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暮年反攻大陸夢碎:曾欲拉美國下水,尼克松使其徹底絕望'

"

"

蔣介石暮年反攻大陸夢碎:曾欲拉美國下水,尼克松使其徹底絕望

毛澤東與蔣介石

   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逃難到臺灣,雖於1950年3月以非常手段恢復“總統”的職務,但杜魯門對其袖手旁觀,前途仍然暗淡。蔣介石一直念念不忘反攻大陸,並多次欲拉美國下水以達成心願。

   朝鮮戰爭點燃了蔣的希望

   朝鮮戰爭點燃了蔣介石的熊熊希望之火。他於下野之初,國民黨仍控有大江以南以及大西北與大西南,然而已把重點擺在東南海中的臺灣島上。他顯然早已想把臺灣作為復興基地,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到來,一決最後的勝負。所謂第三次大戰就是國際性的反共戰爭,他一再強調中共是斯大林的第五縱隊、強調蘇聯侵華,就是要把國共內戰轉化為全球反赤鬥爭。這種論調在朝鮮戰爭爆發以後的美國,極有市場。美國於是又視蔣為盟友,並以其超強的聲勢,幫助蔣介石將已經亡了的“中華民國”牌子,又高高掛起,以臺灣為中國而繼續佔據聯合國的中國席次,拒絕中共取代。

   蔣介石因美國的大力支持,他的“國民政府”仍然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承認為“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但他心裡明白,如果不能反攻大陸,臺灣終究無法等同中國,“中華民國”的招牌也遲早會掉下來。美國的實力再強,亦無法永遠撐得住一個神話。但是要反攻大陸,他已敗退到臺灣自知無法獨力實施,唯一的戰略就是拖美國人下水。

   外島增兵引美國不滿

   朝鮮戰爭休兵,北京與華府之間結怨未減反增,臺澎、金馬等外島成為對峙的交點。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國務卿杜勒斯尤為右傾反共,認為即使讓中共取得外島,亦有鼓勵共產黨進取臺澎之慮。不過,美國共和黨政權再右傾,仍以其本國的利益為重,對付共產黨的基本策略是“防堵”,而非“解放”,絕不肯犧牲美國人的性命幫助蔣介石反攻大陸,只願意守住臺澎。此乃美蔣之間反共共識中的主要不一致處。美國政府很怕蔣利用高漲的右派反共勢力,被蔣牽著鼻子走。因而艾森豪威爾派杜勒斯於1954年12月與蔣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一方面以軍事保衛臺灣,另一方面防止蔣反攻大陸,所謂“拴住蔣”,也就是不要被蔣拖下水。蔣接受美國的保護,只好勉強接受“反攻無望”。蔣雖然嘴巴上仍說,“大陸是中華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收復大陸是我們的神聖使命與天職”,但是沒有美國人插手,連邊都摸不著。

   蔣介石當然不會就此死心,美國的反共熱情仍高,冷戰愈演愈為嚴峻。天下一旦有變,他仍有反攻大陸的希望,更何況當時美國軍方大都好戰,如前第八軍軍長弗利特在《生活》(Life)雜誌上,公然主張美軍佔領金門、馬祖,並以原子武器回擊。如果真的使用原子武器,第三次世界大戰不又有了可能性嗎?

   蔣的策略則是積極向金、馬等外島增兵,以便使美國將保護臺澎與保護外島連成一體,並在中共的腳底下放火,以便捲入美軍。一旦演成大戰,乘勝反攻大陸,老美即使要脫身,亦將身不由己。艾森豪威爾當然看到這一著,要蔣減少金馬的軍隊,蔣拒絕考慮,老美終於知道“他們後面跟著一隻熊”。至1958年,由於國際局勢動盪以及大陸內部出現一些困難,蔣更不顧美國人的勸告,將金馬的駐軍增到十萬人之多,並以外島為基地向內陸做零星的攻擊,又高唱反攻大陸的口號,艾森豪威爾雖擔心蔣的企圖,然而中共於8月23日發動規模宏大的炮戰還擊,迫使美國總統派第七艦隊助蔣突破封鎖。北京與華府之間的軍事衝突立即升高,《紐約時報》登出“假如共軍侵入金門,美國決定動武”的醒目標題。美國一動武,不就是蔣介石夢寐以求的嗎?不就可能跟老美一起乘勝“反攻大陸”了嗎?

   但是老美畢竟不是傻瓜,輿論出現不同的批評意見,連最反共的國務卿杜勒斯於9月30日的記者招待會上也改變了態度,希望金門停戰與裁兵。蔣介石斷然拒絕裁減外島的軍隊,以表示不悅。他最不悅的是,套牢老美以便“反攻大陸”的希望又將落空。杜勒斯更明言不會支持或容忍蔣進攻中國大陸。至此中共方面已知道,攻下金門若不能解放臺灣,反而有助於臺灣的獨立,亦就藉故打打停停,悄然結束了轟動一時的八二三金門炮戰。

   尼克松使蔣徹底絕望

   此後蔣介石再也沒有機會在外島製造事端,牽入美軍,幫助他反攻大陸。1960年上任的美國新總統民主黨的肯尼迪於當選之前就已表明態度,只保臺灣,不保外島,金門對美國而言,全無戰略價值,對蔣亦不如共和黨政府之友善。1964年中共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美國的介入更不可能了,連核子威脅也不便再出口了。蔣介石的希望也漸暗漸淡,連“文革”大亂,亦不敢獨自出兵,心有餘而力不足。沒有老美的支援固然不可能反攻,沒有老美的允許,也不可能反攻。而老美此時正在越南泥足愈陷愈深,更不願在臺灣海峽別生事端。蔣當然也想介入越戰,曾命已當了“國防部長”的蔣經國於訪美時提出,明知美國不可能接受的“好意”,仍要提出,可見想介入國際反共戰爭之迫切。

   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最後“出賣”他的竟是共和黨的反共健將尼克松。尼克松雖是反共健將,也是現實主義的政客。形勢比人強,在中蘇交惡,越戰膠著的情勢下,軍師基辛格打通前往北京之路,美國總統遂於1972年在人民大會堂與周恩來杯酒交歡,在中南海與毛澤東書房密談,斯人獨憔悴的是在臺灣的蔣介石。

   於此大勢已去之際,蔣介石已入風燭殘年,於1975年4月5日晚上去世。蔣氏父子身邊的副官翁元口述透露,蔣介石在昏迷時仍口中不斷念念有詞:“‘反攻大陸’……‘解救同胞’……‘反攻大陸’……”這更證明他念茲在茲要“反攻大陸”,但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的機會連邊都沾不上,失望之餘,在垂死之際,仍做哀鳴。 (據《蔣介石評傳》 李敖 文)環球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