家道德傳統上的正邪清濁,而後半部的海瑞對嘉靖皇帝的“直諫”,更像是儒家思想內部的學派之爭,其意深遠。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裡聚集的大量人氣中年大叔也是絕無僅有的,陳寶國的嘉靖,黃志忠的海瑞,蘇大強....不是倪大紅的嚴嵩,以及言侯爺、高育良、元芳都在本劇中有著出色的演出....這些演員都無獨有偶都在別的影電視劇中有著出色的表現,並被廣泛認知,或許這也可以成為本劇的看點之一吧。

NO3.我的團長我的團

細數近年來高口碑低熱度的國產電視劇

我的團長我的團

我個人認為這是中國電視劇史上最可惜的一部作品,曾經網絡上有一個段子,說看完美國的戰爭片想讓人遠離戰爭,而看完中國的戰爭片讓人立刻想騎著二哈上戰場。而看完《我的團長我的團》(以下簡稱《團》)讓我彷彿已經經歷了那個年代,參與過了那次戰爭。

《團》劇改編自蘭曉龍的同名小說,主要講述了1942年期間中國各地軍民聯合抗擊日本侵略者、承受戰爭苦難的故事。劇情中更是借鑑了緬甸抗日戰場上最著名的一場戰役——松山戰役(該戰役歷時三個月,以我軍以傷亡7763人的代價全殲駐守日軍)。這也就給該劇奠定了一個基調:戰爭是全人類的罪惡。

《團》劇始終沉浸在一種灰色的色調中,1942年,緬邊境有座叫禪達的小鎮聚集著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潰兵。他們只求有吃的死不了,如同活死屍。這時,師長虞嘯卿出現了,他想利用這群散兵重組川軍團,空降緬甸參加戰爭。開篇五分鐘,幾位主演就把“殘軍敗將”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而職業軍人的靈魂卻隨著劇情的深入,被一一附著在每個人身上,直至最後的毀滅。

這裡我要說的是,《團》劇中所描繪出的職業軍人,和我們以往看到的彷彿都不一樣,並不是雙槍李向陽那種無雙戰神,也不是能跑出射擊、突擊雙掩護戰術奪取炮兵陣地的美國大兵,而是一個個在這場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普遍人。他們原本是學生、是農民,他們用著一些絕對不會寫進軍事教材的戰鬥方式,像對待一門手藝一樣對待戰爭中積累下來的各種技能,同時伴隨他們的還有戰爭中留下的身體上心靈上的創傷。 《團》劇同時也很黑色幽默的把中國人津津樂道的優點與抗日戰爭的接連失敗掛上了連接,“他們死於聽天由命和漫不經心”、“只要看到日本人在修堡壘心裡想的就是又可以過幾天安穩日子了”,中國人習慣安穩的日子,而安貧樂道在戰爭期間確實是一種奢侈。

跳出劇情,《團》劇當初在開拍之際其實就已經廣受關注,2009年3000萬的電視劇投資還是非常大的一個數目,當時《團》劇放出的還遠松山戰役的戰爭片段確實也吸足了眼球。但往往資本過多的介入文藝產品終歸是有弊端的,為了趕播出進度而趕製出的剪輯,大大降低了這部劇本可以達到的更高高度,而戰爭劇在電視劇上播出的弊端也在《團》劇中彰顯無遺,想想看,當你在家調臺時看蹦出的俊男靚女多少也會有個駐留一下的心思,但是轉到這邊只有一個個蓬頭垢面、破衣爛衫就差沒去丐幫報到的大老爺們,想想還是看別的吧。好在這部戲本身當年也賣出了他的身價,也算是為優質國產電視劇的一次證明。

以上就是閒趣君的一點分享,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優秀作品得到市場的認可,讓優秀的導演、優秀的演員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經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