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因何事與西周武王鬧僵?又是哪位西岐人物站出來解了僵局?

話說洪錦西征卻與龍吉公主成就一番姻緣,如此西岐再添一員戰將,最關鍵的是龍吉公主也就夫唱婦隨留在了西周輔助姜子牙,要知道龍吉公主背後站著的可是天庭二聖,這就讓西岐的實力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再加上闡教早已定下東征殷商從而開拓封神之戰第二戰場的大計,西岐只等姜子牙金臺拜將,發動東征。似乎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就待水到渠成了。紂王三十五年三月初三日,西周丞相姜子牙向武王進出師表,言殷商紂王其人其罪,乞出東征殷商之師。既然要出師東征,那麼自然要金臺拜將,上出師表就是姜子牙為自己引的水,然而水到了渠卻沒成,“武王覽畢(出師表),沈吟半響,王曰:“相父此表,雖說紂王無道,為天下共棄,理當征伐。但昔日先王曾有遺言,切不可以臣伐君。今日之事,天下後世,以孤為口實。況孤又辜先王之言,謂之不孝;縱紂王無道君也,孤若伐之,謂之不忠。孤與相父,共守臣節,以俟紂王改過遷善,不亦善乎?””姜子牙倒沒想到武王會不同意東征殷商,而且還搬出了文王的遺言出來,言“切不可以臣伐君”,事實上姜子牙對於武王來說,那是武王的相父,而且也是文王的託孤重臣,武王自己自然要尊重姜子牙的意見,然而武王卻搬出了先王遺言,說文王說的“切不可以臣伐君”,這要是出師東征了,那可就是不忠不孝之徒了。

姜子牙因何事與西周武王鬧僵?又是哪位西岐人物站出來解了僵局?

姜子牙沒有料想到武王會來這麼一出,但這也難不倒姜子牙,姜子牙一看光講討伐紂王不行,心念一轉,第二次進言,這一次從分析天下大勢來諫勸武王伐紂,他說現在天下四大諸侯倒有三家跟紂王幹上了,那麼只剩下我們西周還沒有動手(前面殷商征伐西岐那是殷商先動的手,不算。)。要是我們不去搞紂王,那人家就會以為我們跟紂王是一夥的,就會來搞我們了。然而武王還是老神在在的說道:“既是他三路欲伐成湯,聽他等自為。。。。。。”那就讓他們三家去跟紂王幹仗吧,我們在家裡看熱鬧,哦不,我們“坐守本土,以盡臣節”。武王在東征一事上就是不鬆口,這下老薑急了,“子牙曰:“。。。。。。今商王受荼毒生民,如坐水火,罪惡貫盈,皇天震怒。。。。。。今大王行弔民伐罪之師,正代天以彰天討,救民於水火。如不順上天,厥罪惟均。””姜子牙是真急了,直接講出了伐紂的背後是“代天(闡教)以彰天討”,如果“不順上天,厥罪惟均”。就是說如果不東征殷商,那麼其罪可是與商王受是一樣的。雖是勸諫之語,然而已經有一絲威脅之意在裡面了,要知道姜子牙可是代天(闡教)行事之人,不順上天的後果那真不是隨便說說的。

姜子牙因何事與西周武王鬧僵?又是哪位西岐人物站出來解了僵局?

西周大夫散宜生一看不好,眼看著君臣要鬧僵了,於是上前奏曰:“丞相之言。。。大王不可不聽。。。不若依相父之言,統兵大會孟津,與天下諸侯,陳兵商郊,觀政於商,俟其自改。則天下生民,皆蒙其福,又不失信於諸侯,遺災於西土。上可以盡忠於君,下可以盡孝於先王,可稱萬全之策,乞大王思之。”散宜生不愧玲瓏剔透之人,適時給了武王一個臺階下,就是說我們西周出兵,那是去勸諫紂王自改的,是為了紂王好的,可不是去征伐紂王的。“武王聽得散宜生一番言語,不覺忻悅”。

姜子牙因何事與西周武王鬧僵?又是哪位西岐人物站出來解了僵局?

縱觀此間細節,武王一改之前唯唯諾諾對姜子牙言聽計從的態度,在東征之事上始終不鬆口,究竟為何?其一、突出武王的忠孝賢良,武王始終將忠孝放在首位,不愧人間明君,賢良之主。其二、看此類演義小說,總有不經意間將人物臉譜化的弊病,正如其一所說,武王的忠孝賢良即是看眾對武王的臉譜化設定。誠然,這與演義小說的敘事筆法有一定關係,然而即使原著作者也絲毫不能將人物的複雜性拋開,而只不過是在敘事筆法上將這樣的複雜性簡單處理甚至是極簡化描述了。演義的筆法宗旨務必要保障歡鬧之處留有足夠的篇幅,所謂演義,即是帶有歡鬧的內涵在裡面了。而那些沒有給足篇幅敘事的方面,正好也就給了我們解讀演義小說的空間。其三、有了其二所說,再來看武王言行,此處突出武王的忠孝賢良是肯定的,然而武王終是大周八百年開國聖君,並不總是唯唯諾諾言聽計從之徒,只有該聽的時候才聽,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姜子牙因何事與西周武王鬧僵?又是哪位西岐人物站出來解了僵局?

武王

首先,姜子牙進出師表稍顯急切了一些,但他不能不急切,因為三月十五日就是闡教定好了的金臺拜將之日,姜子牙必須保證金臺拜將的順利,金臺拜將已不是姜子牙個人的榮耀這麼簡單,而是闡教制定的必須完成的“天數”,金臺拜將是封神之戰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至此即將東征開闢新的封神戰場,這事關闡教對封神大計的掌控力度,所以姜子牙急切進諫出師表,但這樣也就有欠周全考慮了,他沒有從西周本身考慮,沒有從武王的角度考慮,而是直接羅列紂王之罪,“商罪貫盈,天人共怒”,然後得出結論:征伐殷商。“乞大王。。。。。。大奮鷹揚,擇日出師,恭行天罰”。這完全是從天(闡教)的立場來考慮問題的,武王只不過是一個能夠“大奮鷹揚,擇日出師”的棋子,正如武王所言,這種搞法置武王的忠孝於何地?武王提出如此異議後,姜子牙反而以“如那一諸侯不至者,(其他三大諸侯)先問其違抗(不出師伐紂)之罪”、“不順上天,厥罪惟均(即為其罪是一樣的)”這樣的言論來威脅武王,武王好歹也是西周之主,自然就不願在征伐殷商一事上輕易鬆口。也難怪姜子牙急切言論,姜子牙除了是西周相父之外,他最要緊的首要身份還是闡教封神大計的執行者,他是闡教忠實的弟子,那麼自然會把闡教的利益相關放在首位考慮。

姜子牙因何事與西周武王鬧僵?又是哪位西岐人物站出來解了僵局?

倒是西周大夫散宜生久為人臣,他從武王的角度來考慮征伐殷商一事,更能夠讓武王接受。試想一下,真的天下諸侯打到了孟津,還只會“陳兵商郊,觀政於商”嗎?到時候以西周的實力聲威又有誰敢不以西周為尊呢?那時自然會有人替武王搞定一切,從而取得殷商天下。臨門一腳只是欠缺一個套路而已,而這樣的套路在久經朝堂的老狐狸面前是輕而易舉的。

姜子牙因何事與西周武王鬧僵?又是哪位西岐人物站出來解了僵局?

散宜生

其次,武王自己到底想不想征伐殷商?再請諸君換個角色,假設你是武王,人家虐殺了你的親哥哥,不問事由粗暴的抓了你的父親,然後關了好多年,其間還差點就被殺了,身為人弟、人子,你會不想報仇嗎?當年文王逃回西岐後就有西岐諸臣議報仇之事,外臣都能夠想到要報仇,武王會不想報仇?姜子牙第二次勸諫武王伐紂時說天下諸侯都跟紂王幹上了,我們也擼起袖子上吧。武王只是說“聽他等自為,(我們)坐守本土,以盡臣節”,要是想盡這個臣節,那麼西周就應該發兵勤王啊,西周文王當年可是受了殷商的黃鉞白旄的,姜子牙當年可是利用這個得徵專伐的特權“為紂王著想”搞死了北伯候崇候虎的,那麼現在天下都在反紂王,西周要盡臣節,可不是要發兵勤王,為紂王剪除反叛嗎?可見武王其實並不想真的只要“坐守本土,以盡臣節”,武王的重點是“聽他等自為”!讓天下諸侯先跟殷商幹唄。前章裡有講過,當年文王歸周諸臣議報公子之仇,文王不準,究其原因,終是顧忌殷商強大無比的戰略打擊力量“道德之士”,但現在西周也有了“道德之士”,武王依然不敢輕舉妄動,只能是武王對殷商的實力顧忌之深,畢竟金雞嶺外殷商的五道雄關在那兒杵著呢,大商立國六百餘年,誰能知道它的底蘊到底有多深厚?畢竟大商的守護者還沒有出現呢,武王雖然心裡也想伐紂,但同樣擔心如今的實力能不能吃掉殷商,要是實力不濟,雖不至於被吃掉但也會使得西周元氣大傷的。

姜子牙因何事與西周武王鬧僵?又是哪位西岐人物站出來解了僵局?

武王不像姜子牙那樣一旦有一個明確的方向,那就擼起袖子去幹了,畢竟西周不是姜子牙他們家的,姜子牙只是幫武王打工的。而武王作為西周的老大,這麼大的家業可不能隨意的揮霍了,他就必須要權衡再三,通盤考慮。再次,武王如此矯情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要“盡臣節”,要守“為臣之禮”,那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武王所強調的,正是希望自己的臣下去遵守的,紂王對武王來說那是武王的君上,武王對於自己的臣下而言也是君上,他自然要強調人王之尊,武王退卻伐商之舉也是給自己的臣下一個意識形態的教育,教育自己的臣下要政治堅定,要“盡臣節”,要守“為臣之禮”,哪怕紂王都這副德性了,大家都要跟他玩命了,我武王還要再強調“盡臣節”,這不是用自己的言行給自己的臣下上了一堂效果極佳的意識形態強化課嗎?當然,紂王都這個德性了,強調歸強調,該乾的時候還得擼起袖子加油幹,只是欠缺一個極佳的藉口。姜子牙站在闡教的角度過於急切的要征伐殷商推進封神大計,自然沒有為武王找到一個極佳的藉口,而散宜生久經朝堂,則自然能夠幫助武王找到一個極佳的藉口,那就是“統兵大會孟津,與天下諸侯,陳兵商郊,觀政於商,俟其自改。”正是散宜生幫姜子牙引來了活水,姜子牙金臺拜將才得以水到渠成。隨後三月十五日,姜子牙金臺拜將,西周武王親臨相府恭請姜子牙,正式拜姜子牙為西周大將軍,執掌西周兵權,冀圖伐紂,至此姜子牙將相威儀,極盡人間榮耀。

姜子牙因何事與西周武王鬧僵?又是哪位西岐人物站出來解了僵局?

姜子牙金臺拜將

這不光享盡人間榮耀,闡教中十二金仙齊至,就連崑崙山上的老師父元始天尊都駕臨人間,為姜子牙伐紂餞行,這可真正稱得上是天大的面子了。姜子牙既已金臺拜將,也就預示著西周即將出兵伐紂,然而就在西周兵出岐山之際,大商守護者終於出現,只憑一己之力,就將整個西周大軍阻在金雞嶺動彈不得,甚至打得姜子牙懷疑人生,想著撤回西岐城了。此間細節,我們在下一章《大商守護者孔宣》接著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